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都是一个教学难题。赵元任先生曾在《语言问题》中指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难最要紧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发音,因为发音就是语言的本质 [1] ”。
在第一次接触印尼交换生之时,笔者曾询问学生,学习汉语最困难的是什么学习汉语的印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率较高的声调模仿,但是郭锦桴(1993)提出,留学生因为汉语的声调听得少,导致声调感非常欠缺 [2] 。孙菲菲(2012)提出外国的学生在使用汉语交流时,通常不能很好地把握声调的音高运动,以至于在语流音变中经常会出现洋腔洋调的语音现象 [3] 。宋益丹(2009)提出现行的汉语声调教学方式依旧非常单一,不够通俗易懂。尤其是对于声调不区分意义的印欧语系学生,学习四声更是难上加难 [4] 。
针对声调习得问题,国内外的学者都对此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郭锦桴(1993)、傅海峰(2009)从声调意识角度提出采用语流教学,建立外国学生的声调意识 [5] 。郭锦桴(1993)、关键(2000)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之中,喉部发声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从发声器官与发声方法的角度,提倡在发音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控制,加强学生对调域的理解 [6] 。蒋以亮(1999)、祝东(2013)、卢勇斌(2004)三位学者结合音乐对声调教学进行探讨、王安红(2006)在声调教学中引入“半上声”的概念 [7] [8] [9] 。喻江(2007)提出声调特征教学、声调人情化教学等教学方法 [10] ;陈默(2011)从实验语音学角度、运用语音软件,对学生声调偏误进行分析 [11] 。虽然目前声调教学研究日渐汗牛充栋,但是对于详尽的印尼学生如何更好习得汉语去声音高的研究还较少。
采用传统的语音声调教学方法,印尼学生会出现上声上不去,去声降不下来,没有音调感,不能建立起用音高来区别汉语词句意义等问题1 [12] 。而吟诵具有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特点,趣味性较强 [13] 。且吟诵曲调更接近汉字的本音 [14] ,能够提高印尼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吟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声调的操练及教学。
赵元任先生所定义的吟诵大致是,根据汉字的声调来随性哼唱出的一个曲调,但其并没有完全的按照汉字声调来创造出的一个曲调 [14] 。因此虽然吟诵的曲调大体上是依据汉字声调,但又不完全遵照汉字的声调。秦德祥先生(2001)定义“吟诵,是在诵读与唱歌之间的一种口头的表现艺术形式 [15] ”。马剑华(1998)将吟唱调定义为,吟唱调是实用性很强的,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的,音调近乎口语化的一种曲调 [16] 。蒋以亮先生(1999)提出汉语的声调是有平升曲降的旋律性的变化的 [7] 。徐建顺先生的定义是:中华传统读书法。本文的吟诵便是采用了徐建顺先生的定义来进行吟诵的教学 [13] 。
2. 吟诵的分类与普通话吟诵规则
吟诵可分为普通话吟诵以及传统方言吟诵。本文所指的为普通话吟诵是以“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规则来进行的。徐建顺先生在《普通话吟诵教程》中指出,依字行腔就是按照汉字的读音去吟诵,做到字正腔圆。字正指的是,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全部都要到位 [13] 。每个字的唱法叫做“腔”,腔圆指的是每一个字的发音要饱满和圆润。例如“月”字,它是一个降调,那么吟诵的调子便也是向下的一个调子。依义行调是要根据字的含义吟诵,调节吟诵调的高低。字与字之间,平声与仄声之间错落交替形成的旋律和节拍就叫做“调”。而无论吟诵的调值发生怎样的改变,每一个字都永远要把它的声母、韵母、声调字正腔圆地发出来。即第一声永远平着,第二声永远向上,第三声婉转,第四声向下,这便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徐建顺先生指出,吟诵的教育价值在“正音识字”“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吟诵可以帮助学生识字、认字,优美的吟诵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正确的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文的含义。香港中文大学《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中文时,唱咏法对记忆最有效。韵律诵法对增进理解及逻辑思维最有效 [13] 。
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而印尼语是非声调语言。声调语言是指在单词层面上用声调区别意义的一种语言。如果不用声调的高低不同来作为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语言就被称为“非声调语言”。印尼零基础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时遇到的困难有很多,例如洋腔洋调的发音,去声下去不去,上声上不去,或者对声调练习产生排斥等问题。虽然目前学者对其有对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并没有进行普及和细化。针对这点,笔者提出假设,吟诵作为临界于音乐与口语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许可以对汉语去声声调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现行语音分析软件逐渐普及,运用Praat汉化版分析印尼学生的语音材料,可以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探究吟诵法对学生汉语声调中去声的习得程度 [17] [18] [19] - [26] 。
