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thnic Integration Research—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CNKI
DOI: 10.12677/SA.2023.12616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邱清华*: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 百色;北部湾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广西 钦州;维萨亚斯大学教育学院,菲律宾 宿务;邓绍云#: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 百色;北部湾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广西 钦州;彭享教育基金大学管理学院,马来西亚 关丹
关键词: 民族融合文化认同计量分析热点追踪Ethnic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Hot Spot Tracking
摘要: “民族融合”是个悠久和敏感的话题,政治色彩浓厚,也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话题,引起了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青睐,探讨和研究,数十年来,几代科研工作者努力奋斗,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核心期刊论文是高档论文,代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中国知网信息庞大、收录较全、应用广泛、作用巨大,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工具,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成就的集成。对某个问题研究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是探究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及途径,是对“民族融合”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的最佳方法及手段。研究表明:广大科研者对于该问题研究方法简单、方式单一、途径显浅,专业学科综合交叉有所不足和欠缺。故,未来科研工作者应该加强专业、学科及门类的合作、交流及融汇,不再局限于人文社科领域和方法及手段与方式,应该文、理、工、经、管、艺等诸多领域的人员、方法、手段和技术交织融会贯通,深入该问题的研究中,以找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根据、底蕴及机理和动力。
Abstract: “Ethnic integration” is a long and sensitive topic, with strong political color, and is also a topic that human society must face, arousing the general attention and favor of the majo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in our country, discuss and research, for decades, gener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truggle hard, assiously study, and achieve rich research results. Core journal papers are high-grade papers, representing high-level research results,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i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more complete collection, wide application, huge role, is the majo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indispensable research resources and tools, but also the majo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research resul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CNKI on a certain issue is an effective means and method to explore the issue, and the best method and means to review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study of “ethnic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ers have a simple research method, a sin-gle way, a shallow approach,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a deficiency i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majors, disciplines and categories, and should no longer be limited to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methods and means and methods, and should intermingle and integrate personnel, methods, means and technologie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arts, science, engi-neering, economy, management, and art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n order to find the basis, heritage, mechanism and motive force of the great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邱清华, 邓绍云. 民族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J]. 统计学与应用, 2023, 12(6): 1615-1627. https://doi.org/10.12677/SA.2023.126165

1. 引言

民族作为文化或生物现象的概念的形成和内涵及外延的赋予经历过数以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动态历史过程,民族的分化与融合也是如此。民族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甚至战争及人类社会的空前绝后灾难,而民族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这种矛盾及纷争与灾难。但民族的融合形式多样,有先进文明的融合形式,有野蛮残酷的融合形式,当然,我们主张先进文明的融合形式,批评\唾弃野蛮残酷的融合形式。

人文社科的一个历史使命就是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塑造良好的人类精神家园,从而民族融合这一极为重大的事件必然纳入广大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并长期追究的科研话题,且产生有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非常重要,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采集

为了能更有效地回顾民族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发展,以选择比较高档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以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民族融合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这样较为可靠,核心期刊的论文科研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学科领域发展的水平,故为了减少低水平的论文干扰,确保研究的可靠性,主要采用人工筛选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相关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

研究过程中使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在高级检索模式下,检索条件设立为:主题为民族融合;文献产生的时间段为从1979年到2023年共44年的时间段,其原因在于1979年之前因为网络不发达且因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科研成果较少,此外,考虑文献的时间不能过早;第三个检索条件为只检索SCI、EI、北大中文核心论文、CSSCI、CSCD、AMI论文。经过这三个检索条件的联合检索得到797篇。这797篇论文有的来自于非常高档的期刊,比如《人类学学报》《地理研究》既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又是CSSCI和CSCD及AMI期刊;又如《人民论坛》《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世界民族》既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又是CSSCI和AMI期刊;也有来自既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又是CSSCD期刊比如《社会科学战线》《世界宗教文化》《理论月刊》等等;所以这些文献非常可靠,研究对象可靠,从而采集来的研究数据可靠,数据样本较大,数据样本来自于几个维度: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情况、研究类型、研究内容。来自不同的维度,数据不至于过于偏窄,较为宽广,数据来源可靠,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调查研究方法的一种,对已有的文献调查统计分析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一来可以大大省去从无到有的调查时间和调查精力,此外,对已有的文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是对科研先辈们的尊重和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的肯定及对他们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科研工作进步的一大表现和必须流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手段之一。

