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黑冲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ichong Red Culture in Shibing County
DOI: 10.12677/CnC.2023.11407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文方: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黑冲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对策 Heichong Red Culture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Countermeasure
摘要: 施秉县白垛村黑冲组的红色文化本是源于红六军团的作战遗址,由于它自己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具有“神秘红色黑冲”之称,该村的红色文化对开展党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当地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黑冲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红色文化产品的打造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调研发现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因地制宜理念欠缺、乡村规范尚未完善,发展方向存在偏差。文章针对黑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of the Heichong Formation in Baiduo Village, Shibing County origin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battle site of the Sixth Red Army Corps. Due to its unique kars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t is known as the “Mysterious Red Heichong”. The red culture of this vill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party history. Especially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ocal red culture, as a cultural resource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t presen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ichong’s red culture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protec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bases, and the creation of red 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f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s lacking, rural norms are not yet perfect, and there are devi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eichong.
文章引用:张文方. 施秉县黑冲红色文化发展研究[J]. 国学, 2023, 11(4): 448-459.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70

1. 引言

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红色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的不可再生和多得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施秉县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围绕“以红带旅、以旅传红”的思路,着力把黑冲自然寨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和美丽乡村游示范地。通过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新增完善了部分基础设施。然而,黑冲的村民对黑冲的红色文化并不是很了解,第一,黑冲的村民对黑冲的红色文化知晓度不高,村民的口语就是:“红军在我们这打过仗!”目前没有谁能够完完整整地叙述整个故事真实的过程。其次,村内的红色文物管理协调不机制的现象,比如陈列室里面的文物陈列,仅仅只有玻璃柜封闭起来的实物和名称,没有对应的文物简介,未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第三是当地的宣传力度不够强,除了一些专程前往黑冲的旅游人员,一般来这的都是党政机关、组织以主题党日活动教育的形式来黑冲进行研学。因此,如何推动黑冲红色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弘扬黑冲精神,让黑冲战斗精神薪火相传,发挥其教育作用,实现其经济效益,是摆在施秉县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力图能够给出适用的应对策略。

2. 田野点概况

(一) 黑冲红色文化发展概况

黑冲是施秉县白垛乡白垛村的一个自然村寨,位于施秉县城西北部23公里,约有65平方公里的面积。其地名黑冲,顾名思义,即黑色的山谷。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黑冲群山沟壑纵橫的奇特风貌,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种类繁多的植物构成了黑冲风景区的迷人风光,成为㵲阳河风景区一个重要景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黑冲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积极挖掘以施秉黑冲红六军团战斗遗址为中心的“红色”产业链,打造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的“绿色”产业链,持续巩固烤烟、黄桃、黄金脆梨等产业,打造“金色”产业链,让各产业齐头并进,交相辉映,走出一条推进乡村振兴的“独特之道”。黑冲是国家长征主题文化公园建设点,是省级重点红色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省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也是品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观云海、望日出、赏山花、俯瞰万壑千山的旅游佳地。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战斗过的地方,至今仍保留有任弼时、萧克、王震在这里的指挥部遗址,以及大坡垴、小塘坡战壕遗址等红色遗迹。

民国23年(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萧克、王震的带领下进入贵州,同时国民党第二十五军早已部署在施秉县至黄平县这一带,意图消灭红六军团。10月初,为了躲避敌军,留有时间来与其周旋,选择了夜间进入了地势险要的黑冲(从镇远县路腊入施秉县内)。10月9日,在镇远路腊击退国民党十九师后,向施秉县新光村一带转移,后经袁家寨、走马坪、石家湾等地于10日夜间到达施秉县白垛乡的大庆、黑冲,并在当地(指挥部遗址)进行休息调整 [1] 。10月11日,国民党部队尾追而至,黑冲战斗打响,战况激烈,在山势复杂的黑冲充满了枪声。撤退时,红军们用绑腿连结成绳悄无声息地由黑冲东寨头的高数十丈的滴水岩而去。接着,红军主力部队沿杉木河夹沟往茶园、塘头、马溪方向,掩护营由谢家院往紫荆关宿营,之后取道罗家屯、干冒、清沙和马溪,然后翻越佛顶山到达石阡县马扶堰 [2] 。目前建设有一址(黑冲红六军团战斗遗址)、一场(红六军团黑冲战斗纪念广场)、一园(红六军团黑冲战斗纪念园)、一馆(黑冲战斗遗址陈列馆)、一屋(红军书屋)、一站(红色驿站)、一路(红军长征体验路)等红色基础设施建设,流传有“悬崖遁奇兵”的红六军团长征故事 [3] 。

