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建设路径研究
Is There a Demonstration Village of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in Ethnic Regions?
DOI: 10.12677/MM.2023.13122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娄云霞: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关键词: 示范村一村一品西部区域Demonstration Village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Western Region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前提,示范村建设则是乡村振兴之路的有力探索。截至2023年3月,中国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到4068个,西部地区的示范村镇数量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较多,但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示范效应提出质疑。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梳理归纳了东、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的具体措施。通过对比发现,西部地区示范村具备“产业 + N”模式的外在特征,但急于求成,软建设意识不足。本文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效应不突出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模拟的发展模式,辐射周边农村地区,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实现。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villages is a powerful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of March 2023,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demonstration villages and towns recog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China has reached 4068. The number of demonstration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but there is still a significant gap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questions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villag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rough on-sit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specific measures have been summarized for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based 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rough comparison, it was found that demonstration villag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possess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 N” model, but are eager to achieve success and lack awareness of soft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villages in western China is not outstanding from three aspects: talent cultiv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governance,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Develop a replicable and simulativ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radiates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and helps achieve better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娄云霞. “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建设路径研究[J]. 现代管理, 2023, 13(12): 1715-1720. https://doi.org/10.12677/MM.2023.1312217

1. 问题的提出

做好“三农”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也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2004~2023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工作,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示范村建设是国家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典型地区的示范村试点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农村建设提供推广和借鉴 [1] 。中国农业农村部从2011年至2023年,先后开展了12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截至2023年3月7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到4068个,其中西部地区示范村镇数量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不可否认,尽管西部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过去相比,略好地拉动了西部GDP,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禁让人质疑:国家区域示范村作为提升西部经济的有力抓手?其建设成效是否符合国家政策预期?民族地区示范村建设真的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吗?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周边乡村借鉴?哪些方面又不足以辐射周边?

为此,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认定12批的当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梳理总结了东、中、西部各省(区、市)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制定的具体措施,得出东部示范村“产业 + N”的建设模式。从人才、组织、乡村治理等方面客观评价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举措,总结建设成效,分析建设不足,剖析示范效应不突出的原因,试图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示范村建设效应的改进建议。这不仅对西部示范村建设的实施和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够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模拟的发展模式,辐射周边农村地区。

2. 东部、中部示范村建设举措

2.1. 东部示范村建设举措

2.1.1. 产业融合,构建“产业 + N”新形态

在示范村建设中,产业兴旺是重点,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石。不仅要农业兴,更要注重百业旺。东部示范村在产业融合管理体系中,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全域规划 [2] 。

打造“产业 + 旅游”模式,东部示范村把握一线城市人口多,由于日常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只能短期周边游的巨大市场,打造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打造“产业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以农户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新型合作思路,打造响亮的农产品品牌、家庭农场,通过招商引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东部示范村产业建设提质增效的同时,确保农民增收。

打造“产业 + 品牌 + 科技 + 电商”模式,创建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精细化种养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建立科研基地,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新技术的中试和应用力度,通过电商推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1.2. 盘活农村各种资源,增强示范建设的可持续性

东部一些示范村通过闲置的宅基地、土地以及农民积累的资金,盘活农村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内部潜力,从而达到持续提升农民经济的目的 [3] 。

在北京贾家洼子村,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特色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产业资源,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的新型文化产业资源,通过示范建设相互融合的新思路,利用贾家洼子村的闲置宅基地,与文化创意公司签订联租合同,打造以民宿项目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此外,贾家洼子村农村合作社采取“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的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属于贾家洼子村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示范产业。

上海市金山区新义村通过盘活闲置农田和部分农户猪圈,将其整合租赁给地平线,打造“众包进乡”地平线–新义田园综合体,将闲置房出租给农户增加固定收入的同时,众包基地的建设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通过租赁、联营等方式,“众创下乡”在提高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2.2. 中部示范村建设举措

2.2.1. 党建示范引领,共同形成合力

示范,顾名思义,就是可供人们学习的,示范村的建设首先要考虑农村是否具有典型性或资源性,一个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示范村,往往需要在基层党建示范引领建设和示范点建设之间形成联动、嵌套的结构体系,这样才能高效提升示范的实效性。

湖北省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示范村,在打造香菇产业品牌过程中,以党建为引领,香菇农产品品牌种植坚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开辟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示范建设新模式。吉祥寺村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上门走访群众、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等方式,深入农户群体,切实了解农户需求。在党员带动村民参与示范村建设过程中,为打造“中国香菇之乡”的金字招牌,切实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党员干部与村民商议成立了“村集体 + 龙头企业 + 能人(大户) + 村干部”模式的村企合作公司。此外,吉祥寺村为了更好地推广“一村一品”示范品牌,实行股份制、“名企带村、村企共建”的新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增加了农民就业,还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岗位,还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据悉,该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约1.5万元以上。党建引领示范村建设,只有倾听农民的实际心声,了解农民的实际想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成为示范建设的有力抓手,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2.2. 人才引领赋能示范效应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也是示范村建设的第一发展动力。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是推动振兴的第一要务,要留住乡村建设的人才,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人才支撑体系。

湖南省浏阳市普迹镇书院新村,在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村的地域资源,因毗邻浏阳河的肥沃土壤优势,成功打响了农业农村部全国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双尖毛豆品牌。书院新村在示范创建过程中,特别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村里通过每年定期组织长沙农业科技专家给农民讲课,培养了一批真正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模式真正做到了提高全村农业产业素质,提高了小农经济。二是人才回归政策扶持。开展优秀农民工推荐培养和发展计划,加大返乡人才政策扶持力度,返乡人才的报酬根据其获得的奖励和技能资格证书的丰富程度相对应,公平客观有效地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助力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

