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劳动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对劳动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学生缺少劳动实践机会、劳动教育异化、忽视集体主义劳动价值等现实困境。为此,学校应该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发挥主导作用,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Abstract:
Implementing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oster-ing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morals, intellect, physical health,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as well as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the Party. Labor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an organized, purposeful, and carefully planned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the labor education work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le still in its infancy, carries significant mission but also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These include misconceptions about labor education, a lack of hands-on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a disregard for the value of collective labor.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chools should grasp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doing in labor education, and promote synergy between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By optimizing their educational resources, schools can enhance their leading role, which in turn woul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in schools.
1.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1] 。这高度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加之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少学校并没有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难以彰显,特有功能没有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小学生劳动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劳动教育受学校具体情况、教师特点、学生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学校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这种动态性,致使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学者在实践中的观察和总结,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对劳动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
劳动认知对于劳动教育具有指引作用,正确的劳动认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行为,错误的劳动认知会导致学生劳动行为上的偏差。首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影响,学校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坚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 。中小学校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劳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教育政策,认为劳动教育是“智育”的补充,是学生学习的副科课程,是耽误时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课程。其次,新时代中小学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们逐渐出现“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现象,导致中小学生对劳动概念一无所知,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加之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人们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考试,劳动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这种现象是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长远影响,导致中小学生们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看不起劳动人民,不愿意进行劳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正确态度。
2.2. 学生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脑力劳动,用科技代替劳动,如智能家电在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增多,因此从事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了中小学生普遍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再加之父母的大包大揽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只要学习好,其他社会劳动就可以不参加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小学生愿意,甚至主动申请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家长的劳动教育思想观念认识不足,拒绝了孩子的请求,家长拒绝的理由是“家里这多人呢,这点活不用你来干,你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做贡献了!”学校也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很少安排或是不安排劳动实践活动,一是避免组织活动过分繁重,二是可以避免耽误学生学习文化课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和体验劳动的乐趣、劳动者的艰辛和领悟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现如今学校多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教授劳动教育课程,这种本书知识,学生无法身体力行的感受到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劳动教育也无法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3. 劳动教育异化
许多学校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学生或者缓解学习压力的手段。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异化很严重,其表现为劳动教育的核心需要不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锻炼其劳动能力,而是把劳动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惩罚手段,例如迟到的学生罚去打扫学校走廊,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擦一天的黑板等。这导致学生把劳动等同于惩罚,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也会变得消极和抵抗,无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除此之外,学校还会把劳动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例如举办陶艺才艺比赛,组织毕业班“劳动”转移学习压力等。如此一来,劳动变成了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品”,忽视了劳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没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有些家长会独揽家务,孩子一点劳动都不用做,更有些家长用零花钱和礼物奖励学生做家务,这很容易使学生认为劳动是与利益相关联的,对于中小学来说,很容易形成畸形的劳动观,认为劳动只是获得金钱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劳动实践中领悟劳动的内在价值,忽视了劳动的教育价值和长远意义。
2.4. 忽视集体主义劳动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人们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承受着市场经济到来的独立意识和个人主义的侵袭。中华民主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团结友善,奉行集体主义,可如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鱼龙混杂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这大大的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深思。回顾近些年来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学生早恋,跳楼自杀,离家出走,这些都是极端个人主义造成的社会失范行为。因此,只有把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集体价值相连接,才能真正激发主体意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强调劳动协作,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主义教育。但由于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教育价值的影响,学校教育呈现出重视个人时间劳动,忽视集体主义劳动的现象。第一,过分强调提升个人劳动素养,忽视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集体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劳动教育应该以集体劳动教育为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自觉拥护集体主义的利益,为集体服务。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劳动素质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在集体劳动中获得集体荣誉感和满足感。第二,在一般的教育理论中,教育过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个体,关注的学生个人的行为和意识。然而,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对象更应该是劳动集体。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应多安排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但现实情况中,部分教育者过度宣扬培养学生的劳动特长和个性化,忽视了集体主义教育价值。第三,学校大量开展个人实践活动,忽视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劳动。学校只有通过集体劳动的进行,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使学生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但在现实的劳动实践中,有些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个性化的培养,忽视了对集体劳动的重视。
