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四音格词是汉藏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四个音节构成的语言单位。四音格词还另有四字格、四字词和四音格等提法,这些术语所指称的都是由四个音节组成的词,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均为“四音格词”。关于汉藏语系四音格词的产生动因,吴东海(2005) [1] 指出:四音格词的产生是汉藏语系语言词汇发展的产物,词汇的发展经历了单音节向多音节再到四音节的转化过程,四音格词既适应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也是语音系统发生演变的产物;班弨、宫领强(2013) [2] 认为:四音格词的产生与汉藏语中大多数语言有声调且多为单音节语有关,单音节语与四音格词之间是一种蕴涵性共性的关系,汉藏语内部的蕴涵机制推动了四音格词的产生;而庄会彬、刘振前(2022) [3] 则认为:汉藏语四音格词产生的根本动因就在于它的双音节音步。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得出影响四音格词形成的原因大致有:语音条件、韵律和谐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四音格词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早,少数民族语言的四音格词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逐渐获得了不少成果。保城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的保城土语,同一语族中的其它语言在四音格词的有关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例如朱柏仁(1984) [4] ,龚锦文(1992) [5] ,李倩倩(2012) [6] ,韦玉珧(2014) [7] ,陈娥(2017) [8] ,乔畅、周国炎(2022) [9] 等学者对壮侗语族部分语言四音格词的研究。然而当前还未有专文探讨黎语的四音格词,孙艳的《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2005) [10] 虽涉及到黎语四音格词的讨论,但由于词汇材料的制约,导致难以深入讨论黎语四音格词的特点1。有关黎语的著作与文章也仅仅收录少量四音格词。因此,本文拟对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音及语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归纳保城话四音格词的特点,增加黎语四音格词的研究成果,为同语系或同语族的四音格词比较研究提供参考材料。本文的语料均来自笔者的田野调查记录2。
2.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音分析
2.1. 音节形式
2.1.1. ABAC式
1、3音节完全重叠,2、4音节则不同,其中又可分为三个类。例如:
ɬin44 mɯn44 ɬin44 ma:i35 好看
好 虚词 好 虚词
pai31 khɔ42 pai31 khun44 老婆
虚词 虚词 虚词 虚词
sɔk42 la:i35 sɔk42 pɔk31 身体不适
痛 肠子 痛 胃
2.1.2. AABB式
1、2音节相同,3、4音节也相同。大部分是在基式的基础上通过重叠而来,重叠之后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者语气的加强。例如:
hei44 hei44 pai31 pai22 来来往往
去 去 回 回
su42 su42 leɯ44 leɯ35 漫不经心
表示不经意的行为动作
ɕi44 ɕi:ʔ35 la44 la:ʔ35 嘻嘻哈哈
形容表情的状态
2.1.3. ABCB式
2、4音节重叠,一般是形容词性的语素,1、3音节不同,但词性相近、相同或相关。例如:
kh an44 ɬin44 tɯ:ʔ31 ɬin44 幸福美满
吃 好 玩 好
van44 ɬin44 ȵan44 ɬin44 良辰吉日
天 好 月 好
2.1.4. ABCD式
四个音节均不相同,每个音节都可表示单独的意思,有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两类。例如:
khan hɔ:ʔ35 tau31 nam35 跋山涉水
攀 山 下 水
lau42 ɬai31 vɔk42 hau22 装聋作哑
要 耳朵 做 角
ȵɔ:n35 khan44 dua31 vok42 好吃懒做
勤 吃 懒 做
2.1.5. ABCC式
1、2音节不同,可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充当,3、4音节为叠音后缀,由拟声词或摹状的词构成。例如:
kan31 fa:n44 le:m31 le:m35 咬牙切齿
咬 牙 拟声 拟声
pi35 ɬe:ŋ44 ɬaŋ44 ɬaŋ35 烈日炎炎
