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基础俄语教学应加强学生中华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力,尤其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融入教学这一目标,本文以俄语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俄语》为例,分析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特点,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融入俄语课堂教学的路径,理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俄罗斯文化形成的关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优化俄语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Times. Basic Russian teaching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to express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is goal, taking “Basic Russian”, the core course of Russian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udents’ Russian language learning,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o Russian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sta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Russian culture formation, strengthens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nhances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optimizes Russia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Russian professionals.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 。
《基础俄语》课程作为本科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俄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信息、观点、情感;要具有俄语运用能力,同时要提高跨文化能力,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评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述与评价;能有效地、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下,《基础俄语》课程还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以及推进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在对《基础俄语》课程在设计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相信真理,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研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
2.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融入《基础俄语》教学的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甚至做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的重要指示 [3] 。在国家和党的方针指导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俄语》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顺应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需要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扩大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俄语是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它将在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这一国家战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桥梁”功能。《基础俄语》的教学,除了要加强俄语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之外,更要把中华的文化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俄语,又能深入了解中华的文化,并能用俄语的正确而恰当地表现中华的文化。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掌握了一定的俄语,学生们才能在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中,用俄语来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
(二) 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2020)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要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观念。特别是在质量管理环节着重强调两个方面要求:确定了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标准 [4]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5] 。”在《基础俄语》课程中,实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实施课程思政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中华文化与基本俄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观,从而达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
3. 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视野下的《基础俄语》教学现状与困境
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迫切需要越来越多。俄语是国际间最常用的一种语言之一,如何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基础俄语》的教学之中,并将俄语这一当今世界通用的语言运用于中华文明的弘扬,已成为《基础俄语》教学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教师方面
在意识层次上,大多数老师都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掌握目标用语作为俄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却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一种双向的沟通,需要中俄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从能力方面来说,许多老师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特别是当他们要用俄语来表述的时候,会涉及到专业词汇,所以对老师们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地去挖掘、去收集有关的材料,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同时也能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们灌输。
(二) 学生方面
当前,“零基础”俄语专业学生学习俄语时,普遍存在着语言基础较差、语法概念不清、词汇量少等问题。而且在教学中还发现,不少同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十分有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其次,学生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许多生学生轻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缺少民族自豪感。他们学习态度消极,投入的精力少,为应付考试而僵化地记忆材料。由于实践少造成理论脱节,知识逐渐被淡忘,导致学无所用、用无所出,无法提升、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热情。因此,明确学习中华文化的目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尤为重要。
(三) 教材方面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在《基础俄语》课程内容呈现上始终存在着“文化不平衡”的现象,即《基础俄语》课程对俄罗斯文化的偏重,对本民族文化的淡漠。主要是以俄语国家的国情、风土、民情为重点,而在《大学俄语1 (东方)学生用书》、《大学俄语2 (东方)学生用书》等教材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较少。由于受到教科书体制的制约,在俄语的实践教学中,只注重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与意识形态的培养;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默认,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已经足够了解,不需要再进行中华文化的导入学习,这就造成了用俄语传达中华文化这一方面的缺失。
4. 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效融入《基础俄语》教学改革策略
《基础俄语》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其主要的价值就是为中俄之间的交流搭建桥梁 [6] 。现今,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正是《基础俄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增强在国际交往中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应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 提升教师国学文化素养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改变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高校俄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用俄语表达并阐述中国文化的能力,还应培养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教师应当在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情况下,激发内在因素,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中国文化。教师亦可在教材编写的实践中,通过大量搜索和补充优秀教学案例,平衡中俄文化比重,同时提高自身国学文化素养。
(二) 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基础俄语》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中华文化因素在评价中的作用,从《基础俄语》的教学内容和《基础俄语》的评价内容上,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华文化对俄语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用俄语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能力。俄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俄语语言能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中华文化可加深并拓宽俄语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俄语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能让两者相得益彰,各放异彩。
(三) 有效利用教材融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效融入《基础俄语》课程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采用可采用布鲁姆分类教学目标,从记忆、领会、应用、评价、创新这几个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其中教学目标与评价要相互呼应,教学评一体化。
在授课过程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设计2~3分钟的视频短片给学生播放,一般选用的视频短片为时事热点、中华文化或者会引发学生思考并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以此展开教学内容。进入教学环节后可采用采用学生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一个检测者和答疑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会引导学生深入教材,进行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分别从主题角度、内容角度、文体角度、语言角度、作者角度,深挖教材文本内涵,从以上角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达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育人目的。
在检测环节,要重视教材设计的检测内容,每一道题都有设计者的用意,除了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更加注意其背后的跨文化思辨育人目标,教学评一体化,一课一德(得),立德树人,一个单元有一个德,学完一个单元有获得,语言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相融合,课后监测,作业反馈,从中得到学生评价,评价能力,如何评价,明确教学目标,量化到作业反馈。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回顾所学的知识。例如:可采用出门票的检测方式,每位同学在临下课时都会有一张出门票,上面会有三个问题:1) 今天学到了……,2) 今天的重点为……,3) 在本课中学到的中华文化……,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填写上传,这样,最为教师能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情况,以便达到想要的效果。
5. 结语
专业知识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机融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个年级,各个课程,各个主题和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建设 [7] 。根据不同课程的专业性质不一样,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以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予以进一步的凸显和深化,尤其是在涉及中俄国情,或者政治理论的主题,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不是一味崇尚外国文化和理论,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正向的爱国榜样;对于基础课程,则应注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优良风尚,不断坚定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信任和信念;有些主题思政内容不明显,在这类中尤其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强硬嫁接,应该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课程教师可以适时地化隐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教育为显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教育,直接点出其所要表达看法的价值导向,这对学生的影响会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