3. 西部民族区域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主要瓶颈问题

3.1. 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有待加强

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瓶颈问题。其中,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有待加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首先,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 。例如,一些示范村的道路交通不畅,给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便,限制了示范村的发展潜力。其次,示范村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一些示范村的基础设施规划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缺乏全面的考虑和科学的规划。这导致了一些示范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板,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进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示范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

3.2. 示范村建设乡村治理可持续发展有待完善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两个主体,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基层工作人员和政府组织在示范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对于政府组织而言,领导班子由于下基层较少,对乡镇办工作人员了解较少,导致示范村建设规划不科学、不合理,会议不够精简。此外,会议时间的临时通知往往使得偏远乡镇很被动,文件下放审核力度不强,文件内容存在重复,不紧急的文件却让专人接收、转发,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浪费;另一方面,领导班子自身业务素质不强,没有做到带动乡镇基层工作人员,科学规划示范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资金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导致在振兴民族地区示范村产业上,在乡村振兴规划蓝图上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存在“钱用了但村民的口袋却沉不起来”的现象。

对于基层工作人员,乡镇办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广度不够,导致办文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缺乏为民服务意识,造成基层工作人员对村民的服务态度不人性化。作为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桥梁,基层工作人员对示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不到位,向下与村民沟通少,向上向政府汇报工作不真实,由于三农调研不够深入,导致示范建设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缺位”现象。

3.3. 示范村建设人才队伍流失严重有待稳定

人才流失大多源于缺乏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流失。农村青壮年对农业农村不感兴趣,外出到城镇务工,留下来的劳动力也被社会资本转移到农村,由乡镇企业建设、国家级区域示范村建设等出现人才空心化现象;二是升学流失。升学流失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农村优秀青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出国留学,随着眼界的提高,思想的普及,是这部分知识青年不愿回乡的根本原因;二是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家长对子女教育意识的增强,出现了家长带子女到县城甚至到省城求学的现象;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和工作机制与城市的差异现象。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和工作机制与城镇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科技人才不适应、不愿意留在农村。

4. 民族区域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对策建议

4.1.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铺垫示范建设地基

4.1.1. 加大对示范村道路交通建设的投入

通过改善道路的硬化程度、拓宽道路宽度、修建交通枢纽等措施,提升示范村的交通便利性,促进农产品和村民的流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需加强示范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水质治理,提高供电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扩大通讯网络的覆盖范围,为示范村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4.1.2. 注重示范村基础设施规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规划示范村基础设施时,我们必须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示范村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等因素,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确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布局 [5]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示范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方案。这将有助于提高示范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4.2. 合理规划示范乡村治理,落实让创新在实践下运行

4.2.1. 专业创新融合模式引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政府组织作为引领示范村可持续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在采取灵活的学习模式的同时,还应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探索能力,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示范建设规划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具备与时俱进的敏锐信息触觉,及时解决示范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发展问题,科学规划未来的建设方向。建设方向。除了要对基层工作者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之外,还要对基层工作进行部门科室的设置与部署,杜绝分散、混乱的现象 [6] 。

4.2.2. 稳定专业业务知识,实践与理论齐头并进

基层工作者不仅要深入掌握专业业务知识,还要在工种业务领域自觉进一步加强学习。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基层工作对示范区可持续建设的重要性;在业务学习上,以“学深”和“学透”的精神,把业务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努力做好民族地区三农示范建设调研工作,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品质。作为上级政府与大坝村村民之间的桥梁,秉持双向负责的基本工作质量,保证向上级领导提交的数据材料的真实性。在“学用结合”上,做到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实现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示范建设成效。

4.3. 完善乡村基础配套与产业扶持机制,维稳人才建设

4.3.1. 创新留人引人机制结构

农村经济要想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与实际发展相适应的留人引人机制结构,探索市场经济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薪酬梯度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留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政府要构建公平公正的岗位竞争机制,杜绝社会环境下的下乡现象,通过真实、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考核机制,让有真才实学、吃苦耐劳、有上进心的下乡人才心里感到有希望,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同时,建立工作贡献与薪酬正比的分配机制,确保乡村人才的薪酬绩效与实际工作质量挂钩,政府通过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适当扩大绩效考核范围,实现乡村人才的工作成果与薪酬比例正相关。创新留人引人机制架构,助推人才队伍建设 [7] 。

4.3.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想留住人才,杜绝“空心村”现象。不仅要发展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还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要高标准建设农田项目外,还要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在物流运输方面,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力度,缩短时令果蔬的运输时间。在宜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只有改善农村人均环境,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实现村村通农村网络建设,才能更好地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取得实效。

基金项目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YKJCX2221017)“互嵌式社区”示范村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德昌县大坝村为例。

参考文献

[1] 韩国明, 王鹤.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示范方式失效分析——基于示范村建设个案的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4): 38-42.
[2] 严瑾, 林莲华, 黄祖辉. 村级集体经济“消薄”防滑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9): 73-77.
[3] 唐微. 铁岭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 农业经济, 2020(11): 36-38.
[4] 唐菊花, 沈晓非, 张磊.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J]. 乡村科技, 2021, 12(21): 11-13.
[5] 刘七军, 胡垚坤, 李昭楠, 等. 微观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县(区)为例[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 41(11): 225-236.
[6] 陈磊. 一个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善治密码[J]. 农村经营管理, 2022(4): 26.
[7] 赵晓峰. 从合约治理到行政统合——资本下乡过程中治理策略转换的案例研究[J].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22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