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思想的历史演绎与功能探析
The Historical Deduc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Thought of “Xiuqizhiping”
DOI: 10.12677/ACPP.2023.1212400, PDF, HTML, XML,   
作者: 阙冬霞: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修齐治平”历史演绎功能“Xiuqizhiping” Historical Deduction Function
摘要: 中国的哲学家们非常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自身的修养进行探讨,“修齐治平”是其政治追求和远大抱负。他们把自身修为、家庭顺和、国家安泰、天下乐平有序衔接起来,凝练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和睦的共识诉求,揭示了推进国家治理、稳定社会关系、培养君子人格的有效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拥抱民族的文明基因和宝贵精神遗产,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培养时代青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Abstract: Chinese philosophe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ir own cultivation. “Xiuqizhiping” is their political pursuit and lofty aspiration. They connect their own 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nat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peace in an orderly manner, succinctly expressing the consensus dem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harmony and amity, revealing effective paths to promote national governance, stabilize social relations, and cultivate a gentleman’s personality, which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Embracing the cultural genes and precious spiritu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 and endowing them with new epochal connotations, will help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 of the times, promot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he spiritual power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阙冬霞. “修齐治平”思想的历史演绎与功能探析[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460-246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0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为涵养文化自信提供了丰饶沃土。“修齐治平”思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是其中的典范,蕴含着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修齐治平”思想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指明了人们进行自我锻造、实现入世济民政治抱负的正确道路。因此,回望“修齐治平”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探寻思想精华与现实人生的契合之处,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2. “修齐治平”思想的历史演绎

2.1. “修齐治平”思想的内涵

“修齐治平”思想系统完整的表述,见于孔门大贤曾子所著《大学》一书。《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第四十二篇,因其专门阐释“修齐治平”学说,宋儒特别重视,将其抽出,编次章句。与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相比,经朱熹移文补传的《大学章句》本流传更广、影响最大,并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

《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身以安百姓”,首章为“修齐治平”总论,后十章是首章的阐释发挥。首章首句即表明古代大学的教学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1] (p. 5)。三个短句被后儒称为三大纲领。其中,“明明德”即通过学习与实践,显明道德之本有的光明,借用庄子学说,为“内圣”之道。所谓“内圣”,就是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即修身要求;“新民”即以明德教化万民,使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此为外王之道。所谓“外王”,就是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之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是最终结果或最高境界,“止”可以视为儒家对于政治、伦理乃至一切哲学思考进行划界,一切以达于“善”境为旨归,与此无关者可以不论。如“为人君至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1] (pp. 6-7)。

首句总括了“修齐治平”内容,后九短句具体而系统地阐述了为什么首先要“明明德”以至要“止于至善”的理由: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 (p. 5)。

这段话把“修齐治平”划分为八大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平天下溯源到格物,由格物推延至平天下,层层递进,但修身为“齐、治、平”之本,而“格物”则是修身之本。它以贯通一线的内在精神为遵循,形成一套由近及远、环环相扣的政治伦理体系,把自身修为、家庭顺和、国家安泰、天下乐平有序衔接起来,既揭示了古人对现实世界基本秩序的探索,也凝练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识诉求,昭显了一条由内圣而外王的基本思路。

2.2. 先秦儒家对“修齐治平”思想的探索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目睹天下动荡分裂、百姓流离失所的诸子百家,自然以谋求天下安定统一、社会和谐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因此,人、家、国、天下的关系是必然的研究主题。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荀皆以修齐治平思想为其基本政治理论。在《论语》里,虽然没有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严整表述,但四者浑然一体,贯穿其中。自《大学》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学说后,后起的儒家大师不断加以充实发挥,孟柯在《孟子》中,多处提出了“养心”、“立命”、“收放心”的修身之说,及仁政、王政等“治平”之论。荀况在《荀子》中,也继承了孔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面。

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 [1] (p. 124)。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天下归仁”。何为仁?“克已复礼为仁”,“爱人”为“仁”。孔子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由于统治者不能爱人、敬人、复礼,于是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就不断地发生争斗和战乱,百姓们就不能正常地生活和生产,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统治者“修已”,做到“恭、宽、信、敏、惠”。同时,“修己”也是基于宗法制度的需要。在宗法制下,统治者的政治地位,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统治者没有道德,就会违背伦理,也就破坏了政治秩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1] (p. 112)也表明当政者“修己”的必要性。但“为政”并不仅限于直接参与政治。《为政篇》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 (p. 50)。换言之,为人孝梯,是“修齐治平”的具体路径。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1] (p. 196)。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1] (p. 218)。治国应以修身为本,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而修身应以扩充“四端”为根本,“由仁义行”,“养吾浩然之气”。孔子强调“导之以德”,孟子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大力倡导仁政。在孟子看来,王者有了仁心,即“不忍人之心”,就可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1] (p. 185)。