大 阳光 摹状 摹状
ɕi35 fa:n44 ha:ʔ22 ha:ʔ35 哈哈大笑
摹状 牙 拟声 拟声
2.1.6. ABAB式
1、3音节相同,2、4音节相同,分为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两类。例如:
thai42 kɔ:ʔ35 thai42 kɔ:ʔ35 使劲抽打
打 摹状 打 摹状
deŋ44 fa:ʔ35 deŋ44 fa:ʔ35 酸酸甜甜
甜 酸 甜 酸
hit35 vɯ:t44 hit35 vɯ:t44 火辣火辣
辣 摹状 辣 摹状
2.2.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音特征
声韵复沓指的是声母、韵母和字(或者音节)的重复。声母的重复称双声,韵母的重复称押韵和叠韵,字(音节)的重复称重言(或者叠音、叠字) [11] 。黎语与汉语一样具备声韵复沓的语音条件,保城话四音格词除ABCD式的类型外,其他类型的四音格词均有音节重叠的现象。保城话四音格词在声韵关系方面较之双音节词更为复杂,以对称和重叠为主要特点,通过内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搭配,从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产生声韵上回环往复的效果。
2.2.1.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双声
双声是指双音节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在四音格词中,声母的重复即是双声。1、3音节双声的情况占据绝大多数,这与黎语音节的节拍特点有关。其中有些四音格词1、2音节双声,3、4音节也双声的情况又可称为“同音步双声”。例如:
1、3音节的双声
du42 kwɔ:ŋ35 du42 tau22 有说有笑
有 说 有 笑
hau31 tsi:n44 hau31 kan22 身无分文
不 钱 不 银
1、3音节双声,2、4音节也双声
ɬin44 mɯn44 ɬin44 ma:i35 好看
好 虚词 好 虚词
pa:i31 la44 pa:i31 lin42 翻来覆去
翻 虚词 翻 虚词
1、2音节双声,3、4音节也双声
hei44 hei44 pai31 pai22 来来往往
去 去 回 回
su42 su42 leɯ44 leɯ42 漫不经心
摹状 摹状 摹状 摹状
3、4音节双声
pi35 fen44 hɔ:ʔ35 hɔ:ʔ35 倾盆大雨
大 雨 拟声 拟声
pi35 ɬe:ŋ44 ɬaŋ44 ɬaŋ35 烈日炎炎
大 阳光 摹状 摹状
2.2.2.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押韵
押韵分为叠韵和谐韵两种,叠韵指的是韵母重复出现于音步内,本文所使用的是广义的叠韵,即只要求韵腹和韵尾完全相同即可,不考虑音节的声调。保城话每个类型的四音格词都存在叠韵关系,大多数叠韵是音节重复的结果。例如:
ŋaŋ22 ŋaŋ31 ŋɔ:ʔ44 ŋɔ:ʔ35 疯疯癫癫
傻 傻 摹状 摹状
ɕi44 ɕi:ʔ35 la44 la:ʔ35 嘻嘻哈哈
形容面部表情的状态
谐韵指的是韵母相近或者相似,元音间具有和谐关系,可分为以下情况:
主要元音相似
beɯ44 sai44 beɯ44 lau44 树叶
叶 树 叶 竹
pi35 ɬe:ŋ44 ɬaŋ44 ɬaŋ35 烈日炎炎
大 阳光 摹状 摹状
同带鼻音韵尾
kan31 fa:n44 lem22 lem35 咬牙切齿
咬 牙 拟声 拟声
van44 ɬin44 ȵan44 ɬin44 良辰吉日
天 好 月 好
2.2.3.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声调
汉藏语系的大部分语言都有声调,每一个音节都有其所对应的声调,即使是一些没有声调的语言也在接触与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声调。绝大多数有声调的语言都有四音格词,黎语就是属于既有声调又有四音格词的语言,其四音格词的声调特点如下:
1、3音节同调
这一声调模式主要出现在ABAC式、ABAB式的四音格词中。例如:
ki:n44 mo:u35 ki:n44 thui44 手艺/手气不佳
手 霉运 手 臭
hɔm44 te:n42 hɔm44 te:n42 又苦又涩
苦 涩 苦 涩
1、3音节同调,2、4音节也同调
这一声调模式以ABAC式的四音格词为代表。例如:
zɔ44 nei42 zɔ44 ma42 东张西望
看 这 看 那
pai31 hei44 pai31 pai22 翻来覆去
翻 去 翻 来
1、3音节同调,且与第2或第4音节同调
这一声调模式散见于ABAC式和ABCC式的四音格词中。例如:
1、2、3同调
du42 tha42 du42 phi:n44 丰衣足食
有 饭 有 穿
vei31 set42 vei31 sa:ŋ35 不正经
不 清醒 不 虚词
2、3、4同调
pi35 ɬeŋ44 ɬaŋ44 ɬaŋ44 烈日炎炎
大 阳光 摹状 摹状
wu42 sa44 phu44 phu44 视野朦胧
眼睛 摹状 摹状
四个音节同调
