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为适应这一趋势,除在各个学习阶段增设英语科目外,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英语的普及,尤其是要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从198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在最近几年的考试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考题出现在了考试中。结合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不难发现,除了要求大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外,国家还希望推动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相融合。本文基于此大背景下,分析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的融合趋势,解释出现此趋势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并且给出一些促进其融合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o adapt to this trend, in ad-dition to introducing English as a subject at various educational stages, th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the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Proficiency Examination (CET-4 and CET-6) nationwide since 1987,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English proficiency, particularl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in recent exam papers, it is noticeable that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has been included as test questions.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emphasized in the Guide-lin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22, as well as the inclus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in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ountry not only seeks English language mastery but also aim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English learni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aims to analyze the trend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glish learning. It also seeks to explai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asons behind this trend, and provides specific measures to facilitate this integration.
1. 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简称大学英语四六级,是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主持和实施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其目的是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服务 [1] 。除了为大学生开设相关的英语学习课程外,多数高校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参与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还将“通过英语四级”或“通过英语六级”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基本要求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许多外来文化也随之进入到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侵蚀下,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过分追逐外来文化,看到别人有我们没有就要照搬,这当然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崇洋媚外态度 [2] 。
针对这一情况,再结合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3] 本文首先将进一步分析出现此情况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其次,剖析原因,从宏观上提出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英语学习相融合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最后,从微观角度讲述作为高校,该具体采取哪些行动来促进传统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融合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2. 问题分析
2.1. 外在原因
从外在原因来看,传统文化之所以会被淡忘,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科技比较发达,互联网虚拟性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大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4] 。大学生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帮助他们学好外语,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受到互联网虚拟性的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下降,加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大学生会逐渐忽视传统文化,转而追崇西方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圣节的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元节”,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祭奠逝去的亲人,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5]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更容易传播进中国,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变得更加容易和更加不易被察觉,从而导致人们不知不觉就忘记了中国的传统“鬼节”,转而过上了西方国家的“万圣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略。
另一方面,部分其他国家觊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企图通过随意篡改历史等许多不正当的手段来把中华传统文化占位己有,悄无声息地削弱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达成他们的目的。例如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就在今年除夕前,在其官网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名为庆祝韩国新年的文章,并配上了一副穿着中国民族服饰跳舞的韩国人。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去中国化” [6] ,从而更好地占据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能人们不能及时醒悟,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中华传统文化。
2.2. 内在原因
2.2.1. 大学生易缺乏文化自信
目前来看,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对本国文化认识与理解不到位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追求与选择不够理性 [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是汇集了世代中国人的智慧的结晶。作为大学生,如果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加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7] ,是很难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的。而西方文化相对发展历程较短,文化底蕴较浅,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再加上近些年来,各国文化的不断冲击与碰撞交流带来的经济差距以及文化差异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文化的判断力。大学生往往随波逐列,失去了辩证判断文化好坏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过度追求和不理性的选择而缺乏文化自信。
2.2.2. 大学英语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节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因采用教材文本内容多为英文原版,主要关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底蕴、生活故事,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英语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了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想要推进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先解决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脱节的问题。
2.2.3.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及文化传播意识
大学英语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课程普及面广,学习时间最长 [8] 。如果大学英语老师欠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的话,学生是很难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因此,作为大学英语老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寓教于乐,用通俗易懂或者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同时,要有传播意识,在授课过程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老师要进一步明确自己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更要在课程思政的“融盐化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理念的关注 [9] 。
3. 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前文提到的诸多问题,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3.1. 宏观层面
3.1.1. 借助互联网的网络传播高效性来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个事物都像把双刃剑,有弊必有利。虽然前文提到互联的网虚拟性会削弱大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但是,互联网的网络传播优势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的这一优势,通过互联网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在公众号上以每周或每月的频率,定期发布用英文撰写的、以介绍或推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推文。例如,每当相应的节气,学校可以通过公众号,用英文撰写和发布以“节气的由来,节气的意义,人们在该节气推荐做的事”为主题的推文,让大学生在阅读英语推文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了解此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性,通过在公众号发推文的方式,让大学生在阅读推文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3.1.2.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任,对推动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具有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10] 。通过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课程中,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说,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思想教育课程,例如带领同学参观革命旧址,定期开展党员动员大会等。通过开展这些思想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适当融入一些传统文化要素进入思想教育课程中去。比如说,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类似于“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融入党史教育当中。从而实现在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间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1.3. 提升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应该坚持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通过开展相关的英语实践活动,将理论与现实结合,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英语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的英语志愿者,为外国友人讲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担当讲解员,大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自己也会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考虑与国外学校合作,通过“交换生”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国门,用英文向其他国家的学生或者老师们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比如说,留学生们可以英文演讲的方式,向国外的老师同学们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同时可以将与该食物相关的人物典故及传统文化融入介绍之中。比如在介绍粽子时,就可以提到,人们之所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要包粽子,喝雄黄酒,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并以此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宁死不屈和爱国精神。通过种种方式,在锻炼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深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
3.2. 微观层面
3.2.1. 结合“反馈分析法”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
大学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讲座,鼓励教师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学,例如四大名著,各朝代的古诗词等;中国戏剧,例如黄梅戏、京剧、昆曲等;还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大家思想”,例如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等,从而帮助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同时,开设相关的资格考试来检测大学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否达标,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进行教学。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可以自上而下,通过教师的讲授,帮助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采用“反馈分析法”。即定期收集学生对老师上课情况的建议,通过收集学生的负面反馈和批评性评价,来发现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寻找改进和解决方案。从而来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
3.2.2. 更新教材,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
教材不仅是课程产品,也是文化产品 [11] 。前文提到,高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讲解。如果教材内容缺乏传统文化知识或者教材提到的传统文化内容过少或者过时,都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应该实时更新教材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及时充分地融入教材。从而增加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圣智学习联合出版的《中国读本》,亦或是使用21世纪学生英文报优秀范文集中的《用英语介绍中国》。这些教材都将传统文化,例如中华戏剧,儒家道家思想,中华优秀古诗词等融入其中,可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充分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3.2.3. 调整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调整 [12] 。通过调整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使用对比等手段,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更能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提到西方的万圣节时,可以适当引出中国的“中元节”,通过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帮助大学生在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比如: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任务,例如:通过举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通过英语演讲的方式介绍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举办海报大赛,鼓励学生用英语作为海报的主体文字,绘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海报,通过比赛的方式,助力学生在学习英文的同时,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4. 总结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近些年来释放出的关于“强加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提醒我们: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同时,大学生逐渐迷失在了西方文化的“牢笼中”,逐渐忘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外在原因看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借助互联网的虚拟性,降低了大学生的判断力,从而导致出现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从内在看,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为解决这一问题,宏观上来看,国家或政府应当积极宣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鼓励院校开展相应的英语实践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同时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微观层面看,作为高校,要加强教师团队的文化素养培养,同时适当调整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保持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教学内容上的平衡。
基金项目
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终身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2023YGHZS-YB0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3SCG130);2022年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IV”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