“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荀子·君道》 [2] (p. 86)。荀子同样把身、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也明确认为修身是治国之本。但与孟子不同,荀子不信任大多数人能够道德自觉和自律,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如果“顺是”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情绪、欲望,就会导致“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矫饰、扰化人之情性,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 [2] (p. 153)。

2.3. 道、墨两家对“天下”与“治”的政治追求

老子以道修身,认为: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道德经·第54章》 [3] (p. 180)。

在《道德经》中,“修”的虽然是“无为”之道,但是,老子强调了“修身”对于治理社会、国家和天下的重要性。庄子同样也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但他更加“重生”、重归隐,他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直以治天下” [4] (p. 180)。即自然无为的大道可以用来治理身心的自私欲望,其运行法则可以引用为维护国家健康运行的法律规则,其本性生化万物的规则直接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墨子在《修身》篇中也讨论了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5] 。

2.4. 宋儒的文本改正

程颐、程颢首次提出《礼记大学》篇存在文本错序、错简的问题,并对注疏本做出改正。朱熹承袭了二程对于《大学》的理解,把“亲民”当作“新民”,改编《大学》次序。朱子认为,“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回答了为什么要教人的问题。等到年满十五,“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1] (p. 3)。“格物致知补传”是“补齐阙略”的重点,也是“修己治人”的系统工程过程。“格物”的要求是“即物而穷其理”,在穷究事物之理时,由格物对象的难易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性,对一般事物之理“反复推寻”,又要合理变通,“穷不得”时“且别穷一事”。格物致知之要在于“明善”,即“止于至善”。“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重点在于“读史书”、“应事物” [6] (p. 36)。

3. “修齐治平”思想的功能探析

在因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造成的“家国同构”格局中,天子对应天下,诸侯对应封国,卿大夫对应家,士则“独善其身”。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也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个人到家、国、天下逐级扩展,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人格理想及社会政治理想。“修齐治平”思想虽在弃信尚诈,崇奉暴力的春秋战国时期,显得有些空幻,难为时君采用,但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开明君相多诵其书,习其义,用其某些主张,如敦行孝第,兴办学校,劝勉农桑,选用贤能等,收到好的治绩。知识分子则更多拳拳服膺,以“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命,出现了许多爱国爱民的历史脊梁人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如顾炎武在明亡之后宣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老一辈的中国共产党人如刘少奇,尝试着把传统修身思想与共产主义精神结合,写成《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可见“修齐治平”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3.1. 推进国家治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1] (p. 46)。道德与政治密不可分,以德治国,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治抱负,是儒学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在谋划“国治而天下平”的理想蓝图时,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几项重要举措,得民心自然排在首位。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众则失国”,为政者执政为民,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做“民之父母”,百姓才能安定而得到治理。其次,推行德治需要治国平天下者“慎德”。“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1] (p. 11)。“富与贵”,皆是人之所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1] (p. 11)。舍本逐末,与民争利,会使财聚而民散;仁者以财发身,生财以富民,则能使民“知礼节”、“知荣辱”,从而实现财散而民聚,富民而后教之。因此,“长国家”者应该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1] (p. 11),必须反对“聚敛之臣”,也绝不能让妒贤嫉能的“小人”担当要务。若不能知贤、好贤、容贤、用贤,“灾必逮夫身”。这些内含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理念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具有当代性,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宝贵文化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修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为政以德”的当代体现。

3.2. 涵育美善社会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 (p. 9)。儒家传统注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道德,在这些关系中人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使得个人与他人、家族、社会紧密联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自然人性进行教化与改造,不仅决定着整个家族的兴盛,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的社会风气。即“宜其家人”、“宜兄宜弟”,皆“可以教国人”。而“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1] (p. 10)。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宜兄宜弟”,指的并非是普通家庭的“兄弟”,而是专指士大夫、诸侯国君甚至天子的“兄弟”。上位的统治者自修其身,用其优良的行为规范去影响被统治的下位者。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良好风气就会成为被统治者学习的榜样,亦会在自己家族中按照榜样的要求去做。同时在家庭中,一家之长如果能够秉公办事,无私奉献,以整个家族的利益为重,那么家族的其他成员也会深受影响,秉承他的做事理念,约束自身。在这样良好的循环中,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而更有效地治理国家,达到天下太平和谐。所以,可以说“齐家”作为儒家的精神品格,表达的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强调家庭内部要保持父子、夫妇、兄弟、男女之间的清晰伦理关系,唯此才能把家庭治理好,才能进一步治国理政。