这一声调模式主要出现在ABAC式的四音格词中。例如:
beɯ44 sai44 beɯ44 qlau44 叶子
叶 树 叶 竹
hua31 sai44 hua31 lau44 种树3
种 树 种 竹子
3.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构成方式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词化程度高,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词。保城话四音格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连绵、重叠、复合和嵌入预制语块,大多数四音格词是多种构成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其进行语法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黎语四音格词的特点。
3.1. 连绵
一般为拟声或者摹状的单纯词,四个音节连在一起不能分开,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分开后将失去实际意义。例如:
ŋi44 ŋi35 ŋa:u44 ŋa:u35 吵闹、耍赖
拟声 拟声 拟声 拟声
lam31 lam22 hua31 hua22 声音嘈杂
摹状 摹状 拟声 拟声
ŋi44 ŋi35 ŋɔ:ʔ44 ŋɔ:ʔ42 叽叽喳喳
拟声 拟声 拟声 拟声
3.2. 重叠
在语音分析一节所讨论的重叠指语音上的重叠,而在此处则指的是语法上的重叠。ABAB式和AABB式的重叠又称为对称重叠,而ABCC式的重叠又称为不对称重叠。
3.2.1. ABAB式的重叠
大多数是拟声或者是摹状的词,但也有双音节形容词AB通过按照ABAB式对称重叠形成四音格词,具有起到加深词义的作用。例如:
khai42 am35 khai42 am35 冷冷冰冰
冷 摹状 冷 摹状
deŋ44 te:n42 deŋ44 te:n42 齁甜
甜 摹状 甜 摹状
个别单音节动词A重叠后嵌入预制语块“……B……B”中,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者一种状态。例如:
thai42 hei44 thai42 hei44 (把牌)都打出去
打 去 打 去
bɔ42 kɔ:ʔ35 bɔ42 kɔ:ʔ35 持续挖
挖 摹状 挖 摹状
3.2.2. AABB式的重叠
两个单音节反义词A和B,可以按照AABB的形式重叠,用来强调动作的频繁和循环往复。例如:
hei44 hei44 pai31 pai22 来来往往
去 去 回 回
ɬut44 ɬut42 thɯn44 thɯn35 进进出出
进 进 出 出
双音节形容词AB也可以按照AABB的形式重叠,起到加深语气的作用。例如:
ɬin44 ɬin44 tsau44 tsau42 高高兴兴(ɬin44 tsau42 高兴)
好 好 摹状 摹状
fɔ31 fɔ22 lɔ44 lɔ35 嬉皮笑脸(fɔ31 lɔ44 嬉皮笑脸)
摹状 摹状 摹状 摹状
3.2.3. ABCC式的重叠
AB是双音节结构,CC起拟声、摹状的作用。通过重叠衬音的方法形成四音格词,从而增强语言的韵律效果。例如:
wu42 sa44 phu44 phu44 视野朦胧
眼睛 摹状 摹状
pi35 fen44 hɔ:ʔ22 hɔ:ʔ35 倾盆大雨
大 雨 拟声 拟声
3.3. 复合
复合式的四音格词一般由两个并列的词或词组构成,前后两部分的语义相近或相反,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义,复合式是保城话四音格词里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ABCD式和ABAC式的四音格词多属于复合式,与ABCD式的四音格词不同,ABAC式的复合词有一部分是嵌入不同预制语块的结果。预制语块可以位于1、3音节或位于2、4音节,通过嵌入不同的词汇而形成意义不同的四音格词,因此具有较强的能产性。例如:
ȵɔ:n35 khan44 dua31 vɔk42 好吃懒做(ABCD式)
勤劳 吃 懒 做
tsa:u35 hei44 tsa:u35 pai31 独自来回(ABAC式,预制语块:tsa:u35……tsa:u35……)
自己 去 自己 回
an42 tau31 an42 khan44 咒骂不断(ABAC式,预制语块:……tau22……khan44)
骂 下 骂 上
3.4.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嵌入式预制语块
