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与翻译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生活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英国学者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行为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1] 。因此,了解一个民族也就要去了解和研究其特有的文化现象,旅游行为会涉及该民族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各种行为和文化密切相关。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旅游活动和翻译行业一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纽带。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把旅游产业说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合产业,其所包含或涉及的内容是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比拟的 [2] 。各种旅游文本的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愈发明显。陈刚教授将旅游翻译定义为:“旅游翻译应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概括地说,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的更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 [3] 。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不同语言的各种旅游手册、广告、导游词、标示语,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旅游资料的宣传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其翻译则是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翻译”对吸引外国游客、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的研究,朱艳宁、向丹(2018)指出,跨文化意识对于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翻译很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民族地区名胜古迹大都结合其民族特色及文化含义进行命名,译者需结合跨文化意识以满足译语接受者的需求;其次,游客往往会首先阅读旅游景点翻译,若因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而造成译文失误,会影响游客观感;最后,译者因缺少跨文化意识而造成的误译会影响景区的对外宣传效果 [4] 。因此,译者要充分结合跨文化意识,广泛使用意译、音译及直译相结合的译法,以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5] 。
2. 旅游文本的功能和特点
旅游类文本的翻译体裁多样,形式不一,旨在通过对景点的介绍,提供有关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使游客增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传递信息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实用性文体,旅游类文本属于集信息和诱导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读者在做出决定去游览某地之前和参观景点的当时都希望得到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可以说信息功能是诱导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否激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兴趣,诱发其最终采取行动则是诱导功能实现与否的明显标志。
所以旅游文本属于集信息和诱导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以说明为主,间或有描写和记叙的成分,其内容往往包含大量的必备信息,同时又不乏劝说和说服的成分,多具备简洁凝练、生动形象的特征。如旅游景点的介绍、旅游注意事项等等。同时因旅游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其实质是一种对文化的感悟,所以文本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比较明显的文化内涵也是旅游类文本的特征之一。
3. 汉俄旅游文本翻译方法探析
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制定与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多重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接受以及译者意图等,而文本功能是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目前对于旅游翻译,国内学者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优化旅游翻译的各种策略。曹立华、王文彬(2013)根据目的论原则,将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总结为增补策略、删减策略以及改写策略 [6] 。朱益平(2005)从目的论视角下提出增添、解释、回译、借用、删减、改写这几种策略,利用以上几种翻译策略处理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可以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达到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 [7] 。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旅游翻译提出的翻译策略较为完善,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旅游文本的实际出发,从文本词汇、语句的角度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其具体的翻译方法。有些翻译方法可能也适用于其他文本,但经研究分析发现,以下翻译方法在旅游文本翻译中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
3.1. 文本词汇的翻译方法
旅游文化是向世界最直接展示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而旅游景点的翻译则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最直接方式。由于中俄文化的差异,俄罗斯游客主要通过旅游景点的文本翻译来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追求语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对等”转换,更不能回避因两种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旅游文本中含有大量信息量丰富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会涉及人名、地名、景点名称及中国特有词汇的翻译,而这类词汇翻译同一个地方独特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可采用音意结合法、意译法、释义法、词义引申法和类比法。
3.1.1. 音意结合法
请看以下一些景点名称的翻译:
① 北海公园парк Бэйхай
② 天安门广场площадь Тяньаньмэнь
③ 故宫музей Гугун
④ 黄河река Хуанхэ
⑤ 洞庭湖озеро Дунтин
⑥ 天山горы Тяньшань
⑦ 丽江古城древний город Лицзян
⑧ 外滩набережная Вэйтань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著名景点的翻译中基本上使用了“音译 + 意译”的翻译方法,也就是音意结合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使我国著名景点在游客心中留下直接的印象,同时也符合语义翻译和异化翻译的策略,有利于保留景点原名和特色文化,使我国的旅游景点为俄罗斯游客乃至世界所知。以上例子在汉译俄的过程中是采用了通名(宫、园、广场、山、湖、古城、滩)意译在前、专名(即各自特有的名称)音译在后的译法。
采用“音译 + 意译”的方法,不仅能译出景点的读音名称,还能译出景点的文化寓意,加深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和兴趣。
3.1.2. 意译法
旅游文本中还有一些景点的名称只采取了意译法,如:
① 太阳岛Остров Солнца
② 中国长城Великая Китайская стена
③ 天坛храм Неба
④ 明皇蜡像馆 Музей восковых фигур императора Минской династии
这些景点的译法使游客一看便对这个景点有大致的了解,对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游客而言,这种译法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对于景点的翻译可以采取音意结合法或直接意译的翻译方法。前者符合异化的翻译方法,将中国特有的名称传播出去;后者则符合归化的翻译方法,为渴望了解中国的旅游者打下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
3.1.3. 释义法
释义法是指对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注释或解释。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有事物,如果不加以解释,游客会难以理解,以致失去兴趣,降低观光兴致。因此,对这类词汇需要加以解释。
游客适逢中国传统节日来旅游,这是宣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在节日的氛围里更能体会到我国特有的节日文化。例如,元宵节时我们吃的元宵,以及端午节时吃的粽子等。
例①:
