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性的积极品质和人格潜能的积极力量,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品质,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分别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品质和积极的环境氛围,这些概念是积极心理学理念得以实际应用的核心领域(吴青芳,2019)。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指导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阶段,引领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转化为现实行动(秦荣,2021)。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是祖国未来之栋梁,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信仰关系到国家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建设,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知、情、意、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至关重要。综上所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幸福感,且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信仰与积极心理学的内在联系
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的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思想和价值承诺(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2009)。《说文解字》中将“信仰”解释为“信,诚也,仰,举也”。其中,“信”是指真实、确定或不变性,一般是理性的,它代表人的心理的确定性活动,即逻辑认同;“仰”是指尊崇或追随的动作,一般是感性的,它代表人的心理崇拜活动,即情感认同(刘建军,2021)。由此可见,信仰是出于人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也是知、情、意和行的统一。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理性的信仰,它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宗旨,指导着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从本质上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体现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同与信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身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其确立程度如何,都将会深刻影响着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及积极环境的塑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为导向。一般从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因素入手,充分调动其积极能动性,帮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理性认识;通过情感体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情感信任;通过内心认同,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坚定意志;通过现实活动,将马克思主义落到实践活动(李玉琴,蒋依萍,2023)。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积极心理学的一种表达形式。积极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结合,既能促进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应对能力,又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针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苏丹从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缺乏明确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不够和在信仰的选择问题上有功利性趋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苏丹,2018)。李娜认为“95后”大学生的主流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同时也存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信仰知行不统一、信仰功利化现象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多元信仰的冲击的问题(李娜,2017)。王路在经过调研后发现,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定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理论储备,但是也存在信仰迷茫化等的问题(王路,2017)。韩勇认为被调查的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从整体上看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理性淡化,功利化增强、偏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信仰多元化态势、趋向实用性,缺失理想性的问题(韩勇,2017)。陈美薇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体趋势较为乐观,与此同时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信仰功利化等问题(陈美薇,2018)。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功利化以及根基不牢靠。
3.1. 多元文化冲击下,信仰摇摆不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接触网络更加方便,在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鼓吹为“普世价值”(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这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与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得摇摆不定。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异类(白亚平,2021)。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攻击,如“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一度甚嚣尘上。放眼整部人类思想史,没有哪一种思想像马克思主义这样遭受过异常猛烈的攻击。新时代背景下,尽管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和平演变”指的是一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想通过文化入侵、经济渗透、思想同化等非军事手段,以其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尤其是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青年人的思想,逐步使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无害化,并最终演变成与西方一致的“自由世界”。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来动摇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西方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来侵蚀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高明”的举措,大学生则成为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主要对象(白亚平,2021)。因此,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遭受严峻考验。尤其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前所未有地遭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严重冲击大学生思想(骆郁廷,李恩,2021)。大学生心智未完全成熟,思想上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他们可能无法坚定地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无法坚决地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也无法坚决地捍卫国家主权及意识形态的安全。
3.2. 在功利化认知下,信仰意识模糊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平台数量增长迅猛,新媒体行业也蓬勃发展,这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综艺节目中指出,目前自媒体小视频的出现虽然能迅速快捷的使人们能第一时间获取海量信息,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当下“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短视频无异于“精神鸦片”,人们总是想下一条视频一定会比上一条更精彩,于是把时间都荒费在沉迷于看短视频的过程中,而其中最大的群体受害群体就是大学生,“低头族”在公交、地铁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在此背景下,当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他们往往首先求助于网络资源,而非沉着冷静,独立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我国物质财富繁荣、精神财富多元的美好新时代。在高速、多元、开放的现代化生活中,相比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个人的前途和利益。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都是具有实用化目的的,他们是为了能拿到课程学分顺利完成学业或是期待马克思主义将来在升学和就业中对自己有所帮助。在很多学者和专家的调查结果中,也表明大学生选择入党的原因过于功利化和实用化,他们中的很多都是为了将来就业需要,当代的大学生只盯着马克思主义的使用价值,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在此功利化认知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开始出现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生的思想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些思想使大学生们专注于物质和利益,责任感与使命感严重缺失,致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日益减弱,进一步导致他们的信仰意识模糊。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扎实,信仰根基不牢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然而,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出的信仰根基不牢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也不够全面,难以熟练、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甚至呈现出了片面和功利化的倾向。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清晰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深刻的认同,才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然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单一,大多是依靠思政课来进行的。在大学必修课程里,思政课占总课程数比例不多,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又大多停留在单一的灌输和说教上,忽视实践,使大学生缺乏直观感受,无法感同身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体系更多体现的不是外在文本的、逻辑推理的显性知识,而是内在体验的、情感范畴的隐性知识,是极具个体性的主观知识(吴青芳,2019)。因此,我们在大学思政课设计中,既要包括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不能忽视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感悟。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仅仅是局限于死记硬背,一知半解,应付考试,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大学生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死记硬背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都没有专门地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献,只机械地了解一些简单的常识,没有学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就不牢固。另外,他们在当前的思政课中缺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机会,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们会主观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与实际生活脱离的、无用的。这种观点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导致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
