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摘要: 近些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本文从职业素养概念出发,就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问题进行阐述并作出分析,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还是要从重视并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着手。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policy support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but the problem is also obvious, especially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and analyze issues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and ethics from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it is believed tha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implement the “double tutor” teaching mode team building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social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褚芝鹏.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探讨[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9032-903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396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概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及其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随之加快,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这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近些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已经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的《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通过对比2017年与2021年相关数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和学生发展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明显增强,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提升,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 [1] 。但在一所著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时,评估专家发现——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在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分相对较低 [1] 。事实上,这几项能力就是重要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欠缺凸显出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或将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阐述

2.1. 何为职业素养

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2] 。根据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的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 [3] 。因此,用人单位通常在员工招聘录用、考核激励、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考查一个人的显性职业素养外,还将隐性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依据。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更希望聘用德才兼备的员工,而对于职业人来讲,内在的优良品质则是一个人软实力的体现。鉴于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本文将围绕这一领域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2.2.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体现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方面:

2.2.1. 大学生职业意识问题

职业意识指的是公众对职业劳动认知、评估、情感等心理要素的综合映像,它是调节与控制所有职业行为及活动的调控器,具体包含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四大组成部分 [4] 。其中,职业认识是起点,有了正确的职业认识,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职业信念和职业情感起着支撑作用。但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在从校园踏入社会的那一刻依然深感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务实的目标方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可以说,大学生职业意识问题实际上集中体现在职业认识方面。

职业认识是指个体对于自我期待的职业的认识,包含个体对职业兴趣、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体发展趋势、获取的就业和招聘信息等方面的认知,以及个体对其近远期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 [4] 。随着大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一些学生开始思考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但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一些大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对职业方面的整体认知相当有限。当然,很多学生希望通过读大学找个好工作,但是对于“好工作是什么样的”却不太清楚,有的甚至片面地认为“好工作”就是收入高、环境好的工作。

2.2.2. 大学生职业道德问题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5]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5]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加入到学校的社会实践团、公益组织中来,还有一些学生也会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参与者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如何践行职业道德。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将其付诸实施则是关键。例如,在工作中,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他们可以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尤其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胆量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并能将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次又一次付诸实施,勇于试错,敢于尝试,变被动为主动,展现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更倾向于从事自己愿意做的工作事项,对于意向度不高的工作内容配合度不够;有的大学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时,对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做不到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以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还有的大学生为了完成实践学分,选择、从事实践的过程显得有些敷衍,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3.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原因分析

3.1. 从师资角度分析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主要源自应届毕业生,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对于职场、职业等领域的认知也是有限的。而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现实性很强、广泛且细致,由这些教师承担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必然具有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缺乏丰富的实践案例做支撑而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在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由于过程性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一些教师即便取得了相关资格证书,也没有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从理论上讲属于“双师”。

3.2. 从教学考核方式角度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主要由思政课和就业类课程承担。在教学方式上,这两类课程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其中,思政课的部分课程设置实践内容。在考核方式上,两类课程主要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当代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由于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他们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太盲从权威、个体意识较强,思想观念开放包容等特征。那么,针对这样一类群体的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方式显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且,由于课时有限,部分思政课的实践任务在形式上相对单一、简单,缺乏实际操作,实践效果不明显。而以考试或考查为主的考核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有效检测出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真实水平。

3.3. 从社会实践角度分析

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致力于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但由于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常常缺少系统化指导和监督,社会实践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大学生在从事社会实践时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慎重考虑,而是参照其他同学的做法来选择,以致于社会实践无法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发展或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仅限于完成工作任务,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没能得到有效引导和解决,从事实践的价值意义大打折扣。此外,个别大学生为了获得实践学分,直接通过实践单位开设“一纸证明”,规避社会实践要求的做法也是客观存在的。

4. 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4.1. 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竭力打造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服务机构合作,为教师参与挂职锻炼提供对应支持。首先,高校要与挂职单位进行对接,做好教师的引荐工作。挂职锻炼既不能影响挂职单位的工作进度,也要起到能力培养的效果,高校有必要就挂职岗位、锻炼时长和工作方式等问题和挂职单位进行逐一沟通。如果由教师本人自行寻找、对接挂职单位,对方很可能拒绝接受。第二,高校要为参与锻炼的教师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教育教学外,还有科研、理论学习培训、指导学生比赛和毕业设计等其他工作事项。因此,学校须从整体上考虑挂职锻炼的教师日常工作饱和度,以免由于被培养教师时间上的不方便,导致挂职锻炼最终流于形式。第三,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学校应同教师本人、挂职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对教师的参与情况做好监督,以确保教师能够按照挂职单位的要求圆满完成任务。

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从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服务机构录用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加入到高校队伍中来,并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养,帮助其顺利实现从社会人士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4.2. 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单是一项活动或是一次体验,而是重要的育人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专业支持。

首先,要结合职业素养的具体授课内容和个人实际情况,引导或组织大学生针对性地、合理地参与社会实践。比如,作为一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就涉及有关的职业素养内容“职业道德”。该课程在有的高校是针对大一上学期新生开设,如何让处在专业学习起步阶段的学生从实践角度深入理解什么是职业道德,怎样在实践中践行职业道德尚存在一定难度。那么,对于这类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引导或组织他们从事专业相关且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一定的职业意识,对“职业是什么”有最基本的认知。如果学生已经结束大一阶段学习或已经进入到大二、大三阶段,此时,可以根据这类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引导或组织其参与专业方面的社会实践。由于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都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于两者的课时分配应做到合理安排,以免顾此失彼。

第二,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帮扶。首先,指导教师须就社会实践中的有关注意事项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大致解决思路和办法做好事先告知。其次,对于学生反馈的具体问题,应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尤其要注意的是,指导教师要时刻注重引导学生以学习探索的心态深度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方面是目前比较欠缺的、怎么做才能提高个人能力、目前从事的工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否有联系、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会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身能动性,把握实践中的成长契机,化问题为机遇,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要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做好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作为指导教师,不仅要对社会实践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结合参与者的职业素养表现做出评价。一方面,职业素养是在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评价过程理应有所体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考验的是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一点同学习理论知识截然不同。在评价中体现个人职业素养便于让参与者看清自身优劣势和进步之处,认识一个更加立体的自己,这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5. 结语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在通过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培养效果,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从宏观上建立健全培养机制,也要从微观上做好细节工作,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落细落实落到位,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到指导帮扶。

参考文献

[1] 张滢.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发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整体良好[EB/OL].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6/t20230626_2111060255.html, 2023-06-26.
[2] 宋继东, 宋晓燕.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5(22): 115-117.
[3] 曲长海, 王越芬. 高校多元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12): 3-5.
[4] 白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9.
[5]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