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策略
Learning to Improve Learning Literacy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 Constructivism
DOI: 10.12677/AE.2023.13101235,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作者: 王安娜: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学会学习网络学习个性化Neo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o Learn E-Learning Personalization
摘要: 信息超载与知识的碎片化是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新建构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尽管网络及智能技术依托的新知识与学习方式不断更新,但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依然是应对这一变革的核心。本文从新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及新建构主义的“新”对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下从教师和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会习”素养的提升策略提出建议。
Abstract: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knowledge fragmentation are the two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learning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Neo Constructivism comes into being in this context. Although new knowledge and learning styles are constantly being up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et and smart technologi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literacy remains central to this chang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theory from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eo constructivism and the “new” theory of neo constructivism,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s’ learning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under the neo constructivist theory.
文章引用:王安娜.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策略[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7952-79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235

1. 引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学习者汲取新知识的渠道和学习方式愈来愈多,同时,知识更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不是应付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者;学习者不是知识内容的复述者,而应是能基于所学,将知识应用到不同情境中的建构者。如何突出学习者的核心地位,从“学会”到“会学”,是“学会学习”落地必须回答的问题。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学习理念,基于网络化学习导致的学习碎片化和不系统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2. 新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2.1. 新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2.1.1. 核心思想

网络学习下,知识的碎片化与信息超载导致了学习的碎片化、零散化与不系统。基于此,学者王竹立提出了新建构主义。新建构主义以应对网络时代的学习挑战为出发点,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如何通过系统且有效的方式实现知识创新是新建构主义的终极目标,围绕如何应对挑战与实现知识创新,新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与方法 [1] 。

2.1.2. 新知识观与新学习观

新知识观 新知识观是一种对知识全新的划分方法,体现对当今知识形态变化的客观描述。第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与知识由传统的纸质书籍转移到了网络,纸质书籍中的知识是静态的、一维的、以文字符号为主的。而知识在网络上就不一样了,网络中的知识是动态的、三维的、以多媒体形式为主的。信息和知识的存储不再像纸质书籍那样受限,于是知识便像洪水般向我们涌来,这个过程中还不断有新知识的增加。信息与知识的呈现方式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与便捷,降低了理解与掌握的难度,但这也造成了我们学习的“惰性”,即学即用,学习变得浮泛与浅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推理、归纳,深度学习大大减少。第二,软知识越来越多,硬知识也开始变软。硬知识是经过专家学者整理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软知识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具有时效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知识。区别两者的方式主要看知识在结构、内容、价值上稳定与否,硬知识与软知识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硬知识出现价值层面的不稳定会变成软知识,稳定性强的软知识最终会变成硬知识 [2] [3] 。第三,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由以往纸质书籍所展现出的体系化变成如今互联网呈现的零散化的状态。知识碎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知识存储方式与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快捷性;网页超链接的结构将知识原有的线性结构和层级关系打乱;多任务并进的生活方式将人们的时间分割,从而导致学习过程的碎片化,加剧知识的碎片化。

新学习观 为应对网络时代学习的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的碎片化,个人应采取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不同,它以个人的兴趣、经验、问题解决需求为核心,对信息进行筛选,建立个人化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在思维逻辑与概念体系上具有鲜明的个⼈属性,不是单一学科或专业内部的线性或树状结构,而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状立体结构。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包括两大部分,即学会选择与零存整取,它介于学科导向和网络碎片化学习之间,比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更实际、更少信息冗余、更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同时又比碎片化学习更高效、更系统、更有目的性。

2.1.3. 学习阶段与思维方法

1) 学习的四个阶段:① 聚焦问题。从学习者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能够激发其学习的动力。网络上进行搜索到的待学习内容很多,这时学习者应选择一个切入点。② 解决问题。聚焦点找到后,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是待学习的知识,如此进行下去,学习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学习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③ 转变方向。在阶段二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通过网络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聚焦点和思考方向也可能会改变,或是引出其它的思路。④ 目标重构。方向和思路转变后,目标也会随之改变,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学习会一步一步走向全新的领域,最终找到新的解决问题方案,或实现知识的创新。

2) 包容性思维。包容性思维是一种整合碎片知识、化零为整的思维方式,从正面挖掘所有信息与知识的“合理内核”,把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信息碎片粘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允许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交叠、模糊,承认不同立场下的不同观点,主张多元化与包容性,真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2. 新建构主义之“新”

第一,建构主义诞生于网络时代之前,而新建构主义是在概括和总结网络时代特征之上提出的,并首次明确了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即信息超载与知识的碎片化。

第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对新知识应分析、检验和批判,学生应建立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系统化知识结构 [4] ;新建构主义根据当下知识形态的客观变化提出了新知识观与新学习观,因此学生要学会选择与筛选茫茫如烟的信息,新建构主义还打破了传统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主张建构个人化的蜘蛛网形知识结构,并通过交流、再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创新。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是学习内容的主要制定者;新建构主义是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分享式学习,学习内容由学生个人自定或学生之间商定 [5] 。

第四,新建构主义提出了知识三级结构假说与知识“嫁接”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包容性思维方法,为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 “学会学习”的概述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学会学习”能力被表达为“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综合方面的表现” [6] [7] 。

笔者基于新建构主义的视角概括“学会学习”的主要特征,为以下五点:

1) 个性化:学习者的主动性是“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新建构主义主张从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建构性:学习是一个建构个人大脑内“知识网络”的过程,知识网络的建构也是为下一步知识的创新服务的。如果说“学习”是一个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学会学习”更是一个“技能体系”建构的过程。

