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日前阅读孙奕《履斋示儿编》卷六经说“君子不施其亲”条时见“弛,音始……旧音昌移切,非”,这与现代汉语习见“弛音chí”有所出入。本文拟立足文献材料,以时间为参考坐标,线性观察“弛”字读音的历史演变过程,对其读音问题做一定讨论和总结。由于上古音研究的学术成果目前在学界还存在较多争议,尚不足以作为读音历史演变分析的主要依据。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从《广韵》到现代普通话的演变情况,不过多涉及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
2. “弛”字读音演变线
弛,《说文·弓部》:“弓解也。从弓从也,施是切。
,弛或从虒。”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弓。也聲。施是切。”据目前可见文献记录,该字声母读擦音,折合今音应读为shǐ [
]。但现代北京音声母则读塞擦音,音chí [tʂʰʅ˧˥],《现代汉语词典》 [2] :“弛chí,释为‘1) 松开,松懈;2) 解除,卸下;3) 延缓’”。由此可知,“弛”字古今声母和声调显然发生了不规则变化。为更好厘清“弛”字读音演变的顺序和历程,本文将搜集到的29份韵书、字书等资料进行排列,排列如表1。

Table 1.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 reflect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rhyme books and calligraphy books
表1. 古今韵书、字书反映出的“弛”读音演变表
针对表1,我们将“弛”字读施是切的分化年代进行梳理分析。
从表中序列1~7可见,在中古以前“弛”字只有施是切系列这一种读音,到《集韵》(表第8栏),除施是切系外,另有四又音:
1. 商支切(书母支韵平声) 2. 余支切(以母支韵平声)
3. 丑豸切(徹母纸韵上声) 4. 施置切(书母寘韵去声)
到金代《五音集韵》(表第10栏)另有四又音:
1. 书之切(审三脂韵平声) 2. 弋枝切(喻四脂韵平声)
3. 敕豸切(徹三旨韵上声) 4. 失利切(审三至韵去声)
金代以后,“弛”读音基本固定为上声施是切系,仅有将历代韵书之反切做集中总结的清《康熙字典》这一特例(表第18栏)。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表19~22栏)“弛”依旧只有一个读音。
直到1943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汉语词典——《国语辞典》(表第23栏)首次在弛1:shyy外,又标音弛2:chyr。到1958年时《古今字音对照手册》(表第24栏)将chí列为习用音,shǐ列为次读音。1978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表第25栏)已经完全删除shǐ这一读音,仅留chí这一读音。此后,仅有第二版《汉语大字典》(表第27栏)和台湾所用新编《国语辞典》(表第28栏)还收有shǐ音,大陆地区常用词典几乎都仅收录chí一个读音。
综上,我们可以大致将“弛”字读音演变阶段大致归纳成:仅读“施是切”——另有四重音——仅读“施是切”——shǐ、chí音并存——仅读chí音。
3. “弛”字读音演变与流传
纵观“弛”字读音演变过程,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分析。
(一) 《集韵》《类篇》《五音集韵》中“弛”字又读音问题
北宋仁宗景祐四年,由丁度、贾昌朝等人奉敕增修的《集韵》相较于《广韵》,反切变动比较大。《广韵》“弛”施是切,《集韵》“弛”又读商支切、余支切、丑豸切和施置切,分属书母、以母和徹母。《集韵》中这几个读音描述如下 [10] :
1. 商支切,施也,通作施
2. 余支切,改易也,或作施
3. 丑豸切,弛,落也
4. 施置切,弛,改易也,通作施
这一点在以《集韵》为编撰基础的字书《类篇》(表第9栏)中自然也有所继承。再将《五音集韵》中又读音与《集韵》相比较,不难发现在声母关系上,无论是庄章合并还是云以合喻都是符合语音变化规律的,再看韵部关系,由于《五音集韵》将平声支、之、脂三小韵合并为脂韵,上声纸、止、旨三小韵合并为旨韵,去声寘、至、至三小韵合并为至韵(见《〈五音集韵〉研究》马亚平,陕西师范大学,2009),其与《集韵》的韵部关系也能对应。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又读音。
根据上文,“施”与“弛”通,《论语·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刘宝楠《正义》:“《释文》作‘不弛’,施、弛二字古多通用”。这就涉及到从也得声字古音问题。《说文》:“也,羊者切”,中古属喻四,曾运乾先生在《喻母古读考》中提出“喻四归定”(现在普遍认为是喻四近定),喻四不仅与端组,和知组、章组都有谐声关系。“也”字在上古应读为接近定母的舌头音,到中古又分化为舌头音端组与舌上音知组。从也得声的喻四分化成定母[d]、澄母[
],还有一部分变作馀母[j],少部分加入书母[
]。到中古时期,从也得声字就变读为[d-] [
-] [j-] [
