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社区景观现状困境
1.1. 功能组团为墙隔绝
社区化的发展使社区内新旧功能组团共存,但不论新旧,每个功能组团都用围墙圈地自营较为封闭,组团之间缺少交流,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功能拓展、环境共建等十分薄弱,组团间无法融合渗透,导致社区碎片感明显( [1] , p.72)。不同的社区是由不同的因素导致的,例如在重庆的城市社区,山地地形高差错落原因是最核心的各自为政因素;另外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步养成缩减生活圈的习惯,导致社区内不同功能区块之间的联系愈发减少,而作为功能组团的纽带——公共绿色空间,也随着社区化的发展面积骤减。
1.2. 开敞空间破碎混乱
与大尺度社区整体空间中的灰色地带一样,城市社区内也分布着一系列小尺度的开敞空间,例如居住区之间的连廊,街道边的废弃空地等,但大多都被社区居民当做扔废弃物的空地,十分破碎混乱,但正是这些空间,是能改造为社区内微乎其微的景观空间的。
后疫情时代人们急需一个可以放松休息,愉悦身心的场所。“距离感社交”一词也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对象,未来人们是否还愿意扎堆去仅有的某个中心社区公园成为问题焦点,达成社区距离性绿地目标的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是增加大型绿地设施,但原本社区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就异常紧张,这种盲目扩大绿地面积的方案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财政经费,还会限制其他社区工业发展项目的进程,现实性和可行性都很低 [2] 。社区建设者不如转换设计规划方向,关注点移至城市社区内的老旧废弃小空间,转换绿地类型,见缝插针设置口袋公园,打造社区绿色资源社区区块化,节省资本的同时也能带动影响周边,成为社区良性绿色公共空间。
1.3. 交通修建打断空间
城市社区规划经历了几个时期,现如今既有社区在初期规划时汽车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很多社区内交通没有合理规划,社区与周边社区交通联系欠缺,社区内部交通混乱,道路尺度及社区进出口狭小,车辆能够停车的公共空间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导致社区外社区居民多在社区外活动,社区内则明显人气不足 [3] 。这些因素不仅妨碍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对社区外居民进入社区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导致社区外居民多在社区外活动,社区内则明显表现出人气不足。而他们共同的因素是因为开发进程的不同,社区的发展随着社区的规划而发生着变化,它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关联,由于规划区域的功能和时间上的不同造就了相邻区域出现发展大不相同的境遇。
2. 关于空间缝合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思考
2.1. 空间缝合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2.1.1. 空间缝合理论相关概念
“缝合”一词原义指将断裂的部分用针线等工具连接以达到愈合及功能重建,在本文所提到的“空间缝合”,就是依据“拼贴社区”的基础上,对社区碎片化空间进行“缝合设计”,将概念从社区规划领域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领域。把社区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整合其中零散废弃空间,在根据“缝合社区”中的回收,再利用,复活和振兴四个步骤逐渐实现对断裂的地段肌理的缝合,从而整合空间形成一个整体。而在城市社区景观更新中,空间缝合便对应到社区内各个功能组团的联系,社区开敞空间转换成绿地资源以及社区交通的连贯秩序性的体现。
2.1.2. 空间缝合理论研究现状
空间缝合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众多学者对社区形态断裂的讨论和对现代社区的反思(见图1)。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社区的死与生》 [4] 中提出大型交通规划导致社区肢解,并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空间缝合的策略以激发社区的多样性。1976年,柯林·罗网在《拼贴社区》中从现代社区与传统社区的巨大差异切入,探讨了用文脉主义化解新老城肌理冲突的困境。1986年,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中,整合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提出以空间缝合为目标的5个社区设计手法,包括轴线结构、边界连续和连接有序活动等,形成紧凑整合的社区形态。