陆志韦(1956) [12] 指出:“汉语的四字格中存在大量的固定结构,它们属于半自由式。”这些半自由式的固定结构类似一个公式,通过往里面填充词义相同、相对或相近的词汇从而形成新的四音格词。孟德腾(2011) [13] 则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的概念,所谓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是指:“在某一个既有框架的空槽内嵌入相关成分(即嵌入项),嵌入项和框架相互依存,具有结构上的相对稳固性和语义的整体性,具有某种特定的语用功能,在语言使用中,常常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保城话有相当一部分的四音格词使用预制语块,其特点是:固定项和可变项同时存在,可以通过可变项的更换而形成新的四音格词,拥有较强的能产性和类推性。嵌入式预制语块虽然是携有可变语素的半自由结构,但是可变语素的位置则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换,在结构上仍旧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嵌入式预制语块较好地适应了语言发展演变的需要,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其中1、3音节作为预制语块的情况多于2、4音节,这是由于黎语的语法特点影响了四音格词的词汇结构。以下是保城话四音格词中常用的预制语块。
3.4.1. ……pɯ:n44……hei44/……hei44……pai22
出现在ABAC式的四音格词里,其中2、4音节为词义相对的预制语块,1、3音节为相同的单音节动词,二者均可表示“……来……去”,说明动作行为的循环往复。例如:
pai31 pɯ:n44 pai31 hei44 擦来擦去
擦 来 擦 去
pai31 hei44 pai31 pai22 翻来覆去
翻 去 翻 来
3.4.2. ……tau22……khan44/……khan44……tau22
可作为第一种预制语块的变式,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不耐烦的主观态度。例如:
tsu:n44 tau31 tsu:n35 khan44 蹦蹦跳跳
跳 下 跳 上
kwɔ:ŋ35 tau31 kwɔ:ŋ35 khan44 说三道四
说 下 说 上
3.4.3. ……kɔ:ʔ35……kɔ:ʔ35
2、4音节为预制语块且没有实际的意义,1、3音节为单音节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主要出现在ABAB式的四音格词中。例如:
pat42 kɔ:ʔ35 pat42 kɔ:ʔ35 不断把物品往回拿
拿 摹状 拿 摹状
kai42 kɔ:ʔ35 kai42 kɔ:ʔ35 持续不断地砍
砍 摹状 砍 摹状
3.4.4. du42……du42……
1、3音节为预制语块,2、4音节可插入两个词性相同的单音节动词和名词,或者是两个形容词,多出现在ABAC式的四音格词中。例如:
du42 tha42 du42 phi:n44 丰衣足食
有 吃 有 穿
du42 khiu44 du42 ɬat42 色彩斑斓
有 绿色 有 红色
3.4.5. hau22……hau22……
1、3音节为预制语块,2、4音节可插入名词或动词,出现在ABAC式的四音格词里。例如:
hau31 tsi:n44 hau31 kan22 身无分文
不 钱 不 银
hau31 pi35 hau31 pha:ʔ35 无父无母
无 母亲 无 父亲
3.4.6. tsau35……tsau35……
1、3音节为预制语块,2、4音节可插入两个不同的单音节动词,出现在ABAC式的四音格词里。例如:
tsau35 kwɔ:ŋ35 tsau35 tau31 自说自笑
自己 说 自己 笑
tsau35 vɔk42 tsau35 khan44 自食其力
自己 做 自己 吃
4.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义分析
4.1. 语义层次
保城话四音格词在语义层次方面有单层语义、双层语义、不对称语义以及多层次语义四种类型,语义整体上体现出层级性。
4.1.1. 单层语义
单层语义多出现在重叠式的四音格词里,由双音节词AB得来,AB重叠后可得到ABAB式和AABB式的四音格词,整体的语义是由AB的语义叠加而来。例如:
khai42 am35 khai42 am35 (khai42 am35 冰冷)冷冷冰冰
冷 摹状 冷 摹状
hit35 vɯ:t44 hit35 vɯ:t44 (hit42 vɯ:t44 火辣)火辣火辣
辣 摹状 辣 摹状
4.1.2. 双层语义
以ABAC式的四音格词为代表,双层次语义的四音格词前后两音节呈现语义并列关系。例如:
du42 tsi:n44 du42 kan22 财大气粗
有 钱 有 银
ȵɯ:ʔ35 daŋ44 ȵɯ:ʔ35 sa44 攒眉蹙额
皱 脸 皱纹 眼睛
四音格词“ȵɯ:ʔ35 daŋ44 ȵɯ:ʔ35 sa44”由“ȵɯ:ʔ35 daŋ44”(皱脸)和“ȵɯ:ʔ35 sa44”(皱眉)两音节并列而成,其内部可进行再次切分,“ȵɯ:ʔ35 daŋ44”(脸皱)由“ȵɯ:ʔ35”(皱)和“daŋ44”(脸)并列而成,“ȵɯ:ʔ35 sa44”(眉皱)由“ȵɯ:ʔ35”(皱)和“sa44”(眉)并列而成。
4.1.3. 不对称语义
这类四音格词语义重点居前,前后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以ABCC式的四音格词为代表,前两个音节为实词语素,后两个多为拟声或摹状的虚词语素。例如:
dem44 daŋ44 dem44 sa44 脸色难看
黑 脸 黑 眼
pi35 fen44 hɔ:ʔ22 hɔ:ʔ35 倾盆大雨
