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健康持续的经济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并且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 [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区成为发展主战场。乡村旅游是集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2] ,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3] ,肩负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使命,承载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希冀。在脱贫时期,乡村旅游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创造力,是输血式发展转变为造血式发展的产业典范 [4]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5] 。作为共同富裕目标下新的经济增长极,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种最优选择。民族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很多民族地区以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6] 。2021年习近平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提到“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7] 因此,通过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对于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而言,是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充满紧迫性和特殊性,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要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利用特色民俗风情和地域环境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使其促进经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2. 共同富裕目标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2.1.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重大课题,产业兴才能百姓富。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途径。乡村旅游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多、涉及的产业非常之广,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优势,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盘活农村产业,可以在乡村经济乏力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新时代的民族乡村旅游是融合农业、文化、旅游、民族特色于一体的产业,具有无比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综合价值增长点,是新时代以产业助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路径。
2.2.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
农业是乡村地区的基础产业,目前在第二、三产业快速变革的洪流中,农业面临着绿色生产和转型升级的困境。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农旅结合背景下产生了许多的新场景和新业态,例如田园综合体、农业景区等建设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为农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地动力。
2.3. 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乡村旅游既是乡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共同富裕目标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根本。乡村旅游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活力十足,有足够的内在潜力和外在空间,在其促进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外溢效果明显。
2.4. 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实现人的新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是实现经济物质上的富裕,更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层面的满足,要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乡村旅游吸引外来游客的探访游玩,在物质交换、语言交流等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对于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起着助推作用。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买到各具特色的民族产品,满足其物质需求,还可以深度体验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内心满足,实现其精神升华。

Figure 1.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prosperity and rural tourism in ethnic areas
图1. 共同富裕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内在关系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共同富裕的之间存在内在逻辑机理,见图1。民族地区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自然承载体,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地理和空间条件,满足其物质保障;同时民族地区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是获得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富裕。乡村旅游是一种多功能产业,是社会发展体,对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可以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驱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目标是要构建美好和谐体。在政策层面或者社会层面可以提供产业发展环境,这就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民族地区同非民族地区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人本理论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只有在三者关系中牢牢把握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才能丰富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在新时代的基本矛盾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3. 阿坝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3.1. 阿坝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如表1所示,阿坝州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快速,成为阿坝州旅游业中的重要力量。不管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还是乡村旅游经济的收入,都呈增长态势。

Table 1. Aba Prefecture’s rur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18 to 2022
表1. 阿坝州2018~2022年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数据资料来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阿坝州乡村旅游在近五年经济发展中数据亮眼,是乡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力量。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看,阿坝乡村旅游接待人数持续攀升,2021年达到近五年峰值,2022年有所下降。从总收入来看,阿坝乡村旅游收入整体向好,波动不大,较为稳定。从占全州GDP来看,阿坝乡村旅游的GDP占比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十几,比值较大,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乡村旅游A级景区建设情况
阿坝州的乡村旅游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正式起步,理县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旅游景区在2012年正式批准为4A级乡村旅游景区,成为最早确认的A级乡村旅游景区。在2017年以后,阿坝州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截至目前,阿坝州乡村旅游A级景区共计45家,乡村旅游总体繁荣且快速增长,各A级景区数量见表2。从旅游空间维度看,阿坝州各个县(市)均有分布,较为广泛,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从旅游活动类型来看,阿坝州乡村旅游涉及观光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度假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等多个类型。从旅游活动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民族村寨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内容。浓厚的民族乡村特色文化氛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探寻。

