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现状下,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之一。基于此,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英语教学除了要承担培养学生英语基本素养的任务之外,同时也要肩负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它的作用应该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英语知识上,更应该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课标》(2022年版)),其中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和文化差异,认同中华文化” [1] ,这对初中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向高中迈进的过渡阶段;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为12岁至15岁,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阶段,所以中学生的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 。因此,对初中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与此同时,“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方向,即在引导学生接触并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而现阶段,初中生仍然存在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不足、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够熟悉、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够重视等问题。鉴于此,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迫在眉睫。
2.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定义
关于何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国内的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兰军(2010)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定义为:“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用恰当的、符合说英语国家人民表达习惯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 [3] 。孙晓茜(2012)提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以适当的方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 。曹秀萍(2023)首先厘清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者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包含汉英文化翻译能力,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意义重叠之处,但又各有侧重,活动目的、评价标准和活动要求也不尽相同 [5] 。
在此之上,笔者参考兰军与曹秀萍的定义,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指以正确的语言形式以及适当合理的语用形式用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换言之就是用英语正确的表达中国文化。
3. 当前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早在2000年就被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所观察到。从丛(2000)指出,许多国人的英语水平很高,但与西方人打交道时,却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 [6] 。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成年人中,更是存在于高中生、初中生乃至小学生等各个群体中。以年级大多在12~15岁的初中生为例,他们处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与小学思维的不成熟和成年后对文化持有固定思维不同,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形成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但通过行动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
3.1. 初中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及日常的交流,笔者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不足。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初中生对于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大部分源于语文和历史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即朝代的更迭、诗词歌赋以及名著典籍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多是为了考试所需,而非实际运用。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生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更进一步使得他们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不足。
另外,初中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极为紧凑,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往往无法深入其根本。与此同时,家长对初中生兴趣培养的重心大多放在艺术等领域,而忽略了培养初中生对与文化有关的兴趣。这也进一步致使初中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缺乏兴趣。
3.2. 初中生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够熟悉
从当前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来看,特别值得重视的就是初中生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够熟悉。
目前,初中英语课堂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常常会被冠以“碎片化”“不够系统”的名号。情况也确实如此:初中生学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普通名词,如剪纸(paper cutting)、功夫(Kung Fu)等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出现的。初中生无法使用英语来完整且清晰地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儒家文化、传统节日的来源等内容。不难看出,“碎片化的”、“不够系统的”文化教学会使初中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够熟悉。
除此之外,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相对于高中生来说是较短的,且在学习英语之初他们首先接触的都为简单词及句型结构等内容。初中生在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会出现词汇量不够、词不达意、相关句型表达不了解等现象。这些现象从根本上限制了初中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3.3. 初中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够重视
由于“不够系统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据很小的比例,初中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初中生对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中国文化及其相关英语表达是没有必要的;而超过半数的学生更是觉得学习中国文化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些数据反映出初中生对在英语学习中学习中国文化抱有消极的态度,更能够反映出他们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够重视。
初中生主要面对的是中考。其中英语科目的考试包含了对学生听力、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的测试,但目前有关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因而在测试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就会轻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课内的学习是如此,课外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更加不会重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4. 培养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路径
4.1. 融入日常生活,培养文化兴趣
“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于认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根基在兴趣。只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且从内心认同,才能够提升初中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关于何为中国文化,崔刚(2009)认为,中国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目前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统称为中国文化 [7] 。龚贤(2018)则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8] 。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是相对于外国文化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能够被中华民族儿女所接受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地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内容。从关于中国文化概念的讨论不难看出,这些文化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与每个中国人的关系都密不可分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或许有些文化信息与他们的距离是遥远的,但通过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引导,他们能够逐渐的了解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从而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基于兴趣,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从生活出发,从兴趣入手,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4.2. 分析教学教材,形成系统体系
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和世界语文化的比重存在一定问题。纵观目前我国教育部的各类文件,不难看出我国正在加快教材建设,革新教材标准。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初中生学习所用的教材是经过严格把关后的结果。培养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必要的事情就是要回归学生所用的教材本身,从分析教材入手,做到因“材”施教。
《课标》(2022年版)中将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 Unit 2 Section A 3a阅读篇章,介绍了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中秋节的由来,属于非物质文化;Unit 5 Section A 2d Role Play对话,介绍了中国茶的来源地、生长以及功效,属于非物质文化。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设计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师了解和认识课本和学生学习知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向内深挖、向外发散。这就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不仅仅停留在某个简单词或句法结构上,而是不断扩散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理解和认识,将知识范围扩大,通过积累摆脱词汇量不够、词不达意等问题,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3. 转变教学方法,重视英语表达
以往的文化教学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学习中固然重要。但在培养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文化教学的方法。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何道宽(1986)在谈到为什么要教文化这一问题时提到,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9] 。赵厚宪,赵霞(2002)系统的讨论了文化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即认知原则、吸收原则、对比原则和宽容原则 [10] 。这四种原则为外语文化教学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原则,也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法。何广鉴(2011)总结了常见的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注解法、对比分析法、文化包和文化体验法 [11] 。这四种方法相较前面提到的方法更加切实可行,容易落到实处。
在学校,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师。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该承担一个文化的传承者的身份。通过探索新的文化教学的方法,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将文化教学融入英语教学的不同课型,如阅读课、写作课等。教师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重视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领学生对其重视起来。
5. 教学案例展示
本部分选择何广鉴提出的四种文化教学中的对比分析法,并且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展开教学,包括关于中国文化的术语、习俗、用语、诗句等方面的教学,将其融入与阅读、写作等各方面的课型中,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以下以上述人教版九年级Unit 5 Section A 2d Role Play对话为例,浅述对比分析法的使用。
文化的对比分析法是语言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进行文化教学。在教材所给的对话材料中介绍了中国茶的生长地、如何种茶采茶及其功效。而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茶也进入世界各地,饮茶人数也逐渐增多。那么,茶进入西方世界如英国后,当地人对茶的理解与中国人有何不同?饮茶的所使用的茶具、时间等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进行对比。具体教学可以按图1所示环节进行,教师布置的表格如图2所示:

Figure 1. Example of a teaching session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图1. 对比分析法教学环节示例

Figure 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ea cultures
图2. 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以上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也锻炼了其查找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记忆,更能够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6. 结语
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培养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迫在眉睫。《课标》(2022年版)的颁布为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也指明了方向。初中生处于身体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初中生需要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认同中国文化,做到文化自信。
然而,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初中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不足、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够熟悉、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够重视。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融入日常生活,培养文化兴趣、分析教学教材,形成系统体系、转变教学方法,重视英语表达三个方面做出改变,培养初中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实现切合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以适应《课标》(2022年版)的要求,提升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促进课程改革的更好落实,使初中生能够用英语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创新之星”课题培养初中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行动研究(2023CXZX-3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