大 雨 拟声 拟声
四音格词“dem44 daŋ44 dem44 sa44”的前两个音节形容对方的面部表情,是该四音格词的主要语义,后面两个音节虽然也是实词语素但其语义处于次要地位。四音格词“pi35 fen44 hɔ:ʔ22 hɔ:ʔ35”的语义重点在前两个音节,而后两个音节为模拟雨声的拟声词,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
4.1.4. 多层次语义
多层次语义以ABAC式、ABCD式四音格词代表,且主要是复合式,这类四音格词从中间切分开后形成第一层语义,前后两音节被切分开后还可再次切分形成第二层语义,语义呈现并列关系。例如:
du42 tha42 du42 phi:n44 丰衣足食
有 饭 有 穿
khan44 hɔ:ʔ35 tau31 nam35 跋山涉水
攀 山 下 水
以四音格词“khan44 hɔ:ʔ35 tau31 nam35”为例,它是由“khan44 hɔ:ʔ35”(攀山)和“tau31 nam35”(下水)两音节并列而成,其内部还可进行再次切分,即“khan44 hɔ:ʔ35”(上山)可再切分成“khan”(攀)和“hɔ:ʔ35”(山),“tau31 nam35”(下水)可切分成“tau22”(下)和“nam35”(水)。
4.2. 语义关系
4.2.1. 第一层语义关系
同、近义关系
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有同义或近义的关系,主要是一些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四音格词。例如:
dem44 daŋ44 dem44 sa44 脸色难看
黑 脸 黑 眼
fa:ʔ35 thi35 fa:ʔ35 tha:ŋ31 酸不溜丢
酸 摹状 酸 摹状
类义关系
前后两部分表示的事物或动作属于同一类,整个四音格词指代一类事物或表现一种状态。例如:
beɯ44 sai44 beɯ44 lau44 叶子
叶 树 叶 竹子
sɔk42 la:i35 sɔk42 pɔk31 身体不适
痛 肠子 痛 胃
反义关系
四音格词的前后两部分语义相反,用以说明动作或状态的相对性。例如:
hau31 luŋ44 hau31 tɔk31 不大不小
不 大 不 小
fei44 ɬut42 fei44 then44 走进走出
走 进 走 出
其他关系
个别四音格词前后两个语义项是解说关系、时间关系、顺承关系以及因果关系。例如:
jɔ:ŋ35 hɔ:ʔ44 dan42 set44 从头到尾
从 头 到 尾
jɔ:ŋ35 nei42 dan44 ma42 从这到那
从 这 到 那
4.2.2. 第二层语义关系
大部分多层次语义的四音格词,前后语义项再切分后的语义关系呈现一致性,即前个语义项为主谓关系、后一个也为主谓关系,前个为动宾关系、后一个也为动宾关系。只有少数情况两个部分的词性不同、语义关系不同,通过词汇的整合形成整体语义。例如:
两个直接成分都为主谓关系:pam31 deŋ44 heŋ44 bau42 口是心非
嘴 甜 下巴 摹状
两个直接成分都为动宾关系:tin31 khi:n44 tin31 khɔk42 手舞足蹈
摇 手 摇 脚
两个直接成分都为动补关系:ham31 pɯ:n44 ham31 hei44 反复追问
问 来 问 去
两个直接成分都为偏正关系:ȵɔ:n35 khan44 dua31 vɔk42 好吃懒做
勤 吃 懒 做
4.3. 语义特点
4.3.1. 语义表述增量
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义并非都是各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有相当一部分四音格词的语义具有增量性。名词性四音格词的语义常常指向更高一级的语义场,各语素义和整体义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例如:“sɔk42 la:i35 sɔk42 pɔk31”(sɔk42痛;la:i35肠子;pɔk31胃)身体不适,肚痛与胃痛组合成四音格词后共同表示上一层级的语义——身体不适。动词性四音格词常常具有强调动量增加,或行为循环往复的意味。例如:“ham31 pɯ:n44 ham31 hei44”(ham31询问;pɯ:n44来;hei44去)反复追问。形容词性四音格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程度的强化。例如:“khai42 am35 khai42 am35”(khai42冷;am35表示程度)冷冷冰冰。
4.3.2. 表义形象生动
一些四音格词的部分语素是由摹状或拟声的虚词构成,它们主要是用来形容或模拟人类或动物的面貌、表情、声音、颜色以及动作等外部表征,不同于汉语四音格词语义表达的间接性以及典故性,保城话四音格词能够形象生动、鲜明地表达人或物的特征,使表述更为具体可感。例如:“hi:ʔ44 hi:ʔ35 ha44 ha35”(嬉皮笑脸),这一四音格词的语素均是拟声词,用来形容人不够严肃、态度轻浮的样子,即使还未接近其人也能够通过四音格词在脑海中将其形象描绘出来。又如:“ka44 ti:ʔ31 ka44 tet42”(蹦蹦跳跳),用来形容人腿脚受伤后走路不稳的动作,带有戏虐的意味。
