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进”高校的基本内涵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1] 。其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统帅与塑造灵魂的意义 [2] 。客观的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定位,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能否理想开展的问题。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即如何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强调了大学生必备的多种素养,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培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3] [4] 。“五进”高校,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生活” [5] ,以教材设计作为出发点,通过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学生头脑,进而走进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思政课的铸魂育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认知与感悟,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7] [8] [9] 。“五进”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统一体,从不同方面强调了大学生必备的多种素养,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培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一) 进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基础,在思政课教材中引入“五进”,能够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教材”是“五进”的第一进,是“进课程”、“进头脑”的载体和工具,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社会现实问题。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强调要点、把握重点、攻克难点,与课程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和融合,尤其是“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材。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论学习,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也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指引专业课程教材的改革和更新,融入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之中,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之中,走进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 进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进课堂”作为“进教材”的递进,也是推动“进头脑”的方法与手段。“进课堂”是教师在课堂上以科学的教材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教材,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理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开展专题学习,抓住理论重点、学习理论知识。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思政教育与本专业学习内容相契合,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成长发展。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课堂”也是学生走进课堂和教室,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行、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要以“进头脑”为目标,学懂用好以指导实践,并真正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三) 进头脑
“进头脑”是“五进”的落脚点以及根本目的。通过“进教材”、“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头脑”,就是使思政教育内容与思想能被广大学生接受与吸收,得到他们的认同,并最终内化为他们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及行动规范。“进头脑”包括进教师的头脑和进学生的头脑,教师在“进头脑”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优先做好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更好地引导进入学生头脑,将思想认知转化为思想认同,再由思想认同升华为实践行动,以实践检验真理,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 进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社交、学习、生活都与互联网联系密切。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与互联网密切相关,逐渐呈现出过程智慧化、内容全息化、学习泛在化等显著特征。因此,利用好智媒体这一重要工具,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推动“进网络”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补充手段。“进网络”,就是拓宽传播途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的实施方式,将信息传播和网络资源相融合,利用成熟的校内网络平台以及绿色健康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合理利用互联网与众多新媒体平台,对于提升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进生活
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学习,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高度凝练,但理论最终也要回归实践,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进生活”是“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的必由之路。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大学生社团也可以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组织演讲、绘画、情景剧等多种新式的比赛,在学生的社团活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育,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应充分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所起的凝心铸魂作用。当代中国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高校通过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生活”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促使青年大学生增长知识本领的同时,引导其在新征程上不断拼搏奋斗并继续谱写嘹亮的青春之歌。
(一) 指引高校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彰显了现代化的内涵,更扩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就应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高校教育也处于面临新挑战、新机遇的历史窗口期,在过去十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而在未来我们不能亦步亦趋,一味的照搬其他国家发展模式,必须始终坚持走建设高水平质量大学的新道路,这就要求中国高校必须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突破。通过“五进”高校,不仅将为高校教育增加新时代活力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同时也将指引青年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道不变、志不改,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的需要
立德树人根本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面对复杂诡谲的国际竞争,而做出的战略性、根本性、历史性选择。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重中之重。“五进”高校对于高校培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贯彻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需要,“五进”工作的推进能够更好的塑造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强化理想信念,让年轻学子秉持着正确的科研意识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其次是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强力支撑,而“五进”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最后是实现我国发展自立自强的需要,当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原始创新不足,多项领域尚未实现“‘0’到‘1’”的突破,关键科学技术依旧面临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问题,因而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培养战略性人才、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三) 培养教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需要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必须始终坚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思政课承担着教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五进”将广大师生在思想、认识和行动层面形成广泛共识。培养教育新时代好青年,以创新制度机制为战略支撑,将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以青年为本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完善的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科技、人才、创新的核心作用,全面实现人才培育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大担当更实作为推动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3. “五进”高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教师是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的重要主体,是“五进”工作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肩负着宣传的重要使命,尤其对于高校学生学习、理解和领悟更扮演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和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干力量,由于高校教师群体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素养,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及强大的公信力。
