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生育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动,我国根据国情制定的生育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到现在倡导合理的人口结构,鼓励生育的国家政策,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受到生育政策变化的巨大影响 [1] 。此外,由于国家教育部门招生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的同时,近年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迅速扩大 [2] ,在校大学生思想独立,正处于或者即将处于婚育的黄金年龄段,其生育观念将对我国将来的生育行为和出生人口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3] 。现有学者对大学生生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4] 从经济、社会、文化、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影响做了分析 [5] 。其中,又将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成员关系作为主要方向进行分析,可见,家庭背景作为个人价值形成及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将对大学生的生育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已跻身为新一线城市,2021年GDP总量全国排名第五,具有优越的区域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 [6] 。此外,据重庆统计局2022年4月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2021年,重庆常住人口持续波动下降,有2010年的59.81%下降到2021年的3.5%,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7] ,育龄妇女人数递减,生育意愿下降,人口出生率为6.49‰,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7.8%,比2020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人口与经济社会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倾向,对重庆市人口的研究存在必要性。此外,重庆市作为西南腹地唯一直辖市,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和就业机会,是高学历大学生的聚集地,易于开展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调查。因此,本文选择以重庆市高校为例,探索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以期能够对重庆市人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思路。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关于生育观念概念的研究
生育观念是人们研究生育问题时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大致相同的指向,但对其所赋含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西方对生育观念的直接研究较少,一些学者都是在生育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出生育观念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生育观念 [8] 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做出理性经济决策的理论体系;Nauck [9] 则认为生育观念是人们对孩子的经济支出与提供的心理满足的认知评价。国内关于生育观念的概念也有一定的研究,对生育观念的概念主要以下面几个学者的定义为准。彭希哲 [10] 认为生育观念可以归结为生育态度、生育偏好、数量预期和质量预期,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生育观念的内涵。潘贵玉 [11] 认为生育观念是人们对生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支配人们生育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变革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学者张进辅 [12] 提出生育价值观是个体对生育各个方面重要性的看法或认识评价的心理倾向性,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此外,张进辅设计的生育价值观问卷在后续相关研究也得到应用。学者周长洪 [13] 提出生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是关于生育的意愿、价值、知识、行为等观点、看法与认识的总和,内容包括生育的需求、动机、意愿和偏好。当前对生育观念的研究多采用周长洪的定义,并将生育质量即家长对子女未来成长的设想纳入到关于生育观念的研究。结合前面学者的研究,本文对生育观念的探讨将从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偏好和生育质量四个方面进行。
2.2. 关于家庭背景对生育观念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家庭背景对生育观念的影响的研究既包括要生育孩子的夫妻的家庭因素对他们自身生育观念的影响,又包括家庭中父母的相关因素对其孩子生育观念的影响,但多关注于前者,对后者的研究将在本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呈现。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学者研究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父母观念三个方面。首先,家庭结构主要指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与众不同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闫婷婷 [14] 等人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生育时间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选择生育的时间要早于非独生子女。洪秀敏 [15] 在探讨独生父母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时发现,北京市独生父母家庭在理想子女数量和性别上,期待儿女成双,且女孩偏好在逐步增强。其次,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夫妻的感情情况等。如陈颐 [16] 的研究发现,家庭中夫妻关系越亲密,越不倾向于认可生育数量;家庭中亲子关系越紧密,越倾向于认同生育数量。王晓宇 [17] 在对家庭生育决策与全面两孩政策的研究中发现,家庭收入、农村户籍性质对孩子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王仁瑞 [18] 认为父母的生育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生的生育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生育观念的延续,其中包括了性别偏好、生育数量等。