3.3. 涵养仁义君子

君子,原是指国君之子,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重在强调其地位的崇高;而后被赋予德性内涵,也泛指学问高深、有道德修养的士君子。无论是国君还是士,都属于统治阶级,接受了严格的诗书礼仪的教育,成为国人的楷模。君子之上为圣人,《大学》详细论述了君子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学为君子的行为规范和实践路径,目的是以往世先贤为师,培养理想人格,走上成圣之路。“诚意”是君子修养自身的第一要务。君子坦荡荡,以德性充盈身体,不矫心掩饰真情,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中做到所言所行皆发自内心,慎独其身,便可实践“诚意”,通体舒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1] (p. 70)。因此,有斐君子,需切磋琢磨,研求学问、省察克治。在道学、自修、恂栗、威仪等具体方面下功夫,日新其德,无所不用其极,不断提高道德品质,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为他人所信服。内修方面的臻于完美,可推进“兼济天下”的外在实践,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学成为两千年的官方正统思想后,君子之风成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人格目标,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责任担当精神始终为中华民族崇尚追求,它要求每个人明晰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自觉践行居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基本准则。人才是“国之重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急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在“选贤与能”的总体思路下,“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与君子之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新时代优秀人才培养提出的根本要求。

4. “修齐治平”思想的修养功夫

《大学》着重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开辟。在这里,从自我意识的自觉开始,逐步地由内而向外扩大,最终落实在治国平天下上。南怀瑾在其书《原本大学微言》中对“七证”进行了着重的解释,认为“大学之道”的“七证”,不但是曾子特别提出孔门心法求证实验的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 [7] (p. 48)。“修齐治平”思想饱含着先祖对子孙后代人生价值观的谆谆教诲,当代青年从中汲取营养智慧,有助于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8] (p. 660)。

4.1. 知止而后有定

《季氏》篇的“生而知之者”写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 (p. 134)。同时,他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1] (p. 77)。“好古”,好的则是“大学之道”——“明明德”,说明“学而知之”的重要性。“止”是“知”的对象。朱熹释“止”为:“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心就不容易被外境干扰,就能因应外境,不起怨愤之心,如此考虑事情就能做到周详精微,因而也能常行于中道而不悖道而行,也就较为容易立功立德,进而朝向止于至善之地了。

古代士子从蒙学到参加科举,以四书五经为基础,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这些古籍是古之学者的立身之基,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因时代的局限而存在不合理之处。故求知,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更要学好马克思主义。这是引领方向的真理,学好了这门学问,就能路走得直,心放得正,胸怀远大理想,做到博学多才,才能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

4.2. 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

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于定、静、安、虑、得五个层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之功夫在于明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理论见解相互博弈,其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青年人需要一双“慧眼”,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明辨是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德行规范,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凝练,以之为指导,可以坚定理想信念,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言论所误导,不被那些心怀叵测的主义主张所迷惑,以切实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心“静”需修德。古人推崇的“修齐治平”,将修身排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人也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党性修养力量,他们强调“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这样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思考,冷静处世,砥砺意志。‘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力戒浮躁,还要大力倡导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9] (p. 179)。严以修德,对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矢志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不断完善自身。

安而后能虑。朱熹释“安”为:“安,谓所处而安”。心“安”需笃实。孔子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 [1] (p. 69)。其中闪烁的安贫乐道精神道出了先人随遇而安的旷达。与安相对立的是躁动,“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沉溺在欲壑难填的忧患中,便无法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虑,更无法安而不移。青年人贵在锐意十足,血气方刚,但也容易张狂轻浮,夸夸其谈,必须以笃实之心,立求实之志,去虚狂之心,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虑而后能得。“虑”是“精思”,是驱除了杂念与偏见,心神专一,头脑敏锐,处事周到细致。在古代,人们发现“想”是头脑里粗浅混杂的念头,不受心意控制,不具有逻辑思维,是跳跃式的,扰乱心神的,因而称之为“妄想”、“妄心”。慧从静思中来,孔子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同样是要求“虑”。虑要缜密某筹,居安思危,必须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所预料和关注,并做出比较全面的安排;虑要依律而动,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所得。

5. 结语

中华民族在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文化。儒家文化是这一传统文化的主流,“修齐治平”学说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思想,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仍能自立自强、昂首前进的内在根据,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深远影响。研究借鉴修齐治平学说,并对其进行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能够为时代青年提供修身方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2] 杨靖, 李昆仑, 编. 荀子[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5.
[3] 黄朴民. 黄朴民解读道德经[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0.
[4] 陆水品. 《庄于通释》(修订版)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5] 张二平. 先秦儒墨道修齐治平说略论[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7(3): 67-69.
[6] 张兴. 宋代《大学》思想演变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7] 南怀瑾. 原本大学微言[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9]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