4.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与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大学生整体呈现出消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也会变得毫无生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求是》,2021)。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及时补足大学生的精神之“钙”。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明辨是非,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能正确认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的精神,使他们在为社会和他人奉献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另外,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包括认真、务实、乐观和进取等方面。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丧文化”盛行,很多大学生以“佛系”来掩盖自己的颓废和不思进取。例如,“躺平”、“摆烂”、“摸鱼”等网络词汇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这些词的不断出现也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变得消极懈怠。
马克思早在17岁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卡尔·马克思,1995)。马克思正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全人类解放而战斗了一生。将马克思的理想信念精神贯彻于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能帮助大学生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明确生活目标和肩上的重任,认真对待生活中每件小事,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追求梦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自暴自弃,勇往直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追求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而不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4.2. 提高我国思想道德软实力
思想道德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构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李泽泉,2023)。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价值观应当具体体现在每一位国民身上,尤其应该体现在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身上。列宁在青年时期就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把劳动者和被压迫者从资本的剥削下解放出来,列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青年毛泽东从众多救国方案中,经过反复比较和甄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一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再也没有动摇过。诸如此类的历史经验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为增强国家思想道德层面的软实力,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充分引导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首先就要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推动国家思想道德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变的时期,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每一位公民在思想道德领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未来将进入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他们是国家对全体公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立场,提高我国思想道德软实力,有利于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4.3. 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否有效开展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维系(人民日报,2020)。自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都得益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得益于我们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有利武器。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崛起,日渐变得强大,“中国威胁论”、“强国必霸论”等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异常。美国等西方国家越是攻击,就越说明其内心的忌惮与恐惧,也就越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洞察敌对势力的真正目的,这些敌对势力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扰乱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
因此,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显得尤为关键。大学生将来将进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能够积极引导其他社会公民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彻底失败。苏联各界精英受西方意识形态洗脑严重,苏共领导人主张引导思想多元化,主动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了多党制,导致这个曾经在世界格局中独占一极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轰然倒塌。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兴国安邦。因此,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不法分子对我国的各种攻击,人民群众必须慧眼如炬、心如明镜、冷静应对,还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徐星,陈颖,2020)。只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导向作用,实现人民思想的解放,才能够使万千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4.4. 助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近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8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要体现在全体人民都幸福美满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中国梦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了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集体利益,因此必须把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来。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施路径
5.1. 引导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中开展积极情绪体验,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积极力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主要有拓延–构建理论,即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杨志强,江秋玮,2012);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兴趣、满足和乐观等,可以有助于树立和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目标,激发他们自觉地去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在他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知识才能够变成信念”(苏霍姆林斯基,1986)。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至积极情感体验中。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积极实践,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存在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通过实践积淀的,只有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实可靠的。因此,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结合校训、校风、学风让大学生自己创作、自己展演。发挥大学生同辈之间典型榜样示范作用,达到“见贤思齐”,才能使其感同身受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马院开创了“思政播报室”,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学生轮流寻找资料、排版、审核、录制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传播途径向全校师生传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在刷手机时就能轻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学校每年暑期都会倡导学生们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实践活动,使该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抵制非科学、功利化以及其他不良文化信仰,积极树立高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同时,可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参观,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积极实践活动,在这些积极正面的实践中接受感化,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存在度,从而帮助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5.2. 注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培育积极人格,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
积极心理学主张建立积极人格特质,挖掘与培育个体的潜在力量。在进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确实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觉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为此,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他们行为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他们的思想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困惑,积极倾听他们的声音,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现在很多高校,都会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学术沙龙,在这些学术交流中,学者和专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畅所欲言,为他们答疑解惑。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老师和专家帮助他们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指导作用,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大学生自发地接受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这可以向他们展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价值和意义,以及与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大学生的选择权,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和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5.3. 营造大学生积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夯实基础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对培养积极人格、追求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与环境具有双向互动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人(李友治,2017)。在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可以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从思想上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潜能。从家庭角度来看,家庭应该营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氛围。尽管马克思主义的讨论通常在教育讲座、学术报告、党的相关会议等正式场合进行,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家庭仍然可以通过日常的交流和谈论,传递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家庭成员可以积极讨论社会问题、政治经济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社会角度来看,我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确定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意志,潜移默化地启发他们,确保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