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将动机、需要、能力、情绪、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诸多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这种整合拥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形成了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特的身心组织 [1] 。人格特质作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等特征。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会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个体与他人具有明显区别的心理特征 [2] 。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有不同的理论模型,神经质作为一个人格特质包含在很多人格理论中,比如人格特质理论中的三因素模型和五因素模型。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的三因素模型认为人格特质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因素: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精神质(psychoticism),其中神经质表现为个体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特征。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Costa Jr.和McCrae提出来的大五人格模型认为,人格特质包括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尽责性五个因素。其中提到神经质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情绪体验上比较消极而且情绪极不稳定。
神经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以上两种理论中都表示个体的情绪稳定性,是一个与情绪有关的人格特质 [3] 。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情绪容易波动,受到情绪事件刺激后反应过度,久久不能恢复平静。神经质水平高的人主要的外在表现为高焦虑、容易激动等情绪反应。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每个人的表现程度不同,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发生异常行为,神经质人格水平高的个体会在遭遇负性事件后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和愧疚等情绪。而神经质水平低的人在遭遇负性事件后情绪反应也较为平缓,变得更为冷静 [4] 。高神经质人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他事物持有负性的思维观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采取极端的应对策略,因此他们又会感受到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 [5] [6] 。不少研究发现,神经质与攻击性存在较高的相关 [7] [8] [9] 。
社会比较理论表明,向上的社会比较,即人们注意到别人拥有他们所缺乏的优势,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妒忌(envy),特别是当某些优势威胁到他们的自我概念时 [10] 。因此,妒忌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混合的负面情绪,其特征是自卑、敌意和怨恨 [11] 。因此,妒忌的人可能会试图伤害被妒忌的人,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因为这样,妒忌的感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 [12] ,这种引起妒忌的造成伤害的意图的主要外部表现是攻击性 [13] 。而高神经质者由于情绪容易波动,可能更容易产生妒忌,进而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妒忌可以解释神经质与攻击性有关的过程。以往研究大都采用了Buss-Perry攻击问卷 [14] 和大五人格问卷进行相关的测量 [7] [8] [9] 。但神经质人格量表的维度内包含了愤怒敌意(angry hostility)维度,这与攻击性问卷里的攻击情绪的愤怒和敌意两个维度是重合的,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造成对相关性的过高估计。因此,本研究将只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的攻击行为部分,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以妒忌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2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发放问卷200份,筛除作答明显有规律和答题时间小于2分钟的被试。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性51名,女性129名;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8岁(SD = 1.50)。
2.2. 测量工具
2.2.1. NEO人格问卷修订本神经质维度分量表
使用Costa Jr.和McCrae (2008) [15] 编制的NEO人格问卷修订本中的神经质维度分量表。神经质维度主要测量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N1)、愤怒性敌意(N2)、抑郁(N3)、自我意识(N4)、冲动性(N5)和脆弱性(N6) 6个特质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均有8个项目,总计48个项目。项目采用从1 (完全不符合)~5 (完全符合)的李克特五点计分。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 0.910。
2.2.2. 特质妒忌量表(Dispositional Envy Scale)
该量表由Smith等人编制 [16] 。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其陈述类似于以下内容:“残酷的事实是,我通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该量表使用从1 (强烈不同意)~5 (强烈同意)的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嫉妒的程度越高。本研究采用Xiang等人(2017) [17] 编制的“性格嫉妒量表”中文版。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 0.907。
2.2.3. 攻击性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攻击性问卷由Buss和Perry编制,由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分量表组成 [14] 。总共有29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计分,从1 (强烈反对)~5 (强烈同意),得分越高,表明攻击性越强。本研究采用李献云等人(2011)修订的中文版 [18] ,并只选用其中的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中测量攻击行为的部分。在本研究中,身体攻击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 0.756;言语攻击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 0.627;合成之后的Cronbach’s α = 0.788。
2.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同时还使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程序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发现,共有19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被提取,并且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8.878%,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明显,在可接受范围内。
3.2. 神经质人格、妒忌和攻击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和人口统计学变量检验
对神经质人格、妒忌和攻击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考虑到性别可能会影响妒忌以及攻击行为 [19] [20] 。因此,以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为分组变量,进行神经质人格、妒忌、与攻击行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神经质人格、妒忌、攻击行为在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t(神经质人格) = −1.669, p = 0.097; t(妒忌) = 0.624, p = 0.534; t(攻击行为) = 0.532, p = 0.595)。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neuroticism, env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M ± SD)
表1. 神经质、妒忌、攻击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M ± SD)
3.3. 神经质人格、攻击行为和妒忌的相关分析
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表2呈现了神经质人格、攻击行为和妒忌之间的相关关系。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256, p < 0.01);神经质人格与妒忌呈显著正相关(r = 0.515, p < 0.01);妒忌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386, p < 0.01)。