根据和借鉴文献 [1] [2] 对文献统计的方法和原则与步骤及应用等,着眼于这797篇核心期刊论文,从这些核心期刊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情况、研究类型和研究内容等多个维度的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发文随年度推移的变化、关键词、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作者和作者所在单位、研究内容、研究类型、研究的合作等及相关度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及推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年代分布

对这797篇相关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自1991年至2022年度逐年发表的各种层次SCI、E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AMI期刊论文篇数,统计如表1所示,并得到有关民族融合主题核心期刊发文逐年趋势图如图1所示。

表1图1分析可知,SCI期刊论文极少,只有1998年发表1篇,EI期刊论文2篇,分别是在2000年发表1篇和2017年发表1篇,这跟本研究主题“民族融合”从属于人文社科有密切关系,而这三篇SCI或EI论文是通过理工研究方法来对该主题进行研究。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较多,自从1992年开始,逐年波动大体呈上升趋势,在2012达到数量的最高峰,而后又逐年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下降,这跟2012年后论文发表难度大增有关;而逐年发表CSSCI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趋势基本一致,这跟CSSCI期刊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密切联系有关,因为这两种期刊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也就是绝大多数的CSSCI期刊也同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因此,两者篇数和逐年发文数量变化基本一致。CSCD期刊是收录在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里的期刊。CSCD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中的一类,学科方向上偏理科,在国内各领域中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认可度也是颇高的,CSCD刊物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期刊,CSCD期刊的发表完全不需要英文写作,中文即可,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关于民族融合的CSCD论文较少,只是近几年,且每年数量只是两、三篇而已。AMI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外文名简称,AMI综合评价指标体是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研究院主办,对38个学科类的2174种学术期刊和304种学术集刊进行评价,2014年成立,距今8年,但其在国内高校和学术界的认可度并不高,暂时还不能达到北大核心和CSSSCI来源期刊那样的影响力,但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有一定的交叉性,故统计特性基本符合该情况。

Table 1. Annual publication statistical table of papers in core journals on the theme of ethnic integration

表1. 有关民族融合主题核心期刊论文年度发表统计表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the literature

图1. 文献涉及的学科分布图

3.2. 期刊分布

对这797篇相关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针对其发表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图3所示,从图2分析可知,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上的论文数量最多,其次是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再次是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高校学报,可见发表在这几种高校学报的比重超过60%以上,可见高校学刊是相关民族融合研究论文发表的主阵地,而这些学报的级别相对来说都比较高档,是人文社科研究学者发表成果的理想阵地。而《学术月刊》《政治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大概占据总量的3%,而再下一个层面的《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考古》《图书与情报》等专业性期刊其发表相关“民族融合”研究内容的论文数量占据总量的1.5%左右。

这种分布有点太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与西南民族大学社科版可以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单独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上的有关论文共计34篇论文,居然占据主要核心论文数量的一半以上,有失于科学性,过于偏窄,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Figure 2. Distribution map of journals publishing papers on ethnic integration

图2. 有关民族融合论文发表期刊分布图

Figure 3. Histogram of important journal distribution of core papers on ethnic integration research

