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文化视角下丽水提线木偶戏文创设计探究——以《夫人戏》为例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Design of Lishui String Puppet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essing Culture—A Case Study of Furen Play
DOI: 10.12677/Design.2023.84461, PDF, HTML, XML,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郑锦珊, 须秋洁: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祈福文化丽水木偶戏文创产品陈靖姑服饰纹样Blessing Culture Lishui Puppet Drama Creation Products Jingu Chen Dress Pattern
摘要: 自古以来,祈福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祈福文化往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一定的民俗仪式并传达出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福期盼,代表了人们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而木偶戏最早的发展是用于丧葬、嘉会,后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来满足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景。本文通过将丽水木偶戏祈福文化与文创设计相结合的角度,对丽水木偶戏作本土化阐释,并提炼出木偶戏中《夫人戏》的祈福要素,为丽水传统木偶戏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参考。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blessing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Blessing culture often refers to a certain folk ceremony held at a specific time and place and conveys a kind of blessing expectation for a better life, representing people’s expectation for such beautiful things.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of puppetry was used for funerals and festivals, and later through dramatic performances to meet the beautiful vision of praying for good luck and warding off evil spirits. By combining the blessing culture of Lishui puppet show with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this paper makes a localized interpretation of Lishui puppet show, and extracts the blessing elements of Furen Play in the puppet show, providing a new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puppet drama literary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Lishui.
文章引用:郑锦珊, 须秋洁. 祈福文化视角下丽水提线木偶戏文创设计探究——以《夫人戏》为例[J]. 设计, 2023, 8(4): 3746-375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461

1. 引言

木偶,古代称为傀儡,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或“木头戏”,提线木偶曾称作“悬丝傀儡”。这是一种通过木偶艺人于幕后操纵木制玩偶来进行情景演绎的传统戏曲艺术。傀儡的起源较早,学界普遍认为其兴于汉,至唐宋达到鼎盛,明清时期更是流传兴盛于福建、陕西、浙江等地,并逐渐蔓延至全国,丽水提线木偶戏也自此活动于民间。更因木偶戏带有禳灾祈福的作用,因此与丽水当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木偶戏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丽水当地剧目《夫人戏》。将丽水木偶戏祈福文化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将有效推动丽水非遗木偶戏经济文化的传播发展。

2. 丽水提线木偶戏的源起与发展

2.1. 丽水提线木偶戏的源起

丽水,位于浙江西南部,处于浙江和福建的交界处,毗邻温州、金华、衢州等地,地处浙南山区,丘陵为其主要的地理特征。这里山川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誉称。从古至今流传了许多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个集聚了众多声腔剧种的“戏窝”,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并与丽水乱弹、松阳高腔结合,形成了地方色彩极为浓郁的丽水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班一般由4~8人组成,唱腔主要有高腔、皮簧、徽调、乱弹、滩簧、时调等六种,舞台用语则以当地的官话为主。又因木偶戏道具往往只有一担箱子,戏班成员构成精炼,方便行走于各地,因此是浙西南山区重要的演出队伍。旧时还愿祈福、老人祝寿、庙会敬神等,都会请当地有声望的木偶戏班前来助兴,举行一定的仪式,请神观戏,以祈望来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丽水提线木偶戏是木偶戏家族中一个地方色彩极为浓郁的分支。据《龙泉县志》记载,龙泉城北乡东书村姜氏提线木偶戏班创始于清康熙(1654~1722年间),至姜观应已是第八代传人,已有约300年的传承历史 [1] 。在此之后,清末民初,木偶戏在丽水青田、庆元、龙泉等各地盛行。

