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史”教育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d by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129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史建军, 赵正勇, 张慧洁, 鲍 泳, 班福志: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四史”教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riotic Education
摘要: 高校扎实展开“四史”教育具有坚实基础,“四史”教育的展开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在本质与目标相契合,体现出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高校要坚持以“四史”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持把握思政课堂主渠道,发挥课程思政协调育人作用,坚持将“四史”学习融入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坚持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抓手,提升实践活动的育人功效,真正引导大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contemporary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ature and goals of the fit, reflecting the unity of value with patriotism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to promote patriotism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use of Marxist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adhere to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classroom of the Civ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 play the role of the course of Civ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coordinat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dhere to the “four histories” learning into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ampus, and create a strong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 It also insists on integrating the study of “four histories” into the campus cultural life, creating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insisting on taking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s a hand to enhance the nurturing efficacy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truly gui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istory and love the Party and love the country”.
文章引用:史建军, 赵正勇, 张慧洁, 鲍泳, 班福志. 以“四史”教育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7199-720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81

1. 引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凝聚了党和人民的历史智慧。学习“四史”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深刻把握“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关系,切实以“四史”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四史”与“四史”教育的内涵阐释

“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实现跨越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实践史,党的领导是贯穿“四史”的主线。在“四史”的科学内涵上,王炳林认为“四史”为不同时间段,内容上要突出各时间段的主题 [1] 。王广义认为,“四史”虽然在时间上有一定重叠,但在内容上是前后呼应,不可分割的 [2] 。总的来看“四史”内容丰富,包含着事件、人物、文物、精神与历史经验教训等,有力展现出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壮丽篇章,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研究与运用价值。

“四史”教育是对“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学者们多从汲取思想智慧、树立正确史观、坚定信仰信念等角度对“四史”教育展开论述。如孙美艳认为,“四史”教育能够增进历史认知,是增强历史认同和培养历史担当的重要途径 [3] 。靳诺认为,“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培养使命意识 [4] 。但也有很多学者从爱国主义教育视角来探索“四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如张智认为,“四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 [5] 。韩菲认为,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坚定爱国主义立场与态度,学习“四史”能够不断完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爱国主义理性与信念 [6] 。“四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经验与教训的结晶,是党和人民的智慧体现。正因如此,“四史”教育能够清醒而又深刻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改革开放“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道理,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其基础上厚植爱国情感。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四史”学习做出重要论述,曾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7] ,明确提出了学习“四史”这一重要任务。

3.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坚实基础

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四史”教育被作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同年,教育部再次发文推进高校“四史”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以“四史”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从高校办学方向与根本任务来看具有着重要的基础。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体现着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四史”教育蕴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及以人民为中心等正确思想,能够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提升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同时,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需要扎实以“四史”教育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是我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的重要任务 [8]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途中,高校仍需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四史”学习教育不仅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教育,而且也是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涵养学生德行修养的有效手段。以史育人是“四史”教育的主要特质,在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育上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四史”教育的内容丰富,可展开的形式多彩,这也进一步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4. 以“四史”教育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关系

“爱国情”是一种持久且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怀自古便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之中,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民族命运不懈奋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中强调,要“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9] 。“四史”是融合近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分析“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系是研究“四史”教育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

4.1. “四史”教育与当代爱国主义本质相融通

党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史、开拓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爱国热情和甘愿牺牲的宝贵品质。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走向富强的发展史。“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0]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加强对党的信任,激发拥护党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史爱党,传承党的精神谱写,弘扬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开展新中国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把握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1] ,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心。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复兴进程的感悟中体会到党的领导才是人民幸福的“定盘星”,体会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指引人民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寻求独立解放的新生。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曲折前进、艰难奋起的思想史、实践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赢得解放战争,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人类更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独立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精髓,感悟信仰力量,热爱社会主义。

在我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通过“四史”教育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四史”学习为载体展开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相容通,通过“四史”促使学生更好掌握当代爱国主义本质,增强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4.2. “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2]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涵养爱国之情、培养担当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四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学习“四史”可以厚植爱国情感,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实现。

爱国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是对于国家的一种浓厚热爱的感情。“四史”的学习为涵养大学生爱国情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四史”中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赴后继,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民族大义视死如归,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无不是涵养爱国主义情怀的宝贵资源。爱国其次表现为个人志向,是对于国家的一种担当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勇于担当是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和重托,青年一代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主动担当、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积极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3] 。人无志不能致远。让学生从“四史”中学习党带领人民开创事业的故事,让学生从不同的英雄楷模的先进事迹上、从伟大成就背后的奋斗精神中激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担当之志,领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爱国最后表现为一种行动,是对国家热爱的一种实践行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主义,不仅仅停滞在口头禅上,躬行爱国主义才是关键” [14] 。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正确带领之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以历史为镜,引导大学生学习“四史”,做到知行合一,注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5. 以“四史”教育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路径