图3. 有关民族融合研究核心论文重要期刊分布柱状图

3.3. 机构分布

对这797篇相关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所属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从其分析可知,有关民族融合研究核心论文所属单位数量最多的是云南大学,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再次之是兰州大学,继之是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从这个统计结果,可发现对民族融合研究非常感兴趣并付出了很大精力和努力的是一些民族成分较多的省份有名大学或国家最高民族学府。而且这些高校有相应的民族学学科和专业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这些硬件条件和研究平台给这些机构出产相应的高水平核心相关论文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和机会。分析云南大学有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民族政治研究院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分别开设有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史本、硕、博三个层面的专业学科,这些本、硕、博三个层面的相关民族专业学科的建设必然推动云南大学对民族融合的研究发展及研究成果的产生;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党和国家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是211和985高校,颇受国家民委的厚爱和资金的支持,开办有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并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院、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开设有民族学本、硕、博、博后四个层次的教育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及质量监督体制必然要求相应的研究成果支撑,所以中央民族大学对民族融合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占据第二地位;兰州大学作为坐落在我国西部的著名985大学,虽然没有开设与“民族”一词直接相关的二级教学和科研单位,但著名的大学给予了学子们以宽泛的研究选择及良好的研究平台,所以相关民族融合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而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的地方高校西南民族大学开设有关民族的二级教学单位: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其相关专业学科的建设和研究方向决定了该校必然要有相关民族问题研究成果作为考核通过支撑条件,从而有了16篇关于民族融合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北大作为中国人文社科最为著名的大学,最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虽然没有开设直接与民族有关的二级教学单位或科研院所,但聚集了高水平的学者和学子的北大发表了15篇相关民族融合高水平核心论文;四川大学作为我国西南最高学府,人文社科在国内很有声望,开设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一个省级科研平台: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还有一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这些科研平台给川大学子和学者以一定的压力和机会,从而有丰硕的相关民族融合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其他高校如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也是如此。此外,从这些核心论文所属单位可见来自于我国著名大学居多,高校的成果比例占绝大部分。

Figure 4. Distribution map of units affiliated with research papers on ethnic integration

图4. 有关民族融合研究论文所属单位分布图

3.4. 作者分布

Figure 5. Statistical analysis chart of authors of core papers on ethnic integration research

图5. 有关民族融合研究核心论文作者统计分析图

对这797篇相关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得如图5所示,从作者分布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相关信息,对民族融合研究的已有成果的回顾较为准确,有利于未来的研究展望。

图5分析发现:发表该主题的核心论文最多的是云南大学王文光,根据文献 [3] 查得王文光,男,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两次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先后主持《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研究》等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各一项)、《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等三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009年11月获准主持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民族史》重大攻关项目,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2012年10月获准成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西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创新团队带头人。2016年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列入中国民族学最有学术影响力的20位学者之一(排名第十名),可见科研功底深厚,科研成绩丰硕。

由文献 [4] 得知西南民族大学的李克建的科研领域为民族学,他和陈玉屏原本就科研合作较紧密,俩人是科研硕果磊磊。李玉君 [5] 博士、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教授,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获得科研奖励和荣誉多项。金炳镐 [6]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马列主义学院院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方铁 [7] 云南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边疆史、民族史、边疆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个,担任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相关研究成果丰硕。莫磊 [8] 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会计史问题。王希恩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 [10] 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刘国石 [11] 北华大学东亚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东北地方史,以及民族教育等问题。刘达科 [12] 是江苏大学教授,从事民族文学研究;霍然 [1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部教授,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天津师范大学的常士訚 [14] 、宁夏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马平研究员 [15] 、黑龙江大学的关健英教授 [16] 、贵州民族大学的肖锐博士(后) [17] 、云南民族大学的毕跃光 [18] 、华南师范大学的李海叶博士 [19] 、黑龙江大学的刘举 [20] 、吉林大学的杨军 [21] 、北京大学的吴飞和张悦 [22] 等都是高校教授或副教授,一般都是博士等等。这些作者都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并具有较多较高等级的科研项目及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所以科研成果较高,可信度较高,文献统计分析并从中得出的结论可靠。