此后,国际上许多城市结合缝合理论进行了大量实践,例如巴黎梵尚线林荫步道、纽约高线公园、亚特兰大环线项目等均利用废弃铁路更新为公共空间实现空间缝合;波士顿“大开挖”、西雅图高速公路公园、达拉斯市中心高速公路改造等均是通过建设公园创造了区域绿色核心,为原本被割裂的城市空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
国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发展,大多还是借鉴结合国内外案例来对国内社区空间提出一些缝合策略(见图1)。上海百禧公园是国内对高线公园的尝试,达到了“打开与缝合”的社区修复效果,但总体来看,国内针对缝合理论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目前仍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尺度的技术方法运用;宏观尺度较为欠缺;鲜少有基于城市整体观的思考;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相关研究及应用较少。

Figure 1. A table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spatial stitching theory
图1. 空间缝合理论研究现状表格
2.2. 将空间缝合理念引入城市社区景观更新的思考
缝合具有整合、衔接、渗透和共生的含义。“整合”是通过某种手法将不同媒介之间进行穿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衔接”是指各个事物之间的一种交接联系。“渗透”是指一种事物进入到另一种事物中、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但是相互交融渗透。“共生”则是空间与空间之间共同发展、不产生明显差异与矛盾,和谐共生。缝合是一种“合理穿插整合、有序自然衔接、缓和匀速渗透、自然和谐共生”。
2.2.1. 功能空间缝合
缝合城市社区在功能空间中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对社区功能组团进行修补过渡的形式来达到整体统一,并且建立具有渗透性并且对环境友好的界面,让缝合的两处空间之间进行合理对话。强化社区空间的功能,规整社区空间序列性,减少社区空间不和谐的差异,并且增添社区内部的过渡色彩,并且缝合社区内部断裂带,形成连续完整的城市社区肌理,营造和谐宜人的社区空间,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5] 。在空间中的运用主要是对媒介和社区内部特殊断裂带的处理,是社区发展的冲突点,最具有矛盾性的地方。渗透边界是事物本身的过渡地带应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和开放性;而不应排斥异质,封闭自我。
2.2.2. 开敞空间缝合
在城市社区内的开敞空间以零碎的状态分散在其中,实现其用地性质的转换便能成为缝合社区的关键针眼,小巧的空间改造为口袋公园式绿地一方面改善社区化绿地骤减的严峻问题,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平时很少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于游玩远程的中心公园但他们又对户外可活动的绿色空间充满了渴望,小巧绿地空间不仅能胜在数量多而且可达性极高,能够真正能实现人们随心融入绿地的愿望,从而身体得到锻炼,心理得到疏解。促进社区居民走出封闭空间转向开敞绿地,增加社区交互性,打造功能性完善的社区闭环。
2.2.3. 交通流线缝合
道路作为交通的主要干线,为人们出行提供着服务,社区道路作为社区的动脉贯穿整个社区,但他也仅仅作为“功能性”交通所使用,人们在最初的设计上要求满足功能性要求,道路也只是满足机动车的通行和各项硬性指标就算是合格道路,却很少关注道路两侧的美观性要求。在时代多次变迁与大规模的整改后,人们更加关注道路美化设计,不仅导入“功能性”设计,更多的是优化社区形态,融入景观设计,“缝合空间”理念在交通中的运用让道路不再成为社区空间与空间的分割线,将道路融入整体环境中而不是作为空间划分的边界线 [6] 。我们需要整合现有零散的空间资源,优化现状地块的功能模式,避免交通穿插给当前区域带来的不利因素,并且改善机动车道与人行通道两种通道的交通环境,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成为一个整体的用地模式,将社区裂缝进行缝合并且融入社区大环境中,形成“化断裂为纽带”的目标。
3. 丹阳公园新村社区景观的创新探索
3.1. 丹阳公园新村社区景观更新的必要性
丹阳公园新村社区位于丹阳城市中心,其中包含着学校用地,医院用地,居住区以及商业区,是老城区的代表,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如今的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导致城市绿地资源匮乏,而鉴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根据丹阳人民政府2022年出台的丹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2021年度第1802批实施方案中第一条涉及拆迁城区以求复垦农田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城市化的确占用了大量绿地资源,此时对于废弃地块的改造势在必行,城市建设者应该把规划锚点放在口袋公园的普及上。
