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应清楚意识到,将共同富裕思想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过程,是筑牢共同富裕思想宣传高地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概论”课守正创新的客观需要,是培育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从内在逻辑上讲,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内涵特征与实践指向与“概论”课的课程目标、价值追求和社会塑造高度适应、相互贯通和完美契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应进一步强调政治站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持续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结构,推动共同富裕思想深入人心,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到丰富的共同富裕实践中。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should be clearly recognized that integrating the ideolog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ourse is a necessary demand for solidifying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ideology, an objective necessity for advancing innovation in the course, and a practical choice for nurtu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ndividuals capable of shouldering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current era. In terms of internal logic,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ntent,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ideology are highly compatible, interconnected, and seamlessly aligned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value pursuits, and societal shaping inherent in the “Xi Jinping Thought” cours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t is imperative to emphasize political po-sitioning, elevat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enhance student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continually optimize teaching design, and updat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se efforts will further embed the common prosperity ideol-ogy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individuals and guide young people to actively engage in diverse common prosperity practices.
1. 引言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题研讨了新时代如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并强调我们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人民谋幸福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会议召开后,社会各界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级政府也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行制度设计和行动部署,共同富裕从过去的理念逐渐转变为实际行动。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 立足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强调“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共同富裕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 由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因而全社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期实现。
作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和立德树人的关键核心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应承担起培育共同富裕思想的重任,推动共同富裕思想深植大学生内心深处,引导大学生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接班人和践行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因此,要推动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并探寻其融入“概论”课的时代价值、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
2. 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时代价值
(一) 筑牢共同富裕思想宣传高地的必然要求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面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发展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百余年的探索,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的道路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张满足全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消除两极分化,注重效率和公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事实证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道路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而坚持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只会将道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无成熟模式可言,只能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再经由创新理论指导具体实践。在长期的道路探索和社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共同富裕理念,逐渐形成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共同富裕思想。面对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完善。这就预示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有更多理论可以依循。不过,这也给践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避免走偏转向。显然,“概论”课作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渠道,是传递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窗口。如果在讲授过程中,有效融入共同富裕思想,将有效推动共同富裕思想深入人心。
(二) 推进“概论”课守正创新的客观需要
2021年3月,习近平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 [3] 的明确要求,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4] ,对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核心课程,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概论”课的建设效果,直接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成效,关乎立德树人培养任务的最终效果。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概论”课建设,推动“概论”课守正创新,坚守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当前,“概论”课的开设时间尚不足五年,甚至大部分院校是在2022年秋季学期才开设此课程,导致绝大多数院校缺乏成熟的开课经验,在理论讲授、教学内容挖掘、案例剖析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与国家对“概论”课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距离。要进一步讲深、讲准、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必须及时准确融入党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共同富裕理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共同富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形成了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当前,共同富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概论”课也要结合社会实际,与时俱进地融入共同富裕思想,不断提升“概论”课建设质量,用好“大思政课”这一育人主渠道。
(三) 培育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和人才培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习近平在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依循。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应牢固树立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概论”课是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党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的关键核心课程,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建设积极性的重要载体。将共同富裕思想有效融入“概论”课全过程,能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能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和艰难过程,能让大学生有效参与到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语青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概论”课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充分认识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中流砥柱。
3. 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内在逻辑
(一) 理论基石与课程目标的高度适应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运行规律,强调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财富分配悬殊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主导下,资本家不断对劳动者进行剥削,通过攫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和财富增值,导致社会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贫困,造成阶级对立和矛盾冲突,不利于人的解放和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预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消除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控制,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列宁也指出;“工人阶级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所准备起来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财产。” [5]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使用“共同富裕”的术语,但在其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探讨中,处处充满着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条件,而先进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理论主张恰恰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目标意旨 [6] 。
围绕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地探索。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共同富裕问题。在195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术语表达,指出:“党的农村中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7]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得到延展,体现在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具体民生向度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工作,2021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由此,共同富裕由过去的理念转变为实践,迎来新的发展起点。