白垛村黑冲红色文化本身就存在一些发展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为社会规范、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规范一般而言指的是针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而制定的规章、法律、制度等,在我国,《文物保护法》是第一部针对文物而制度的法律,它为文物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白垛村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秉持着“以红带旅,以旅带红”的观念,在黑冲红色文化地域已经完成建设前面说到的红色基础设施。自然旅游资源方面,黑冲红色文化地域位于喀斯特地貌景区,系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在黑冲南面,拥有国家4A级景区,经过多年经营,已经独具特色。此外,黑冲除了本身拥有红色文化以外,其本身亦是一处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林地资源丰富。黑冲的红色文化与这些自然景观协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的旅游规模,在自然景观得以走出大山的同时,红色文化也传播了出去。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红色文化中的产物如笔筒、军号、铜茶壶等红军留下的物品带有革命色彩,对旅游文化的推进具备积极作用。这与当地的乡风民俗,房屋建设等相结合,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参观、学习。社会规范、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弘扬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 红六军团黑冲战斗指挥部。(见图1图2) 1934年,作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王震、肖克带领下,于10月10日到达白垛乡黑冲,在李兴国房屋左侧一间成立了临时指挥部。此民房于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文物为全木质瓦顶传统民居,通高14米,长16米,宽8米。此文物产权为李兴国后人所有,在未建设红色战斗遗址时,兴国后人在其中生活起居。该文物目前保存状况基本完好。通过当地村民龙玉昌介绍当时的打仗场面很激烈,红军在南面与敌人展开战斗,机枪声、手榴弹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龙玉昌三十多岁在南面的土地上烧灰,还发现了很多残留的子弹壳。

Figure 1. Black charge battle headquarters site

图1. 黑冲战斗指挥部遗址

Figure 2. Interior layout of the headquarters

图2. 指挥部室内布局

2) 任弼时、王震、肖克临时住所。黑冲战斗前夜,任弼时、王震、肖克三位领导同志在李兴国家厢房二楼住了一夜。该厢房为木质瓦顶结构,长15米,宽8米,高14米。产权为李家私有,后期经过政府的努力下,将其恢复为作战遗址地之一。如图3图5

Figure 3. Wang Zhen’s temporary residence

图3. 王震临时住所

Figure 4. Internal layout of residence

图4. 住所内部布局

Figure 5. Schock temporary residence

图5. 萧克临时住所

3) 黑冲战斗遗址战壕。1934年11月,红军主力在黑冲大坡垴挖战壕、掩体与桂军廖磊部队展开激战。因为年经久远,泥石易位,草木葱茏,目前战壕、掩体已难见其原貌,尚有明显掩体数个,呈圆型,深0.25至0.3米,直径1.25至1.5米;掩体间相距5米左右。

4) 滴水岩撤离点、黑松湾撤离点。10月11日中午,广西国民党部队廖磊率领的十九师又在本地人朱伯屏带领下,摸索着追到大庆。战斗打响后,军团长命令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大坡垴,利用地形筑起了简单的战壕及掩体,凭借着山险与敌对峙、激战。敌军人数多红军五、六倍,曾发起多次冲锋,均被红军勇猛击退。军团首长决定留下一个营散于各山头阵地,继续迎战,主力部队迅速撤离阵地,向西转移 [4] 。红六军团掩护营与敌激战七个钟头,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估计主力部队已经安全转移,便于下午四点时分撤出战斗。当敌兵冲上山头时,红军早已无影无踪。主力部队从大坡垴撤出后,考虑到走蚂蟥冲那条独路有被敌追上的可能。彼时敌人居高临下,红军将处于不利地位,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躲避敌人追击,保全红军主力部队,红军遂择山势陡峭的滴水岩、黑松湾一路,利用绳索、白布等工具将之系在坚实的树木、木桩上,顺势而行 [5] (见图6图8)。

Figure 6. Schematic diagram of evacuation point

图6. 撤离点示意图

Figure 7. Red Army using ropes and white cloth down the mountain to the late stone statues

图7. 红军利用绳索白布顺山势而下后期石像

Figure 8. Black Pine Bay with steep hills

图8. 山势陡峭的黑松湾

5) 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纪念碑。为了纪念黑冲战斗,施秉县史志办牵头树立了纪念碑。该纪念碑为竖直长方体混凝土质,通高9.8米,长4.59米,宽1.9米。碑体正面书“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字样,碑座阴刻黑冲战斗情况介绍,阳刻黑冲战斗场景浮雕。该纪念碑保存较完好(见图9)。

Figure 9. Monument to the Black Charge battle site of the Red Sixth Army

图9. 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纪念碑

6) 红色文物陈列(见图10图20)

