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A Holistic Study of Marxism—Based on The Three Sources and Three Components of Marxism
摘要: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源头的探究,寻溯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始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学理前提;结合文献从历史、逻辑、实践三个向度对马克思主义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共时与历时相统一、整体与具体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启示我们从“史”与“时”、“破”与“立”的角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致用性和建构新时代“大马克思主义观”等当代意义,进而实现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实践。
Abstract: In his article, The Three Sources and Three Components of Marxism, Lenin explored the origins of Marxism and traced its comprehensive nature. He elucidated that Marxism is a complete and rigorou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The wholeness of Marxism, as emphasiz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his speech on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and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form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why Marxism works”. Drawing upon historical, log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Xi Jinping analyze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arxism through relevant literature. As a result, he concluded that Marxism is an organic unity of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tot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insight guides us to approach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Marxism scientifically, emphasizing its practicality and constructing a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such as the “Grand Marxism Perspective” for the new era. Ultimately, it aims to realize the practice of gui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文章引用:王东宇.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J]. 哲学进展, 2023, 12(10): 1954-196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2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1] 。而“马克思主义行”从学理角度来看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在始源性、基础性方面有待梳理和探究,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理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脉络,回到经典文本中探寻有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经典论述,正本清源、返本开新。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来源,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大部分,这一划分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列宁忽视和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相反,列宁正是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其组成部分的,回答了寻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始基问题,为剖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在的三重结构提供了逻辑和学理支撑,进而对于探赜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当代意义提供启迪。

2. 寻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始基

2.1. 马克思主义由何而来

在寻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始基时,并不能急于去给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下一个明确的概念定论。马克思指出:“无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2] (p. 231),因此,探寻马克思主义由何而来的问题,是从根源上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根本方法,更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写到:“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学说的直接继续” ‎[3] (p. 309)。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具有强大的学理支撑。包括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对于时代课题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如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同时,如细胞学说、能力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进行了扬弃并实现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行理论研究与真理探索的过程中与紧密结合工人运动,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进而寻找到通往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3] (p. 310)。列宁在文章开篇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大理论来源,为文章后来的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强调了三大理论来源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窥见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钥匙”。

2.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完备而严密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前提。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想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3] (p. 309)。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理论逻辑的自洽性。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理论精髓,其在理论上相互独立却相互支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列宁在文中总结到:“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3] (p. 311)。唯物主义历史观说明了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更迭,而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及生产力背后的秘密,正是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其它的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三者虽为不同研究领域的理论学说但内在的联系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逻辑和最终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寻取代资本主义、解放无产阶级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也正是这种理论逻辑的自洽性让马克思主义具有推不翻、打不垮的无限力量。

二是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历史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就在于它的真理性。首先,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农民生活和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得出关于物质利益问题上的相关见解,对德国出版自由问题和英国政治生活的考察得出关于阶级本质上的相关见解等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源于社会实践。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写到“《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 ‎[4] (p. 461);其次,“无产阶级一面进行阶级斗争,一面收到启发和教育,他们逐渐摆脱资产阶级社会的偏见,日益紧密地团结起来并且学习怎样衡量自己的成绩,他们正在锻炼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不可遏止地成长壮大” ‎[3] (p. 314)。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同苏俄革命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赢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更是指导实践的真理;最后,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依旧绽放着真理的光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也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真理伟力。

3. 剖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在的三重结构

结合列宁相关著作的时间线,说明列宁对于三大部分的划分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具体阐述。因此,列宁的写作思路与内在逻辑同样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要学术线索。虽然列宁在划分的过程中会受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反杜林论》的影响,但这也侧面证明了列宁在文章中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构正是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历史向度、逻辑向度和实践向度上。

3.1. 历史向度:马克思主义是共时和历时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共时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共通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历时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继承和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3] (p. 309)列宁在文章中十分明晰的点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的整体。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具有质的统一性,列宁在文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三大显性板块的共时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共时性的继承,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诞生的时代和社会条件早已沧海桑田,但在不同时期都具有质的统一性。

一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大显性板块是有学理支撑和深度把握的。列宁在1899年《我们的纲领》中曾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正名,简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结构逻辑和联系“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它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5] (p. 273)。可以看出三大板块的划分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检验,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所提出的成熟见解;二是三大组成部分的划分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在第二国际后期就曾出现肢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德国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卡尔·考茨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称“马克思没有宣布任何哲学,而是宣布了哲学的终结” ‎[6] (p. 352);以爱德华·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也试图割裂马克思主义“给社会主义提供纯粹唯物主义的论证,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7] (p. 255)。可见,当时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和分裂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列宁对于三大组成部分的划分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精炼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有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点并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和研究。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完结时,在探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自1844年《共产党宣言》面世以后,人类文明的每一阶段进步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新的证明和新的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得到进一步证实。列宁曾言“辩证逻辑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绝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僵化” ‎[8] (p. 419)。每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既有质的内在统一性,又因结合时代和实际具有差异性,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正如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时性的典型示例。因此,这也启示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上同样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历时性,以防止陷入错误和僵化的境地。