3.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对策
新时代语境下,劳动教育的成就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技能水平、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面貌,是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主要问题存在于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认知上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和忽视集体主义劳动价值,实践上是缺乏劳动实践机会和劳动教育异化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构建劳动教育价值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
要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首先学校和家长需要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是“五育”的起点,也是“五育”的最终落脚点,劳动育人的价值贯穿于“德智体美”全过程 [3] 。劳动教育是更能体现“育人”的综合功能,对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学生的智慧存在于手指尖上。”通过实际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劳动体验,学生才更能体会到劳动对于全人类的价值;通过劳动体验,才更能了解劳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而是通过流汗出力,锻炼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身体健康是是一切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校要在课堂和校内活动中积极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磨练意志力,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劳动光荣的优秀品质,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意义。不同于其他四育的学习,劳动教育较快可以取得成果,学生获得劳动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是劳动教育最直接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是书本知识无法教授的重要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3.2. 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劳动教育
陶行知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实践中的做三者相统一。学校应设计劳动课程与实地教学两者相融合,根据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需要的各种能力设立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例如在学校内安排扫地、拖地、等实践活动,与家庭劳动活动,例如做饭、买菜、缝扣子等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劳动教育不是教师讲授出来的,也不是课程可以讲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做”出来,因此学校应搭建劳动教育平台,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中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利用真实的劳动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劳动感悟,而且将脑力劳动融入劳动教育的情境中,动手之余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获得角色认知,不断内化成为角色意识,加强劳动自省,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行为,达到预期的劳动教育的目的。其次,学校的劳动教育也应该与社会需要相连接,避免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存在严重脱轨的情况产生,教学平台与社会平台之间发挥联动效应,使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学生所学的劳动技能知识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让学生在切实的社会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从而体会到教师“教”和自身所“学”是一致的。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实践相对较短,一味讲授枯燥的课堂知识,是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因此要加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所教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所学的内容可以实际应用在生活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劳动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获得劳动教育意义。班级中组建劳动小组,不仅有分工合作,确保劳动任务的落实,又可以做到教学做合一,真正的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3.3. 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起到基础性作用,成人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误解,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劳动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导致儿童劳动动机减少和形成懒惰的习性 [4]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榜样,潜移默化的用自身行为影响儿童的劳动观,培养其劳动精神,锤炼勤劳向上的品格。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家长,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努力营造积极的劳动教育氛围,做好劳动教育工作,不辜负新时代对青少年的殷切期盼。因此,学校不仅应重视学校自身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完善,还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共同承担起青少年劳动教育任务。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机会,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意识。所以在劳动教育问题上,社会教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比如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还身临其境的感受了家乡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日益强大,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都可以体会到,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爱国的积极情感。家校社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构建重视劳动的氛围,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平等对待,进而引导中小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明确劳动教育的正确地位,让劳动教育享有应有的重视,才能真正让“加强劳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语,而是全员实践行动。
3.4.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拥有无可比拟的教育资源,其应该肩负起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整合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开展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场地,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学校可以创办学校农场,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属于班集体的菜地,由班级全体同学共同进行耕种。学生可以通过一起栽种农作物,学习耕种的基本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在劳动中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农作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在与同学的团结合作中,感知集体劳动的力量,加速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加强学校劳动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劳动教育理念先进、个人品德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学校应配备劳动教育专门教师,如果实际学校需要,可以辅以聘请校外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专职加以兼职,切实保障学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地建设和完善。更加重要的是,学校应积极组织全体劳动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劳动教育知识,不断与时俱进,加强教师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劳动意识。并且,学校劳动教师也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和劳动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在人人热爱劳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喜爱劳动。最后,学校应该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设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重在脱离书本教育,使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感受真实的劳动体验。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通过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魅力。比如在工厂学习基础的焊接技术,学生可以学习使用焊接所用的劳动工具,掌握必要的劳动安全知识,自己动手实践,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又丰富了劳动体验,获得了全新的劳动感知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社会中,蕴含着无限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意识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社会中体力劳动者。
人类通过劳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新时代的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更应该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崇尚劳动、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认识到劳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理论地不断发展中和教育改革地推动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通过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劳动教育价值,实践者对学校劳动教育也进行了反思和改进,力求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向纵向发展。同时,中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素养和劳动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