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羌族傩文化面具艺术分析
Hanzhong Qiang Nuo Culture Mask Art Anal-ysis
DOI: 10.12677/ARL.2023.124055, PDF, HTML, XML,   
作者: 徐溦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傩文化傩面具少数民族Nuo Culture Nuo Masks Ethnic Minorities
摘要: 面具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产物之一,与人类的历史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出于祈求辟邪,寻求毗佑,一部分少数民族选择进行巫傩仪式佩戴巫傩面具与神灵沟通。傩面具成为了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不同的地区、民族拥有不同的风格与审美形象,这使得傩面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本文将从发展背景、艺术特征与意义三个方面对陕西汉中地区的羌族傩文化面具进行分析,展现出傩面具在陕西地区的独特发展与风格。
Abstract: Masks as one of the world’s longest history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human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out of prayer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seeking Vishnu, a part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choose to carry out the rituals of witch Nuo wear witch Nuo mask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gods. Nuo mask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uo culture, while dif-ferent regions,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styles and aesthetic image, which makes the Nuo mask colorful and varied.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the Qiang Nuo cultural masks from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Shaanxi Hanzhong region, showing the unique development of Nuo masks in Shaanxi region and style.
文章引用:徐溦晨. 汉中羌族傩文化面具艺术分析[J]. 艺术研究快报, 2023, 12(4): 330-333.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3.124055

1. 引言

面具又称假面、脸壳或脸子 [1] ,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说法之一是人们通过面具伪装自己,帮助狩猎活动。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则认为面具的起源与巫术宗教相关。面具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国面具文化拥有悠久深远的历史,种类丰富。在每个古老面具的背后我们都能探究到丰富的历史故事,他们共同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具的种类繁多功能繁复,古人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制作出了不同种类功能各异的面具。大致可分为外出狩猎、傩戏表演、征战讨伐、百戏娱乐、图腾崇拜、与陵墓随葬。其中前四种都适用于动态表演的,而后两种则是用于悬挂放置的静态面具。

而动态面具中与傩文化结合形成的傩面具也在面具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汉中傩文化背景分析

傩文化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内涵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俗、傩舞、傩仪、傩歌、傩神、傩祭傩器、傩画、傩面等许多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傩”通常是指驱除疫鬼,辟邪祈福的一种巫术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就流传有举行巫傩仪式的文化习俗。

陕西境内傩文化主要分布在宁强、镇巴等山区乡村中。这部分地区隶属于陕西南部,却又靠近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宁强受到荆楚、巴蜀、秦陇多方文化影响,羌族先祖带着他们的傩文化也由此进入宁强并在此扎根定居。巴山、秦岭的双重阻挡使羌族人民能保有安全独立的发展空间。自夏商时期开始,宁强一直是羌族人民良好的聚居家园。

安居乐业的生活直至明朝初期受到影响,宁强爆发了羌族和尚田九成为首的起义运动,这为宁强的羌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地方政府镇压起义后,大量羌人被捕,有的被杀害驱逐,剩余的羌人不愿离开乡土,或隐居山林休养生息或融入汉族。为了加强对羌人的统治,朝廷将宁羌卫治所由徽州迁建于此,明朝成化二十年又割略、沔二县的三分之一建立宁羌州,“盖辑宁氐羌之义多欲羌之永宁耳”。到1942年元旦,“宁羌”正式改名为如今的为“宁强” [2] 。

但幸运的是,这些羌人没有因此丢失他们的傩文化,这是由于羌族的祖先——大禹,是与尧、舜齐名的上古圣贤,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宁强的羌族想要继承大禹的文化也是无可非议的,且傩文化中的祈福辟邪、敬告神明对和平安宁的祈祷不仅丰富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也有利于地方的稳定和谐,这使得傩艺、傩文化在汉中的宁强得以能够继续传承发展。

