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建设与传播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Resource Base”
摘要: 为解决数字化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出的资源庞杂、体系建构不清、连接碎片化、输出形式单一、受众面狭窄、传播低效等问题,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以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中华经典资源库”为例,从文化传播和融合发展的视角探析资源库建设传播的多元化。力求转换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思维,全方位阐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激发文化内容活力和精神动力,赋予传统文化传播新生命力。同时从内容开发、媒体矩阵、数字技术、文化教育四大方面为同类传统文化资源库在建设和传播的环节中提供新范式,促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presen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digital era, such as complicated resources, unclear system construction, fragmented connection, single output form, narrow audience and inefficient dissemin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e will take the example of constructing a large-scale and complete system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Resource Library” to analy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resource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t seeks to convert the new thinking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n all-round wa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and spiritual power of cultural content, and give new vitality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a new paradigm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imilar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 libraries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content development, media matrix,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陈翠. “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建设与传播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4): 819-82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4122

1. 引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1] 。

面对数字化媒介融合创新发展理念深度覆盖的21世纪,传统文化阐释研究和输出环节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单一文化内容传播体系亟待转变发展路径,利用多功能结合的数字媒介媒体带动传统文化效能发展的做法促进主客体关系的连结,可以使受众更加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民族情感。“中华经典资源库”作为一项全方位展示、阐释、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资源库内容建设和传播聚焦传统思维向融合思维过渡的地带,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进程中的全新尝试,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有着重要地位。

2. “中华经典资源库”深度建设体系

2.1. 项目概况

为贯彻党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精神,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立项,人民教育出版社具体策划实行的“中华经典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是国内首个以视频形式展现中国古代经典要籍的大型文化资源建设项目,该“资源库”建设积极响应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和文化发展规划的号召,并成功入选了202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2] 。

“资源库”自2013年立项起,凭借庞大的传统文化内容资源、资深人才储备以及融合发展理念支撑起视频网站的建设。截止2023年共发布七期视频内容,每期针对不同类别的传统文化主题关键词设定制作范围,总产生450集,13,000分钟左右的精品视频资源。其主体内容明确使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为基本结构框架,基本囊括中国古代的全部书籍,同时在此基础上做筛选和补充,择优选取富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经典内容。“资源库”以经典诗文、典籍或者文化专题为建设单元,聘请各领域专家在诵读、书写、讲解、吟诵四大方面阐释传统文化,多角度向用户呈现内容,增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项目融合制作的要求随着规模体量逐渐变大而变升高,策划人员和制作人员也巧妙将融合深入贯彻到“资源库”建设和传播上,以此创建出规制宏大的文化工程 [3] 。

此外,项目面向的受众主要是全体国民以及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士,为了精准定位到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文化培养的需求上,还糅合了教学内容和目标,提高中小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度和把控度,进一步体现“资源库”在基础教育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2.2. 项目建设

2.2.1. 内容资源深度搭建

以中华优秀典籍资源为基础依托是“资源库”建设发展的核心方向,同时也是内容搭建环节的必要条件。

“资源库”通过遴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籍打造每期视频内容,目前已完工的第一期至第七期视频总主题依次为“中华经典诗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汉字与中华文化”、“先秦诸子”、“唐宋诗词的艺术世界”、“文学大观”、“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囊括中华文化精神的整体脉络,上至春秋战国典籍,下至近代文学,从核心经典著作再到地方民族佳作,同时涵盖了文学、哲学、医学;散文、戏剧、小说等体裁类别,呈现出“资源库”作品选择具备时空跨度大、分类多元化、结构体系化的特点。

“资源库”另一内容搭建环节主要以文本内容特有的文学属性完成搭建目标。首先表现在对文本文学语言进行诵读用以在发声表达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方面,能够激活蕴含在文学典籍里的精神力量,塑造良好读书习惯,使得文本跃然心胸,增强学习趣味性;其次是针对文本中心要点及拓展知识进行讲解,由浅入深、由少及多全方位展示文本涵盖的文学内涵,使受众在使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作者与典籍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时代和价值的理解中深刻体验中华传统文学的情感走向;最后以中华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书法作为文本解析的终端,利用书写文字这一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学的形态美与艺术美,跟随并感悟书写者独特的情感修养和意识韵律,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构建与文学接受。每一篇幅的学习资源背景里还配以悠扬婉转、清丽动人的音乐舒缓身心,促使受众以极其放松的状态融入进传统文学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时代脉搏与文化象征里,达到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效果。

为适应和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资源库”最新版网页增加了“分类检索”的功能,用户可通过“作品”、“作者”、“时代”、“题材”、“文体”、“学派”六个关键词检索相应内容进行学习,完善“资源库”内容体系建设的同时提高了用户在线使用效率。

