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信息技术教学早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塑造学生思想、引导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成为重要一环。如何将思政理念融入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面临的课题。通过跨学科视角,关注创新与社会责任,提升学科吸引力,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使思政教学更加深入人心,使学生在信息时代充分发展个体素养的同时,也具备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培养未来全方位人才的重要途径。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2.1. 关于课程思政
早在2020年,远见卓识的习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来全新教育理念——课程思程,这是育人本质为出发点强化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单纯的课程,是指将思政教育全面贯穿到各科目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可以接受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教师也可以运用德育的教学思维,发挥课程的德育效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1] 。
2.2. 跨学科视角提升思政实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具备跨学科的独特优势。这一实践不仅使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深耕,更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信息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与时事政治、社会伦理紧密相连。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解读时事政治,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国家政策、社会现象具象为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激发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
跨学科思考的培养不仅令学生拥有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素养,更使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视角去解析、理解社会、政治现象,形成全面的学科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起跨学科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形成更为立体、全面的认知结构。
课程思政实施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学生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增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认知。通过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这种认知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水平上,更涉及学生对信息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伦理、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
2.3. 创新素养与社会责任同步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令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 。
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应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技术发展中能够胜任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通过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注重让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创新应当与社会责任相辅相成。课程中的案例设计可以涵盖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影响,强调技术发展应当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2.4. 提升学科吸引力与学科自主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实现了学科吸引力的提升与学科自主性的突显。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国家价值观、社会责任相结合,课程思政使得学科不再是枯燥的技术堆砌,而是融入了时事政治、社会伦理等元素,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课程中不仅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价值观念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这种联系社会现实的方式使得信息技术在学生眼里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工具性学科,而是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升了学科的吸引力 [3] 。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使得学科自主性更为凸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自主性在思政引导下得以发挥,学生更主动地探索信息技术领域,不仅仅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是在学科的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这种自主性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更具深度,更使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具竞争力。
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3.1. 思政目标过于理想化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思政目标过于理想化的问题。思政目标过于理想化使得其脱离了实际的教学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具体知识与技能难以有效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高层次素养,而在信息技术这一实用型学科中,理念的过度理想化使得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学科性质的复杂性要求思政目标更具针对性,直接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难以贴合实际操作。其次过度理想化的思政目标使得学科教学容易偏离实际应用场景。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操的学科,强调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然而过于理想化的思政目标容易使教学偏离对实际应用的关注,导致学生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实际情境中,信息技术往往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理念过于理想化可能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准确把握问题本质,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思政目标的过度理想化也可能引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排斥心理。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和职业发展的压力,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学科。当思政目标脱离实际,无法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学生可能对思政教育失去兴趣,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科教学的效果,也可能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际影响力。
3.2. 跨学科整合难度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跨学科思政实施面临较大难度。首要问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事政治、社会伦理的整合不够紧密,导致思政元素难以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从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时事政治和社会伦理更倾向于社会人文领域。两者在知识结构和理念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跨学科整合面临认知层面的障碍。信息技术注重技能和操作,而时事政治与社会伦理更强调理论和伦理意识,这使得在教学设计中很难找到一个既满足信息技术专业性又能贴合思政目标的平衡点。同时时事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快速变化使得整合更为困难。信息技术更新迅速,而时事政治的变化也相当迅猛,两者的融合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这对教师来说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因为他们需要不断跟踪新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观念,以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事保持一致。再者学科和思政的整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思政教育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要求教师具备既熟悉信息技术又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伦理的能力,而这样的跨学科背景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轻松具备的。
3.3. 学科吸引力不足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未能有效提升学科吸引力,给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首先表现在课程思政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使得学科吸引力相对不足。
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然而在思政目标的引导下,学科可能更侧重于思辨性的内容,而较少关注实际技术操作的乐趣。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可能感受不到学科的魅力,对实际技术操作产生兴趣缺失,学科吸引力不足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课程思政未能有效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信息技术通常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而课程思政过于强调思辨和伦理层面,使得学科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连接相对薄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看到信息技术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这使得学科显得抽象而缺乏吸引力。实际应用场景是引导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而缺失了这一环节,学科吸引力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最后缺乏与时俱进的案例和实例展示也是学科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充满了创新和变革。但如果课程思政未能及时引入新颖、实用的案例和实例,学生将难以感受到学科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从而减弱对信息技术的学科吸引力。
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4.1. 融合跨学科元素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跨学科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策略。信息技术作为桥梁,能够借助其独特的优势将时事政治、社会伦理等元素巧妙融入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
例如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学生通过分析当今社会的数据,了解政治决策的背后逻辑,培养对时事的敏感性和深刻理解,进而形成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社会伦理的引入也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实际案例得以体现。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思考数字化社会中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伦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道德责任感 [4] 。
4.2. 强调创新与社会责任
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特别是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同时,注重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在技术发展中积极参与社会责任。
例如在《信息安全风险和防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化社会中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潜在影响。学生在学习防范策略的同时,不仅提升了技术应对能力,更深刻地体会到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例如,教学中可以用互联网公司的真实案例分析数据泄露事件,让学生思考信息安全背后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二是强调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可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实现。通过学生团队合作,设计并实施具有创新性的信息技术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创新思维,还能体验到技术发展中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起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例如,学生可以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通过创新技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4.3. 提升学科吸引力
在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吸引力方面,结合国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是关键策略。可以通过引入国家价值观,将信息技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联系。例如,在讲解《防火墙》的内容时,可以强调信息安全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层面的重要性。通过深入了解防火墙的原理和应用,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作用,从而引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浓厚兴趣。二是突出信息技术的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技术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应用,更是对社会贡献的体现。以网络防火墙为例,教学可以强调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不仅关乎个体隐私,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深刻体会到自己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从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投入。
4.4. 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创新的混合教学模式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策略。通过结合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协作学习,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巧妙地融入教学模式改革中,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一是线上自主学习作为混合教学模式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机会。通过使用AR、VR等智能技术实现微课教学,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同时激发其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二是线下协作学习注重任务驱动,通过“任务导入→跟随操作→分解操作→讨论交流→复盘总结”等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示范者 [5] 。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了思政理念在团队协作中的应用,明白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是与社会互动紧密相关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将课程思政融合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技术发展纳入社会责任的框架,使学生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忘初心,明晰技术发展应当服务人类社会的根本宗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育出的学生不仅可以有强大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会富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所有教师都要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将课程思政用到实处,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