另由于羌族的泛神论以及民族融合带来的一定程度的汉化使傩文化、傩面具掺杂了一定佛、道、儒、巫的内容,但其核心仍是处于对鬼神、祖先的崇拜。

现今,汉中的傩文化主要留存在山区,这里仍然保有传统的装束与流程,延续了傩文化的古朴粗犷,但其他地区的傩文化受到现代发展的冲击,老一辈傩艺人存有热爱执着,而青年人难以传承,绝艺濒临失传的现象屡见不鲜。

3. 汉中傩面具艺术形态分析

1、傩戏面具

傩面具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并辅以颜料配件加工而成,在傩面具中尤以傩戏面具最出名,朱熹曾说过“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傩的形式演变轨迹经历了傩祭–傩舞–摊戏的发展,而傩的主题演变轨迹则经历了驱傩–娱神–娱人的发展 [3] 。巫傩仪式的主持表演者主要特征之一便是配搭假面,因此傩戏面具也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傩文化面具之一。羌族将主持、从事傩祭及表演傩舞的人统称为“释比”而汉族人称他们为“端公”,因此傩戏面具也可被称为释比面具。

傩文化作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也丰富了羌族文化生活,影响了羌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雕刻、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其主要组成包括傩祭以及傩舞。而傩祭仪式中的重要道具——傩戏面具。傩面具在傩戏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常被认为是神袛的象征与载体,有着镇神通鬼的法力,当端公戴上面具举行祭祀仪式时,他就是神的使者、神的化身。而羌族的傩面具的原型最开始也是依照羌族人所想象的崇拜的神明所刻画的,后又加入了故事人物、世俗人物形象等。其内容风格与剧种一样具有地方差异,各地区的艺术形式与造型语言不尽相同。汉中宁强的羌族傩面具也是丰富多样的傩面具中的一类,是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使用在羌族的宗教祭祀仪式中,是宗教与艺术在原始文明中的交融结合。

汉中的傩面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汉中的城固县曾出土过一批青铜面具,其形象与现在的巫傩面具相近,很可能便是商周时期傩人的面具。

另有现存于汉中宁强县的羌族傩戏面具,其时代较近,形象也更加多样,主要以木材为原料,在雕刻手法上以圆雕、浅浮雕为主,佩戴方式上既有全面也有半面。其形象包括天神、地神、山川神、祖先神、动物神、植物神、祖师神、生殖神和英雄人物等,总数量超过三千面,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按照特点排列则可将其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与世俗人物三大类,这些形象在创作中也各具特色。

1) 正神面具:

正神面具的特点是端正威严、面容平和慈悲似带微笑,部分面具还佩戴有冠帽、粘贴胡须毛发。形象在给人以平易近人的亲切感的同时也具有神的威仪,手法偏近写实,贴近生活,塑造出令人敬仰的保护神。面具的形象年龄也不一致,羌族是泛神论的民族,有着见神就敬拜的习俗,因而面具上的形象塑造的也各有不同,有的类似神官,有的则与山神形象相似。在傩戏中。担任正面保护的角色

2) 凶神面具:

凶神面具的形象是名副其实的“凶”,其代表面具是“开山”面具,形象有佛道文化中的天王造像的影子。凶神恶煞、獠牙龇面、脸宽肉横、横眉怒目形象夸张,在傩戏中是承担震慑妖魔鬼怪、驱邪避灾的正面神明,但为了在视觉上起到震慑作用,工匠在雕刻时便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头上加上了犄角,嘴上突出了獠牙。以此来彰显神的非凡力量。

3) 世俗人物面具:

世俗人物的面具是傩戏发展的产物,刻画的内容也具有生活化特点,是傩文化由原先的祭神属性转变为表演、娱人的有力证明。世俗人物主题的面具可分为正面人物与丑角两大类。正面人物表情贴近常人,有的敦厚朴实,有的眉清目秀,有的开朗活泼。而丑角的面具形象扭曲表情浮夸。这类面具与正神面具相似,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上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略加夸张修饰。

