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实践及启示——以《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为例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rt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111267,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文静: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疆 昌吉
关键词: 课程思政艺术类公共课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t Public Courses
摘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特别是在学校层面,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重大,应当将思政元素像盐一样融入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以公共选修课《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的课程思政内容为例,以课程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分析总结,以为日后其他艺术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ree correct views, and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Especially at the school leve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every course and activity like salt, so as to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basi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ther art courses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李文静. 高职院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实践及启示——以《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8179-818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267

1. 课程介绍

1.1.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我校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艺术素养及品鉴能力。通过艺术窥见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历程,感受不同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培养包容开拓的精神,感受世界文化历史运动的发展规律,拓展视野,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1.2. 教学目标

1.2.1. 思政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热爱艺术,将美与生活相结合,发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第二,感受中华艺术文明史发展脉络,感受中华艺术魅力及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第三,通过基础艺术理论学习,培养高尚情操和生活情趣;第四,增加对世界优秀艺术文化的了解度,开拓眼界,培养求知欲和开放包容精神;第五,引导学生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意义;第六,感受各地文化互相影响发展的魅力,培养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1.2.2. 知识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鉴赏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第二了解中国的经典美术作品,并能够熟知其内涵和创作背景;第三,了解外国典型美术作品,熟知其内涵和创作背景;第四,能够结合历史、地域、文化等相关因素,分析比较中外美术作品的异同;第五,熟悉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1.2.3. 职业能力目标

第一,在美术评析与欣赏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储备,发现中西方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丰富内涵,理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历史背景,提高美术素养;第二,了解中外美术差异和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和善于学习的品质;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解读能力;第四,通过了解艺术的创新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具备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能力;第五,引导学生以一种创造性的非标准化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用多角度研究和思考问题。

2. 课程思政设置情况

2.1. 课程思政方式方法

根据2020年0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 。因此,结合纲要意见,本课程从课程具体内容出发,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将课程内容与之结合,落实到教学环节的每一步。

2.2.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在各教学单元的设计目标见表1

Table 1. The design goal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each teaching unit

表1. 课程思政在各教学单元的设计目标

3. 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3.1. 国家和社会层面

通过近代美术的学习,了解了抗战时期许多爱国的艺术家,以画笔为枪,创作出强烈爱国情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木刻板画,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用画笔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批判侵略者,该作品作于1935年,正值全民族反帝救亡热潮中。这件作品采用象征手法,画面中一个男人被紧紧困在木桩上,眼睛被蒙着布,粗粗的麻绳勒着他的脖子手臂和大腿,身上不着衣物,他痛苦挣扎,想要挣脱束缚,嘴巴大张着仿佛能听到他怒吼的声音,一只手摸索着,伸向地上的匕首,预示着,一个受尽屈辱磨难的民族,马上要怒吼和抗争,拿起武器捍卫自己。在讲解画作的过程中,加入抗战历史内容的提问,使学生对作品背景更加熟悉,结合史实的讲述使画面情绪更有感染力,自发地产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再如蒋兆和的国画作品《流民图》,《流民图》的创作可以追溯到1935至1943年之间,这段时间是蒋兆和先生绘画风格形成的高峰时期。随着日寇的侵略战争,蒋兆和先生经常往返于北平和重庆之间进行教学和艺术创作,在此时一路的奔走也让其深切地观察到了乱世之中贫民的生存状况 [2] 。这件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蒋兆和先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提炼创作,背井离乡的人,饥饿的儿童,生病的老人,展现了国家残破之下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可以更多地根据图片本身加入细节描绘,让学生沉浸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意识到有国才有家,要热爱祖国,保护祖国。

通过对党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学习,在艺术品鉴中加强对党的认识,了解党的发展史、奋斗史,从中体会我党发展的艰辛,救亡图存的决心,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了解党、热爱党、拥护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党的理想信念践行下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如画家艾中信的油画作品《红军过雪山》,描绘的是1935年6月12日我党因战斗需要,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夹金山,夹金山海拔4900余米,山峰高耸入云终年积雪,英勇的红军不怕困难艰险,一步一步向上爬,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困难,红军战士仍旧以坚强的毅力与大自然搏斗,终于翻越过了雪山。展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再如沈尧伊的作品《革命理想高于天》,描绘了在长征途中,众人围坐在篝火边,在熊熊的篝火中,静静地听毛主席的对革命的美好描绘,在毛主席的鼓舞下,士兵们对未来充满向往,面对困难也有更多的信心,体现了乐观的革命精神。还有经典革命油画《送别》,该幅画作的作者是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描绘了红军开始出发前,当地群众依依不舍的送别,阴暗的天空,阴冷的氛围,都显现出了人们惜别的氛围,这幅画体现了红军与群众鱼水之情,也体现了我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关于党史的优秀美术作品还有很多,也就意味着教师能够挖掘的素材也有很多,可以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将党的历史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作讲述给学生。