关于丽水木偶戏的来源,一说宋元时期,外地局势动荡不安,大量的文人、艺人迁往浙南山区避难,于是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浙南温州山区,温州木偶戏据传至今也已有六百余年 [2] 。同时,因为丽水与温州毗邻,在一定程度上,丽水木偶戏深受温州木偶戏影响。据《丽水市志》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温州、瑞安、青田、缙云等县市因经商迁入丽水的人数增多 [3] ,或许就是这为丽水接触木偶戏提供了契机,丽水木偶戏也正是于清末民初发展盛行。另一说,历史上福建移民曾几次大举迁入丽水,丰富了丽水当地的民间艺术文化,其中包括当时发展相对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据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青田旧日土旷人稀,外民多聚于此,种麻者多江西人,栽菁者多福建人,砍柴者多广东人,烧炭者多仙居人。 [4] ”据现存宗谱记载,外省从福建迁入居多,江西、陕西、河南次之。

2.2. 丽水提线木偶戏的发展

清末,丽水提线木偶戏在庆元、龙泉、景宁、丽水、青田、松阳、遂昌等县非常盛行。木偶戏演出最繁荣的是在1960年至1980年这段时间,当时约有四十余个木偶戏班,1985年后逐渐减少。

时至今日,全丽水市目前有28个木偶剧团,于18年成立木偶戏协会。当下,为促进丽水提线木偶戏的良好发展,政府举办了“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等活动,平均每个木偶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可达几十场。除此之外,在地方非遗博物馆、旅游景点,如松阳县“黄家大院”等地进行演出。丽水当地木偶剧团为更好地吸引游客,在演出形式与时间上做出了极大改变。首先在形式上,不再完整地叙述演绎剧本,而是择出其中较为经典的片段进行演出,有代表性短节目如《木偶抛葫芦》《木偶舞刀枪》《木偶拉二胡》《木偶倒酒》《十八相送》《哪吒闹海》《真假美猴王》等。其次,在演出时长上也从传统的2~3个小时缩减为5~10分钟的片段性演出。

除此之外,丽水提线木偶戏也在不断地进行吸收与输出。丽水市木偶戏协会为推动木偶戏的发展,定期举办木偶戏交流活动,常与温州泰顺与金华的国家级木偶戏传承人交流木偶的制作、演出等内容。同时,丽水提线木偶艺人也大批前往桐庐、嘉兴乌镇等地进行演出,为各地输出了大量的木偶戏艺人,推动了木偶文化的传播。

3. 祈福文化与丽水提线木偶戏

3.1. 祈福文化概述

“祈福”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向神明祈求平安幸福或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在《说文》一书中“祈,求福也。福,祐也。”“祈”为“示”与“斤”的结合,意思为祈求神仙为自己打破困境。“福”则代表好的运气,“祈福”代表了人们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

自古以来,祈福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祈福文化往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一定的民俗仪式并传达出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福期盼,代表了人们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在人类原始社会阶段,人类生产力发展低下,认知能力有限,对于自然灾害的侵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因此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并逐渐萌生了崇拜心理,之后逐渐衍生了祈福文化。

3.2. 丽水与祈福文化

括苍山高,瓯江水长。长期以来,丽水受当地地形、文化的影响,农业种植为其主要产业。民间更有“班春劝农”的典故,俗于立春前一日,官祀芒神,行鞭春礼仪,劝农耕种;家设酒肴,祭土神,迎春接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丽水当地百姓对自然充满敬仰,怀有天人合一的精神,对祈福文化的信仰也更为浓厚。因此,丽水孕育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世代相承的民俗活动和神话传说故事。这是丽水地域文明的集中反映,是一方风物的精神支撑和道德源泉。同时,这也教化了百姓向善向美、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睦。

在这样浓厚的宗教信仰的祈福文化氛围下,丽水当地有大量的宫观庙宇,神话传说,民俗活动等,其中包含了神话人物陈十四娘娘、叶善法等。并由此创作了大量的故事、戏本、乐曲等。如有关陈十四娘娘的木偶戏代表作品《夫人戏》,与道教法师叶法善有关的道教音乐《月宫调》等都广泛流传于丽水民间。若逢当地人还愿祈福、婚丧嫁娶,或时值春节、庙会、陈十四娘娘的诞辰等特殊节日,便会邀请当地的木偶剧团前往演出。