2.3. 关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的研究文献相对其他研究来说数量较少,且缺乏最近三年的研究。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总结如下。在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方面,郑媛 [19] 在调查广州市大学生生育观念时发现独生子女在选择生育数量时希望是多个孩子,因为他们觉得独生子女有点孤单,希望多个孩子可以互相陪伴。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朱洪翠 [20]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生育观的研究指出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少生孩子,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享受和自己一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待遇。此外,朱安新、风笑天 [21] 在研究两岸女大学生家庭生育观念时关注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家庭社会层次越高的女大学生越倾向于认可生育的人生职责,认为生育是家庭生活的必要条件。在父母对子女生育观念的影响方面,Nosaka和Chasiotis [22] 在对土耳其裔德国女性进行调查时发现,当被调查者的母亲与同龄女性相比倾向于生育更多孩子时,被调查者也倾向于更多的生育数量。王昭 [23] 等人在对大学生生育观的调查中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性别喜好与子女对下一代的性别喜好有较强的相关性。
2.4. 研究假设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研究关于家庭背景的研究可以被归纳为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父母观念在内的三个方面,因此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设立指标来进行分析,并试图回答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生育观念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并构建以下假设模型(如图1):
2.4.1. 关于家庭结构的假设
家庭结构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又是实际存在的,它对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表现在生育方面就是对家庭成员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对家庭结构这一因素产生的影响采用家庭人口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并提出假设:
H1:家庭人口数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H2: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2.4.2. 关于家庭环境的假设
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包含有软环境、硬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四部分。结合家庭环境的内容,我们选择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感情、父母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四个因素来衡量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首先,当家庭收入水平较好时,子女对生育成本的担忧更少,会更倾向于生育。其次,当父母恩爱时,子女的家庭幸福感更强,并相信自己也会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生育。再次,当父母年龄较小时,他们帮助子女抚养孩子的精力会更充沛,进而使得子女更倾向于选择生育。此外,当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较高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合适,可以使子女和子女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表现在生育方面即子女更乐意选择生育。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H4:父母的感情状况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H5:父母的年龄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H6: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2.4.3. 关于家庭观念的假设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生育观念会对子女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但具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未有定论,考虑到父母生育观念对子女生育观念的影响表现,本文选择父母是否会帮助抚养子女和父母期望子女生育孩子的数量两个指标来衡量父母观念对子女生育观念的影响。当父母愿意帮助抚养子女时,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大学生生育孩子的养育负担,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生育。此外,父母希望子女生育孩子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也会被纳入到大学生生育选择的考虑之中,受父母期待的影响,大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生育。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7:父母帮助抚养子女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H8:父母希望子女生育孩子的数量与大学生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存在相关关系。
3. 数据、变量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新时代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的生育观进行调查。采用网络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使用SPSS 26.0对家庭背景与生育观念测量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接近0.8,内部一致性良好。本研究共发放170份问卷,剔除填写无效、填写时间过短等无效样本之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被试年龄集中在21~30岁。
3.2. 变量测量
3.2.1. 被解释变量
