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红色文化中潜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凝聚了党的初心宗旨和价值理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鲜红底色和精神要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的课堂是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相融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加强年轻一代思想境界的主要方式。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红色文化之于其的价值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的现实路径。通过这样的融合和合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content, embodies the party’s original purpose, value and ideals, embodies the bright red background and spiritu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mmunists, and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way to integrate red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way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realm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is paper will elaborate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d culture, and the second i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t. Through such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it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ir Marxist consciousness.
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殊的文化形态。深入解析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更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1]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红色,在字面上的字典与词典解释,具有热烈、革命、勇气、牺牲等意思。红色文化厚植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蕴含着我们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拼搏。
近些年来,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有些分歧,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认知。从地理空间来看,学者认为“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 [2] 从文化的发展进程看,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 [3] 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4]
综合以上研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依托红色资源而创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精神向往,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时代精神标志。红色文化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留给当代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2.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和物质载体,厚植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蕴含着我们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红色文化也是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怀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认知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2.1. 政治导向:筑牢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
红色文化为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导向。“红色文化一经产生,就显示出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6] 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光辉历程,是一段共产党为促进祖国繁荣与富强、为满足民众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而砥砺奋斗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们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为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百折不饶的英雄战斗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怕困难,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不屈不饶的奋斗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并且也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只有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拯救中国人民逃离水深火热中,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滋养功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教育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励学生们在新时期明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2. 政治立场: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夯基垒台
红色文化为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指引。“大学生具有怎样的国家认知,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们怎样看待、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 [7]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产物,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精神上高度契合,能够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积极培育肩负中华民族崛起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国面临的国内国外的形势也比较严峻,国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对于我国革命历史进行价值消融,国际思想文化形势,西方更隐蔽的意识形态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干扰,让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制约了他们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强化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是红色文化的中心内核,也是红色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中的重中之重的部分,也是红色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主旨。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无数革命英雄为了解放被压迫被奴隶的中国同胞,争取中华民族获取自身独立性,实现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壮志凌云,记载着无数革命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展现了革命英雄对祖国炙热深沉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思想深深刻于前辈们的骨血里,并随着他们的精神逐渐融于红色文化中并传承下来,在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他们浓烈的爱国之情,成为当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让大学生们深刻感受体革命时代英雄烈士的崇高品格,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理解和认可,假发大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2.3. 文化传承: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红色文化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注入深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 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运势的盛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是对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于革命先辈奋斗历史的尊重,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的先进的文化。“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9]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希望,运用红色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学生群体们通过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感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3.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助力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有效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长期的固本培元工程。” [10] 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价值引领、育人功能,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网络新媒体的新课堂。
3.1. 发挥理论教育主渠道,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11] 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要将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其中的关键是,需要将红色文化内涵灵活的融入,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在教育内容方面,注重教材内容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系统把握现有教材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的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核和价值,并积极地探索两者之间的匹配度,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文化与各章节内容融入。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可以结合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进行讲授,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高校可以增设红色文化相关的选修课,例如开设红色文艺作品鉴赏课,鉴赏红色刊物、诗词、歌曲等,在文艺作品中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提升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育方法方面,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把叙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将现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相结合。通过这些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亲和性,让大学生深刻的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
3.2. 坚守课外实践主阵地,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认知
课外的实践活动即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载体,要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丰富多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2] 通过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营造红色氛围,激发大学生内心的体悟。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并会在生活实践中外化于行。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通过以横幅、雕塑、展厅等形式,既向大学生展示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革命英雄的艰难困苦和感人事迹,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课堂所学习到理论知识更加立体。例如开展“校园模范人物”等评选活动,并在革命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题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以团体或者个体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去参观红色资源教育基地。大学生走进各种红色教育基地,看着陈列的展品,听着革命英雄的事迹,身临其境地重温历史,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占领网络媒体新课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网络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当今大学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都和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把红色文化与网络媒体有机融合,开设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高校红色板块,营造良好的红色网络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运营新媒体团队,通过公众号、视频网站等形式去传递红色文化内容。比如开设红色文艺作品专栏,介绍《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和兴趣,抓住热点,推送高质量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其次,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管理。对于不良信息,要早发现并及时做出相应地解决方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网络空间中的红色文化活动。
4. 结论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也是武装人民头脑提高思想意识的重要法宝,更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高校是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和思想觉悟的主要阵地。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的大学生,在面对思想文化教育侵蚀的应对能力是比较薄弱的,通过这样的合作与融合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冲击,更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感,培养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