然而当前高校教师由于其自身的群体特点,对“五进”的学习和领悟程度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未能认识到对“五进”的重要性,导致自身在学习态度和思维上存在消极懈怠的情况,使得对“五进”的学习流于表面,对学生的宣讲教育自然也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灌输。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学科知识等层面的异同,导致对“五进”的深刻理解和学习存在优劣现象。因此,必须组织高校教师对“五进”进行深度学习和领悟,进而强化教师的深入感悟与解读。
(二) 宣传尚停留在课堂灌输层面
现代高校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不断变化、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中,因而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前几代青年有着显著的差别,具有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思维独立和创造激情等群体个性。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讲授思政课时,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课本、作业、试卷的“传统三件套”的形式按部就班地将教学参考上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通过考试,从而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是否合格的标准和门槛。
然而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形式的单一,缺乏结合当前时事政治以及高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进而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热情,将其当做学期任务来完成,为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的学习是关系到自身成长发展的一辈子大事,这样的学习态度必然导致课堂内外的知行分离,甚至出现考前突击,考完就扔的现象。尽管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的模式下是起到了一定的达成教学目标的作用,但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也在其影响下出现失位和断层,逐渐成为培养教育新时代好青年的现实瓶颈。“五进”高校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研读和学习上,更应该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和印证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使得高校学生认识和学习到并非枯燥、干巴巴的教条知识,而是从实践中归纳和总结出来的行动指南。然而当前高校所组织开展的一些相关实践活动出现与思想理论的结合不密切,相关资源的支持有缺失以及组织活动的形式单调等现实问题,从而未能激发和引起高校学生热烈响应与共鸣。
(三) “五进”校园的工作还不到位
“五进”校园具有丰富的渠道和融入形式,然而对于许多高校对于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尚未付诸实施,对于进头脑也未能够明确要求。尽管已经有了实施构建“五进”精神融入高校的目标和方式,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践路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于是便产生了“谁来融入、怎样融入、融入多少”等一系列现实的制约因素,这就导致“五进”措施举步维艰。“五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头脑,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话于习,然而高校的宣传教育往往采取听讲座、写感想等传统教育方式,宣讲内容未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和当代实际以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讲授,最终难以对高校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响应,导致出现知识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脱节的情况,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效果不佳,甚至形成了“高校宣传大张旗鼓,学生依旧我行我素”的“两张皮”处境。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时,往往停留在课堂讲授和知识灌输,因而才迫切需要对原有的传统教育困境进行“破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好在教材中添加、课堂中教授、网络中宣传、生活中践行这四个关键步骤,最终才能真正的进入头脑。
4. “五进”高校的践行路径
在高校“五进”的实施不仅需要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体系,让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老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行动指南。
(一) 加强重视,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五进”校园应受到全体高校师生的重视,“五进”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部门、环节、细节都不能出现疏漏,各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传统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与路径,通过积极组织同学们讨论学习,真正做到“五进”与日常相接轨而不只是束之高阁,最后再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特色等综合情况对“五进”工作做出总体布局。
第一,创新矩阵式系列化教材开发体系。纵向上,从各学科专业群视角打造贯通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系列教材,实现教学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进阶式培养。横向上,融入教材体系,尤其对于思政课等可以紧密联系的学科,更应贴合时政热点,增加案例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价值精髓,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贯穿教材始终,将立德树人的内涵准确融入到教材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强自控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通过举行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五进”高校,例如举行线下研讨会、读书会的形式来讨论与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参与感,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感悟,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与信服度,不仅让精神进入课本,更是进入脑海与生活。
第三,利用新媒体、数字化方式助力宣传“五进”高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学生更倾向于以实践为主导的教育活动,恰当运用新媒体技术以激发学生认知、求知的内驱力,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与宣传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虚拟动画、演讲辩论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高效学习交流,引起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二) 构建整体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1] 。”为保证“五进”高校更有效果,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整体情况构建整体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对教师队伍开展相关的教学培训,在正确认识“五进”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优化、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五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统筹多方面各类资源,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五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统筹多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衔接、协调联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的作用,最终形成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强大教育合力。通过“五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并非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去支撑和实施就能实现,更应该有效发挥其他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要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一系列活动,举办话剧、舞台剧、征文比赛、诗歌朗诵、大学生讲思政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动力,最终将“五进”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头脑之中。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指导实践活动,因而仅仅在思维观念学习并不够,必须通过社会生活实践转换为现实的物质活动。高校作为培养教育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主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以“五进”融入高校,进而践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目标。因此,高校应积极协调联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初等教育学校、社区街道办等多方社会主体,积极号召和鼓励广大大学生践行好和宣传好“五进”,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五进”更深层次理解,也更有利于熔铸于大学生的基因血脉之中。
(四) 深入交流研讨,增强学生的道德信仰
高校不仅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职责,更肩负着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的重要使命。高校加强教育,进而实现思政“进头脑”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完善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宣传讲授模式,提升进头脑的效率;不仅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更有利于吸引周围同学学习。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只有大学生能够外化于行,才能成为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新时代好青年。
深入交流研讨“五进”不仅有利于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更有利于高校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通过构建班级协同的学习体系,举办主题学习研讨会、班级思想感悟交流会等多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进而在班级、学院、学校形成强大学习氛围。
5. 总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推进十九大精神“五进”实施方案,对研究生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五进”工作的开展,广大研究生将会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研究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争先创优,自觉担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