重庆市大学生生育观。自编的重庆市大学生生育观测量问卷,本问卷共有四个维度:生育意愿、生育动机、生育偏好、生育质量,包括是否有生育意愿、生育目的、意向生育年龄、希望生育数量等内容,共8个题项,其中将没有生育意愿的样本数据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在分类变量中,将选择是的标记为1、选择否的标记为0;在单选的题目中,将选项按照顺序进行标记,如第一个选项标记为0、第二个选项标记为1、第三个选项标记为2,以此类推;将没有具体要求等无意义选项标记为离散缺失值;多个选项的题目中,被选择的题项标记为1,没有被选择题项的则标记为0,如在一个多选题中两个选项标记为1则表示该选项被选择,其余选项标记为0表示未被选择。
3.2.2. 解释变量
家庭背景。自编的家庭背景测量问卷;综合研究家庭背景影响的文献,本文选择使用多个指标衡量学生家庭背景,共设置三个维度:家庭结构、家庭环境、父母观念,包括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口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感情状况、父母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共8个题项。
3.2.3. 控制变量
依据前述文献回顾中的研究框架,本研究中将可能影响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其他因素,按照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学历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测量。
3.3.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内容设计主要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和生育观念三个部分。同时设置每个IP地址只可作答一次,以保证所收集问卷的质量。人口学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旨在描述调查对象的背景信息,信度检验旨在保证问卷的有效性,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等旨在了解调查对象在不同题项上的选择差异。
4. 实证分析
4.1. 人口学信息统计分析
通过表1可知,在性别上调研的女性占比接近70%,多于男性,且相差较大;在样本来源中,来自农村或城镇差别不大,分布比较均匀;在年龄上集中在21~25岁,且占比达到78.4%;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为主,中共党员与预备党员占比也较多;在学历上,绝大多数样本文化程度都在本科及以上,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符合本研究初衷。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mily background)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家庭背景)
由表2可知,在家庭人均年收入中,样本在各个层次的分布较为均匀,表明被试家庭经济状况不存在绝对差距;70%的被试父母年龄属于43~52岁,比较集中;在父母感情状况上,父母关系一般的较多,占比47.1%;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集中在高中/中专及以下,表明大多数被试父母文化水平一般;在所有调研对象中,属于独生子女的有51人,约三分之一,大约占非独生子女的一半;80%的被试父母都愿意帮助子女抚养孩子;大约一半的父母对子女生育孩子的数量没有要求,其余大多希望子女生育1~2个孩子。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ertility ideas)
表3. 描述性统计分析(生育观念)
由表3可知,在所有被试中,没有生育意愿的有66人,占所有样本的43.1%。从所有样本中筛选出有生育意愿的87份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愿意生育的样本中,大多数调研对象的生育目的集中在喜欢小孩子、巩固夫妻感情、传宗接代上,这表明大学生的生育目的在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上有了一定转变,但是仍然存在生育是为了传宗接代这样的思想;在意向生育年龄上26~30岁占比偏高,表明被试倾向在年轻时、毕业不久生育;在生育数量上,选择生育2个的数量最多,其次是1个,选择生育3个及以上的占比偏低,这与当前实施的“三孩政策”的倡导相悖;在意向生育间隔上,接近80%的调查对象都希望间隔一年以上;当只有一个孩子时,超过一半的样本对孩子性别没有要求,希望是男孩与希望是女孩的人数相差不大,表明调研对象对于孩子的性别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必须有男孩;当有多个孩子时,大部分都希望男孩女孩都有,其余样本大多没有特殊要求,也表明了调研对象不再简单的追求孩子的性别为男孩;在期望子女教育水平上,绝大部分选项都集中在本科与研究生,表明被试多数都希望子女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政策因素排进了前三,表明国家的生育政策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生育观念产生影响。
4.3. 相关分析
4.3.1. 是否独生子女与生育意愿

Table 4. Whether only child or not and fertility intention crosstabs
表4. 是否独生子女与生育意愿交叉表
由表4交叉表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生育意愿的人数略多于没有生育意愿的人数,但总体差别不是很明显;另外由于是否独生子女与是否有生育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本研究中尚未找到充足的证据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这也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过少。
4.3.2. 家庭背景与生育意愿

Table 5. Table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fertility intention
表5. 家庭背景与生育意愿相关分析表
*.相关性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5可知,153份样本数据中家庭背景与生育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背景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77,可以解释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愿意生孩子,这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思想越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对子女的教育越科学,其子女感受到的关爱更充足,越不容易对生育产生抵触心理,同时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对国家政策表示支持态度。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越多,其子女感受到的关爱就越少,进而对生育孩子及养育孩子不抱期望,就越容易对生育产生抵触心理。
4.3.3. 家庭背景与生育动机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reproductive motivation
表6. 家庭背景与生育动机相关分析表
