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为社会带来了独特的价值和机遇。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开始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创新之旅。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创设计涵盖了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系统。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创造。本文梳理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文创设计案例,旨在探讨中国文创设计案例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方面的融合,并分析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
中国文创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其文创设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理论和实践方面文创产业概念都尚未普及 [1] ;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1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积极用文创设计发挥其价值;第三阶段是21世纪1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同时政府提倡创新创业,进一步推动了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设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文创产业应对环境变化进行的不断创新和调整,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起到建设性作用。
2. 商业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
中国对文创设计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政策。然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应用中,文创产业的概念都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普及,更多地被视为工艺品。
在商业化时期,文创设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灵感。例如,以“和合二仙”为主题的茶杯、以传统剪纸图案为主题的邮票、以国画为主题的明信片等产品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成功,成为当时的畅销品(图1)。融合了传统工艺和中国文化元素的景泰蓝指甲剪(图2),用优质的金属作为底材,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而备受喜爱。1980年,中国第一部以皮影制作的动画片《张飞审瓜》上映。继而出现了以这部动画为灵感的文具盒,用张飞的勇猛形象作为特色,采用青绿色为主色调,与“瓜”的颜色相得益彰(图3)。盒内的分隔结构使文具整洁有序。整体设计方案兼顾了设计的趣味性与合理性。

Figure 1. Tea cups, stamps and postcard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themes
图1.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茶杯、邮票与明信片①

Figure 3. Stationery box with a design inspired by Zhang Fei’s notable scene of judging a watermelon
图3. 张飞审瓜文具盒①
商业化时期是中国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关键起点,虽然设计条件不成熟,较少见到工艺设计上的创新性产品,但为中国文创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 产业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10年代)
2000年,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中首次出现了“文化产业”一词 [2] 。此后,政府认识到文创产业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化时期,文创产业开始与其他领域如赛事、动漫、游戏、旅游等跨界合作,这种跨界合作拓宽了产品和服务的领域。
各种创意设计和文化产品在奥运会和世博会这两大国际盛事期间得到广泛展示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设计灵感来自我国传统的五福图案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以及用汉字“人”为核心创意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其文化衍生品除了不同尺寸和样式的玩偶,还有官方出版的纪念币徽章以及T恤、钥匙扣、杯子、明信片、书签等(图4、图5)。吴亮发对蓝印花布的图案进行解构与重塑,设计出的“蓝印花布甲壳虫”,还采用不同材质表现蓝印花布的古朴清雅(图6) [3] 。此外,北京奥运专用车运用当代艺术手法,把我国剪纸、旗袍和京剧等传统元素与汽车外形相结合(图7)。提取传统元素应用于文创设计中可以提升其文化内涵 [4] 。在奥运火炬设计中,设计师将“祥云纹”提炼并运用于火炬造型设计中(图8),在满足实用性需求的条件下增添了中华文化底蕴 [5] 。2008年红点奖作品“上上签”,其灵感来源于我国的祈福文化。采用天坛的造型,配以统的墨黑色和朱红色(图9)。以传统节日为创作灵感,将取用牙签与祈福联系起来,巧妙地融合了现代氛围,赋予文创产品全新的生命力和活跃气息。

Figure 4. “Fuwa” seri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图4. “福娃”系列文创设计②

Figure 5. “Haibao” seri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图5.“海宝”系列文创设计②

Figure 6. Beijing Olympic special vehicle “blue printed cloth beetle”
图6. 北京奥运专用车“蓝印花布甲壳虫”③

Figure 7. Beijing Olympic special vehicle
图7. 北京奥运专用车③
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像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意园和广州红砖厂创意区等,汇聚了众多文创领域的从业者,并提供了一个创作、展示和销售的独特平台。同时,以城市景观和旅游纪念品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也逐渐发展起来,如明信片、帆布包、钥匙环和手工艺品等。设计师将我国传统元素巧妙的融入文创设计中,促进了文创产业的发展。
三和瓦窑致力于古迹修复,使用最传统的烧窑方式。2011年发展为文创设计公司,推出这款DIY香薰,提供了白胶、泥浆调制原料和等比缩小的砖块等,让人们以手工砌造的过程来了解传统砖石建筑的结构(图10)。蜗牛团队采用了创新的方法,保留二方连续、中心对称和扩散放射状的纹样排列的装饰特征(图11)。对蔚县传统的拼布垫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产业化生产,不仅使其具备实用功能,还拓展了不同使用空间中的应用。博物馆文创在这个阶段也逐渐发展起来,2013年苏州博物馆选用汝瓷制作“衡山杯”,将文徵明最爱的“衡山”刻成印章作为杯底,杯盖则选用天然竹材制作充当印泥盒,整体造型有苏南地区雅致的特点(图12)。使用杯子时像在使用印章,传统文化与趣味融合为一体。羊舍的“中国画的三维解构”屏风由苏州刺绣研究院采用“劈丝”工艺完成。轮廓由太湖石外形抽象而成,将山水风景分别秀在三块屏风上(图13)。移动或路过屏风,都能体会到船在湖面划过的意境,这与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相互呼应 [6] 。

