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思考——以L市沿江村为例
Reflection on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through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Yanjiang Village in L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3.1212984, PDF, HTML, XML,   
作者: 何慧琦, 金钱伟: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发展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摘要: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厘清目前存在问题,把握难得的机遇,才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社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运用访谈材料和SWOT分析法,调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L市沿江村目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外部机会和挑战风险,直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经济、文化、人才、产业等方面就可行的路径进行思考和建议。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irst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a fundamental issu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necessary to always make solv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 top priority in the work of the entire party and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ly by clarify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seizing rare opportunities can 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is an important lever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mmunitie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ses interview materials and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We analyze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risks faced by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Yanjiang Village in L City, face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ink and propose feasible paths from economic, cultural, talent,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s.
文章引用:何慧琦, 金钱伟.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思考——以L市沿江村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7222-72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84

1. 引言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 。沿江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和当地政府引导下,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畅通道路,拓宽致富渠道。建设公共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振兴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农村社区作为广大农民群体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农村社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目前,新型农村社区依据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在原有的地理位置范围内优化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和服务管理体系,改善社区村民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新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构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社区能够通过村庄的适度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效益。

2. 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2.1. 基本情况

沿江村位于L市城中区环江滨水大道,同时,沿江村坐落在L市区的“绿肺”莲花山保护区东面。距离市中心15公里,面积为13.3平方公里,有耕地2834.8亩,林地7739.8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村670户2700人,9个自然屯分散在江边河畔。

其中,雷村屯是沿江村最大的一个屯。沿江道路修通后,为方便村民和游客出行,设有雷村屯站。在临江一面,铺设有数公里长的彩色步道以及便民设施。以此来改善社区村民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在沿江村原有的地理位置范围内优化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和服务管理体系。江沿岸以及村子里,设有民宿,提供餐饮、自助烧烤的农家小院。沿江村特色之一要属农家集市,和普通集市的区别是沿江村农家集市不仅有村民需要的日常瓜果蔬菜,还有沿江村自己的“特产”——各式各样的小吃。目前,沿江村已屡获“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殊荣。

2.2. 访谈资料

访谈对象1:周姐;年龄:39;职业:个体。

通过与周姐进行访谈得知,周姐十几年前嫁到沿江村,从2019年开始便一直在沿江村农家集市摆摊,卖螺蛳粉、煮粉等特色小吃。经过这些年的坚持,除了游客以外也积累了稳定的客源。通过对比以前和现在的交通方式,曾经去市中心需要坐船绕远路,现在可以直接坐公交车,或是自驾出行。每逢周末、节假日时,游客爆满。当问到周姐对沿江村现在的发展满意程度时,周姐说到这要是和以前相比肯定是非常好的,以前刚来的时候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靠自己的手艺在家门口摆摊挣钱,以为要做农民一辈子。现在这里发展起来做一个农家集市,可以来这里做点生意挣钱,感觉非常好。

访谈对象2:李姐;年龄:50;职业:个体。

李姐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同时也嫁在本村,在农家集市摆摊卖菜5年多了。李姐认为沿江村这些年改变最大的收获就是钱包变大了,这几年沿江村的发展建设很快,不论是从道路建设,还是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都给每一个沿江村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的变化。老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带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村里其他的方面才能有机会发展。现在村里的生态环境方面是越来越好,之前的沿江村都是以种植果树和养殖家禽为生,所以在路边经常能够闻到各种难闻的味道。随着政策倡导,当地政府和村委做了农民的思想工作,大家慢慢的接受产业转型。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一些村民在集市摆摊,外出务工的人员都陆陆续续回来村里发展。李姐认为现在村委会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了,年轻人的想法比较新颖,他们对于沿江村的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沿江村抓住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结合本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推动了本村旅游业的发展。

2.3. 社区优势和劣势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社区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风险,对社区的内外部条件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将社区发展与社区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见表1

Table 1. Community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WOT) analysis table

表1. 社区优势和劣势(SWOT)分析表

沿江村内部的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景色优美,风景怡人。适宜发展旅游业和养老居住。沿江村采用“党建引领 + 政府主导 + 村委自治”的模式,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带领村民劳动致富。

内部劣势:地处莲花山保护区东面,禁止新、改、扩建工程项目未进行环评擅自开工,村内没有三产,限制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根据访谈资料得知,村民参与社区决策能力不足,依赖政策和组织做决定。