Table 2. Correlation matrix of neuroticism,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envy (n = 180)
表2. 神经质人格、攻击行为与妒忌的相关矩阵(n = 180)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下同。
3.4. 中介效应分析与检验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原理 [21] ,以神经质人格为预测变量,攻击行为为结果变量,对妒忌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见图1)。有学者指出,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比传统的Sobel法检验效力更高 [22] 。因此,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对妒忌的中介效应进行置信区间估计,抽样次数为5000次,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妒忌的中介效应显著(β = 0.1778, p = 0.002);神经质人格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 = 0.0781, p = 0.404)。妒忌在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为神经质人格、妒忌与攻击行为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因此不需要对不同的性别进行单独建模 [23] 。

Figure 1. The mediation model of envy
图1. 妒忌的中介作用模型

Table 3. Bootstrap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ach path in the mediation model
表3. 中介效应模型各路径效应的Bootstrap估计
4. 讨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了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内在机制。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发现妒忌主导神经质人格对攻击性的负面影响。首先,相关结果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都证明了神经质人格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此外,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我们发现了以下显著路径:神经质人格→妒忌→攻击行为,这证明了妒忌在神经质人格和攻击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从而支持假设。也就是说,神经质人格可能主要是因为妒忌的倾向,而导致他们攻击性的增加。
源于社会比较的妒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威胁个体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向上社会比较 [24] 。作为上述路径的一部分,神经质人格极大地影响了妒忌。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之前的生活中,高神经质个体更有可能缺乏爱和关心他人 [25] ,有更强的不确定感。因此,他们渴望比别人更有优势,认为他们也有他们的权利,有着较高的社会比较倾向,并且他们不愿意执行向下比较的策略以维持积极的情绪 [26] 。这反过来会产生相对的剥夺感和感知到的不公平,伴随这两种消极情绪的典型负面情绪是妒忌 [27] 。与此同时,之前的研究也与我们关于妒忌和攻击性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Cohen-Charash和Mueller (2007) [12] 认为,侵略或伤害的目的很可能是由妒忌引起的。这可能是因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感经常会引发挫败感,而对被妒忌的人采取攻击性行为可以减少挫败感 [28] 。通过这样做,被妒忌的人所拥有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而嫉妒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与他人相等的地位 [29] 。因此,我们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怀疑,神经质人格可能通过影响妒忌而导致更高的攻击性。
缓解消极比较结果产生的嫉妒,需要社会的协同努力,以营造健康的社会比较环境。首先,需要建立和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当高神经质个体通过社会互动感受到关心和支持时,可以更好地应对嫉妒情绪。其次,需要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环境,资源平等分配可以防止高神经质个体的嫉妒加剧。最后,可以通过多平台、多渠道,教育和培养高神经质个体健康的社会比较观念,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改变其自我评价的方式,将嫉妒转化为内在动力,推动个体行为向着自我完善和自我增强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30] 。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攻击的相关机制以及神经质人格对攻击性的影响。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妒忌对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神经质人格对攻击负面影响的具体机制,丰富了攻击的相关理论。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建立科学有效的侵犯干预手段提供了启示:面对高神经质个体,可以考虑通过模糊社会比较、积极归因等手段以减少其妒忌情绪,达到减少其攻击行为的目的。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了妒忌对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妒忌在神经质人格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该结果说明,神经质人格是因为有更强的妒忌从而有更高的攻击行为。为了减轻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引导高神经质个体调整他们的社会比较心态,以及塑造一个更健康的社会比较环境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