2、傩戏面具的色彩元素:

巫傩面具的色彩运用,有一个由感性走向理性,稚拙走向娴熟的发展过程 [4] 。从依照实际颜色而画,转变成如今的艺术色彩。现存于汉中的羌族傩文化面具的颜色使用并不鲜艳跳跃,整体是威严朴素的主要使用了红色、赭褐色、黑色与少量黄色,也有未上色保存原貌的面具,这或许与汉中的民风淳朴地理闭塞相关。其中红色带有刚勇及正义的性格象征,常与黑色搭配用来装饰正面人物,赭褐色与红色相近有时也代表着相同的含义;而黑色既有稳重正义的含义,也可以解读为邪恶,所以较为中性要结合面具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3、吞口面具

吞口面具作为另一种蕴含傩文化的面具样式,在形象与功能上与傩戏面具有一定重合。这类面具隶属于静态面具的分类下虽然从属于傩面具的范畴但并不应用于祭祀与傩戏,而是傩文化的外延,吞口通常悬挂在门楣窗楹上,起到镇宅辟邪,纳吉装饰等,也可以随墓下葬起到镇墓效果。

陕西又将吞口称之为“辟邪”,与中国古代的原始部落中的傩文化息息相关,在汉中的羌族吞口的主要外形狰狞凶恶,似人似兽,有些吞口的形象与其同一地区的傩戏面具类似,怒目圆睁,有的呲牙咧嘴,有的口含利剑、有的外吐舌头、有的则嘴角向下眉头紧皱,有些吞口的额上甚至刻有“王”字。在雕刻手法上采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相结合,风格古朴率真。这些吞口可大致归类为武吞口与文吞口。武吞口的特点是口内含剑,除此之外都吞口都可归类为文吞口。

4. 傩文化面具的重要价值与展望

傩面具的谱系形象自先秦直至今日,经历了逐渐由祭神转向娱人,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发展历程。而傩面具的不同形象也展现了地方、民族信仰与佛教、道教交融贯通的演变发展,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民族融合的有力证明。因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与其独特的制作方法、材料、及风格,傩面具拥有了超出其艺术内涵之外的价值。

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实体见证者,不仅展示了古老的图腾崇拜、自然信仰,也是宗教、民俗与人们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的物质载体,它富含着神性、人性、鬼性、兽性,是宗教神圣性与装饰艺术性的共同体。

汉中的羌族傩面具承载着陕西境内汉中土地上宝贵的傩文化传承,制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把信仰神灵的形象与当时的地区特色、地区风格巧妙展现出来,使傩面具具有了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凝聚了宁强人民的风俗信仰与审美喜好,寄托着汉中羌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平发展的盼望,是陕西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想要带动汉中傩文化的发展传承,首先需要借助旅游业的带动,应大力开发傩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开设傩艺、傩面具体验活动与其他景点达成合作,形成完整的旅游链条。

其次应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学校达成合作,以傩文化、傩戏、傩面具为元素共同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与文创产品,举办文化节,与旅游结合引流游客并形成地方特色。

另外,政府的扶持促进为傩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通过政府培养一批优秀的傩艺传承人,将汉中的羌族傩文化与傩面具制作方法延续发展。同时加强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能够收集保存资料并为塑造地区文化特色并促进旅游链条的完整建立。

傩文化与傩面具作为汉中的民间特色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希望在推进地方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能将珍贵的民俗文化加以发展保留。

参考文献

[1] 毛一山, 吴尧. 中国镇宅吞口面具艺术探微[J]. 美术大观, 2021(2): 116-119.
[2] 宁强县史志办, 编. 宁强县志[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3] 陶立瑙. 摊文化当议[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2): 7-14.
[4] 符均. 浅论巫傩面具的艺术特色[J]. 文史杂志, 2002(6):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