3.2.1. 丽水提线木偶戏《夫人戏》与宗教文化

传说在中国东南有两大得道仙真,一是闽南粤台的“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另一位是浙南闽北的“陆上女神”顺天圣母陈靖姑,其尊称有临水夫人、顺天圣母等,民间则称为陈十四夫人、陈十四娘娘等。相传她为福建古田人,后到庐山学法,下山后斩蛇除害,并曾途经丽水为民除害,当地人人为她建庙,祈求保佑一方平安。久而久之,丽水当地人民为纪念陈靖姑,便组织一系列民俗活动,其中包括编写曲谱,组织木偶戏班表演《夫人戏》。

陈靖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说陈靖姑因其善“医病、除妖、扶危、保胎、送子”等,所以在浙江、福建等地家喻户晓,被民间崇祀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平安女神”,深得民众的敬仰 [5] 。自古以来,丽水城内就建有多座夫人庙,也称顺懿夫人庙,据清同治版《丽水府志》记载:“顺懿夫人庙,在丽水县治西,太平访鹤呜进南。”现在此庙虽已不存,但在丽水城周边,还可以看到夫人庙,如灵山寺、小白岩、东西岩等都还建有夫人庙。可见陈靖姑在丽水各地群众中的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崇拜之盛是其它神佛“望尘莫及”的。甚至在丽水农村,农村社庙里多供奉“陈十四娘娘”,其中缙云的张山寨七七会、松阳的道惠夫人会等传统庙会就是为了纪念“陈十四娘娘”的功德。在丽水提线木偶戏、松阳高腔、畲族民歌等民间艺术形式里也多有关于陈十四娘娘的选段。

3.2.2. 丽水提线木偶戏《夫人戏》与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木偶戏都带有禳灾祈福的作用,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木偶镇邪”的说法,与民俗文化联系甚为紧密。在丽水各地,陈十四传说故事广泛传播,丽水提线木偶戏经典剧目《夫人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据了解,《夫人戏》通常于正月、庙会、娘娘的诞辰等特殊节日举行。若逢当地人还愿、祈福或是嫁娶等特殊情况,便会邀请当地的木偶剧团前往演出。演出通常需要七天七夜,演出多于下午2点和晚上6点开始,演出时长多为2~3个小时。演出地点,若是前者,多是于寺庙内进行表演,后者则多是于当地人家中进行演出。演出现场通常会摆上香案,其上摆放贡品、香烛等以示对神明的敬重感恩之情(如图1)。

Figure 1. Insense burner table

图1. 香案

由于木偶戏素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因此丽水提线木偶《夫人戏》的演出也往往伴有相应的仪式过程。第一,请神降临观戏,主要由木偶戏司仪主持念请神词,并由伴奏者敲锣打鼓奏乐。第二,清扫戏台和香案,以示对天地神灵的敬重。第三,念辞,用以祈求神灵庇佑。第四,开戏,正式演出。第五,辞神,送神上天。以上便是丽水民间木偶戏的整个完整流程 [6] 。著名的傀儡戏史家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一书中指出傀儡戏主要承袭原始自然宗教的巫教,是以傀儡行持法事科仪的一种亦道亦教的宗教形态 [7] 。在木偶戏的研究上,学界往往更多地关注到木偶戏的艺术性、审美性,却忽略了木偶戏内在的祈福文化思想,而木偶戏在仪式中的驱邪避祸、禳灾祈福的功能正恰恰是民间木偶戏演绎的真正心理动机。

4. 丽水提线木偶戏《夫人戏》祈福元素分析

4.1. 服饰图案中蕴含的祈福元素

丽水木偶戏服饰造型丰富多样,往往通过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的不同组合来传达角色性格、地位、心情的变化。其中,丽水木偶戏服饰纹样是木偶戏祈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服饰的发展中,纹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木偶戏服饰纹样会根据木偶戏生、旦、净、丑这几大类来组合搭配不同形式。纹样大类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物品纹样、文字纹样等,这类纹样传达着图腾崇拜、祈福庇佑的文化信息,独具艺术审美。