4.3.3. 词义结构严谨
部分四音格词语义是各语素义的有机融合,四个音节不能随意拆分或更改,尽管有些四音格词存在半自由式的固定结构,但是其“自由”的部分也存在制约条件,因而四音格词整体上的结构仍是较为严谨,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带有拟声或摹状语素的四音格词。例如:“ŋi44 ŋi35 ŋau44 ŋau35”(吵闹、耍赖),四个音节均为拟声词且完全不能拆分,拆分后将不具有实际的意义。有的四音格词虽然可以拆分,但拆分后语义并不完整,或是发生了某些变化。例如:“vɔk42 kuŋ44 vɔk42 van44”(做工),“vɔk42 van44”拆开出来后语义不完整,不符合语言的表达方式。此外,四音格词各个成分的位置不可随意改变,例如:“pai31 sam42 pai31 dɔŋ35”(三更半夜),不能将其表述为“pai31 dɔŋ35 pai31 sam42”,“fa:ʔ44 thi:ʔ35 fa:ʔ35 tha:ŋ31”(酸不溜丢)不可将其表述为“fa:ʔ35 tha:ŋ35 fa:ʔ44 thi:ʔ35”。
4.3.4. 语体色彩鲜明
保城黎族人民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区的南麓,黎族文化既有壮侗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因为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其具有不同于其它兄弟民族的特征。虽然各语言四音格词的外部特征基本相同,但是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却独具本民族的特色,本民族的文化甚至会影响到四音格词的发展演变。保城话四音格词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之下产生,它是保城黎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广泛运用于口语之中,蕴含着深厚的黎族文化底蕴。此外,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音富有音乐性,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是保城黎族人民注重对称和谐心理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例如保城黎族人民想要表明说话人的言语与内心的想法不一致时,使用的四音格词是“pan31 deŋ44 heŋ44 pau42”(口是心非),即嘴上说着甜言蜜语,但是下巴却作出嫌弃对方的动作,而汉语则用“口是心非”来表达相关概念,这一表述体现了不同民族间认知的差异。
5. 结语
本文对黎语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音和语义进行了分析,保城话四音格词具有汉藏语系多数语言四音格词的特点,同时又显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在语音方面,保城话四音格词有六种音节形式,分别是:ABAC式、AABB式、ABCB式、ABCD式、ABCC式、ABCB式,其中ABAC式数量最多,ABAB式次之;除了ABCD式外,其它类型的四音格词均有音节重叠的现象,在声韵上有回环往复的效果。在语法方面,除了连绵、重叠和复合等构词方式,也采用了嵌入预制语块来构成四音格词的方式。在语义方面,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语义可分为单层、双层、多层和不对称语义;语义关系分为两层,第一层语义有同义、近义、类义、反义以及解说等关系,第二层语义有主谓、动宾、动补及偏正等关系。保城话四音格词是在黎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能够表现黎族文化的特殊气质,并且作为了解黎族文化的切入点,其具有语义表述增量、表义形象生动、词义结构严谨和语体色彩鲜明的语义特点。此外,在汉语和海南闽语的双重影响下,保城话四音格词也逐渐产生了新的类型,它以海南闽语的四音格词结构为基式,向这类结构中填入黎语词汇,从而形成兼具黎语和海南闽语特点的借词类四音格词,这类四音格词具有极大的能产性,能够进一步丰富保城话四音格词的表现形式和数量。
NOTES
1《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中有关黎语四音格词的语料主要来自《黎汉词典》,该词典收集的黎语哈方言四音格词的数量较少。
2本文的语料收集自保亭县保城镇所使用的保城话,保城话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境内所使用语言以杞方言为主,其次是赛方言,零星分布有美孚方言、哈方言和海南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
3hua31的本调为hua22,此处受语流影响而发生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