注:图1图20均来自于笔者自摄。

3. 黑冲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 红色文化丰富旅游产业,改善乡村经济环境

红色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抛开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西柏坡、韶山等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经济增长不谈,河南的南街村、浙江的横坎头村、福建的水尾村,他们的乡村红色文化也走出了乡村,得到了弘扬,并且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长也随着红色文化的弘扬而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6] 。其中,水尾村本是离市区70公里的小乡村,发展环境不佳,但在红色文化的加持下,该村修缮和复原苏区银行、红军医院、县苏维埃政府等红色遗址,并同步推进旅游环线道路、房屋的建设和改造。在发扬本村红色文化之后,水尾村仅2019年就接待游客8万人次,单是艾草红色文化销售馆,一年的销售额就达26万元,带动了60农户增收致富。红色文化旅游推动乡村走出发展困境,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红色文化具备独特的文化旅游属性,以其特有的性质带动经济发展,发挥显著作用。与水尾村类似,白垛村同样也形成“以旅带红,以红带旅”的旅游文化发展方式,在每年的节假日,抗战纪念日等都会吸引来大量游客,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7] 。

(二) 红色文化增强革命意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红色文化最突出的价值功能为政治教育,它在弘扬的途径中倡导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它将红色革命精神刻入人心。此外,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的光芒。在这样的基础上,红色文化所影响的群体都会得到精神的陶冶,它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思想力量,不仅对于村民红色文化精神的培养起到了作用,对于当地的乡村政策发展也同样产生着影响 [8] 。在黑冲历史红色文化的发展下,治理水平得到提升,村民的红色文化气息十分浓厚。除了政治教育价值功能以外,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对革命历程的再现和优秀文化的承接也产生了功效,同样对乡村的治理和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 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本质是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连接红色文化,就需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第一,乡村振兴需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文化无边界,乡村红色文化以其特殊的情感纽带将城乡之间相互连接起来。在当今,这是除了政治经济之外的又一创新协同发展的方式,在红色文化的影响涉及面中,已经形成了红色文化共同体,这对于城市关联乡村具有基础性作用。第二,乡村振兴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红色文化本是一种精神力量,贯穿时间线,经过传承而来,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建设中,自然对乡村的治理方式,村民的治理能力提出挑战,产生影响。无论是遵义会议遗址的红色文化还是水尾村的红色文化,它们所涉及乡村地域的治理水平都具有模范效用。第三,乡村振兴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较之其他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而言,具备独特的吸引力,每一处红色文化遗址经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加以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都会逐步产生经济效益。白垛村在红色文化的弘扬过程中,同样也步入了文化致富的结果。

4. 黑冲红色文化发展现实需求

(一) 因地制宜理念欠缺,未能融入当地自然人文环境

黑冲近几年在乡村建设的规划下,以“一核六线多点为基础”,在修缮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世界自然遗产云台山景区为核心,整合白垛山洞、轿顶山、外云台、“一柱擎天”等自然资源,打造了集文化、旅游和住宿为一体的“云宿·黑冲”项目,推动了文旅产业和集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黑冲自然人文景观众多,但大多数景观地点相距较远,且交通条件有待改善。此外,各个旅游景观都在持续发展,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没有联系,呈独立发展状态,而红色文化所处地域也与它们独立开来,并未形成联动发展 [9] 。乡村建筑以复古为主,未能体现出红色文化的独有特征。景区的“云宿”建设在半山腰上,离红色文化参观点距离较远,而且其环境完全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主线,修建措施中也没有体现出红色文化元素。目前,黑冲红色文化只能在文化馆驿内和石碑下进行参观,对于各个景点之间的协同发展体现仍然存在不足。

(二) 乡村规范尚未完善,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全面保护

《文物保护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等社会规范都是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但是这些社会规范涉及面很广,针对的是具有普适性的红色文化,而对于乡村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而言,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时候,村规民约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黑冲自红色文化发展至今,仍然没有针对该文化而制定村规民约。目前,仅凭借当地居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对红色文化进行发展和保护。村规民约不仅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制度,也是当地居民共同意愿的表达,执行难度较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度广,适用性较高。受规约约束,且处于这种共同体意识环境内,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自然更加关注,红色文化发展、传播等受到的阻力也会大幅度减小。遗憾的是,白垛村并没有针对红色文化而制定出一部村规民约。