-]四个读音。可见《集韵》《类篇》《五音集韵》中“弛”字又读音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至于《广韵》未见,是因为《集韵》是在立足《广韵》基础上编修,本着“务从赅广”的编修原则,广收历代旧音旧切、博采各地方音,多收异读字,较《广韵》出现大量又读音不足为奇。不过可惜的是,《集韵》问世后流传不广,在元明两代鲜有人问津,元明韵书、字书中“弛”音也只保留“施是切”。
(二) “弛”字中古到现代读音的流传演变
中古从也得声字读为[d-] [
-] [j-] [
-]四个读音,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时,由于浊音清化,[d]变作[t]、[t‘],[
]变作[t
]、[t
‘];章组[
]受与知组、照组三组合流影响,到近代时完全变成卷舌塞擦音[
][t
];馀母[j]演变为零声母。上文提到的四种读音今音应分别读作shī、yí、chǐ、shì。但事实上,仅有今读shǐ音施是切一直流传至清代,读音的减少一方面反映出《广韵》对后代韵书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也是“弛”异读音整理的结果。
而“弛音chí”首次出现于1948年《国语辞典》,这部词典作为国语运动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了民国时期的语言特色。其弛2音的出现反映出至少在民国时期将弛读为塞擦音声母是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弛读塞擦音声母成为更普遍现象。例如,1958年(表第24栏)丁声树先生已将chí列为习用音,shǐ仅为次读音,这之后大陆地区常见词典更是只收录chí这一个读音。
(三) 弛为何音chí
即使按照《五音集韵》“丑豸切”,今读也为chì,那么现代汉语中“弛”是如何演变为chí音呢?
我们认为这种变例很可能是受谐声字类化,同声符形声字之间相互影响而致。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起表音的作用,其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字符号,记录有一定含义。同声符的两个形声字本来音义有别,但受谐声关系影响,类化同音,往往会互相影响产生变例。常用字由于在语言应用中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往往会对同声旁的非常用字的读音产生影响。“弛”在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表第26栏)中已经被列为次常用字 [2] 。因此很容易受它的同声旁常用字“驰”的影响。驰,《说文·马部》:“大驱也,从马也声,直离切”,《广韵·支韵》:“驰,直离切。驰骛也,疾驱也”,折合今音应读为chí [tʂʰʅ˧˥]。
弛音chí刚开始可能是部分人误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范围的扩大,成为一种无意约定,便习非成是。1986年由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纂,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审音表》中明确指出“弛chí (统读) [11] ”,此书前言《通知》强调本书是“以符合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为原则,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并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审音表》的定音对“弛”字读音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都做了强调,使得“弛音chí”成为有意约定,变音成正音,是语音规范的结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弛”字的读音一直到清代都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直到近代,受同声符常用形声字“驰”的影响产生变音,继而为适应语文教学、普通话推广、词书编纂等需要读作chí。考察了“弛”字读音演变情况后,我有两点感想。首先,音韵学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懂得音变规律,厘清古今变了音字的演变过程。但这也同时提醒我们,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要意识到尽管有些字在现代词典中可以不保留旧读,但其今读实际上并不符合古音,以免在根据古代反切折合今音时感到迷惑不解。其次,“习非”究竟应不应该“成是”。尽管语言现象中“是非”不都是科学的,但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有其约定性和任意性,这种约定俗成所导致的不系统,也许是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