4.1.1. 动物纹样

丽水木偶戏服饰纹样中,动物纹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常见的有龙纹、凤纹、蝙蝠纹、鱼纹等,传达着吉祥美好的祈福寓意。其中,龙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纹样,结合了鹿角、牛头、鱼鳞、蛇生等元素,传达着神圣美好的吉祥寓意,是封建王朝王权统治的象征(如图2)。丽水木偶戏服饰纹样中的龙纹一般有两到三种色彩搭配,造型古朴威严,且富有生命力,在丽水木偶戏《夫人戏》中,多点缀于君王、武将身上。

Figure 2. Dragon design

图2. 龙纹

4.1.2. 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是丽水木偶戏服饰中旦角服饰的主要装饰纹样,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莲花纹样、牡丹纹样、蔓草纹样、兰花纹样等。在纹样设计上,花卉纹样通常会与蔓草纹样组合出现,并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搭配不同的纹样组合(如图3)。植物纹样往往色彩清丽淡雅、工艺写实细腻,传达了对旦角人物品性高洁、志趣高雅的美好期盼。

4.1.3. 文字纹样

丽水传统木偶戏服饰纹样中的文字纹样主要有“寿”字纹、“喜”字纹等。这些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字通过提取、抽象变形等方式,衍生出不同的纹样图案,更具多样性、艺术性。其中“寿”字纹最具代表性,带有福寿安康的美好寓意,并常与葫芦、蝙蝠等纹样组合,多点缀于年长者的服饰之上(如图4)。

Figure 3. Tendril-texture

图3. 蔓草纹样

Figure 4. “Longevity” character pattern

图4. “寿”字纹

4.2. 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祈福元素

丽水提线木偶戏代表剧目《夫人戏》是丽水民间敬神敬菩萨时最常表演的剧目之一,其故事其演出通常需要七天七夜才能完整演绎其故事内容,其情节之丰富、内容之生动自是不言而喻。因此《夫人戏》的角色丰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夫人戏》的代表人物有陈十四娘娘、观音菩萨、天兵天将、老翁老妇、府台、公子、小姐、妖精等。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特点与精髓,其中陈靖姑等角色更是传达着丽水当地民间艺术的祈福文化内涵。

4.2.1. 陈靖姑形象内涵分析

《夫人戏》主角陈靖姑身着上衣下裙,上衣为深色,下裙为红色,裙子下摆缀有黄色边缘。整套着装鲜有纹样装饰,更突显了陈靖姑肃静端庄之姿、深明大义之态。夫人头上戴有冠盔,其上写有日、月、北斗、南斗等文字,这是对星辰日月的崇拜。头冠中间绘有猛虎纹样,传达着正义、勇敢的含义。左手执利剑、右手执号角,由此可看出陈十四娘娘的勇于战斗,守护百姓安危的决心。因此,陈靖姑一直被丽水当地的人民称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如图5)。

4.2.2. 武将形象内涵分析

武将是丽水提线木偶《夫人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神职人物,在剧本演绎中负责协助陈靖姑收服各地精怪,是丽水当地所敬仰的驱邪避秽的神将(如图6)。武将木偶服饰颜色大多为黑、白、红,在服饰纹样上,文官、武官的服饰纹样有一定差别。文官以飞禽、植物类纹样为主,武官多是猛兽类纹样,主要纹饰有龙纹、鱼纹。在五官上,武将木偶的头部五官与其他木偶最大的差别在于眉毛是斜飞向上,其余五官并无明显差别。斜飞向上的眉毛更显出其怒目而视的威严感。