3.2. 逻辑向度:马克思主义是整体和具体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列宁在文章中首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然后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划分成三大板块分别进行阐释,最后在总体把握,这是列宁在文中所启示我们的研究方法:整体理解–分别研究(把握重点)–整体把握。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来是对整体性的割裂,实则是在内在逻辑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强调。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列宁开门见山点明“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 ‎[3] (p. 310)。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关理论学说进行了扬弃,实现了超越,把人们从唯心主义和“半截子唯物主义”中带到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列宁言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最大成果:唯物主义历史观,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成就是将哲学的关注点和认识对象从自然界转移到人的身上,进而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结构更迭背后的秘密。“马克思的哲学史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 ‎[3] (p. 311)。最后,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不同于旧哲学,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列宁肯定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于经济制度的研究成果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进而点明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超越之所在:剩余价值的发现,言明剩余价值将政治经济学的关注点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又一次将认识对象从“物”揭示到“人”。进而指明“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精髓,无论是对于《资本论》中货币、资本、雇佣关系等深刻的理解与阐述,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揭示、分析和对社会制度发展规律的认识等都证明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理解和研究的深彻性。

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力量” ‎[3] (p. 313)。列宁在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区别,并言明形成本质性区别的原因在于: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发现了“去除旧阶级的新的力量”即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路径。同时,也是在阐发三大组成部分内在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3] (p. 31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二者理论阐发和体系搭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列宁在文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内在的逻辑与联系,深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整体与具体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性。同时,启示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和时代化发展的首要条件。

3.3. 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8] (p. 502)。实践性是使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理论学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离开实践谈整体,孤立的理解和研究理论同样违背马克思整体性研究的本真诉求。因此,列宁不仅在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把握和研究,同时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强调了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不可或缺性。

从理论层面上,一是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客观的评价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了哲学并从真正意义上贯彻到现实生活,其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言明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实践过程的学说;二是在文中列宁曾指出辩证法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 ‎[3] (p. 310),永恒发展的物质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都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这也侧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特有的源于实践、引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特性;三是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强调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这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走向真理的唯一道路。列宁在学理上指明了实践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必要意义。

从实践层面上,一方面,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3] (p. 785)。列宁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历史地、具体地分析运用,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列宁结合俄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在实践中引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列宁在团结带领俄国无产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实践中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正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完整系统阐释的著作,这在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帮助俄国无产阶级正确、完整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是列宁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4. 探赜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当代意义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既是防止马克思主义碎片化、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和肢解的重要前提,更是我们正确认识、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学术自觉。进而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夯实理论基础,为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思想阵地。

4.1. “史”与“时”:以马克思主义的共时性推动致用性发展

“史”指的是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我们发现“时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这要求我们要深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探赜马克思主义的共时性,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立足新时代背景提高马克思的致用性。

以“史”为鉴。“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系统思维方法,就是“通过对历史的‘透视’和由结果到原因的返归来把握历史运动的内在规律” ‎[9]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阶段性的完结来把握历史运动的规律。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时性特点,有力驳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本质特征的梳理,强调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科学真理。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方法,同样也是我们正确学习和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钥匙”。

为“时”致用。“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2] (p. 557)。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具有正面现实问题的勇气,集合了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这就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致用性。新时代的十年来,正是因为党结合国情与实际,充分发挥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致用性,完成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在全党全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使命中,更要延续马克思主义致用性的发挥,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耕马克思主义共时性研究和致用性研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保持生机与活力。

4.2. “破”与“立”:建构新时代的“大马克思主义观”

“破”指的是对事物的批判和扬弃,“立”指的是对事物的肯定、建构与维护。“大马克思主义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为基础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让我们发现“破立性”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的重要内涵。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对旧有思想的批判、扬弃和发展,而且证明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启示我们可以从解构错误论断与建构科学理论体系层面上来展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宏大体系;另一方面,有“破”更要有“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各部分的深度研究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态度构建和完善科学系统全面的“大马克思主义观”,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和时代检验的真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与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相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中的整体性建构,这是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磅礴伟力必要的思想之基。

5.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之所在” ‎[10] 。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性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深入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实现创新性发展以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而深刻地研究是为了从经典文本出发,从中提炼出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完整筑起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阵地、坚定信仰信念,进而抵御各种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引前行之路,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列宁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列宁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 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 马克思主义史,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7] [德]爱德华·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前途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 上海: 三联书店, 1965.
[8] 列宁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 习近平.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 求是, 2010(7):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