5.1.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树立正确历史观

开展“四史”教育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教育全程,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应对错误思想的辨识能力和批判能力,科学掌握“四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重视历史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思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方法论指导,对于深入学习“四史”、深刻掌握历史规律极其必然联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首先,要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观点来科学理解“四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四史”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实践,让历史的智慧成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方法指引。其次,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辩证性观点来正确学习“四史”,树立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教育过程要注意科学把握文献记载、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言论与“史实”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掌握史实内容,增强历史素养,厚植历史底蕴,克服历史虚无注意等错误思想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其政治方向,引导其树立正确历史观。

5.2. 把握思政课课堂主渠道,发挥课程思政协调育人作用

历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向来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能够深入结合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这一系统性、长期性及理论性的优势。思政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有意识的设置相关课程内容,除设置专门课程外,更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四史”教育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四史”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运用“四史”讲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好党的理论成果等。同时,也可以围绕专题策划,开展“四史”学习重要研究环节,结合热点问题展开思政课特色研究,不断提升“四史”学习的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以思政课优势完善“四史”教育的发展问题。同时,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合力,有意识地将“四史”教育合理融入到其它课程之中,在不同学科课程中挖掘“四史”相关资源,增强“四史”学习的意识,构建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四史”教育格局,在课程学习环境中深刻影响大学生爱国认知,厚植爱国情怀。

5.3. 融入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四史”学习文化氛围

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四史”学习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四史”、了解“四史”的机会,营造“四史”教育的浓厚氛围,围绕“四史”学习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学校要围绕“四史”内容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团会、主题社团活动,营造“四史”学习软环境,可以针对性开展“四史”文化讲堂、“四史”教育主题歌曲、“四史”内容电影展播、“四史”主题戏剧等多种形式活动,以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诠释“四史”,把爱国情感的培养带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学校要将“四史”学习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塑造浓郁的“四史”学习硬环境,将“四史”主题融入到校史馆、校园雕塑、各类纪念馆、校园展示栏、校园电子屏幕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通过充分解读“四史”内涵,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硬件战场,让真实生活环节熏陶并持久影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真正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5.4.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实践活动育人成效

红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历史经验的积累,是砥砺奋进的结果,是革命精神的结晶 [15] 。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到实处,不能单凭思想交流,沉浸式实践才是将所学内容扎实刻画在脑海里的重要手段,为此学校要基于“四史”进程中所承载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革命遗址、近代反侵略战争遗址、人民解放博物馆、历史事件纪念馆和其它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身处地了解“四史”,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赤胆忠心和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爱国热情。另外,学校也可邀请革命老兵、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宣讲,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红色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四史”教育宝贵内涵。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到红色文化资源地开展志愿服务,以讲解员等服务人员身份深入扎根红色文化资源地。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且也能够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四史”学习内容中去,来用实际生活体验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6. 结论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爱国必先知史,“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习“四史”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为此,我们更加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四史”教育开展来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夯实信仰之基,厚植爱国情怀,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当中。

基金项目

沈阳师范大学2022年度学生工作科研项目SSXG2022-1-105。

参考文献

[1] 王炳林, 刘奎. 关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8): 100-106.
[2] 王广义, 胡靖.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7): 111-116.
[3] 孙艳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9): 101-105.
[4] 靳诺.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0(5): 22-24.
[5] 张智. “四史”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3): 69-77.
[6] 韩菲. “四史”教育筑牢爱国主义的思想堡垒[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4): 178-183.
[7] 吴学琴, 吕晓琴.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8): 3-10.
[8] 谭红. 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 24(3): 7-14.
[9] 胡洪彬.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何以破解大党独有难题: 从优势资源到实现路径——基于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双重视角[J]. 理论探讨, 2023(5): 19-28.
[10] 杨德山. 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J]. 人民论坛, 2023(19): 34-37.
[11] 王利科, 侯志娟.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重维度[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11): 12-15.
[12] 石宇, 庞桂甲. 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与路径选择[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 35(9): 1-7.
[13] 赵玄.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强国之师[J]. 中国民族教育, 2023(10): 9-12.
[14] 盛春. 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 红旗文稿, 2020(18): 38-39.
[15] 韩玉璞. 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12):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