2.2.2. 融合形式创新思路

借助现代化媒体的手段,“资源库”主要在兼顾传统纸质出版的前提下,以视听媒介传达经典文化内容,主要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例如第二期视频《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包容》里,诵读片段时长约2分钟,书写片段时长约2分半钟,讲解片段时长约10分钟,以讲解为主,诵读、书写为辅,这类融合方式不仅是内容的单向输出,还利用朗读和书写带动了与用户的双向互联,使得原本单调的纸本内容以不同形式活跃起来,增强了用户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新时代数字融合发展利用技术承载手段激发内容要素的特性,有利于在数字化时代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受众与知识的互动交流。对于传统文化而言,融合模式让纸质阅读空间的概念淡化而采取数字化版式变化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和风格特色,内里的主要内涵在不变的同时又得益于大数据的扩展和强大的形式包容度而不断丰满,同时还增加了传统出版纸质阅读缺乏的多元乐趣。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与传播思路,用户能够沉浸在融合理念营造的数字氛围和共时空间里享受资源供给。

2.2.3. 专家荟萃增强引领

“资源库”建库至今共计邀请183名专家、名师入驻,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知识体系、高文化内涵、高人气指数的专业队伍。

视频诵读模块邀请专业的播音主持人士,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方明、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康辉等,高品质的吟诵传达出传统文化的气韵,使受众畅游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讲解模块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等优秀学者担任讲解员,名师名篇多角度深入讲解,与丰富图文有效结合,提高受众学习记忆点,凸显传统文化的阐释作用。书写模块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卢中南、杨明臣等大师在线献笔,诠释出传统书法在文学表现上的风采与魅力。

专家云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文化内容和情感的传承和宣扬中,更体现在对“资源库”项目的传播上。权威领域的专家富有极高知名度的同时备受观众熟悉、喜爱,吸引粉丝受众前来围观,从而在文化圈形成流行趋势,增加了“资源库”的传播效力。

2.2.4. 受众人群精准靶向

中华传统文化是组成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资源库”精准挖掘受众主力,对准教育领域内的学生、教师主体,研发出与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内容高度关联的视频资源信息,构筑起庞大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架构。

“资源库”以获取关联资源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逐一分类、合并,以理清传统文化命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针对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经典诗文《春夜喜雨》,资源平台剖析与诗文内容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逐一掌握文章内容,开发出六大版块知识,分别为作者、文体、题材、时代、专题、时节,学生可以通过选择版块进行针对性学习,根据自我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要求主动跟进。

微观视角上,文化视频资源库深入对接教材内容的形式具象化传统课堂文字,增强传统文化内容实感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的接收与理解,帮助接受主体形成自我的文化体系构建;宏观视角上,学生在学习阶段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以深刻学习和巩固文化知识为主导,能增强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 “中华经典资源库”创新传播路径

3.1. 以融合、创新发展为导向的多元传播理念

数字时代融合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发展。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机遇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资源库”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的精华,利用融合媒介的传播理念串联历史源头与文化脉络,在时代给予的新命题、新征程中创新传统文化工程建设的形式与道路,担负起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与使命 [4] 。

“资源库”采取丰富的影像化手段诠释中国各个时期的典籍佳作,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引起数字媒体时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资源库”善于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实际需求相融合,摸索出传统文化的主体受众,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与视频资源结合统一,开设完整的“教材同步”模块供广大师生使用,增添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用性与普及性,提高“资源库”建设与传播力度,推动受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融合理念上创新升级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带动传统文化内在机制发展,变革传统文化传播的旧模式,发掘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 [5] 。“资源库”致力于打造文化精品,铸造影像经典,为传统文化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3.2. 以PC端、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多渠道传播矩阵

数字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元素激发文字的生命力,凭借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力度大的优势特点占据先潮 [6] 。电视传播和纸媒传播作为“资源库”初期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资源库”建设中后期发展需求。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工作,“资源库”全方位加强数字媒体传播工作,打造以PC端视频库、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为主体,哔哩哔哩(简称“B站”)、快手、抖音等多个视频平台为辅的多渠道传播矩阵。

首先,拥有强大数字处理技术的PC端承担着“资源库”海量视频资源的运行工作,在定期维护和管理中保持PC端的正常使用,是受众接受并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PC端界面设计借鉴了传统美学的美感理念,配以传统人物画及文字符号等凸显传统文化悠然之风,加上整体画面简洁明晰、一目了然,切换使用跳转流畅,为受众提供了便捷的使用特性。“资源库”依托PC端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充分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