可见,共同富裕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显然,从形成和演进逻辑看,将共同富裕思想有效融入“概论”课全过程,是“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 内涵特征与价值追求的相互贯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总体擘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要求和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现代社会。大机器、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人类走向现代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人类走向现代社会提供了精神条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现代化道路,推动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不过,现代化并不指向美好的未来。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和资本扩张的基础上,其代价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和贫富差距问题长期存在,民众生活在水深苦难中,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并未因现代化的发展有明显地改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 = 西方化”的迷思,为寻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特色要求和本质特征,从根本上扬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1]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首先,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它是共建后的共享富裕,也是共享前的共建富裕。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都投身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浪潮中;其次,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允许收入差距维持在合理区间。邓小平曾鲜明指出:“过去我们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8] 最后,共同富裕是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共同富裕不仅要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物质富裕,还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实现精神生活富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物质财富贫乏。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地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成为时代要求,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
“概论”课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关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通过“概论”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共同富裕思想有效融入“概论”课,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二者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 实践指向与社会塑造的完美契合
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共同富裕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践行。邓小平曾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的本质构成中,共同富裕是必备条件。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始终致力于推进共同富裕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共同富裕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其次,共同富裕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回应社会主要矛盾,我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持续做大“蛋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和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缩小收入差距。最后,共同富裕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2] 习近平把人民比作江山,形象地阐明了政权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深谙其中的道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深刻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正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行动,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行动。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仍旧较低,地区间、行业间、城乡间收入差距仍旧较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仍待进一步扩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要解决做大“蛋糕”问题,还要解决分好“蛋糕”问题,在促进收入增长的同时,要让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缩小了收入差距,促进了乡村社会发展。在明确的实践导向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出谋划策,并纷纷投身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当前,许多大学生奔赴祖国一线,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概论”课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党和国家将重点推进共同富裕工作。“概论”课应主动承担起培育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新人的重担,塑造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有理想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这一要求也恰恰是“概论”课的培育要求。
4. 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实践进路
(一) 强调政治站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式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党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概论”课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核心课程, 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主渠道。通过“概论”课教学,要让大学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强调政治站位,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只有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才能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使有效融入“概论”课课程体系中,讲准、讲透、讲深、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概论”课开设时间不长,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概论”课的内在实质和核心要义。同时,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导致讲好“概论”课的能力有待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师无法正确认识“概论”课的政治意涵,导致讲授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偏离。因而,要推动共同富裕思想有效融入“概论”课全过程,必须严把“教师关”,提升教师讲授“概论”课的能力。一方面,要增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强理论素养和积累鲜活案例;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切磋的机会,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优化教学过程。
(二) 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提升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需强化师生互动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当前,部分学生对“概论”课存在错误认知和判断,认为它是“水课”和“洗脑课”,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简单重复等。其中,师生互动弱化是学生污名化“概论”课的重要因素。纠正学生对“概论”课的错误刻板印象,要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在解疑答惑、课堂展示、内容讲授和课后实践等环节探索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在解疑答惑环节,“概论”课要做好课前解疑和课后释惑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在正式上课前收集好对共同富裕相关知识的问题或疑惑,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回应;另一方面是要在正式下课后第一时间收集学生对上课学习内容的困惑和教学优化建议,及时倾听学生心声。在课堂展示环节,一是要凝聚一批反映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切的展示选题,打造品牌,形成简短、精彩和丰富的展示效果,充分呈现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果;二是鼓励学生在展示环节相互提问,形成课堂讨论的教学氛围。在内容讲授环节,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生存与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增强学生的共情度与代入感,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序衔接。在社会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和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联系点,并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和调研,增强学生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三) 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结构
提升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整体质量,基础和前提是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结构。具体而言,要弄清楚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全过程的理念设计、内容安排和方法运用。在理念设计上,一方面,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共同富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共同富裕思想所蕴含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理念优势和实践优势。在内容安排上,要精准安排把握共同富裕思想在“概论”课每个章节的具体定位。在第一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讲清楚共同富裕思想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讲清楚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在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讲清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在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讲清楚共同富裕思想所蕴含的“人民性”理念,以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如何体现“为什么人”的问题;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讲清楚我国如何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讲清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关系;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要讲清楚我国在人才培养中所进行的共同富裕实践;第八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讲清楚“全过程人民民主”所彰显的制度优势;第九章“全面依法治国”,要讲清楚共同富裕实践中的法治保证;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讲清楚共同富裕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丰富的精神内核;第十一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要讲清楚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成效,以及如何通过增进民生福祉来助推共同富裕;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讲清楚生态文明建设所蕴含的共同富裕理念;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要讲清楚国家保障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章节安排,将共同富裕思想的制度、理论和实践进行丰富地呈现。在方法运用上,要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打造数字“概论”课品牌,比如建设慕课、创建动漫形象等。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和虚拟课程,与学生进行多样化互动。
5. 小结
将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全过程,是深化“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在全国上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础、文化根基、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并积极投身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具有必然现实性。“概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也是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的核心课程。提升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需弄清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概论”课的时代价值、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概论”课效果,发挥其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十期)研究项目“基于学生获得感的‘习概论’课程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CU1024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研究课题“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MYESD20231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新征程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MYJSJS2022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