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美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首先以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这件作品为例,伊什塔尔门原先的位置是在今伊拉克境内,但是伊拉克境内只有一个粗略的仿制品,要想一睹这件艺术品的风采,需要到德国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馆,从而引出战争、冲突给一个国家带来的灾难是沉痛的,并引用真实报道如“2021年8月3日,当日,伊拉克文化、旅游和文物部在巴格达举行仪式,正式收回约1.7万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其中约1.5万件是在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流失” [3] 。印证战争对艺术作品的破坏。同时再进行提问“中国因战乱流失海外的文物有哪些?”引起学生思考与互动,思考文物流失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2. 职业层面

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层面可以例举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案例,对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如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也被称为“瓷母”,是古代制瓷工艺的集大成者。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十五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手法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使用釉的类别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十二个开光,其中六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六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4] 。该件瓷瓶烧制十分困难,不同釉色烧制的温度不一样,因此烧制先后顺序也不一样,需要工匠对各种所需釉彩的特性都十分熟悉,考验工匠的技艺。如此惊人的“瓷母”是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需要工匠去认真钻研、反复实验,最终才能获得成功,通过对“瓷母”的讲解,鼓励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最终都会在自己的行业里制作出自己的“瓷母”,绽放出自己的职业光芒。

通过对齐白石的艺术生平讲解,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齐白石生于1864年,早年从事木匠工作,勤勉好学,于1888年二十多岁的“大龄”开始弃凿学画,白石老人最令人熟知的作品是《虾》,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齐白石老人的画虾历程,他曾在自己的一幅作品上题字“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仅仅一只虾的刻画,齐白石老人在不断临摹、写生的过程中,历经数十年追求,才“始得其神”。齐白石老人把创新精神贯穿了自己的整个艺术生涯,在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笔墨形式的同时又锐意创新。他锤炼笔墨,大胆设色,将民间常见的大红大绿的用色习惯融入水墨,探索出了新的色墨语言,拓展了文人画的题材范围;将工细的刻画与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5] 。并且,创造了“红花墨叶”的新气象,并在老年时期还不断改变自己的画画风格,不躺在“功劳簿”上。这种不断追求创新,求变,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艺术精神是学生们的榜样,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必备素质之一。

3.3. 个人层面

在上课初始,用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并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直观感受,引出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生平、教育等等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也就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而引导学生用非标准化眼光看待问题,学会去体谅包容他人的不同,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

通过对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美术的讲解,引导学生相信科学,不封建迷信。在讲授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美术的过程中,加入社会背景的相关知识,对因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愚昧迷信而发生的惨痛教训进行叙述,从而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热爱科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对艺术家个人案例的讲解,以高尚情操的艺术家为案例,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如在讲解王冕《墨梅》的时候,讲其诗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引出做人要高洁,面对物质诱惑和外部的压力时,有骨气有气节,牢牢守住底线。

4. 课程思政实践反思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这门课在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以艺术家案例、艺术作品内涵、艺术创作背景为出发点的,在选择典型案例时,可以以上文中的案例为范例,挑选艺术价值高,人文价值高,有正确导向的艺术作品,同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对案例进行深度挖掘,不能粗略地了解,要有丰富的细节职称,这样,在讲授的时候,才更饱满更鲜活,更有吸引力。本次的课程思政设计经验不止适用于这门课,其他的美术相关课程也可以借鉴经验。

课程思政不仅是要选好案例,更重要的是与合适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切忌把美术课程上成“说教课”,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师,想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只是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教学方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上课的节奏把控能力以及叙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互动性,引导学生“有感而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时,要想提升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应该在课程结课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及时收集改进意见,根据改进意见,教师团队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分析,在磨课、教研中,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教师必须自身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端正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对课堂中讲述的案例做到精准的传达。因此,教师除了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学好党史,学好历史,加强自己的思想建设。

5. 总结

思政元素融入艺术类课程,不仅能够丰富艺术课程的内容,更能够发挥艺术课程的优势,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让革命事迹,国家历史等重大事件有了更加生动的表现方式,更易触动学生的情感,让思政元素以一种艺术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并吸收。课程思政的实践,从个人层面来说,促进学生个人人格健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明善恶知是非。学生要受到正确的引导教育,才能有更高的判断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走弯路、错路,才能有更宽阔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课程思政,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需要人才,培养能担大任,理想高远的人才,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人才,这是党和国家迈向新征程开拓新局面的原动力。高校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设计及实践,不断打磨课程,优化课程,成为课程思政的推动者、实践者,扎根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e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2020-05-28.
[2] 新华社. 在美文物回归伊拉克[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084260909737883&wfr=spider&for=pc, 2021-08-03.
[3] 刘曦林. 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 郭玉昆. [各种釉彩大瓶]故00154493 [EB/OL]. 故宫博物院.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6759.html, 2023-09-30.
[5] 杨建飞. 齐白石画集第2卷果蔬[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