3) 延伸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不断有软知识产生,学生不仅要主动适应信息爆炸、碎片化的发展趋势,还要学会有效地甄别、评估、使用信息,知识学习需由点到线及面,不断扩充与延伸。

4) 深度性:人们逐渐依赖互联网的便捷性与易储性,缺乏对知识的判断、推理、思考,学习的深度性大大降低。“学会学习”不能只进行“表层学习”,还需深度学习的参与。

5) 包容性:包容性也是一种学习的思维,任何观点都有其合理的地方,把所有知识、观点等的合理内核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对世界的完整认知,看到的事物和所学习的知识才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

4.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策略

4.1. 学习者层面

4.1.1. 必备的学习技巧——搜索与筛选

新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应学会知识的搜索与筛选。搜索与筛选不仅发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并且会贯穿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在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学习者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进行学习,知识情境也不断切换,常常会面临不知如何有效搜索信息或无法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的境地。要避免这种困境,学习者须学会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和各种学习资源对网络中的知识进行检索,这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必备技能之一。学会如何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后,又会面临一大问题——筛选,学习者要用“筛子”把无效的、质量较低的信息过滤掉,而“筛子”过滤信息的标准是个人的需求和能否解决问题,学习者选择自己需要的并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与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思路和目标可能会发生转变,便要重新进行筛选、搜索、再筛选。

4.1.2. 有效的学习策略——零存整取

零存整取是新建构主义主张的一大学习策略。人类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跳跃中,少不了将感性认识逻辑化、概念化、系统化,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文字的思考与写作。在新建构主义看来,“写作”对意义建构、交流与协作、知识的创新至关重要。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可以借鉴新建构主义提出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 [8] 。这个策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积件式写作”阶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量变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先网络中获取原始知识,经过筛选、述评,形成一篇小型的文章,对即将要建构的知识体系来说,是一个个原始的素材、积件。第二阶段称为“个性化改写”阶段,学习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后,能发现素材间的联系与不同,这时的写作大多是用个人的概念和规则对素材进行总结与改写,也是一个量变通往质变的过程。第三阶段称为“创造性重构”阶段,经过前一阶段,新知识与学习者大脑中已有知识体系进行了碰撞,要将新知识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还需要学习者不断冲击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再一次改写,将这些新知识碎片与原有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在一起,这整个过程也是一个“化整为零”的过程,学习者在思考与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以“思”促“学”,以“写”促“思”,一步一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达到知识创新。

4.1.3. 适应时代的学习结果——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要求学习者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建立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拓宽基础,循序渐进的学习,这种知识结构是来源于学习者外部而非内部。与学习者个人兴趣与需要未必相一致。但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放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则需要有所改进。如今我们要建立的知识结构是蜘蛛网形的,尤其对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应以“个人”为核心进行编织,从个人的兴趣、工作生活的需求、问题解决出发。而且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变,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是新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不仅对于普通的学习者而言,对于高端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来说,建立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尤其在层出不穷的新知识领域与软知识的当下,能发挥更大作用。

4.2. 教师层面

4.2.1. 积极践行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理念

新建构主义要求教师明确自身的五大职责,即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写作。新建构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知识“嫁接”学说,它把个体知识比作一棵不断生长变化的树,教师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将新知识嫁接至学生原有知识树上的过程,学生的受教可看作“被嫁接”,自学可看作“自嫁接”。知识嫁接时要考虑两个是否一致: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当前的兴趣与需求是否一致;新知识所要求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是否一致。知识嫁接学说比之前的教学理论更具包容性,对于简单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可以采取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嫁接,对于复杂知识和高级技能则需采取连通、重组、建构、零存整取等方法进行嫁接。教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教学生如何“自嫁接”的过程,它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生知道“怎么做”“如何得到这些信息”,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对知识的创新,真正学会学习。

4.2.2. 积极探索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教师在基础阶段帮助学生建立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系统化知识结构。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应引导其建立以个人兴趣和需求为中心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关键一步。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课题。在初期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搜索与筛选信息,和学生共同讨论,待学生掌握方法后,学生可以根据主题从个人兴趣与需求出发自定或小组间互相商定具体选题。

在教学环境的创造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适合分享交流的学习环境。新建构主义下“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需要学习者对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与探讨,学生学习成果的可视化也有利于追踪学习进程,及时给予师生反馈,以便后续改进。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新建构主义观相结合,教师要合理安排知识嫁接的内容与时机,着重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5. 结语

“学会学习”是信息时代乃至智能时代所必备的学习素养,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这要求学习者能适应不断变革的学习方式,“会学”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建构主义是信息时代衍生的学习理论,它主张学习者以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构蜘蛛网式的知识结构,强调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这对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能够提供理论上的帮助。那么如何借鉴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最大化实现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呢?本文在新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提出了“学会学习”的五大特征,并从学习者和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学习者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意义。对于学习者而言,搜索与筛选是必备的学习技巧、零存整取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则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对于教师而言,积极将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为其教学服务。只有将学习者主动“学会学习”与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相结合,才能实现学习者“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6): 3-10.
[2] 王竹立. 新知识观: 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38-55.
[3] 王竹立. 新知识观: 从硬知识、软知识到网络化知识——与陈丽教授等商榷[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7): 5-11+26.
[4] 王沛, 康廷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 教师教育研究, 2004(5): 17-21.
[5]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5): 5-11.
[6] 汤明清, 吴荣平.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及培养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13): 39-45.
[7] 施澜, 陈甜宇. 从“学会”到“会学”——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香港“学会学习”的理念、实践与启示[J]. 教学研究, 2021, 44(4): 11-17.
[8] 王竹立. 零存整取: 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3):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