(三) 发展方向存在偏差,丧失对红色文化的精准定位

近些年,黑冲的红色文化发展模式以旅游为主,2022年上半年,黑冲共接待县内外各级单位组织的现场教学、培训等230余期1.6万余人次,带动当地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经济增长40余万元,带动红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6万元。虽然黑冲的旅游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乡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如果将红色文化和当地的其他自然景观相比拟,就会发现,当地的自然景观较之人文景观而言更加的受欢迎,而旅游收入大多也是凭借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虽然每年都有安排学员进行入村学习,但都集中于抗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在平时很少成为游客涉足的红色文化景区。所以,黑冲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存在了偏差,红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压制,这导致了很多游客只知晓世界遗产地的喀斯特地貌,而不知黑冲红色文化的人文景观,这始终对于红色文化的发展而言是处于一个不利地位。

5. 黑冲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体系完善对策

(一) 协调各方元素,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调整核心地位

黑冲本是属于云贵高原的一座自然村庄,其周边的自然景观数不胜数,目前以自然景观发展为主,与铜仁梵净山、盘州大草原、安顺黄果树瀑布等景观的发展不可比肩,确实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黑冲当下的发展理念为“以旅带红,以红带旅”,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应该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将红色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主要部分,通过修缮基础设施,增加红色文化建筑与元素。此外,将黑冲其他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相连接,实施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的措施,加以改善,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10] 。参考四川省达州市石桥古镇的列宁主义街,该镇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修建了列宁公园,并在补充和晚上列宁街的文化内涵上塑造了一个列宁雕像。雕像之后设有红军陈列馆,馆内存放若干文物。在街区的周围还修建了红军文化艺术墙,表述了红军的革命活动,传播列宁主义思想 [11] 。在以上的基础上,该镇完全以红色文化为主,以其他旅游项目为衬托,建设了一条独具红色文化特色的列宁主义街道。黑冲的红色文化底蕴丰富,特征突出,可以借鉴诸如列宁文化街这样的发展思路,寻找符合自身红色文化发展和弘扬的路径。

(二) 完善乡村规范,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近些年,各种红色文物少有受到破坏,但是其周边地理环境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还有破坏的趋势,这对于红色文化保存来说始终存在影响。此外,村民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力度有待提高,他们更趋向于对自然景观的青睐,并采取农家乐的方式开展旅游项目,因为这能够使得他们增加综合收入,这同样会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产生限制。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托《文物保护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可以根据黑冲红色文化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居民意愿,制定适用于黑冲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村规民约。黑冲不仅具有独特红色文化,也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村规民约的制定有所侧重,需以保护和发展红色文化为主,且将各种人文自然景观囊括其中。红色文化的保护始终需要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形成文化宣传、文物保护的主体,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才有可能步入创新的路径。

(三) 结合乡村振兴,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健全现代化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依托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之下,以其为理论指导,做好发展规划,使得乡村得到发展,红色文化得到弘扬。另外,红色文化的弘扬对乡村振兴战略始终保持着反向的推动力,红色文化的有效发展会带来经济效益,为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基础上给予物质基础的保障 [12] 。在处理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的关系上,需要采用辩证统一的眼光,再结合当地环境的独特之处,始终以乡村振兴作为理论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作为目标之一,二者共同协调,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6. 结语

本文在对施秉县黑冲战斗遗址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因地制宜理念欠缺、社会规范尚未完善、发展方向存在偏差等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协调各方元素,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调整核心地位;完善社会规范,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结合乡村振兴,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黑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但是要促进其进行全面发展对于该村而言却有难度,这需要找准红色文化这个重心,以红色文化为主,自然景观为辅,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黑冲发展路径。此外,在发展和保护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域针对红色文化发展所采取的措施,这对于寻找施秉县黑冲红色文化的创新道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施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施秉县志[M]. 贵阳: 方志出版社, 1997.
[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黔东南州志•军事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3] 施秉县“四招”点燃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EB/OL]. 施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http://www.qdnsb.gov.cn/zwgk/zdlyxx/ggwhfw/202202/t20220228_72784801.html, 2021-12-27.
[4] 贵州省档案馆. 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M]. 贵阳: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 2016.
[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黔东南州志•文物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 1992.
[6] 蒋兴国. 张掖市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调查——西路军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探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2): 56-58.
[7] 银江, 范晓琳, 黎彦君, 陈海格, 叶凌玉, 翟跃. 关于武宣县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调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17): 179-182.
[8] 刘建平, 李双清. 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 开发研究, 2008(4): 121-124.
[9] 刘思宇, 王瑞慧, 杨茜好, 唐雪琼.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基于27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实证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5): 48-59.
[10] 宋河有. 红色文化旅游符号培育: 基因挖掘、氛围营造与产业带动[J]. 理论月刊, 2022(11): 93-102.
[11] 李媛. 浅议新形势下革命纪念馆与红色文化发展[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7): 110-111.
[12] 黄坚.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系列研究之一[J]. 西部旅游, 2021(1):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