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支柱。校训用词简单凝练,却蕴含着丰富的学校思想、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校训不仅积淀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还注重培养学校的人文教育、思想道德。仇文浩提到校训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教育思想 [1] 。我国的校训大部分出自传统经典古文,尤其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儒家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不谋而合,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国内校训讲究对仗,用词凝练,多四字和八字组合,张顺生和Robert Elliot曾提到中国大学校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字数,归结起来大致为四字(主要为四言四字、两言四字两种)、八字(主要为四言八字、两言八字两种) [2] ,可见校训用词典雅凝练,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校训的翻译不仅可以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吸引外国学者了解中国学校,在中国深造,而且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汉语的行文与表达习惯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这就使得中国大学的校训用语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 [3] ,因此校训的翻译极为重要。
2. 理论依据
2.1. 目的论发展历程
目的论最初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将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发展了以原文和译文功能关系作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她认为理想的翻译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译文的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都实现与原文的对等。但是这种理想化的对等在实际翻译中并不能完全实现,她提出在不能实现对等时,译者应该首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再是以原文为中心,而是翻译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目的(Skopos)是首要遵循的法则。翻译的目的不同,译者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翻译时必须遵循“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内部必须连贯,读者读译本是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语际连贯则是译文和原文的关系,译文和原文具有连贯性。第三阶段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两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对目的论进行了发展。诺德提出了翻译时应该遵循忠诚原则,对目的论加以完善,译者应该尊重原作者,对译文目的语和作者意图加以协调 [4] 。
2.2. 目的论三原则
1978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目的是翻译活动整体过程的决定因素 [5] 。目的原则是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的第一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决定翻译时采用的策略方法,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目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在翻译活动时译者的目的;第二译文的交际目的;第三使用某种策略或者手段想要达到的特殊目的。在校训的翻译过程中,我国的校训多采用对偶,成联的短语形式。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言简意赅,含义上寓意丰富,校训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特色、以及所传承的中华文化。在翻译校训时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我国校训短小精悍,大部分都有其出处,有其根源,或出自四书五经,或出自其它古籍,具有明显的文言色彩,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表达源语的含义,究其根源,将蕴含意义表达出来。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顺应原作者的目的,也就是原文的目的。原文是译文的依据,也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6] 。
连贯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可以在创造一个让目的语读者可理解的译文,译者可以根据原文进行加工整理删减,得出对读者可理解可接受的译本。语际连贯是指译文和原文之间的连贯,译文和原文应该具有关联意义,与原文所述含义密切相关。译者判断原文文本的形式和功能基本上是适当的,这说明目的语和源语文本之间就存在某种程度的“语际连贯” [7] 。在翻译校训时,要尽量使得译文具有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翻译出的校训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外国读者读起来简明清晰又不失内涵,同时也要注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将原文所继承的文化意义、传统文化用英语尽可能准确的表达出来。
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尽大可能的忠实于原文,注重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连贯 [7] 。译者在翻译时首要遵循的是目的原则,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原文进行大肆修改、增加、删除,译者应该忠实与原文。在翻译校训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在确保传递校训内涵文化的同时,忠实于原文。
3. 校训英译分析
本文选取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训英译进行分析,选取了翻译实践中的两个译本,其中ST = Source Text,原文本;TT1 = Target Text 1,译文1;TT2 = Target Text 2,译文2。
例1. ST:爱国,求知
TT1:Be patriotic and inquisitive
TT2:Be patriotic and knowledge-seeking.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爱国主义要求体现新时代新青年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译文1和译文2都采用了“patriotic”,这个词在《剑桥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showing love for your country and being proud of it,用这个词可以直接表达学校校训中要求学生要热爱国家的目的,始终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求知”表达了学校希望学生渴求知识,寻求知识的精神,希望学生求知若渴,好学不倦。此词出自《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亲,甘穷饥而乐别离者,岂有二事哉!笃守道而求知也。”译文1翻译的是“inquisitive”,这个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ver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bout many different things,表达了一种好学的、渴求学习知识的精神,正好适合此处校训表达的目的,希望学生都用求知的态度去对待学习,而且be + adj结构是祈使句的一种形式,祈使句有警示鼓励的作用。译文2翻译的是knowledge-seeking,此处用的组合词来表达对于知识的渴求,译文2相对于译文1来说,有些冗长。“文以简为贵”,写作如此,翻译亦然 [8] ,在校训翻译上,除了要注意译文意义的准确传达外,同样要注意译文的信息密度。此处译文1简洁凝练,言简意赅,更加贴近于西方校训的表达方式。
例2. ST:文明,进取,求实,创新
TT1:Be civilized, enterprising, pragmatic and innovative
TT2:Courtesy, Advancement, Practicality and Creativity
“文明”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比如文明社会、文明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第二层含义是形容个体的思想道德方面,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表示个人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译文1采用的是“civilized”,在《剑桥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A civilized society or country has a well-developed system of government,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and that treats the people who live there fairly.从中可以看出译文1更加强调第一层含义,社会或者国家的文明。但是此处“文明”是处在校训的环境下,在学校“文明”的含义更加侧重于学生应该是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此处校训的目的更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所以此处译文1用“civilized”不太恰当。译文2翻译为“courtesy”,《剑桥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polite behavior, or a polite action or remark,表示谦恭礼貌的举止,所以此处译文2的用词更加恰当。英译汉时通常要改变词类,改变词性 [9] ,原文是4个动词并列,译文2的翻译用名词并列,更加准确顺畅的表达了原文的含义,文明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更加符合此处校训传达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这一目的。
例3. ST:学风:勤奋博学,尊师友爱
TT1:Be diligent,knowledgeable, respectful and friendly
TT2:Be diligent in learning, rich in knowledge, respectful to teachers, and friendly to classmates.
