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Attitude Change Theor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态度的转化,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把态度转变理论应用到学生身上。“转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这为我们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视角。本文旨在探寻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kind of attitud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really do this, we must apply the theory of attitude change to students.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ome extent, which creates a new development idea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 change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development pat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鲁倩 (2023). 浅析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心理学进展, 13(12), 5652-565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17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陈万柏,张耀灿,2008)。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去“塑造人”,以“塑人”为中心目标向受教育者传达一定的符合规定的态度、行为准则等信息,并以一套有计划、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从态度转变论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要将被教育者形成新的观念和态度,并进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2. 态度改变理论概要

态度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课题。态度的形成与变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态度的转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态度的生成过程。所谓态度转变,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态度主体对某种信息、观点的接纳,使其在原有的态度上进行相对应的主观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态度改变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认知理论与信息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包含的是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秦小霞,2013)。其主要观点是人类既有维持身体平衡的生理需求,又有维持心态系统平衡的需求。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就会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它会促使人的心态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对人进行教育的内部动因和外部条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相继提出了平衡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理论的模型就是将说服理解为一种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换与传递的过程,在他看来,说服的过程就是在给出特定的要求后,使目标对象的目标态度与行为导向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向进行转换。该模式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传达者、交流的对象、交流的信息以及环境,这一模型具有实证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其内容形态主要是分为一面或两面,这一点对转变态度的影响很大。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衡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人们所持有的各种认知相互矛盾甚至出现相互抵触,这属于认知失调。他将认知分为态度、思维、信仰、认知行为四个层面。当认知处于不均衡的情况下,人就会有不愉快、难受等感受,从而导致人的认知失调现象,所以人就会寻找一种方法来调节各种认知不一致的情况,从而想到达到一种认知平衡。调整认知失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变认知、改变行为以及添加新的认知。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使个体的态度转变,从而达到认知均衡。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之上就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作用,从而让他们当前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达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标准。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教育,从而使其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王振,2010)。思想政治教育与态度转变理论在过程和组成元素上都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很高的重合度,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与态度转变理论的传递者,教育对象与态度主体,教育内容和方法与交流信息,社会环境与环境等都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3. 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

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对个体进行适当的刺激有利于个体的学习与生活,当这种刺激过量了以后,这种有利的刺激会转为有害的刺激,个体也会改变之前的态度。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出现了时间长、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等局限性,所以当个体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在形式、内容得不到任何创新的时候,他们便会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抵触的心理。同时,利用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等,也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虽然重复的理论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点,但是由于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和教育实施过程大体相似等原因,极易造成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和厌倦的情绪,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效性的提升。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单边性

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理论,个体的态度会随着教育内容的实施而发生改变,教育内容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实施过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全部由教师来进行讲授,学生听讲的状态;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实施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与学生共同推动课程的实施进度。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以第一种形式为主,且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主要讲解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很少和学生去普及非主流文化与信息,加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进而会更加激发学生私下去了解非主流文化的好奇心;同时,这种教育实施的模式只是简单的灌输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单一性

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强制性和外部性的因素,更易影响个体因内部因素驱动而产生的行为,产生一种“过度理由效应”。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就是通过纸质试题或者无纸化试题的方式进行考核,用分数来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考量了学生个体的素质、道德等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大多是追求分数或者学分,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将课程分数与课程内容等同起来,以为取得了高分就高度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任务。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教育只附着于表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4. 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在联系

4.1. 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政治教育在原理上的联系

态度是人们长期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有明确方向的、有一定强度的心理倾向。而思想作为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所产生的一种理性的反应,它同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强度。从概念上看,两者在本质及发展历程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共性。

在改变理论的视角下,个人被劝化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从转变观念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本质上就是要转变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需求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思想、态度等方面,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新的态度转变的进程。著名学者谭传宝提出:“德育教育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学习、转变和巩固的过程”。从个人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培育,从而建立并形成一套符合社会需要的态度系统。从霍夫兰的说服模式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态度转变理论的影响因素和高校思政是互相关联的,比如,传达者与思政工作者、信息和思政内容、情境与教育环境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

4.2. 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政治教育在方法上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它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和教育影响的途径,要想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态度转变理论与高校思政工作所使用的方法论是相通的,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利益相关”效应的观点认为,个人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信息则更愿意接受,而且当关联度越高时,其注意也会越集中。这与思政工作中的“理论与实际”的教育方式在作用上是一致的。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刚刚论述的“利益相关”效应可以看出,要想改变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政影响程度不深等现实问题,最好的解决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堂中去,转变他们把课堂看成是教师个人的舞台、个人工作等的错误认识,让他们有一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一部分的主人翁意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三是层次性和针对性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根据他们思想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态度改变理论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谢君平,2014)。针对不用的问题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5. 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促进作用

5.1. 态度改变理论的引入有助于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当前各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学科间的互相借鉴、交叉、渗透,对本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都是有益的。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转变理论的研究结果,尝试性地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为其改革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社会向前发展的今天,教育界在探索与发展的同时,也吸取了许多外国的教育理念以及我国教育的成功经验,思政教育者们对教育主体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抛弃了陈旧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态度表现了个体认识、情感和行动意图,是个体生活的全面体现。尽管态度转变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通过某种传播方式来改变个人原本的心态和想法,但两者的视角和研究对象却完全不同。态度转变理论更注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受教育者内在的想法和态度为依据,重视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态度形成的规则,并加以影响,以实现期望的结果。这正好帮助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转变以往将教育者视为主体的观念,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于同等地位,从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5.2. 态度改变理论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水平越来越高,其学科建设已经步入了全面、深入的发展时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永远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体现出学科自身的科学性与活力。

态度转变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与结果都是在大量的科学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归纳出来的,其科学性、客观性非常强(谢君平,2014)。并且,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态度转变理论在研究对象、组成元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使用方式与劝说过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我们可以将态度转变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吸纳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方面,通过对态度转变理论的实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验设计,设置变量、选择被试对象,对研究成果进行量化、数据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丰富的科学实验作为“后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活动的科学性。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德西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照试验发现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实现组会由原来的兴趣驱使,转变为目的驱使,这就形成了过度理由效应,此效应同样指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态度转变理论的科学成就进行直接地吸纳,并将其有效地、科学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5.3. 态度改变理论的引入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态度变化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人态度变化的规律,实现个人自身态度转换的重要方法,其根本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形成预期的态度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阶级、社会的需要。尽管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从方法论上看,它们是相通的。由说服理论模式可知,态度转变是由传达者、目标资讯、个体及环境四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则是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互动而实现的。所以,基于两者之间的同构关系,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把态度转变理论的研究结果、理论知识、方法等“移植”给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注入新鲜的要素、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之外,新增了“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转变身份,充分了解思政课的意义,在翻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思政课进行态度转变,让其更加重视思政课。

6. 结语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态度改变理论都是对人们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探求人的内心结构与特点,从而找到并转变人原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将态度转变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充实其理论根基,提升其生机与活力,还可以引导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与时代相适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切实贯彻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2008).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秦小霞(2013). 态度改变理论视角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1), 153-156.
[3] 王振(2010).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确立原则. 安徽文学(下半月), (5), 202.
[4] 谢君平(2014). 应用态度改变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