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培育研究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摘要: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西方各种文化的涌入,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真实认同和自觉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通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认同,分析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现状,进而提出具体的心理认同培育路径,促使大学生在内心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在行为上也逐渐趋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认同和倡导的行为。
Abstract: The current era is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flux of various western cultures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truly recognize and consciously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shoul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ty by explor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ty, and then propose specific ways to cultivat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so as to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ty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hearts, and gradually tend to the behavior recognized and advocated b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常溟夏 (2023).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培育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2), 5573-557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06

1.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多种文化的激荡中始终保持着活力与生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有利于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全面发展,以健康、积极的姿态融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

2.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的社会重要性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的社会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及个人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忠诚,即对国家、组织或个人的忠实和坚定信念;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诚信,即真诚、诚实和守承诺、讲信用。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既有助于人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有凝聚力、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经历五千年岁月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其中涉及到的价值准则、处事原则等都是我们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指引。具体而言,比如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经过现代人的创新与发展,赋予了其浓厚的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建立,为当今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了一定力量,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也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认同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根本上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就是一种支撑力、传承力、创造力,它更具有精神特质,从而更能决定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走向及基本品质(刘筱婕,2016)。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在不断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于敏,2022)。它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治国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立德修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等内容。

3.2. 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个体心理在成长中渐进的、动态的、逐步完成的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思想与行为的趋同、动机与行为的统一等复杂主观体验和感悟过程(陈佳薇,2011)。通俗地讲,心理认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产生认可赞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产生肯定性的、信任的、积极的情感,同时又会转化为认知主体的行为的驱动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就是大学生在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内化为自觉行动,就必须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培育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就是一个由外在向内在逐步深入的心理过程,这与其他行为相比,心理认同又具有内在特点和规律。因此,基于心理学视角,我们应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探索建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机制。

4.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现状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作为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未来民族复兴大业的中流砥柱。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不仅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就目前而言,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现状及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4.1. 整体呈现积极、健康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身受用(侯志阳,何天翊,2023)。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利用不同形式和手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教育。诸如央视创作的《经典咏流传》《中华诗词大会》等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增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古典诗词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此外,很多高校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规定学习目标和实践要点,通过定期研学的方式来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整体呈现积极、健康的特点。

4.2. 具有感性、多变的特点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不断涌入,良莠不齐,通过影视、书籍、音乐等传播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大学生虽然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但他们的认知、情绪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具有从众、模仿等心理,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加上大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文化底蕴不足,历史视野狭窄,在这种“文化交锋”中,极易产生迷茫困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绪行为,随着个人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呈现出感性、多变的特点。

4.3. 具有功利、浅薄的特点

虽然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整体上是积极的,但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加上他们还没有步入社会,缺乏社会阅历,辨别是非和遇事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相对较差。就实践情况而言,虽然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奋斗精神,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注重外在形象,追求各种品牌,进而形成了一股互相攀比、奢侈浪费等风气。还有的大学生认同“言必信,行必果” 的诚信精神,但却又存在着考试舞弊等现象。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选取国学等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获取学分顺利毕业,没有投入情感和付诸实践,与我们预想的目标有所差距,具有功利性、浅薄性。

5.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培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它不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理念承载,又为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民族认同赋予了内心共鸣、凝聚之力。从心理学角度具体分析,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在认识上将自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通之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属性和内容;在认同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愉快、信任等积极的情感因子,有亲切感、认同感甚至是归属感;在行为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则原则来要求自己,并落实到行动上。鉴于此,我们应准确及时地了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的情况并适时提供培育路径,这既是时代的诉求,更对大学生培养教育影响深远。

5.1.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认同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魅力吸引和教导,引导大学生达成理性共识,进而使他们在认知上认可并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落实到生活中去。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来看,要想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深叶茂就要不断夯实其文化根基、丰富其精神血脉(李雪,王传玲,2023)。因此,我们要想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课主渠道的作用。此外,在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政课时,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应将国家意志反映出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门,对文化的精髓、重要内容进行进一步挖掘,并将挖掘到的精神品质和思政课融合起来。心理学相关专业研究的结果表明,情感因素的参与和介入使感情上的共鸣比纯粹理性的说明有更加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沛但多变不稳定的特点,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政课上可以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和事作为范例,以具体典型的例子去感化大学生,强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肯定。此外,在思政课上积极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传统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品质,这些都有一定的渲染力,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思政课教材的重要性建立相应的认知。思政课教材中虽然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同时,思政课教材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框架体系,而是碎片化地出现在每个章节,因此,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中,我们需要做足功课,要进一步细分、比较和总结提炼,从而选择出更符合更适合的思政课教材。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纵观教材的整体,紧扣主题,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并应用到思政教材的特定板块,进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而言,这一路径的实施能够让他们在认知上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5.2. 培养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国大学生有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自觉的传承和认同(张亚男,2023)。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认识、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课堂上。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的程度与高校教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校可以定期培训教师,进而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制定考核机制,对高校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监督。首先,在培训方面,高校要增加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培训,同时,鼓励教师之间多多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参与相关的活动。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对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其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将它们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去,通过学习来反哺教学,又通过教学实践来巩固学习效果。其次,在考核方面,高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考评体系,从不同方面对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及教师组提出表扬和激励,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培养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这一路径的实施能够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示范榜样,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滋养他们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积极的心理认同。

5.3. 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愉快、信任等积极情感因子的心理。同时,人们对某一思想意识的接受和认同与生存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交往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张莉,2021)。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进行育人教育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就必须优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直观、具体的文化情境,如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因此,我们应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利用不同时机和场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要素柔性转化成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与面对的物质对象,形成有利于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充盈着大学生日常生活(朱丹,2022)。同时,高校也可以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例如诗词比拼大赛、古诗文朗诵比赛等活动。这一路径能够有效把握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充分发挥情感认同的作用,激发他们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情感,使他们心灵受到触动,加强心理认同。

5.4. 关注和引导大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过程体验

参照皮亚杰的认知心理理论,中华文化认知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环境互动性三个特征。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受到诸多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兴趣点的激发则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卢文亚,2022)。因此,当代大学生不能仅仅通过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等理论层面来加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如果我们只从理论上告诉学生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没有内化,那他们始终不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应关注和引导大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过程体验,在体验和实践中加以增强心理认同。例如,我们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址,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迁移到实地场景,让他们在过程体验中思考问题,反省自己的文化认知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而获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由于大学生的遗传素质、成长经历等有所不同,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他们过程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多加关注、一视同仁,要聆听学生的心声、想法多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胸,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体悟并对其心理认同更加坚定,保持健康的自我教育的心理环境。

6. 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断培养壮大了中华民族,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正成为时代的共识。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未来需要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通过增强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夯实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砥砺品格,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而将个人目标融入到国家目标当中去,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佳薇(2011). 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3), 164-168.
[2] 侯志阳, 何天翊(2023). 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逻辑、困境与路径优化.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2), 26-32.
[3] 李雪, 王传玲(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经济师, (9), 155-156.
[4] 刘筱婕(2016).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认同机制研究.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4(2), 127-130.
[5] 卢文亚(2022). 在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汉字文化, (12), 163-165.
[6] 于敏(2022).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探析. 汉字文化, (15), 168-170.
[7] 张莉(20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与培育机制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1), 29-36.
[8] 张亚男(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践进路.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3), 96-98+115.
[9] 朱丹(2022).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四维建构与促进路径. 社会科学家, (8),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