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围绕国家战略不断对外开放,尤其是在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及《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文件出台后,许多高校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相应的国际学生奖学金,形成了多元的来华留学资助体系 [1]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所修读的必修课,已经被广泛纳入了国际留学生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然而,不同于本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国际学生来自多个国家,语言、文化、种族、年龄等各不相同。并且管理学的相关教学案例也涉及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模式,这些都会给国际学生的管理学教学带来挑战。
因此,如何针对国际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管理学教学特色,对国际学生“因材施教”,而对管理学教学资源“因地制宜”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在“新文科”概念提出的大背景下,本文拟对建设管理学新专业,推动管理学在不同语言教授环境下的新交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践管理学教学新模式以及建设结合中国本土管理情境的新课程做进一步探讨。
2. 因“材”——经管类国际留学生的特点
以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的留学生为例,表1汇总了2022和2023届国际留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出留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1) 学习基础差异较大。不同于中国的大学生通过全国高考或者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高校,本土大学生有相对统一衡量标准,国际生却不同。由于国别的差异,在某些重视教育的国家,国际生在高中阶段就选修过学校开设的管理学相关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有概貌了解,学习的兴趣相对浓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2] 。此外,国际生的外语能力参差不齐。广东工业大学虽然对入学的语言水平做了相应要求,但学生们的母语是否为英语也会影响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汉语水平(HSK级别)1侧面反应了他们来华时间的长短和对中国概况的了解。汉语水平更高的学生,对中国管理学情境的理解相较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同学更加容易。2)热衷表达,喜爱与人沟通交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际生相较于本土学生更愿意主动与老师互动。他们多数思维活跃、性格活泼,上课前会主动跟老师和同班同学问候、打招呼。不同于中国学生羞于表达和提问,国际生更喜欢参与课堂,表现自我。在课堂上,老师发起的提问,国际生会相对踊跃地回答。即使老师没有主动发起提问,若他们遇到困惑也会主动打断老师,举手提问。一些国际生不会因为自己专业知识欠缺或者语言沟通障碍而羞于启齿,他们有时会借助翻译工具,或者使用母语和相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Table 1. International student language proficiency survey
表1. 国际生语言能力情况调查
3. 因“地”——中国学生管理学教学现状
对比目前本土管理学的教学现状,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参与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素质几个方面做简要归纳。1) 教学内容。中国学生管理学教材使用的是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罗宾斯主编的《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第10版)译丛教材。书中所涉及的企业案例分析大多数是美国的知名企业,鲜少涉及中国情境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情况。2) 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正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课堂 [3] 。MOOC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开放,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旨在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让学生主动学习。本土管理学的教学模式也结合了线上观看录课视频,线下听取教师讲授的混合授课方式。3) 课堂参与。本土的管理学教学设计了多维的学生参与方式。由于管理学课本中涉及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企业实际案例,教师通常会设置一定数量的课堂问答。为了激励学生更加踊跃地参与课堂讨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被纳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之内。此外,除了个人层面,本土管理学也会有意建立“学习型团队”。通过布置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作业,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团队协作。4) 教师素质。管理学是经管学院的大平台课,几乎每一个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讲授管理学这门课的老师人数比较多。既有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资深老师,也有刚分配到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语言能力、以及驾驭新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大相径庭。
4. 制“宜”的可能性——针对国际留学生的调研情况
前文我们分析了国际留学生的特点以及目前针对本土学生的管理学教学现状。那么国内管理学教学方面的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课堂参与形式以及教师个人素质是否也适用于国际留学生呢?探究这一问题是为了给国际留学生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4.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中心2022届以及2023届的修读过管理学课程的来华留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去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3.3%。
4.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为了便于留学生易于理解和衡量问卷题项,我们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的七分制量表 [4]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根据本土管理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素质几个方面设计问卷。为了增强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表述。并在正式发放以前,分别找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做了预调研,且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对调查问卷做了题项表达的修改。
4.3. 统计分析方法
由于本文不对所调查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参与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素质四个方面做相关性分析,我们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的方法相对独立地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得分。基于李克特七分制量表,我们将每个题项的得分采用频数、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5] 。在同一个因素下不同题项,运用计算平均值的方法观测被调查者的不同偏好。具体来说,我们将得分由1至7,划分为低认同(分值1~3),中立(分值4)以及高认同(分值5~7)。
4.4. 调查结果
4.4.1. 教学内容
总体来说,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对留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和视野开拓是有帮助的,39名留学生给予了高认同,仅有3名学生认为这门课对其知识体系的扩充不明显。超过90%的留学生认为管理学的教学案例应该既包含中国本土案例,同时又涵盖其他国家的例子,并且他们都期望有更多的课程实践,比如去中国企业实地走访参观。对于教学内容设置了一题反向题目,询问学生是否认为有些概念细节讲解不充分导致他们不是很明白,有约半数(50%)的学生反馈曾遇到此种情况。具体内容见图1。