*.相关性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6可知,有生育意愿的87份样本数据中家庭背景与生育动机相关性分析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养儿防老的生育目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时子女越有可能出于养儿防老的目的生孩子。父母感情状况得分越高表明其关系越差,因此父母感情状况与巩固夫妻感情的生育目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父母感情状况越好,其子女感受到的爱越多,作为爱情的结晶的感受更加强烈,所以更愿意出于巩固夫妻感情的目的生孩子。父母是否帮助抚养子女与生育目的中喜欢小孩子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愿意帮助抚养子女时,表明父母在各方面条件上比较支持被试生育,同时父母对子女的孩子是期待、喜爱的态度,可能会让自己的子女同样喜欢孩子进而生育。父母期望生育孩子数量与生育目的中喜欢小孩子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希望生育的数量更多表明对孩子的接受度越高,其子女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进而同样喜欢孩子。
4.3.4. 家庭背景与生育数量
由表7可知,父母是否帮助抚养子女与意向生育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于研究对象是大学生,还没有出身社会,比较稚嫩,还比较依赖父母,另外父母帮助抚养孩子可以减少负担,此时可能会倾向生育更多孩子。父母期望生育孩子数量与意向生育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对象多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所以父母的观点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当父母希望生育更多孩子时,大学生倾向的生育数量也会增加。

Table 7. Table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number of births
表7. 家庭背景与生育数量相关分析表
*.相关性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4.3.5. 家庭背景与生育质量

Table 8. Correlation analysis table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fertility quality
表8. 家庭背景与生育质量相关分析表
*.相关性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8可知,家庭人口数与意向子女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家庭人口数越多时,会更加希望子女受到更高的教育,这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人口数越多产生的矛盾、互相之间的不理解就越多,就可能产生一种“多读书就可以提升思想水平”的想法;另外也可能是家庭人口数越多,相对来说家庭在自己身上的平均教育投入就会减少,此时会更加希望在子女身上得到弥补,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有更高的期望。
4.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由于数据变量类型均为分类变量,且线性回归无法处理非连续数据,故本研究在对变量进行处理时,采用logistic回归,具体模型如下:
由图2可知,人口学变量中,只有性别能够显著的预测生育意愿,女性生育孩子的意愿,是男性生育孩子意愿的0.463倍(OR = 0.463, P = 0.040,置信区间不包括1)。家庭背景变量中,只有父母受教育程度会对生育意愿有影响,当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时,对生育意愿预测不显著,当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时,能够显著预测被试样本的生育意愿,(OR = 0.084, P = 0.023,置信区间不包括1),且当父母为研究生和本科学历时,相对大专学历父母,其子女生育意愿变化不显著。

Figure 2. Forest map of fertility intentions
图2. 生育意愿森林图
5. 总结与启示
5.1. 总结
本文聚焦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生育观念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与家庭背景相关的众多因素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期望生育数量两个变量对大学生生育观念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大学生生育观念没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当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于大专时,对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无显著影响,当父母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或研究生时,则会对其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我们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可能作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中的因素,对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其他方面受影响较小,这可能和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受到的影响其生育观念的信息具有丰富性,对生育问题也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家庭背景对其生育观念的影响。
回顾本文研究可以发现,本文选取家庭背景这一视角探讨其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发现一定程度上可为重庆市实施促进大学生这一高教育程度群体的生育意愿的相关政策提供思考方向,进而起到优化重庆市人口结构的作用。但同时本文也存在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发现有限的情况,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进而更加准确的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生育观念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提供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
5.2. 启示
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更加自主、理性;现行生育政策具有可行性,但根据“三孩政策”的推进情况,政策调整的效应并不明显,青年群体生育意愿较低、人口出生率仍呈现出下降趋势,我国人口结构的平衡与优化需要多措并举。现阶段,仅依靠政策调整无法有效实现刺激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的目的,需要在政策之外建立新的人口均衡发展机制,如国家出台生育补贴措施,降低生育成本与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居家工作机会,以平衡家庭与职业的矛盾以及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开发“社区育儿共同体”机制等,优化人口结构在我国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