Table 2. the number of A-level rural tourism in Aba Prefecture
表2. 阿坝州乡村旅游A级数量
数据资料来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整理得出。
3.3. 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情况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个1,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个2。2021年,阿坝州委、州政府决定,命名金川县观音桥镇等6个乡(镇)为阿坝州首批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命名马尔康市马尔康镇西索村等15个村为阿坝州首批特色文化旅游名村3。这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建设一方面凸显了阿坝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禀赋,另一方面说明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乡村旅游有着强大活力和重要机遇。
3.4. 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情况
阿坝乡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有:藏历年、羌历年、扎崇节、白马藏族歌会、雅敦节等等。乡土特色节庆活动有:汶川甜樱桃采摘节、红原牦牛美食节、小金县苹果采摘节、小金县七夕玫瑰情人季、金川县雪梨节、松潘登山节等节庆。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多样,类型丰富,既有民族文化展示和体验,也有时代化的乡村农旅活动,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机结合。
4. 共同富裕目标下阿坝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
共同富裕就是要深度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阿坝州乡村旅游在区域发展中也存在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从区域之间的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数量来看,阿坝州13个县(市)分布不协调,景区最多的茂县高达9家,最少的小金县、壤塘县和金川县只有一家。从区域之间的旅游景区分布的质量来看,阿坝13个县(市)均无5A级景区分布,阿坝县、黑水县、红原县、金川县、理县、马尔康市、茂县均有4A级景区分布,其他县(市)分布的3A级景区居多,具体看图2。从数量和质量体现出阿坝州乡村旅游在区域发展之间不协调、不充分。这种区域发展不协调性从客观上来讲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此要客观地看待区域之间这种问题的存在。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A-level r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in Aba Prefecture
图2. 阿坝州乡村旅游A级景区分布
4.2. 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衡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福利主力。阿坝州旅游业发展不均衡首先体现在资源要素分配上,无论是资本要素、市场要素,还是劳动力要素,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要优于乡村,各种资源要素分配更倾向于城市,更倾向于九寨、黄龙等热门景区。不均衡还体现在利益分配上,村民无法更高水平的获得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红利,村民和旅游企业间的矛盾与冲突存在于利益分配上 [8] ,各主体在利益不平衡上进行博弈也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一大问题。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均衡,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9] 。
4.3. 民族精神文化挖掘不深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层面双重富裕的高度统一。阿坝是多民族聚集地,民族特色文化深厚,其中有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特性、千年茶马古道精神、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当然最重要的是质朴而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辉煌。在旅游大发展背景下,阿坝乡村旅游景区因其自身创新力不足和外部竞争力加大而出现同质化、城市化现象,商业气息较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挖掘不深,未得到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转化,加之受外来旅游者影响,民族乡土文化遭到冲击和破坏。景区开发建设缺乏民族乡土核心人文要素,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的差异化乡村景区建设力度不足。
4.4. 城乡融合发展不明显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依然阻碍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作为城乡之间情感交流、要素资源的连接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乡村旅游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要素配置存在单向流动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整体呈现出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输出 [10] 。从劳动力流动方面来看,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阿坝乡村地区大多外出务工而导致人口流失严重,从事乡村旅游发展的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较少。相应地引发农村最具价值的土地荒芜、闲置等一系列反应,无法发挥土地在乡村旅游中的功能和价值。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受到限制,无法达到理想的规模和速度,乡村旅游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整体显示出城乡融合发展不明显。
4.5. 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的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远景发展目标,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才能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阿坝乡村旅游面临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不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具有挑战。阿坝地形地貌多样,境内多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质灾害频发,这些问题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障碍。目前阿坝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旅融合。探索本土“生态和旅游”共生模式,走转型发展之路。
5. 共同富裕目标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5.1. 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全域旅游适应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新常态,是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高效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全域旅游的升级,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是现实之需、时代之需。各地要以长远发展目标统筹科学规划,坚持“大旅游”发展思路,以良好的顶层设计建构全域旅游发展框架。形成村—乡(镇)—县三级统筹、点—线—面多点开花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依托优质乡村旅游资源,高标准建设全域旅游示范村镇。从乡村旅游资源、交通、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持续做好生态保护、业态融合、文态传承的“三态”模式。形成人人能参与、村村有特色、处处好风景的新局面。
5.2. 完善共建共享制度,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落脚点,也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新时代发展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应实现共享性 [11] 。民族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制度,不断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个主体功能。一是资源分配均衡。打破传统的以行政等级或景区等级配置资源的惯性思维,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地区或景区要有意识地增加投入,促进资源分配均衡。二是利益分配均衡。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村民认为利益有限大多不愿意参加,但现在,乡村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村民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主体,与乡村旅游发展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做好监督职责,才能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更多实质性支持。
5.3. 挖掘民族精神文化,促进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
“乡土性”和“民族性”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根和魂,是旅游地的生命之本。很多民族地区乡村保留着特色村寨、民族建筑、乡风习俗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民族乡村特色文化。着重挖掘民族文化符号、精神标识、优秀文化,同民族大团结的当世价值结合,彰显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活动、景点和各种项目之中,赋予旅游生命力。讲好民族地区乡村故事,传播好民族精神声音,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民族文化、地域特点,并将其旅游产品化,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市场,为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做好民族精神文化挖掘的同时,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吸收,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牢牢守住乡风乡情乡韵,真正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生活化、民族化,以良性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5.4. 加快城乡一体建设,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壁垒,将城市优势资源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结合,提高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一是乡村旅游内在要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要做好做强,需要促进旅游要素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在城乡共建共享、互通互融。二是乡村旅游外在要素,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限制,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顺畅流动。在乡村旅游中形成土地、人才、产业、信息等资源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向乡村流动,驱动旅游外在要素向农村聚集。利用城乡一体建设契机,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5.5. 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共同富裕雄厚基础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来奠定基础。一是产业升级。乡村旅游是多业态的高度融合,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健康发展。当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特色精细乡村旅游产品匮乏。让民族生产活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以文促旅、以农兴旅,农文旅融合,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出最炫乡村民族风。旅游产品更新换代要精细化、高质量化,打造一村一族一特色、一村一景一品牌,呈现以村为点、以镇为线、以区县为面的发展格局。充分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形成旅游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格局。二是服务升级。旅游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越来越重视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这种市场需求下的乡村旅游就要求旅游地优化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拓展旅游服务。开展旅游服务培训以增强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用其优质服务提升认知度和美誉度。以产业和服务升级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以此奠定共同富裕的雄厚基础。
6. 结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2]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提升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人民企盼。当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与瓶颈,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是新时代一项重大议题,能够为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新引擎等。本文通过阿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旨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福祉以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SYJSCX12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NOTES
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整理得出. https://www.mct.gov.cn/tourism/#/list
2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整理得出. http://wlt.sc.gov.cn/
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阿坝州发布首批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 http://www.abazhou.gov.cn/abazhou/c101955/202109/e217dbbb83cd4431886f356fc7aa4a28.shtml,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