3. 印尼零基础学生习得汉语去声的实验
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收集13名的印尼零基础学生的音频并转换为声学数据,研究运用吟诵法是否会对印尼零基础学生的汉语声调的习得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一) 实验设计
1) 受试者情况简介
本实验选定的研究对象为,印度尼西亚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零基础兴趣班的13位学生。在本次实验之前,这13位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汉语学习,教学从汉语的声韵母学习开始。
所选择的吟诵对照组为徐建顺先生的吟诵音频。他是现今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的秘书长,研究总结中华吟诵的理论,其普通话吟诵《静夜思》为戴学忱吟诵调的音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笔者选用此来作为标准对照组的音频。
诵读对照组为中国人,拥有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因此笔者选取其朗诵音频《静夜思》作为诵读组的标准对照音频。
本次参与实验的学生共13名,其中11名女生,2名男生。笔者将13位同学的音频分为A组。A组为实验组,A1组为13名学生的吟诵音频,A2为13名学生的诵读音频。其中共选取了12名同学的静夜思吟诵音频,与12名同学诵读的静夜思音频。B组为对照组,B1选取徐建顺先生吟诵录音,B2选取普通话等级为一乙的中国人诵读音频。
2) 吟诵文本材料的选择
本实验所选择的吟诵文本材料,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文本。不同的诗歌内涵以及情感特色都会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选取了四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分别是思乡诗《静夜思》、送别诗《渭城曲》、咏春词《如梦令》、爱国词《满江红》作为实验文本。
3) 实验步骤
① 选择录音地点、设备
本文选择的录音地点为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教室。为了尽量避免杂音的录入,要求学生录制音频的房间只有一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在场。录音设备为华为手机自带版本为11.0.1.510的录音机。在实验过程中,为使数据真实准确,每个样本分别朗读和吟诵三遍,从中选择最稳定的音频样本进行实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② 选择语音分析软件
本实验使用的是Paul Boersma和David Weenink (2020)开发,贝先明和向柠(2020)修改的praat修改版进行声学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17] 。
③ 提取实验数据
运用praat软件打开学生的音频,对每个去声字进行拆分,生成单字波形图和宽带频谱图。随后提取宽带频谱图中的基频曲线,对不规则的断裂基频进行处理,掐头去尾,选择去声字调干部分曲线。选中基频曲线后,提取出音高数值和T值。根据T值转换表,将T值转换为五度标记值,再进行印尼零基础学生汉语去声调值习得程度的对比分析 [17] [18] 。
④ 处理实验数据
为了使实验数据及结果简明易懂,笔者选择A组印尼学生的吟诵和诵读的《静夜思》为例,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去声字“月”,利用praat软件,截取基频线段的起点(dot1)和止点(dot9),选择Bei基频测量,得到九个点的基频数值。随后Praat软件会自动保存每一个音段的基频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成T值数据。因此,我们便可根据软件生成的T值的数据绘制声调格局图。随后依据T值转换表,将T值转换为五度标记值进行对比分析 [17] [18] 。
4. 实验统计与分析
笔者提取出静夜思中的例字“月”,选择林春晴和林达同学的诵读以及吟诵的4个单字样本音频,以及徐建顺、中国同学的2个单字样本音频,并绘制声调格局图。其中全降调“月”字是由最高音5度,降到最低音1度,是一个一直向下走的调,调值为51。月字的调头是以一个半元音[ч]开头,调干是撮口呼韵母üe[yε]。“月”字是典型的去声字,也是入声字。虽然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还存在方言和吟诵中,且为吟诵的一大特色。入声有着短促急收藏的特色,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月”字是半元音开头的去声字,但因其特点,笔者选其为例字,并为了避免调头部分的影响,测量的调值以调干部分为主 [17] [18] 。
(一) 吟诵单字“月”声调格局图分析
首先,通过对比印尼学生吟诵调值以及中国人吟诵调值,可以看出吟诵法对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影响程度。为使得实验结果简明易懂,现将两名印
尼学生和一名中国人的吟诵声调格局图对比如下。其中横坐标是不同时间的九个测量点,纵坐标是T值的五个度。将9个点连接成一条声调曲线,便绘制出了以下图1~3示。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Figure 1. Chanting the word “moon” group
图1. A1组吟诵“月”字