原文: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译文:15 мая по лунному календарю - народный традиционный праздник Юаньсяо, в этот день китайцы любуются фонарями и едят юаньсяо (сладкие шарики из клейкой рисовой муки на праздник Юаньсяо). (《中国文化常识中俄对照》,中国饮食篇;p. 208)
例②:
原文: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
译文:5 мая по лунному календарю—традиционный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на этот праздник едят цзунцзы (клейкого риса, обернутая в камышовые листья) и проводят гонки на драконьих лодках. (《中国文化常识中俄对照》,中国传统节日篇;p. 211)
3.1.4. 词义引申法
丁树德教授指出:“由于词汇中包含着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仅依靠词典上的释义来选择词义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灵活的手法,从某一词的基本词义出发,根据上下文,引申词义,把该词所关联的深层意义表述出来。” [8] 否则译文会出现怪腔怪调、拗口可笑的现象,甚至会导致文理不通,语焉不详。例如:
原文:在中国,“岁寒三友”的图案很常见,不管是在器皿、衣料,还是在建筑上都留下了它们的影子。
译文:В Китае очень часто встретишь рисунки и орнаменты, изображающие сосну, бамбук и зимнюю сливу (три символа, отражающие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характер), их можно найти в росписи, украшающей фарфор, в узорах одежды, в элементах архитектуры. (《中国文化常识中俄对照》,中国传统美德篇;p. 18) [9]
如果从“岁寒三友”的表面词义出发,则会被译成“три друга в сильных морозов”,当游客读到此翻译时还以为是三个人,理解会有很大的偏差,因此译文中将“岁寒三友”的词义进行引申翻译,并非对人的描述,而是三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象征着中国人所追求的高尚情操。
3.1.5. 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中国与俄罗斯类似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故事等进行比较,并用后者取代前者,以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定内容。例如:
原文:元代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江西景德镇,被称为中国的“瓷都”。
译文:После Юаньской династии стреминельно развивалось фарфорово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а городке Цзиньдэчжэнь пров. Цзянси. Цзиньдэчжэнь и сейчас называют «фарфоровой столицей Китая», как Тула—«самоварной столицей России». (《中国文化常识中俄对照》,中国传统美德工艺美术篇;p. 164)
译文将“景德镇的瓷器”类比为俄罗斯人熟悉的“图拉的茶炊”,使读者感受到景德镇盛产的瓷器就像图拉有名的茶炊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将激发他们亲自参观此景点并欣赏中国瓷器的愿望。
3.2. 文本语句的翻译方法
汉语句子往往是“竹式结构”,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呈现出的句子结构松散简短,多用逗号将若干小句联系在一起;俄语句子往往是“树形”结构,复合句是俄语的特点,若干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围绕主句或句子主干组织起来 [10] 。根据中俄旅游文本语句结构存在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分译法、合译法和语序转换法。
3.2.1. 分合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等效的目的,需要改变句子的结构,有两种方式:一是切分,即把一个复杂句切分为若干个简单句;另一种是合并,即用复杂句替换简单句。也就是分译法和合译法,如:
例①:
原文: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教育中心,也是全国的交通和国际交往中心。
译文:Пекин—столица Китай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Это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центр страны. Пекин также является центром транспортивного сообщения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обмена. (《中国地理常识中俄对照》,中国七大古都篇;p. 108) [11]
译文将原文的一个复杂句切分为三个简单句,符合俄语的句式表达习惯。中文语句使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而俄语语句则简洁明了。
例②:
原文: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中国最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这里奇峰对峙,飞瀑连连,峰峦叠秀,碧水如镜,景色无比秀美。
译文:Район природных достопримечательностей Лицзян считается самым крупным и известным в Китае, горы, водопады, вода—все это превращает Лицзян в край непередаваемой красоты. (《中国地理常识中俄对照》,中国之旅篇;p. 136)
译文将中文语句的对仗句和华丽的描写合并为一句,这样直观的描写不但没有遗漏信息的影响,反而更有利于俄罗斯游客接受;如果将具有中文特点的四字短语逐句译出,反而使读者无法理解。
3.2.2. 语序转换法
文本语句中往往有一个主题思想贯穿始终。俄文的主题概括句多放在首句,先总说再分说,符合俄罗斯人的言语思维习惯;而中文语篇往往是进行一番铺垫渲染后再进入主题,即先分后总,留有一定的悬念。例如:
原文:有一匹匹青铜骏马,浑身布满了斑驳的铜绿,虽然身高只有34.50厘米,但它强健饱满的身躯,显得十分雄浑矫健;那奔腾的四蹄、飞扬的长尾、微微张开的口鼻,逼真地表现了骏马疾驰的形象。更巧妙的是,它的右后蹄下踏着一只展翅疾飞的龙雀,形象地表现出骏马奔驰的速度超过了飞鸟,展现了快马飞奔蹄不沾土的雄姿,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骏马的喜爱。这就是1969年,在中国西部甘肃省武威的一座东汉古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铜奔马,中国政府已将其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译文:В 1969 г. в Китае в западной части провинции Ганьсу около поселения Увэй в могиле Ханьской династии нашли прекрасный образец древнего искусства—бронзового коня. Эту скульптуру по указанию китай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стали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как эмблему туризма в Китае. Бронза от времени вся была покрыта зеленоватым налетом. Фигура была всего 34.5 см а высоту. Но несмотря на это, формы туловища лощади были совершенны. Весь корпус был налит силой, копыта вскинуты в беге, хвост развевался налету. Правая задняя нога наступала на пытающуюся взлететь птицу. Этим неизвестный автор хотел сказать, что его конь мчится быстрее, чем птица. Вся фигурка показывала, что конь скорее летит, сем мчится, что он едва касается ногами земли. Видно, что породистые кони вызывали восхищение у наших предков. (《中国文化常识中俄对照》;p. 136)
4. 结语
旅游文本是一种应用文体,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汉俄旅游文本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维度的翻译,更是一种跨文化维度的交际活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俄译文本向俄罗斯游客传递中国旅游信息和文化,从而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我国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并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对许多景点来说,文化内涵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一味直译或忽视文化背景,更不能因为内容复杂或翻译难度大就将其略过。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障碍,突显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壮美河山展现在世界面前是每个对外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本着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