沿江村外部的机会和风险:社会工作机构的入驻,为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帮助服务。目前,沿江村村内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在社工站服务领域中,聚焦在社会救助、养老、儿童和社区治理领域。在旅游宣传方面,对比L市其他的农家乐,沿江村的农家乐自身特色方面宣传方面做得稍显不足,市民在选择农家乐聚会的时候可能会优先考虑耳熟能详的农家乐,或是就近原则。

3. L市沿江村现状

沿江村采用“党建引领 + 政府主导 + 村委自治”的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方面,2017年以来,L市、城中区先后投入约2亿多元,从外部大环境的提升改造带动村民内部环境的提升。改造沿江村所有村屯的基础设施,不仅便利了村民生产出行,也促进了乡村环境提升。

在产业方面,挖掘村内潜力及城郊结合的优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沿江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村内发展集餐饮、住宿、骑行、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园、农耕体验、生态体验、森林人家、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发展餐饮、住宿、停车场、文化体育、休闲观光等服务项目,增加集体收入。一个300亩的乡级休闲农业示范区初显雏形,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星级农家乐规划和培育中。引进特色水果种植,在原有红肉蜜柚、辣椒、龙眼等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引进沃柑和芒果等水果。让沿江村一年四季都有水果,成为沿江村的支柱产业。每到节假日游客爆满,为村民增收添砖加瓦。

依托党建引领农业。环江村注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依托独特自然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成立红肉蜜柚合作社,设立党员种植示范户,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生态农业发展。沿江村充分发挥党建带动作用,以党员示范户为引领,带动村民发展种植业,为村民提供技术、销售帮扶 [2] 。

4. L市沿江村存在问题

4.1. 经济方面

沿江村地处莲花山保护区,禁止新、改、扩建工程项目未进行环评擅自开工。因此不能引进项目大面积兴建,村里没有三产,因而有民富村穷的说法。现阶段,虽然L市政府加大了对沿江村农村社区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但由于沿江村没有三产建设,继而没有额外稳定的收入来源,在维护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能力较差,还需要依靠公共资源的倾斜和支持。

4.2. 文化意识方面

对比其他还未开发的村落,未开发的村落村民团结意识较为强烈,民风淳朴,而沿江村经历了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利益。沿江村突破了传统社区自给自足,由原来闭塞的生活环境到交通畅通无阻,由原来的传统血缘、亲缘型逐步转化为地缘、业缘,社区结构体系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更加的频繁,出现了农民转向个体,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但另一方面,对照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社区居民参与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 。

4.3. 人才方面

沿江村目前有670户,2700人。对于本村的发展来说人口较少,还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外面的世界能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能力的舞台,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对于推动本村的整体高质量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社区内原本的人力资源,即使有再强的内驱力,也难以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亟需有能力的能人带领本村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谋求其他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民富的同时也带动村富。

4.4. 产业方面

目前,沿江村主要依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和水果种植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健康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健康饮食的要求也越高,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增大。城市居民对自然生长蔬菜水果的向往,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给沿江村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沿江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诞生了品种繁多的特色农产品,如红肉蜜柚、辣椒、龙眼、沃柑和芒果等水果。在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的同时,还应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协助村民合作社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各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5. 对策及建议

5.1. 经济方面——做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发展需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将沿江村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4] 。由于地处保护区的限制,难以引进项目大面积兴建。因此利用好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失为一个优选办法,使其区别于其他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避免同质化。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沿江村村民、村委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协调村民之间、村民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认识到并且能够克服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困境,共同寻求一个适合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高质量目标,实实在在提升沿江村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将沿江村乡村旅游的最新动态推向大众,比如一些热门APP: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让沿江村熟识与市民心中,口口相传,打开知名度,从沿江村走向L市,从L市走向外市,继而走出省吸引外来游客。对本地特有的应季水果作为亮点进行直播带货,带动消费。