3.5. 研究内容

3.5.1. 主要主题

论文的主题词是反映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的主题词有分主要主题词和次要主题词,根据文献论述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主要主题是概括文献重点、中心内容的主题,作者重点论述的主题或称为中心主题。一个文献至少有一个主要主题,有时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主要主题。主要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点,一般应善于抓住主要主题,根据标引需要加以充分揭示。次要主题是指主要主题以外的,不属于论述重点的主题。所以,统计分析所检索的核心期刊论文的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具有较大的意义。

Figure 6. Statistical chart of main themes of core papers on ethnic integration research

图6. 有关民族融合研究核心论文主要主题统计图

对所检索的797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主要主题加以统计分析如图6所示,统计分析可见,主要主题“民族融合”203篇占据总篇数797篇的25.5%,可见所检索的文献的精准度还是比较高的,以“中华民族”为主要主题的论文篇数为32篇,占据总数的4%,由于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体,所以可以汇总在“民族融合”主要主题中,如此主要主题“民族融合”235篇占据总篇数797篇的29.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也导致了民族融合,虽然这种民族融合方式野蛮残酷不值得宣扬。研究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问题的论文有14篇;民族融合也涉及到民族关系,而民族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大于民族融合,这些核心期刊论文中研究民族关系的论文有12篇,民族关系也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可以导致民族融合,所以,这些核心期刊论文以民族问题为主要主题的论文与民族关系一样是12篇,民族大融合的概念小于民族融合,它指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研究针对性更强,所以,以民族大融合为主要主题研究的核心论文篇数大大少于主要主题为“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是其的二十分之一。民族融合要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所以,有不少学者将研究的主要主题着眼于“民族政策”,这些核心期刊论文有9篇;对于中国多民族国家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非常主要,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前提条件,所以,非常重要,故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要主题的研究核心期刊论文有9篇;李维汉(1896年6月2日~1984年),汉族,原名厚儒,字和笙,又名罗迈,湖南长沙县人。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 ,所以,有学者研究李维汉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的所做出的贡献,这样的核心期刊论文有8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暗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大割据时代。它起于西晋末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立国,终于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前后一百三十多年,这也是中国民族融合比较剧烈的时代,虽然融合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范围较为残暴和无耻,从而引来众多学者关注,所以查得以“十六国”为主要主题的核心期刊论文8篇;民族融合涉及到民族交流问题,所以,从这些文献中能统计到以“民族交流”为主要主题的8篇论文。对于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多民族共存,民族交往和交流具有多元性,同时,因为各个民族都来自同一祖先,所以多元一体是中国各民族融合的根源所在;同理,民族融合问题涉及到民族理论问题,所以,其中有6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主要主题是“民族理论”;民族融合要以文化认同为条件,所以,所检索到的797篇核心论文中有6篇的主要主题是“文化认同”;要做到中华民族大融合则必须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条件,故而,这些核心期刊中有6篇的主要主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讨论与研究民族问题时,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故而,这些核心期刊论文中有5篇的主要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必须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前提条件,以“汉文化”为主体文化及民族同化为方式,同时又牵涉到民族的迁移问题,从而,这些核心期刊论文各有5篇的主要主题,分别是“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同化”和“民族迁移”;等等。

3.5.2. 学科分布

论文研究所属学科,可以大致反映出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的部分信息,故分析所检索的这些核心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可以让我们大致明白科研工作者研究“民族融合”问题是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讨论了些什么问题,基本会得出什么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计这些核心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如图7所示。

Figure 7.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map of core journal papers on ethnic integration research

