1. 引言
思想政治素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素养,是他们在大学阶段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潜移默化形成的必要素质,也是推动我国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 [1] 中寄语新时代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全方位构建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有力回答。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已有相关研究。例如,张维维和金蓉 [3] 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结构、特征与优化路径”。汤修元 [4] 给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研究”。但已有一些文献中,也出现在考察学生等主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时,常常将“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养”等概念混用情况。李春山提到“思想侧重从认识论角度阐释,包含个体对自我、社会和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和,范畴相对广泛” [5] 。王子刚说“政治侧重从实践论角度阐释,包含主体对基本的政治问题、社会政治关系以及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看法和态度,与政体和国体密切相关” [6] 。柳夕浪指出“素质指的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品质,侧重于静态考察;素养是知识、态度和能力的统合,具有可教、可学、可塑性强的特点,侧重于动态发展” [7] 。
2. “一领三融四聚”模式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
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提出“一领三融四聚”模式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路径,即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要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聚合思政资源;要与专业育人相融合,聚合专业要素;要与实践育人相融合,聚合第二课堂培养。
2.1. 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为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社会问题、树立科学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而党建工作则是对思想政治素养的延伸与升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内在动力。一是突出思政课改革创新,通过党委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深入课堂一线讲授“开学第一课”,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组织开展“青马工程”培训,引导青年团员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聘请优秀创业校友,结合各自工作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党建和思政育人相融合,学生真切感受到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强化行动自觉。
2.2. 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聚合思政资源
基于“课程思政”理论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与方式不断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和课程思政普遍推行的大背景下,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培育工作体系,以课内外合力育人为抓手,善用社会大课堂、善用校园其他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大力推动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实到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在“大思政课”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仅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而且也能够发挥方方面面作用,形成思政教育强大合力,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
2.3. 与专业育人相融合,聚合专业要素
为更好培养全面型人才,高校的专业课程学习要与思想政治素养相融合,构建一体化的思政工作培育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结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色定位,发挥专业优势打造育人机制。在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了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硕士点建设。学院还开设了“数学卓越教师班”特色班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卓越教师。通过“抓好先锋”带动全体,实施“双带头人”工程,以党员为核心建立教学团队,将党建融入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职业伦理、专业素养等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配合,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
2.4. 与实践育人相融合,聚合第二课堂培养
第二课堂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能够拓宽思想引领广度与深度。主要指在教学课堂之外的所有具有组织计划性的学生活动,包括主题教育、实习实践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以及文艺体育活动等。可以说,第二课堂很多活动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与补充。
第二课堂能够深化价值养成主动性与内在性。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主动组织参与其中,进一步深化自身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主动性与内在性。依托第二课堂,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智育增长,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正能量核心价值观。
3.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体培养过程
3.1. 以党建为引领,创建学习型与创新型专业协会横向党支部
以专业技能团队为载体,鼓励和动员学生党员参加技能团队工作,将学生党员培养锻炼成五大专业技能团队骨干,做好传帮带,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国家和省级专业学科竞赛为契机,组织引导学生党员带头报名参赛,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和学科竞赛;加大对参赛获奖学生的宣传表彰,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例如,从作者所在学院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来看,自2020年建立专业协会横向党支部以来,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2022年跟2019年相比,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省赛获奖数量增加了5项,国家级奖从2项增加到了6项;“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还实现了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泰迪杯”数据挖掘大赛则无论在省级奖项还是国家级奖项中都增长迅速。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横向党支部坚持“以赛促学、以赛带赛、以赛验学、互帮互助”理念,以专业协会活动为载体,通过横向党支部与专业对接,学生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参赛、勤奋学习,带动了更多有兴趣的同学参赛,加强了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培育和党员作用的引领,取得了良好成效。
3.2. 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含有思政目标的课程大纲
根据数学专业课程特点,从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养正人格品行等出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根据数学专业课程特点,从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养正人格品行等出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例如,以《数学分析》课程第二章第一节“数列极限的概念”教学为例。1) 设定了课程思政目标:①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极限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微积分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② 通过数列极限精确定义的分析,加深对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到质变、有限到无限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加深对特殊到一般、因果辩证关系的理解;③ 通过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树立正确的科学观。2) 收集了思政素材:① 杨辉的“割圆术”;② 《庄子·天下篇》中的极限思想;③ 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④ “当代神农”袁隆平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3) 设计了课程思政切入点:① 新课的导入案例;② 教学过程中的论证推理环节。4) 具体实施环节:① 通过对思政素材的介绍讲解,体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油然而生。② 领略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极限思想。③ 体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3. 抓好第二课堂培养,打造“一节一平台”思政融入模式
为拓宽第二课堂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了“一节一平台”建设,“一节”即为数学文化节、“一平台”是五大专业技能协会平台。在专业协会第二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开展专业学习、学科竞赛、项目申报、实践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专业协会活动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现课上课下的融会贯通,从而实现育人实效。
针对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注重向第二课堂延拓,结合专业设置实际,在第一课堂外成立了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师范技能、程序与设计、金融数学与统计五个专业协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思政为导向,丰富第二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吸引力,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主要利用专业协会平台和通过博士与教授的学术报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思政建设。学院推动博士和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每年至少要义务为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风、促进就业。师生党员引领示范带头组织参与,让专业协会第二课堂成为育人机制的有效补充。近两年来,所在学院抓好第二课堂的培养,取得的教学业绩主要有: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2项,广东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5项;2)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3)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预赛,获广东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4) “大湾区杯”粤港澳金融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5) “正大杯”全国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全国总决赛三等奖6项、广东省选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6) “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获国赛一等奖1项;国赛二等奖2项;国赛三等奖4项;获广东省一等奖3项;广东省二等奖1项、广东省三等奖3项;7)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广东省一等奖1项;获广东省二等奖6项、广东省三等奖15项;8) 全国金融证券投资大赛,获得团队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6项,个人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9) 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3项;10) “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11) 共有1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校级14项。
4. 结语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打造“一领三融四聚”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新模式,推进以党建为引领,实施与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相融合,聚焦立德树人,聚合思政资源、专业要素、第二课堂培养,形成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
肇庆学院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课题(DJXC202219),肇庆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ZQJPPY-202107),肇庆学院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