Figure 1. Questionnaire feedback on teaching content
图1. 教学内容问卷反馈
4.4.2. 教学模式
对于本土管理学推行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设计”教学模式,我们调查了留学生对此的态度。图2结果表明,仅有约25%的留学生明确表示想要尝试如线上课堂教学的其他教学模式;约2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近50%的学生不认为目前的课堂形式有什么不妥,也不希望尝试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66.7%的学生认为比起在家里观看老师录制的上课视频,他们更愿意到教室上课。而对于询问他们是否会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复习或者预习,超过半数(三分之二)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而剩下的学生保持中立。

Figure 2. Questionnaire feedback on teaching model
图2. 教学模式问卷反馈
4.4.3. 课堂参与方式
我们对留学生在课堂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来评估他们参与课堂的意愿和参与形式。图3数据结果表明,在课堂学习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或者对于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约75%的学生更倾向于询问老师或同学,仅40%的学生会愿意自己上网搜索或者对其置之不理。而对于例如小组讨论的团队参与方式,约75%的留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近25%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

Figure 3. Questionnaire feedback on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methods
图3. 课堂参与方式问卷反馈
4.4.4. 教师个人素质
对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几乎100%的留学生都认为教师的个人语言能力,PPT制作和中英文标识、教师个人的魅力特质、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见图4)。而在这些教师个人素养中,留学生们最看重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特质,具体来说比如老师是否亲切友好,讲课内容是否幽默有趣并且老师本人是否博学多才。而此题项的平均分高达6.75,是所有题项平均分中的最高分。

Figure 4. Questionnaire feedback on teachers’ personal qualities
图4. 教师个人素质问卷反馈
5. “施教”——面向留学生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基于本文的调研情况,结合国际生的特点和本土管理学的教学现状,我们提出国际生的管理学教学改革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 优化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优化应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就理论教学资源而言,首先需要开发高质量的双语版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案例库,并在教学试卷、课件、文献资料、网络课程中反应出来。在依托现有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学案例应更多结合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境。例如在管理学课程“组织”这一章内容讲解中可以补充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实践,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组织文化建设的一般模式,中国情境下的本土领导构念等。在谈到“全球化”和“组织社会责任感”相关问题,可以着重讲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及中国企业对外的资本、技术、人才输出等。在一些重要知识点加重中国情况与国际化的比较,比如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对于激励员工和领导员工的方式有什么差异,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和设计的不同等。从实践教学资源看,留学生表达了想要增加课堂实践,去中国企业实地考察的想法。那么首先要加快搭建管理学实训平台比如高校管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为集中实践性教学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其次,要加强与国内中外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的资源,为国际生实习实践搭建企业平台。
5.2. 尊重国际生的特点,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
从我们的调研结果得知,国际生对于信息媒体介入的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设计”等的接受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明确表示比起在家里观看老师录制的上课视频,他们更愿意到教室上课。这说明留学生很在意和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互动,希望切身体会教学过程。线下课堂的学习给与了他们更多与老师和同学互动、讨论的机会。为了强化国际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针对国际生的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应该采用过程导向、多元结合,充分激发国际生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除了仿照现有本土管理学教学中,将课堂参与程度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国际学生可能比中国学生更在意老师的口头肯定的激励方式。留学生总体的招生规模相对比较小,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仅仅是本土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因此,给留学生上课更类似于小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通过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来表示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而这也更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此外,由于留学生在语言水平以及前期学习基础的差异,约有半数的学生曾遇到过课堂上相关概念讲解不充分而导致自己不是很明白的情况。那么完善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就非常关键了。我们建议除了教学设计上的课堂互动,也应根据重难点知识点设置习题,让留学生作答。这样既有益于他们巩固知识点,也能让教师收到留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5.3. 打造学习型团队
问卷调研结果反应留学生拥有一定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意识。但是当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询问老师或者同学。而有约75%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和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这就表示除了教师讲授以外,可以尝试打造“学习型团队”,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国际生热衷互动式教学方式,团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团队内成员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习和监督。只要教学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恰当,团队学习能成为激励国际生的有效方式。目前国际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是和本土学生分开进行的。然而可以试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共建学习型团队。例如当讨论全球化环境中的管理和多样性管理等主题时,需要有不同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碰撞交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生大多很乐意与中国学生交流管理文化,学习中国企业管理制度。因此,学习型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中国学生,每个团队人数不宜过多。
5.4. 建设“以学生为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对于留学生的授课老师要求要高于本土管理学的教学需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与国际生交流和教学引导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授课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得知,留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语言与沟通能力,尤其是英语水平有较高的期望。尽管我们所调研的对象母语不一定是英语,但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能够使任课教师准确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及时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除了语言能力以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学生们喜爱某门课程的关键因素。亲切友好的沟通风格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们参与课堂互动,及时了解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与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也对国际生的教学有很大帮助。通过调研间隙与学生聊天得知,有个别专业的老师在上课时对某些国家地区的评论不够客观,其个人观点相对狭隘。而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涉及组织与员工,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建设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跨文化意识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粤教高函〔2020〕20号)。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社交媒体视角下的顾客参与资源能力形成机制与有效性检验研究(GD20YGL14)。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项目: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2022GXJK180)。2022年度广东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因材施教”——面向国际学生的管理学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广工大教字〔2022〕59号)。2023年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商工融合、知行耦合、校企联合: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NOTES
1HSK:汉语水平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