图7. 有关民族融合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图

图7分析可知,学科分布最多的是中国古代史,占据总数的18.13%,这表明有176篇论文是从中国古代史的视觉来讨论研究中国民族融合的问题;学科分布排在第二位的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有162篇,占16.68%,这162篇核心论文主要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民族融合问题;而从民族学的视觉来探究研究民族融合问题反倒排在第三位,有124篇,占据12.77%,而以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民族融合问题的核心论文72篇,占据总量的7.42%;排在第5位的是“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有59篇,占总量的6.08%;而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民族融合问题排在第6位,有56篇论文,占总数的5.77%;把民族融合问题看成文化问题,从文化角度来探讨研究民族融合问题有35篇,占据总数的3.6%;再往后是从“考古”角度来探讨民族融合问题,一般考古视角来研究民族融合问题,起到论证作用,有33篇论文,占据总量的3.4%;宗教的发展及传播对民族融合起了一定的作用,有时候这种作用力量还是挺大,但也存在一些血腥和残酷的现象,但有不可回避,从而有科研工作者从宗教的视野来探讨民族融合问题,该类论文有25篇,占总量的2.57%。

3.5.3. 研究层次分布

某类问题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层次也能反映一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及阐述方式等等,所以,统计分析所检索某一主题研究核心论文的研究层次分布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现将这797篇核心论文的研究层次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Table 2. Research level distribution of retrieved core papers

表2. 所检索核心论文的研究层次分布

“民族融合”问题政治色彩较浓厚,牵涉到的政策性较强,是属于民族管理和国家管理等管理性问题,但从检索的核心论文的研究层次分布统计来看,研究者因为不敢或是小心谨慎地极力回避或避开政治性问题,所以属于“政策研究”和“管理研究”及“基础研究”层次的较少,其比例也非常少,工程研究层次是因为论文作者属于理工类研究人员,从地理资源等条件着手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事件进行剖析,从而印证了4篇EI、SCI及相关理工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权政策等)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一般科研工作者不敢涉入或谨小慎微涉及,从而高层次的论文数量很少,而把它转换成政策应用则政治敏感度降低,科研工作者可以稍微胆大点涉入探讨,从而该层次研究论文稍微多些;应用研究层次的论文的研究视野、着眼点就放得比较宽泛,比如长城的应用、陶瓷文化、民族音乐应用、家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涵化”等等,这样研究范围大大增宽,故相应论文数目大为增加,该研究层次的论文达到80篇,而应用基础研究层次的论文则将范围进一步宽泛,论文数目稍有增添为90篇;而其他论文研究层次无法归类或不方便归类,则占据绝大多数为599篇,占据总论文数的75.16%。

3.5.4. 资助基金分析

科学研究是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所以申报并获取一定层面和一定资助金额的基金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努力申报并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基金的高低档次及资助费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获得者的前期工作能力及水平,所以越高档的基金资助的论文一般来说档次越高,水平越好,同时这些论文又是结项的必要条件,故分析所检索的核心论文的资助基金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计如图8所示。

Figure 8. Distribution map of paper funding funds for core journals on ethnic integration

图8. 关于民族融合核心期刊论文资助基金分布图

图8详细分析发现,这797篇核心期刊论文共有198项,其资助的比例达到24.84%,其中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5篇,资助比例达到16.94%;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2篇,资助比例达到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9篇,资助比例达到1.13%;有5篇论文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还有其他类国家级基金资助8篇(其中有3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2篇得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资助;2篇得到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资助;1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其他29篇得到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得到省部级及及其以上科研资金的资助并要作为这些科研资助基金的结项支撑材料的论文其科研水平应该是较为高档,所以,我们所检索到的这797篇核心期刊论文的科研价值量是挺高的。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以主题为“民族融合”的有关核心期刊论文797篇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及其趋势及所谓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主要主题分布、学科分布及资助基金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1) 利用中国知网,通过对以“民族融合”为主题进行核心期刊论文检索,对核心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从中剖析分析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研究空白,为后续研究找到切入口和突破点,这种研究方法非常有效和高效。

2) SCI、E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AMI这些核心期刊论文都是高水平、高档次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性强,剖析对象明确、可靠。

3) 通过这些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得知这些核心期刊论文一般都出自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及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士后等等高层次人才,且一般得到省部级以上资金资助,也是省部级基金等科研项目结项支撑材料的科研成果。

