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2022年9月2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中国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18亿 [1] ,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也孕育着更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形态。同时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重要课程。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上的功能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回应时代课题的重要表征。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选择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从被受教育者的角度切入,正面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改革方案。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线上填写与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在校大学生296人,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8%。
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生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数理统计。
3. 当代高校思政课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发放问卷的方式,共计收集296份问卷,有效问卷290份,其中受调查的大学生在年级分布上,大一99人,大二103人,大三88人。
针对现状分析,我们以学习的三个角度——过程、成效、目的为切口,并设置多个选项。将“内容枯燥无趣、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氛围一般”归为过程一类,将“课本知识无法与现实相结合、思政知识无法锻炼思维、思政课的内容过于繁杂”归为成效一类,将“学习目的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脱离现实生活不切实际”归为目的一类。针对此项调研内容,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其结果如图1:

Figure 1.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vics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1. 当代高校思政课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图
3.1. 析过程:课堂效果欠佳
在调查的学生当中,有47.24%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内容枯燥无趣、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氛围一般,在大学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生搬硬套,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述,不注重当代大学生时代发展特点,结合当下时政等实际,对书本不注重篇章的引入和教学技巧,对教材内容缺少框架性,逻辑性的讲述,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大部分的课堂气氛枯燥沉闷。
3.2. 析成效:教学成效不理想
在调查的学生当中,有20.7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脱离教材大纲,许多教师不去研究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变为教“授”体系,不去探究如何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框架化,系统化,让学生理解消化,而是过于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视学生反应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导,脱离思政教材大纲,在课间放一些搞笑视频以夺学生目光,在课上讲一些搞笑段子吸引学生眼球,均违背思政课教育初衷。
3.3. 析目的:知行合一未达到
在考核方面,有50.94%的学生认为形式单一化,不注重实践,考察不全面。现当代高校对大学思政课的考察方式大多为“小组展示 + 期中考试 + 期末考试”,小组展示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上,对于师范生来说,又是一次锻炼上台演讲的机会,综合来讲,对大学生来说是良好的考核方式;期中期末考试,围绕书中概念以及句意理解来出题,类似于初高中的政治考卷,虽整体考卷的价值观导向正确,但偏向技巧性答题的学生会更容易拿到高分,如果仅仅这两个考核标准来要求学生就达到大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自身体悟认为有些片面化。大学和初高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略有差异,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定学生思政素养的高低,略欠妥。这种考核方式的单一化,会导致学生抛开教材,在现实生活中欠缺观察问题,预判问题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学生未能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未得到良好体现。
4. 高校思政课出现困境的成因分析
针对高校思政课出现困境的成因,我们从受教育主体、教育者、组织者三面切入,不仅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还针对教师的师范技能与学校组织方面做出调研。在调查的学生当中,有73.58%的学生认为是学生个体层面的问题,39.6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授课问题,39.6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制度问题。
4.1. 学生层面
随着就业竞争大大加剧,学生之间越来越“卷”,功利主义思想愈加泛滥,部分学生只想拿到相对高的绩点,拿到学分可以毕业,不注重平时课堂老师讲述,只在乎如何应对期中期末考试,造成未将思政课授予的思想真正内化于心的不良现象。
学生受教育的平台,层次都略有差异,其思想,心理素质呈现多元化。现当代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老师的视角评判分数,小组作业也好,期中期末考也罢,考评对象单一,采取单一的考评制度,不能综合判定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由于学生交往对象,涉略范围的广泛性,考察其思政素养,不能只以授课老师为评判标准。
4.2. 教师层面
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仍存在以下问题。
4.2.1. 教师引入
看重专业学历,而忽略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教师缺乏对学生教学方式的掌握,授课过程无框架,无逻辑,无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有的教师擅长搞专业研究,将教材内容刻板化,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只见得生硬,枯燥,重点和非重点的知识都是一笔带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堂课会听的很累,却毫无收获。
4.2.2. 教师课堂讲述缺乏技巧性
干讲理论,不注重理论与可听性的结合,很少从课堂之外选取学生感兴趣,更为理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视线,加以印证教材上的内容,反而让学生一听到思政课就有“假、大、空”的刻板印象,因大学思政课期末考试内容有时并无与上课内容有直接关系,学生甚至有时候ppt都不抬头看一眼,一间教室分成两个不同群体的世界,从而形成“平时不听,考前猛卷,考后即忘”的不良状况,这样的课堂讲述,课堂氛围显然不符合当代思政课教育要求。
4.3. 学校层面
4.3.1. 大班化授课
在调查的学生当中,56.6%的学生所在思政课班级人数在50至150人,而50.94%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原因是大班化教育模式,使得课堂信息传达出现参差,教师上课难以调节上课氛围,学生受环境影响大等等不确定因素。
4.3.2. 校内外实践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75.37%的学生希望学校多举办校内外有关思政课的实践活动。
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不像专业课过于在乎笔试成绩来判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将课堂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并评估学生能否展现出适应当代时代发展和未来发展所需的,所需的公共参与、政治认同、探索精神等核心素养,而真正检验的标准应该在实践上,而学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方面的开展幅度还有待加强。
5. 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对策
5.1. 转变学生考核方式
5.1.1. 考评目标、对象采取多样化
高校思政课考核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考核。以自评,互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等不同对象进行测评,并纳入课内表现的成绩测评中,能达到考核方式的综合化。构建多主体的考核体系,能够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考核。首先是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构建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以高校学生处、思政部等部门为辅的考核主体,以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为衡量标准,对大学生在校思政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行为进行量化考核。班级成员考核主要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考核主体,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通过自我考核和他人考核,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综合素养。
经过问卷调查,58.49%的学生认为增加多个对象的考评方式适合思政课考核,实践性较强。
5.1.2. 考核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入适当实践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思政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和加以实践的能力 [2]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以体现课程考核价值。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将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设置“课内表现 + 考试:课外实践 = 1:1”的考核方式,课外实践的考核方式可设置思政知识竞赛,校内外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思政教育基地或第二课堂参与度等等,通过课堂之外的,自发的去为这个社会做出奉献的行为也应是高校思政课考察的重点内容。
经过问卷调查,有75.47%的学生认为学校多举办校内外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改革的最佳实施方法,81.13%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校内外志愿者时数,第二课堂参与度等)适合思政课考核方式,实践性强。
5.2.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2.1. 培养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不注重思政课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切入点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性,更有针对性的讲述重点知识。例如,教师在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前提下,用一些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表达教材的观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教学媒介,利用课下课外时间观看微党课,红色小视频等等 [3] ,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性,利用碎片化时间搭建起学生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思维宝塔,让教材里的内容悄无声息的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
让思政课“有知”“有味”,以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为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结合不同专业综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内容,让教授的内容框架化,逻辑化,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更好理顺教材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之中,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有所体悟,有所收获,构建出自己良好的思政价值体系,形成教与学的良性结合。
5.2.2. 完善教师考评体系
有28.3%的学生认为需完善教师考评与监督体系。
建立与完善关于教学和科研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4] ,让教师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变“躺平教学”的状态;为考察教与学的课堂实施情况,不定期可采取随机课堂走访的形式监督教师课堂授课情况以及学生听课效果 [5] 。
6. 结语
以大学生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能从另一种角度来提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途径,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全方位协作和全身心投入,通过改变学生考核方式、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等方式不断探索,努力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