5.2. 文化意识方面——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意识和参与感

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实践是推动村民高效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精神基础。实现高品质的多元化主体治理格局与居民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沿江村由原来闭塞的生活环境到交通畅通无阻,社区结构体系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更加的频繁。村民的精神面貌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弘扬农村社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民间正义感和契约精神,培养农村社区模范先锋带头人,加强对村民的文化教育。因此,要持续深入发扬村民自治教育,如借助村委农家书屋开展相关读书活动,阅读分享、知识竞赛、自主学习、系统培训、专家讲座、网络教育等形式提升村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使得村民能够把公平法治和公民责任等思想意识逐渐内化,落实于行动,共同推动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 [5]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农村社区的实施,在传统契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乡村风气,加强农村社区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做好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村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增长添加动力,村民委员会应增加社区管理的公开透明,开设沿江村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活动开始前,提前发布即将召开的活动信息或讲座信息。活动后,及时发布相关活动的现场情况和现场照片,让村民对社区参与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参加活动的村民,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果有针对改进的地方应该及时进行改进和追踪,用村民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来提高村民的参与感,继而让更多的村民主动积极参加相关活动 [3] 。

5.3. 人才方面——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对于本村的发展来说人口较少,有能力的本村村民大多都前往外地工作,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目前随着沿江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家工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需要本村的村民愿意主动提升自己,愿意学习文化和新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这就需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从外部为乡村振兴进行人才赋能。人才引进,一方面能够弥补农村社区内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能为农村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思想与知识技术,强化社区的组织管理能力,扎实推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6] 。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机制上进行创新,不断落实村民自治,组建公开透明的村委组织,村民参加社区治理的意识和思想不断提升。现阶段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发挥的积极的作用。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需要运用互联网设立沿江村村委的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网络平台,定期发布相关的工作内容让公众知晓,设置村民反馈问题的通道与村民进行实时互动,了解民情民意。通过互联网和村务公开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集思广益,吸收村民的意见建议,推动村民积极参与治理,促进共治共享新局面 [7] 。

5.4. 产业方面——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不断培育和发展生态特色农产品,选定沿江村特有的水果品种和特色,确定水果品牌的定位。通过差异化的定位,让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建立一套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水果的品质始终如一。标准化生产流程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有更高的信心。如今,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健康和环保特性。考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的种植和采摘方法,甚至考虑有机认证,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将农产品与沿江村特色旅游文化、历史和传统联系起来,有助于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的背后故事,从而建立更加深厚的情感连接。设计吸引人的包装和品牌标识,使消费者一眼就能识别沿江村的农产品。在包装上可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进一步强化品牌的地方特色。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告和宣传,向更广泛的受众传递品牌信息。分享农产品种植过程、品牌活动、用户故事等方式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与当地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打造全方位的农业体验。提供农业旅游服务,让消费者能够亲身参与种植、采摘等过程,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对品牌的信任感。

农村社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能够切实发展并壮大各项产业,在人才和技术的加持下不断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将会吸引更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社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让年轻人扎根乡村大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8] 。

6. 结束语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引导,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社会工作者,结合沿江村目前发展情况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发挥以下角色。一是资源链接者角色。促使农村产业兴旺,更好的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必须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联系政府、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主体,并向这些主体力量争取沿江村所需要的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到沿江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一些限制条件。二是政策倡导者角色。这要求一线社工充分地将专业要求和乡村实际相结合,着力推动基层民政政策落实到每一位有需求的服务对象身上。三是支持者、服务提供者角色。社工除了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基本困难,还应当帮助案主实现“助人自助” [9] 。社会工作者还为村民提供矛盾调节、心理疏导、解答疑惑等直接服务。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文明乡风,共建美丽乡村,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17(001).
[2] 吴星. 走集体经济路线 多举措奔向小康[EB/OL]. http://www.lzdj.gov.cn/gxfzz/czq/czq_czzg/201809/t20180913_1179273.html, 2018-8-30.
[3] 葛福东.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J]. 农业经济, 2023(4): 53-55.
[4] 娄苗, 苏文林. 乡村振兴视角下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探究[J]. 广东蚕业, 2023, 57(1): 151-153.
[5] 陈湘满, 张凌琳.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51(9): 241-243.
[6] 丁雪芬. 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以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汉营社区为例[J]. 经营管理者, 2023(2): 100-101.
[7] 谭平. 以社区为基础赋能乡村振兴探究[J]. 广东蚕业, 2022, 56(12): 129-131.
[8] 刘剑.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模式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 2022(12): 86-88.
[9] 杨潇.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探讨[J]. 国际公关, 2023(7):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