Figure 5. Jinggu Chen

图5. 陈靖姑

Figure 6. Military general

图6. 武将

5. 丽水提线木偶戏《夫人戏》文创产品设计

在丽水2023年的官方旅游数据中显示丽水旅游人次同比去年增长573.27%,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38.74%,来丽旅游人次增幅全省第一。且来丽旅游群体中有80.46%是80后90后。因此,丽水提线木偶戏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丽水木偶戏文化做出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宣传。

5.1. 《夫人戏》祈福人物元素提取

在文创产品的图案设计中所运用到的元素主要来源于《夫人戏》中的陈靖姑与武将这两个角色,角色“陈靖姑”代表的是平安顺遂,角色“武将”代表的是驱邪避秽。在设计手法上将角色平面化处理,形象进行卡通化,以便更符合当下青年的审美倾向。并在角色动作提取上选择其标准动作作为设计原型。陈靖姑形象为左手执剑,右手拿着号角,双目低垂微阖,显现出角色的神性形象。武将动作为左腿踢抬,双手执枪,显现了武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在色彩处理上保留了角色原有的色彩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作渐变处理,使色彩变化更具灵动感。在图案背景的设计上,与丽水当地文化相结合,陈靖姑的背景来源于丽水的山水文化,意为守护丽水子民(如图7)。武将的背景来自于丽水当地龙泉宝剑上的纹饰变化,意为保卫百姓,降妖除魔(如图8)。

Figure 7. Jinggu Chen

图7. 陈靖姑

Figure 8. Military general

图8. 武将

5.2. 《夫人戏》人物文创产品设计

丽水提线木偶《夫人戏》的文创产品设计材料以丽水合成革为主,并采用激光雕刻与数码印花的工艺进行制作(如图9)。产品以挂件、鼠标垫、笔记本为主,契合当下文旅产品融合的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如图10)。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推广丽水当地的旅游经济并推动丽水提线木偶戏文化的传播,在宣扬丽水当地文化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丽水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源远流长。

Figure 9. Materials technology

图9. 材料工艺

Figure 10. “Furen Play”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图10. 《夫人戏》文创设计

6. 结论

丽水提线木偶戏作为丽水戏曲文化的代表,曾以剧目丰富、表演生动、音乐唱腔动听、木偶制作技巧精湛,而深受丽水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过去,常会在做寿婚嫁、祈福还愿、神仙诞辰等特殊日子邀请当地戏班演出。除此之外,正月、二月是木偶戏演出的高峰期,此时正值农闲时期,因此木偶戏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但随着当今影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文化大量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传统艺术丽水提线木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丽水现存的木偶戏班屈指可数,传统手艺面临失传。据丽水提线木偶协会叶春彪会长回忆,丽水目前只余28个木偶剧团。尽管各个木偶剧团皆与外积极交流,以便更好地发展丽水提线木偶戏,但仍无法扭转木偶戏缺少年轻艺人加入的境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沿革,作为丽水当地民俗文化代表的木偶戏正逐渐从地方性的说唱表演与仪式象征符号转变为以形象动作表演的现代剧场艺术和地方文化象征。木偶戏神祇的信仰中心开始消散,戏剧舞台艺术的表征开始向外延伸。希望通过对丽水木偶戏祈福文化文创设计的研究,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让丽水提线木偶更多维地传承下去。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76013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NDJC237YB);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课题(22YJRC03ZD-2YB)。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龙泉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纂. 林世荣, 主编. 龙泉县志[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2] 泮丽娜. 泰顺药发木偶戏的历史与现状[J]. 东方博物, 2011(4): 49-55.
[3] 叶兆雄, 主编. 《丽水市志》编纂委员会, 编. 丽水市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
[4] 青田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青田县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5] 萧忠生. 陈靖姑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福州: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2012: 4.
[6] 康君. 浙西廿八都木偶艺术研究[J]. 民俗研究, 2009(3): 178-183.
[7] 孙楷第, 著. 黄天骥, 总主编. 傀儡戏考原[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