4) “民族融合”话题的探讨与研究的科研工作人员多为人文社科民族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所以研究手法、研究方法、研究技巧几乎都是调查、分析、归纳、总结,而理工类科研方法和手段及技巧应用严重不足,在这点上应该有所改变,应该加强“民族融合”问题探讨与研究的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及混合研究,应该大力推崇多手法、多方法及多技巧地探讨研究该问题。

5) 文明、温和及先进的民族融合方式、方法及途径与措施,是值得探究和宣扬及推广的,其中的机理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的利益,有待诸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理论家及管理研究者等等共同探究、钻研和研究。

6) 民族融合应是以文化认同为根据、根底,华夏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中国诸民族融合成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根本,故人们应该大力宣扬华夏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华夏传统文化的认同基础上,从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宗教的、历史的、生物学的、管理等等角度来思考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利益和方式及途径等等诸多方面,这也是我们广大科研工作者未来努力和切入的方向。

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加强高科技的研究手段和高科技研究工具、仪器及设备,以求得到更高水平和更有效应用的科研成果,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加强相互合作和交流,应多专业、多学科、多门类交叉融合,多手段、多方法、多方式、多技巧相互交融汇通。

基金项目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2JDB01);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课题项目“广西航海文化与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8BMCC01);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独立学院转设困境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723);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校园校舍规划及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999);北部湾大学教改课题全英文课程《工程测量》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9QYKC01);北部湾大学在线课程建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SFKC14)。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 文献统计方法及其应用[J]. 图书情报知识, 1987(1): 27-30.
[2] 宋巧枝, 方曙. 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法的专利计量分析研究[J]. 现代情报, 2008, 28(2): 125-126, 129.
[3] 段丽波. 封面学者: 王文光教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7(5): 1.
[4] 周竞红. 王朝中国“多元一体”与儒家的民族观——读李克建博士《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有感[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9(5): 119-120.
[5] 李玉君, 周鲲. 民族文化认同与金史研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6(1): 55-60+139-140.
[6] 金炳镐简介[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0(2): 2.
[7] 方铁. 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J]. 中国边疆学, 2018(1): 3-19.
[8] 莫磊, 朱潇丽, 杨修. 西夏出纳专职考[J]. 财会通讯, 2023(1): 165-171.
[9] 王希恩. 从法国社会学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杨堃先生的治学路径和初心[J]. 民族研究, 2022(2): 68-81+140.
[10] 徐杰舜. 关于广西“三交”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在广西民族大学讲座上的讲话[J]. 广西民族研究, 2022(3): 10-18.
[11] 刘国石, 张满峰.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以孝道传承为研究中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0(4): 86-92.
[12] 刘达科.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其文学意义的思考[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5): 60-65.
[13] 霍然. 论北朝西部民族大融合与中唐美学思想的深入[J]. 西域研究, 2008(1): 122-130.
[14] 常士訚. 速成的民族国家及其凝聚力问题——以多民族发展中国家为视角[J].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5): 36-43.
[15] 马平. 西部穆斯林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与东部地区的担当[J]. 回族研究, 2014, 24(1): 90-95.
[16] 关健英.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论纲[J]. 伦理学研究, 2022(4): 112-118.
[17] 肖锐, 朱鹏程. 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与建设路径[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6): 48-53.
[18] 毕跃光, 韩艳伟, 金浩. 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40(11): 2-7.
[19] 李海叶. 段氏鲜卑的起源及北方少数民族人名的音译[J]. 史学月刊, 2020(6): 129-131.
[20] 刘举, 顾丽华. 从民族融合看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收继婚俗的兴衰[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1): 104-107.
[21] 杨军. 高句丽族属溯源[J]. 社会科学战线, 2002(2): 176-180.
[22] 吴飞, 张锐, 郑晓瑛. 德国体育俱乐部志愿者体系及启示[J]. 体育与科学, 2017, 38(5): 44-49.
[23] 黄铸. 李维汉同志思想发展的飞跃和对中国民族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贡献——纪念李维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6(4): 42-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