其次,“资源库”为增强受众的使用粘性,帮助受众在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典文化的知识,以“经典一起学”栏目为主题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内容。微信公众号以其独特的音视频形式服务、碎片化内容传播和精准受众定位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资源库”在微信公众号视域里打造出专属社群符号,喜爱传统文化的受众聚集在此地互相交流、相互学习,有利于延伸出更多优质的学习问题和想法,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力。

最后,B站是目前“Z世代”(Generation Z出生年份:1997~2012)用户最喜爱的社交媒体app之一,其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为携带海量优质视频资源的“资源库”入驻提供了强有力的孵化基地,传统文化更多传向年轻一代群体。不仅如此,“资源库”还把目光放在了以平等普惠、真实向善的底层价值观为主的快手平台上,为不同年龄层和阶层的群体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加大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比重,以此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而“资源库”同样在以短视频为首的抖音中精细分类用户,制作短小精炼的文化性常识以满足受众碎片化学习特性。抖音用户遍及世界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视频资源被搬运到国外,吸引更多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前来学习,深化不同文明的借鉴与交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资源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和融合发展环节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展示出在未来传统文化的探索进程中有着诸多发展的可能性 [7] 。在“文化 + 数字化”的发展组合里不断完善以及再创造中华优秀典籍和多元知识文化的内部逻辑体系和外部呈现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助力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介和数字传播理念模式下主动向新数字潮流出击,对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4. 传统文化类资源库建构启示

传统文化类资源库作为当下中华传统文化运用数字化技术开拓和构建的一类文化资源项目,如何学习并且有效感知文化结合数字传达的最优化价值是其资源库建设思考的必要问题。上述文章从多角度、多理念、全方位探讨了“资源库”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突出的结构优势和针对性举措,在其中可挖掘建设一般性传统文化类资源库可借鉴的有利方面。因此,主要从内容开发、媒体矩阵、数字技术、文化教育四大部分深度探究,为同类资源库提供在新数字环境背景中的构建新范式,有效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4.1. 加强传统文化内容开发

传统文化内容开发广度决定着文化资源库建设的规模,而内容开发的深度也影响着文化类资源库建设和传播发展的效力。针对以传统内容为主的数字文化资源库而言,在广袤宏大的传统文化资源海洋里深挖文化精髓并使之体系化、规律化是其建构的根本之需。资源库内容的开发不仅仅局限在对原始信息资料库的把控和选取之上,还应该在现有搜集到的资源版式下开动多种样式的数字化形态。

传统文化资源库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思想导向,积极响应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聚合碎片化文化信息资源,寻找并开发出富有IP化价值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实现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播。

4.2. 搭建多平台媒体矩阵

多媒体平台营销矩阵的建立和运营是当下极富特色的一类新型营销传播模式。传统文化资源库建设通过设置单方向的传统网页入口无法满足当下用户学习需求及文化传播强度。应深入了解各类大平台目标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文化类资源库内容投放特性,找准切面,通过打造数字化媒体传播矩阵来巩固和扩大关注用户群体,依托大数据以及云端技术,实时在线查看动态反响,以便帮助用户获取资源库最新消息与及时优化资源库模块建设。

4.3. 融合创新数字信息技术

数字信息技术变革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传统文化携带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数字技术营造的空间之中,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诠释动力。

传统文化类资源库应利用数字化的优势,将普通纸本文字内容转换升级成以图像、视频、AR、VR等富于现代化媒体元素的传达形式,使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和故事活灵活现在受众面前 [8] 。受众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随时随地全方位在线使用和学习,与传统文化深度交流互动。传递出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现代技术和文化相适应、共融通的优势特点,增进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

4.4. 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资源库”特设教育版块内容供特定人群使用的做法迎合了当下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倡导理念并取得优异的成果。相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应学习借鉴此点,秉持传统文化建设地离不开中小学教育课堂的观点。譬如开设书法练习、戏剧鉴赏等具有中华传统艺术特色的栏目,激发感官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血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壮大人才队伍,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事业迈进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17-01-25.
[2] 赵阳. 融合观念下“中华经典资源库”的策划与研发[J]. 中国编辑, 2017(12): 51-56.
[3] 赵阳. 微学习视角下“中华经典资源库”的整合与应用[J]. 中国编辑, 2020(5): 49-53.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2022-08-16.
[5] 曹继东. 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 [J]. 科技与出版, 2014(9): 15-18.
[6] 肖庆玲.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探究[J]. 时代报告(奔流), 2022(10): 86-88.
[7] 王震中.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N]. 人民日报, 2022-06-06(09).
[8] 王扬. 5G+VR: 出版业将迎来的六大趋势与挑战[J]. 出版广角, 2019(1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