从2019年开始,新冠疫情已经肆虐了三年,人们被封锁的时间太久,心理状况已经出现一定问题,不管是现状还是未来的后疫情时代,大众都迫切地想要投身于绿色空间,进行自然疗愈。其实早在19世纪30年代~40年代期间,英国为了缓解霍乱这种大型卫生疾病带来的社会恐慌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内容即是推广室外景观设计使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减少焦虑达到疗愈效果 [7] 。近两年“距绿色空间的需求也是迫在眉睫。口袋公园这种城市绿地新形式被认为是能够真正缓解问题离感”社交也越发成为热点,维也纳甚至构想了一座如指纹迷宫般的“距离公园”,但由于城市绿地不足且后疫情时代下人们也不可能大量聚集到城市中心花园,故建设口袋公园这种大致服务周边四个街区的特殊性绿地便显得很有必要性。
3.2. 社区功能组团的复合效能型缝合策略
丹阳公园新村社区中的各个功能组团社会定位区分明显,各有特色,针对其封闭不流通的问题,借鉴空间缝合理论中功能缝合技术方法,通过建立区域功能高度复合、业态特征差异互补的公共中心体系,改变空间割裂、功能单一、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其中具体便体现在场地核心的废弃停车场的改造,观察其周边用地囊括了学校、医院、商场、社区,打破停车场的硬质壁垒使其成为一处上学、工作、生活都会穿过的渗透性用地。引领和带动社区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以高度亲和过渡性用地作为功能触媒,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活力,结合各功能组团,发挥其的复合型的强大效能。
凯文·林奇说道:“对一个边界地带来说,如果人们的目光能一直延伸到它的里面,或能够一直走进去,如果在其深处,两边的区域能够形成一种互构的关系……” [8] 及为打开与缝合,突兀的硬质边界变成具有互通性的有机接缝口,一个交接点,位于两边的区域可以天衣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渗透边界能使事物本身形成与周围环境过渡的过渡地带而不是隔离屏障对于边界不能仅从视觉和审美上渗透,还应涉及缝合空间的相关问题。
3.3. 社区核心地块的绿色生态型缝合策略
社区核心地块正是前文所述的废弃停车场的翻新改造,城市化致社区绿地系统破碎。所以我们需要将社区灰空间的绿地系统进行规整和渗透式设计,将该种类型的空间与周边环境合理规整,再进行景观设计,达到沟通两侧人脉,彻底缝合割裂带的作用。

Figure 2. Plan of the Painter’s Road Pocket Park and an aerial view of it
图2. 画院路口袋公园平面图以及鸟瞰图
场地南边的左右侧分别残余两处深蓝色可移动简易厂房,是修建周边居住区民工的临时住处,在建筑工程完毕后此处便遗弃于此,颜色突兀缺失美观。场地角落堆满砖瓦废料,杂草丛生。现阶段此废弃地被周边居民,上班族,游人等用于停车,前期两块出入口还修建了停车场出入口的缴费围挡,但现今也已废弃无人管理。环境混乱极其影响城市风貌,这与区位分析中所提到的丹阳总体城市规划中对于老城区居住环境品质的强调相悖,改造设计势在必行。
从“停车场是否为最佳方案”的角度探究,根据实地走访调研,周边人群活动性大的便是教职工以及医院的工作人员,但学校内有专属的停车区域,医院内也修建了大块停车区域且出入口连接画院路,进出更加方便;从停车需求以及便利性考虑,此处被用于停车区域均不是最佳方案。
纵观四周功能区,项目地处多功能地段的中心,符合口袋公园选址的最佳方案,作为多个功能区的连接点可提升公园可达性和使用性,作为社区核心地块,这样的改造完美成为了社区的绿色生态型缝合策略(见图2)。
3.4. 社区空间交通的联通流线型缝合策略
整块社区空间中的交通被一条宽5米的车行道划分为断裂的两大区块,要想建立联通的交通路网系统,便要根据主次来添加有条理的辅助路线和适当围墙开口,例如从医院到学校,在学校的东面便可再开一个出口,通过画院路到达医院停车场,促进区块间的交流,另外,由上文的绿色生态缝合策略中口袋公园的建立,作为一个核心纽带,这其中的交通流线也是要按照主次层级设置的。
丹阳画院路口袋公园场地不大,整块场地面积不足6800 m2,交通流线也比较简单。以一条宽为2 m的曲线作为主园路流畅串联场地四个区块。占地最大的自然康养区利用两条宽为1.2 m的折线次路分隔区域内的节点。公园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和五个次入口,分别与南侧的新民西路以及东侧的画院路这两条城市车行道连接,形成内外互联,可达性极高的公园交通流线系统。
4. 结语
为化解当代城市社区景观断裂的现状问题,将空间缝合理论与手法引入小尺度,探索在总体城市社区设计层面空间缝合的理论运用,在功能组团、开敞空间以及交通流线等关键要素方面入手,获取一系列城市社区景观的缝合策略,并落实到丹阳公园新村社区中利用缝合策略对应创新研究,现代缝合策略下的社区更新只是一个初步探索( [1] , p.79),未来还将通过完善各级规划体系,在交通、功能、生态等领域做好专项规划支撑,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