Figure 10. Taiwan’s “Sanhe Wayao” DIY aromatherapy
图10. 台湾省“三和瓦窑”DIY香薰⑥

Figure 13. “The three dimensional d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screen
图13. “中国画的三维解构”屏风⑨
台湾省在文创设计领域独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朕知道了”纸胶带出自台北故宫,创意来源于康熙皇帝在圈阅奏摺时,常用于文后的“朕知道了”。2013年,厂商在以拼贴的形式,将这种象征性符号与胶带结合,在实用的基础上增添了幽默的氛围(图14)。2014年,台北故宫推出了“坠马髻颈枕”,以唐代仕女的发型为灵感,表面镶有精美的发饰图案,故宫还展示了使用前后的广告(图15)。这款有趣的颈枕不仅能帮助旅途中的人们享受更好的休息,还可以瞬间变为“唐朝人”。
这一阶段,文创设计主要集中在城市建筑文创、文化衍生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在国内外备受瞩目。我国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积极用文创设计来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工艺品的再设计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4. 数字化时期(21世纪10年代至今)
目前,我国的文创产业体系发展较为完善 [2] 。文创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文创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自2015年至今,跨界合作和数字技术使文创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 [7] 。同时,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文化消费市场逐渐扩大。
互联网的普及为文创产品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和销售渠道,将创意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数字技术的融入为文创产品增添了奇妙体验,邢璐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京剧脸谱设计方法(图16),采用剪纸风格并运用贝塞尔曲线对独立元素库进行了细分 [8] 。许王旭宇等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取唐卡元素,增加互动体验和虚拟填色等功能,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利用与开发价值(图17) [9] 。刘淼等人还将采集的竹编文化元素输入模型系统,并运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了计算机GPU,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元素运用到文创设计中(图18) [10] 。多种共享文创平台涌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成为主流。故宫推出了“故宫博物院数字导览”的移动应用,利用AR技术为游客提供导览讲解,通过数字技术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同时增强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Figure 16. Paper cuttings style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design
图16. 剪纸风格的京剧脸谱设计⑫

Figure 17.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Regong Tangka
图17. 热贡唐卡开发设计⑫
这一阶段,以绿色环保为主的文创设计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这组微山水系列产品用回收的天然木材手工制作,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水墨画风格,紫光檀木在明暗之间更添韵律(图19)。本草堂品牌配方源于《本草纲目》,采用地道药材和传统的发酵工艺酿造。设计师把瓶子设计为雨水滋养草本的画面,瓶肩上有草本叶子的经脉带有几滴水珠的图形,以传达这款酒是天然草本酿造的特点(图20)。

Figure 18. DCGAN outpu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bamboo weav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图18. DCGAN输出实验结果及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文创产品⑫
文创衍生品以及文化IP的推出丰富了市场,为文创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机遇。盲盒设计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不预先知道产品的具体模样,从而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收藏和惊喜乐趣。近年来,这一创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赢得了年轻人的热爱,为中国文创产业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例如,与三星堆文化结合的POP MART,设计出带有青铜文化底蕴的盲盒手办(图21);结合闽南传统文化,如刺桐花、斗笠帽和太极等元素设计的风狮爷(图22);将熊猫设计为旅游者形象,采用与水墨相结合的形式,并融入独特的民俗文化的旅行熊猫“嘟嘟”(图23)。

Figure 21. POP MART and Samsung joint design blind box
图21. POP MART与三星堆联名盲盒⑮
这一阶段,国内文创设计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不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我国开始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数字技术的融入带来新的沉浸式体验,IP设计成为引领潮流的重要方向,同时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也被注入文创作品中。文创设计成为传播文化、表达社会议题的有力工具,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5. 中国文创设计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文创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与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文创设计的特点。从商业化到产业化,再转入数字化时期,其涉及的传统文化不仅限于传统工艺,还涵盖了传统节庆、民俗和历史遗产等丰富元素。在这一趋势下,文创设计者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传统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与此同时,文创设计与旅游的结合也成为一项重要创新。通过设计创新的方式,文创产品不仅提升了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更在旅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文创产品的销售,更巩固了旅游地的形象,为文创设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创设计越来越注重数字内容的创新,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这种创新令文创产品更具科技感,同时也为线上销售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文创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建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曝光度,实现更深层次的用户参与度。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式体验使用户更加深度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为文创设计带来了更多创新性与可能性。
第三,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协同创新推动文创设计的多元发展。不同领域的人才跨界合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更多创新思维和创新模式的涌现。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创产品走向世界,吸引更多国际用户,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创产业朝着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文创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我国文创设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传统文化角度上,文创设计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创新的同时不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本质。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为文创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要求从业者不断更新并适应科技的快速演进。在跨界合作创新方面,存在文化差异、合作机制不顺畅等问题,要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新生态,以促使不同领域的人才更好地融合和合作。
6. 结语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文创设计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文创设计的起步阶段,文创设计主要由手工艺品、传统元素构成,缺乏创新和多元化。产业化时期的文创设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中迅速发展,跨界合作也呈现出新的机会,开始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然而,有些企业可能仍受限于传统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21世纪10年代,文创设计融合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推动了设计和服务的创新,使得文创设计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为文创设计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回顾中国文创设计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文创设计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创设计不断吸纳新思想和新技术,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使之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在未来,中国文创设计有望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传承的关键力量。
基金项目
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龙泉青瓷产业化研究(21WH70081ZD)。
注 释
①图1~3来源:https://www.kongfz.com/
②图4、图5来源:https://www.xiaohongshu.com/
③图6、图7来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angelet77/page2/
④图8来源:https://www.photophoto.cn/
⑤图9来源:https://www.red-dot.org/
⑥图10来源:https://www.sanhetk.com.tw/
⑦图11来源:蜗牛民艺工作室《凑合》
⑧图12来源:https://www.zcool.com.cn/
⑨图13来源:《创意旅游纪念品设计》
⑩图14来源:https://www.baike.com/
⑪图15来源:http://collection.sina.com.cn/
⑫图16~18来源:中国知网(cnki.net)
⑬图19来源:《创意旅游纪念品设计》
⑭图20来源:https://www.shejijingsai.com/
⑮图21来源:https://tong.luxe.co/
⑯图22、图23来源:https://www.shejijings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