Figure 2. Group A1 linda chanting “moon”
图2. A1 组LD吟诵月字

Figure 3. Group B1 Xu Jianshun chanting “moon”
图3. B1组徐建顺吟诵“月”字
结合图1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吟诵去声的曲线是呈现上坡趋势,全降调的起点本应该准确的5度,但是图示起点为0,一直上升dot7达到了最高值5度。整个调值出现了调值不准和调值降不下去的问题,止点停在了3.47。虽然林春晴同学的调值起点有出入,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在dot7之后,有往下降的趋势,只要多加练习,区分阳平和去声,便可以很好地掌握全降调。A1组图1林春晴同学的发音接近高平调,没有准确地把握去声的调值,是印尼学生常见的发音偏误。
A1组图2是印尼学生林达吟诵月字的声调格局图。整体调形呈不断下降的曲线模式。从最高调度5,下降到1度,是非常标准的汉语去声发音,发音五度值为51。通过图1、图2声调格局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印尼学生存在声调混淆、去声调值过高降不下去的问题,但是通过吟诵,对于零基础的学生也可以掌握去声调值的发音。
图3为B1组吟诵对照组徐建顺先生的标准吟诵月字声调格局图。五度调值为51,曲线整体呈现向下的凹形曲线。吟诵月字,从最高调5度降到最低调1,是一个短促的爆破式的入声字月的发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比图1~3,观察到吟诵去声字“月”的问题在于全降调的“降”,要从最高值5度一直往下降,降到最低调1。而通过图2林达同学的吟诵月字,我们可以看出,吟诵去声有助于训练去声字。
(二) 诵读“月”字声调格局图分析

Figure 4. Chanting the word “moon” group
图4. LCQ诵读“月”字

Figure 5. Group A2 linda chanting “moon”
图5. LD诵读“月”字

Figure 6. Chinese people in Group B2 recite the word “moon”
图6. 一乙同学朗诵“月”字图
图4为A2诵读组LDQ同学诵读《静夜思》中月字的声调格局图。从图4中的凹形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同学的LCQ诵读“月”字出现了去声调值误读为曲折调的情况,整体调值呈现出先降再升的形式。它的起点为2.78,一直往下降到dot5调值为0,随后不断升到最高调5度,止点为5。林春晴同学出现了把握不准去声调值高低的问题。她的月字发音对应的五度值为315。
接下来我们对比图5 LD同学诵读《静夜思》中月字的声调格局图。图5是一条整体呈现上坡状态的曲线,但是去声为全降调,林达同学在诵读月字时误读成了阳平调的高升调,对应的五度调值是15。
图6为持有普通话一乙证书的中国同学诵读月字的声调格局图。可以很明显看出,全降调月字的一个曲线变化。它对应的五度调值为51,是标准的全降调。
为了使图表的数据更为直观,现列出以下详细的T值数据表。
(三) A组、B组对比分析
表1是A、B组分组表,A组为印尼学生实验组,B组为标准对照组(见表1)。

Table 2. T-value table of group A and B
表2. A组、B组T值表
表2为A、B组数据,其中的A1-1对应的是A1组LCQ同学的吟诵月字的T值,A1-2对应的是A1组LD同学的吟诵月字的T值,B1-1对应的是徐建顺先生吟诵月字的T值A2-1对应的是B1诵读组LCQ同学诵读月字的T值,A2-2对应的是B1诵读组LD同学诵读月字的T值,B2-1对应的是B2诵读组中国人的诵读月字T值(见表2)。

Table 3. Group A1 fifth mark values
表3. A1组五度标记值
根据表3可以看出A1组的4名同学,出现了高平调的偏误。而其中2位同学出现低平调的偏误。A1-4、A1-5虽然出现了降调,但是调值的起点没有到5度。A1-8、A1-9出现了调值降不下去的问题(见表3)。A1-10同学发出了去声调值。虽然零基础阶段的学生出现了各种的偏误,但是学生很明显地呈现出降调的意识,声调向着全降调的趋势发展。

Table 4. Group A2 fifth mark values
表4. A2组五度标记值
根据表4的诵读声调五度标记表,我们可以看出6位同学出现高平调的偏误。A2-2、4、5、6位同学出现中低平调的偏误。只有A2-1、3、9有些微降调的趋势(见表4),但是依旧存在着去声降不下去的偏误。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印尼零基础阶段的学生,通过诵读法很容易出现汉语去声变成高平调、低平调以及调值过高无法降下去的偏误。倘若在如此偏误上反复练习,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很可能会固化学生的语音偏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吟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去声的练习,建立起声调的意识,但是对于声调偏误的出现还是无法完全避免,需要学生勤加练习以及老师的督促来辅助学生习得汉语四声。
5. 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零基础的印尼学生运用吟诵法更易于习得汉语去声。通过吟诵可以给练习声调的过程增添趣味。但是吟诵法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声调教学手段,在缓解学生的声调习得排斥之后,还需要、需循环往复练习。同时吟诵的反复吟咏有利于声调反复教学,轻快的吟诵调有利于声调的记忆。
当前学者对于汉语声调与音乐相关性的研究诸多。吟诵作为诵读与音乐中间阶段的曲调,有着自身“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特点,国内对于中小学生的吟诵教学研究已有很多成就。笔者秉持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在赵元任先生、任晓霏、严晓雯、祝东等学者们对吟诵丰富的研究之下,将国内蓬勃复兴的吟诵法,运用到国际中文教育当中。
NOTES
1柳飞. 吟诵与唱歌相似不相同[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 36(1):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