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纪录片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Documentari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怎样能让课堂效率最高是对外汉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利用纪录片进行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以及视听法教学理论。纪录片自身的优势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可以提供语言教学的材料,训练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帮助文化教学,促进文化传播。利用纪录片进行教学既能丰富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资源,又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能够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对教师来说,行之有效;对学习者来说,生动有趣。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way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or TCSL teachers, it is worth thinking about how to maximize the class efficiency. Teaching by documentary is a very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hich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of Krashen, the acculturation hypothesis of Schumann and audio visual method teaching theory. The advantages of documentary also br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can provid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rain learner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help cultural teaching and promote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use of documentary teaching not only enriches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lasse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can combin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teaching closely, which is effective for teachers and is also lively and interesting for learners.
文章引用:田山琳. 汉语纪录片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优势分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696-96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500

1. 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掀起了“汉语热”狂潮,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更要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于许多外国学习者来说有较大难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纪录片作为其中一种,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视听结合、声画合一的媒介形式,能够见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以及文化和变迁的精华。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纪录片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进程和发展,感受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纪录片能够最容易地打破文化壁垒,使全世界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形式,它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电影形式,纪录片可以通过影像、音乐、文字等多种手段,将文化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运用纪录片传播中华文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能使我们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汉语纪录片运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1) 输入假说

从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来看,输入假说主张通过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知识,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教说话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多听,给他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刘珣,2000) [1] 。纪录片这种形式非常接近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通过听和看可以学习汉语语音发音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样,既给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语言的环境,也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信息输入,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2) 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出发,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视为逐渐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将整个第二语言习得视为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其掌握目的语的程度,学习者要习得第二语言必须先了解这一语言的文化,进而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刘珣,2000) [1] 。纪录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截取的素材,这些生活片段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现象,学习者通过观看纪录片可以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现象,提前进入文化适应,缩小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减少文化休克产生的负面影响。

3) 视听法教学理论

从视听法教学理论来看,视听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重视将图像刺激和声音刺激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并发挥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的协同作用(徐子亮,2020) [2] 利用纪录片来呈现语言材料,通过影像让语言和事物或形象直接联系,使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建立起学习者目的语学习的条件反射。通过句子语音流学习外语,能够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助于直观理解,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 纪录片在对外汉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纪录片本身的特点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纪录片有着真实性、创造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在文化教学上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 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教学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要有真实性,纪录片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教学材料,纪录片中的场景真实性强,影像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很适合进行汉语教学。从语音方面来看,大多纪录片中的解说词是普通话,学习者在观看时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标准;从词汇方面来看,纪录片中的语词大多是生活中常用的,例如在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中,出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用的词,语如:拥挤、医院、交通、书等,观看这部纪录片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意识;从语法方面来看,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以及涉及到的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体现了汉语句子的组合规则。在观看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学习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身临其境“学说话”。

汉语纪录片可以训练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能力,提高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利用汉语纪录片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视听法和听说法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观看纪录片,将语言和情景结合了起来,也很好地限制了学习者在课堂上说母语,能够要求他们直接用汉语进行思维和说话。选用的汉语纪录片中出现的是中国的语言环境,那便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词汇及话语,学习者在听说学习中可以掌握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纪录片的内容有一定的话题性,这些话题很多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在观看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这些话题在课堂上进行交际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汉语思维来组织语言,促使学习者快速融入到汉语大环境中。

(二) 使文化教学充满趣味性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文化冰山”的存在,隐藏在“水下”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交际动机、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难以发现和识别,这也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难题之一(毕继万,2009) [3]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中国文化,加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朱建坪,2022) [4] 。通过观看汉语纪录片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帮助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会一种语言,必须了解承载该语言的文化,掌握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是掌握目的语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汉语学习者非常有必要知道有关中国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中国的首都、中国的长城、中国的黄河、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国宝、中国的社会制度等(刘珣,2000) [1] 。这是他们必需学习的文化知识,但如果只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口头陈述,学习者不一定能掌握,而通过播放汉语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画面,将“长城”“黄河”等词汇与影像联系起来,会带动学习者的知觉反应,从而更容易地去记忆和理解。许多纪录片展示了中国的人文、经贸、美食,如《城市24小时》《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习者往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更感兴趣,而许汉语纪录片所反映的这些话题正是学习者所关心的,大大提高了学习者对中国的兴趣,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在文化教学中引用适当的纪录片,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纪录片对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历来重视中国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传播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商业活动、人口迁移,甚至神话故事、成语典故。纪录片传播文化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可视化。从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来看,它从外国人的角度出发,片中主要展示了外国人用英语来吟诵诗歌,观看者便可以通过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人来了解中国诗歌,这在无形中传播了中国的诗歌文化。再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纪录故宫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绘声绘色地为观众讲解了文物修复的知识,以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以介绍文物背景的方式来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这是纪录片推动中华文化传播非常成功的一次例证。

4. 纪录片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来展示中国形象能够增强文化软实力,纪录片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能够很好地承载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是很多国家宣传本国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地理风光的重要载体(张娜,2018) [5] 。中国也是如此,汉语纪录片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各地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如饮食、服饰、民俗、性格、建筑等都存在差异。比如,北方人性格豪迈,南方人性格温婉;西北饮食偏辣,东北饮食偏咸;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祖鲁节等等。要了解多样的中华文化并不容易,要找到一条合适的渠道,汉语纪录片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当今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纪录片的发展环境更为广阔,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弘扬中国文化。

5. 结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要让汉语学习者学好汉语,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汉语纪录片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国际中文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将纪录片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同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正确选择并合理利用纪录片,发挥它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将纪录片融入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其优势进行文化教学,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语纪录片为讲好中国故事,驱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次创新探索,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又一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132, 175, 177-178.
[2] 徐子亮.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20: 2.
[3] 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26.
[4] 朱建坪. 中国纪录片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传播研究[J]. 美化生活, 2022(2): 108-110.
[5] 张娜. “文化走出去”与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1(4):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