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明确“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1]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古代汉语因其课程内容的特殊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课程思政元素丰富,非常适合作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杆。程瑶(2020) [2] 、杜晓萍(2021) [3] 等研究者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改革路径等方面对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有效探索。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师范生培养,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资料库建设入手,探索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2.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2017年9月,教育部推行了新编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 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古诗文篇目增幅达80% [5] 。各类有师范专业的院校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设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中师范方向占了较高比例。在这个新背景下,古代语言文字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古代汉语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大有用武之地。基于此,我们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自信,将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传授古代汉语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概念和理论,掌握汉字形音义互证互求的方法,例证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形成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阅读一般文言文,完成识字教学。
素质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包括:1) 充分挖掘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坚定文化自信;2) 具备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正确把握诵读中华经典的感情基调,在实践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3) 了解汉语言及文化在域外传播的历史,充分认识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球化浪潮中强化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4) 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3.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资料库分类和整理
现有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因为教育和科技的融合还不够,教育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建设成果更多分散在各位教师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资源共享、多学科互动越来越频繁,如果我们能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相关的德育元素,建立一个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资料库,将其融入到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中,这无疑会提高建设成果推广的速度,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全覆盖。
为了收集、查找方便,将资料库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根据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将思政资料库分类建立为:语言本体、地方文化、域外传播和名人故事。基于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分门别类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3.1. 语言本体资料库
古代汉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教师不能脱离课程性质来谈课程思政,不能消解古代汉语课程的定位和功能,因此我们将思政资料库首先设定为语言本体。课程立足于古代汉语语言特色,与现代汉语共同语、现代汉语方言和境外语言相比较,即“普方古外”综合比较的视角,充分挖掘汉字、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将独特性、典型性、地域性、传承性、现实性等多维度融合,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言特色,树立“古为今用”的语言文字观,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以传承性维度为例,《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睡醒之后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让学生翻阅字典辞书,掌握“睡”的古今词义变化,从而明确此诗为后人伪作,而非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所作,以此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语言发展史观。又如现实性维度,2020年新冠初疫情期间日本物资捐赠引用《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句,我们以此故事切入,引导学生查勘文献,考释“同袍”的词义理解,纠正成说。
3.2. 地方文化资料库
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地域性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杭州地方院校的学生以浙江籍为主,而外地考生报考杭州院校,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本身的专业水平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与杭州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化不无关系。在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杭州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落实到课文阅读中,落实到字词讲解上,忌虚宜实,让学生真切感受杭州地方文化,充分认识和挖掘优秀的地方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
方言中的词汇、语音、语法等知识,无疑是地方文化资料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多多引用、列举,以增长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比如在讲解“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两个著名的音韵学术语时,教师可列举吴方言的例子,从陪伴学生成长的方言词汇入手,利用这些语言资源和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杭州西湖,也是地方文化资料库中的重要资源。在讲解繁简字时,引入西湖名胜十景之一“曲院风荷”,让学生了解“曲”“麯”繁简字的发展演变,明白“曲院”并不是指弯曲的院子,而是指酿酒的场所。在讲解小篆时,引入西湖边的楹联,让学生识读小篆,同时欣赏精妙的书法,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杭州的传承与弘扬。
3.3. 域外传播资料库
高校作为文化交流、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信服力逐渐减少,弱化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汉语言文字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立足于汉字、汉语及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所通行的语言文字,都借用了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因此,汉字、汉语和汉文化的域外传播,是古代汉语课程很好的思政材料。在讲解“汉字的构造”时,引入“汉字文化圈”概念,通过展示各国街头指示牌照片,让学生体会汉字在域外传播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讲解“词义古今变化”时,介绍“下流”“芳名”在日语中的使用,说明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时期有了发展变化,但古义保留在了域外词汇中,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词义发展的同时,深刻体会汉语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讲解对联时,介绍越南过春节会贴春联,春联上写的是越南语。越南虽然废除了汉字,但贴春联的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汉文化影响的源远流长和顽强的生命力。
3.4. 名人故事资料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古代汉语课程中不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比如,《论语》《离骚》《左传》《史记》等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人文精神;历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他们皓首穷经,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相对而言,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于革命文化,比较容易忽略。其实,古代汉语课程也有革命文化的思政元素。我们紧扣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革命文化思政元素,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践行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在讲解《诗经》时,教师联系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语文课文《最后一次讲演》作者闻一多。在学生印象中,闻一多是一名“拍案而起”的民主革命战士,但除此之外,他将传统的考据学与现代的科学方法相结合,拓展了《诗经》研究的文化领域,全面提高了当时学术界《诗经》研究的水平。通过这样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闻一多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主义者的多面性认识,更能引导学生感受国难当头,闻一多以笔作刀,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文人风骨。在讲解诗词格律时,选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作品来分析格律、平仄等专业知识,进而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家的初心使命和非凡境界。
4. 资料的收集途径
如上所述,可知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资料具有内容繁杂、形式多样、来源分散等特点,并非一时一地、凭借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在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方式:
4.1. 教研室集体备课
通过教研室这个平台,团队开展针对性的集体打磨,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地丰富了资料库建设。比如在语言本体资料库建设中,团队着眼于汉字的独特性维度,结合《说文解字》,通过讲解形音义三者互证互求,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制作成符合本校学情的课件、试题库,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汉字不简单”“汉字很神奇”的自豪感。
4.2. 师生共建
我们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使学生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使课堂由沉闷变为活跃,需要从学生兴趣点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发动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师生共建,无疑有助于课堂建设。而且学生往往能关注到教师的盲点。比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同姓不婚的文化,学生爱看的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中善宇、宝拉因为同姓成,婚事遭到家人的反对。学生将之整理进资料库,成为域外传播资料库的一个很好的案例。教师利用该案例,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域外传播影响之深远,从而正确理解这几年中韩之间文化上的争论,培养学生发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4.3. 个人日常积累
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留意,就能发现思政资料。笔者所在学院曾组织党员活动,参观陈望道故居。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也是《修辞学发凡》的撰写者。《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由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姜出而赋”句,课文注解说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笔者在讲解时,由修辞手法入手,引出《修辞学发凡》,借此介绍陈望道,同时联系他吃粽子蘸墨汁的故事,使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爱国创新、刻苦奉献的精神。
4.4. 搭建同行交流平台
积极与省内外院校同行交流,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则,在微信平台搭建同行交流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资料库建设,最终优化资源呈现,优化课堂效果,实现资源共享。
5. 建设成果
课程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出发,挖掘时政热点、娱乐新闻中的思政元素,将抽象的语言教学分解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到鲜活的场景中,改变枯燥的授课模式,努力做到课程思政知识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同时,课程实现了专业性与生动性联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古代汉语的相关语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所指导的2022届本科毕业论文《初中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途径的研究——以汉字文化为例》获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通过上述建设,古代汉语课程于2022年入选为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于2023年入选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主讲教师获得2022年教育部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校级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6.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提出以坚定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过常宝教授说:“我们相信每个师范生都是传统文化的‘火种’,师范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播最为重要的平台。如果想要发展中国文化,想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没有教师教育,没有师范教育是不行的。” [6] 以古代汉语课堂思政建设为抓手,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建设。澳大利亚的格拉顿独立智库提议,政府应建立一个“课程资料库”,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提高课堂效率 [7] 。我们相信,通过资源整合,建设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资料库,也必然会减轻教师负担,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产学研项目、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