“勤奋”来自于一句古语“勤能补拙是良训”。学校大力倡导“勤”字校风,着力营造人人勤奋的良好氛围,培养出新时代的新青年。博学,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二个词是博学,其实是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博采中外之长。此处译文1和译文2都采用的直译法,翻译为diligent和knowledgeable,这两个词简单凝练,既与此处校训的目的相符,又更加忠实于原文,使外国读者更加直接的获取原文信息。“尊师友爱”旨在培养尊师爱友、谦恭温良的好学生,译文1只是翻译了两个形容词,respectful和friendly,译文2则翻译的是be respectful to teachers,and be friendly to classmates,将宾语也翻译了出来,译文1虽然更加简洁但是并没有忠实于原文,读者读起来容易表意不清。文化传播与信息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10] ;译文2更加忠实于原文,将原文的含义用be + adj + 宾语形式完全表达了出来。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了前后搭配,译文2还增译了前两个词的宾语,Be diligent in learning,be rich in knowledge,表达了既希望形成良好的勤奋学习的校风,又希望学生可以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因此译文2更加符合此处校训的目的。
4. 校训翻译结构
校训翻译是一大难点,通过以上的翻译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训的翻译要求简洁凝练,寓意深远,以词达意,多采用的是名词结构和祈使句结构。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前100名大学的中英文校训为语料,结合国内著名校训的英译和国外著名大学的翻译,分别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总结校训的翻译结构。
4.1. 名词结构
名词结构在校训的英译中较为常见,如表1,比哈佛大学的“Mind and Hand”,以及耶鲁大学的“Truth and Light”;国内校训有北京大学: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翻译为Patriotism,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北京大学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标记,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历史表明,北京大学始终与中国和中国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这八个字,凝练深刻,既体现了五四精神的优良传统,又表达了北大一直以来的追求。Patriotism,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这四个名词,正好简单深刻的表达了北大的校训的深刻内涵,每一个名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都传承着五四精神。

Table 1. Noun structure in school mottos at home and abroad
表1. 名词结构的国内外部分校训
4.2. 祈使句结构
祈使句(Imperative Sentence)的主要作用有表达命令、请求,同时也有劝告、劝勉等含义。中文校训强调引导和警示之功用,具有“激发、鼓励、鞭策和训导”等意(周永模,2008)。校训的制定的本意是为了树立良好校风,展示学校精神面貌,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祈使句结构翻译校训更能体现出校训的引导和警示作用。

Table 2. Imperative sentence structure in school mottos at home and abroad
表2. 祈使句结构的国内外部分校训
1) Be + adj结构
Be + adj是祈使句的形式之一。比如表2,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励学敦行”是出自古代儒家经典,“敦行”出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这八个字简单精炼,寓意深远,既体现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又表明了学校的追求和态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翻译为Be Honest and Intelligent,Study Hard and Act Sincerely,采用be + adj结构,言简意赅,表达了南大希望学生做人诚实,做学问诚实,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可人”。祈使句的形式更加强调了引导警示学生,作为学生要朴实无华,以诚相待,更要勤于自勉,努力学习,刻苦磨砺。
2) 实义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
实义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是祈使句的第二种形式。比如表2中的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的古典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在学习上要广泛阅读,博览古今;在学问上要再三思量,慎重思考、学会反思;对学问进行观察、思考、分类、推理、反思,明辨是非,最后实事求是,“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采用实义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Study Extensively,E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Practice Earnestly”,更加体现了学校规劝学生学习可以广泛涉猎,有针对性的提问,严谨的思考,切实的实践,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3) let + 宾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
let + 宾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主要是应用于英文校训中,比如Stanford University: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 University of London: Let everyone come to the university and merit the first prize. 在翻译校训时,除了以上两种结构,我们也可以借鉴英文校训中第三种祈使句结构,let + 宾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祈使句的本意就有规劝、鼓励、劝勉之意,在翻译时,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中文校训翻译更加灵活地道。
5. 结语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至关重要,蕴含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对于校训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校训的英译对于传播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吸引外国学者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又能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本文对校训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几种常用结构形式,以期为未来校训的翻译做出一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