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 。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将课程思政引入日常教学,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三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然而思政元素的广泛融入、深层融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来说依然是种挑战 [2] 。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不同的学科建设中,实现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 [3] [4]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和协作,从而把学习、思考和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5] 。2020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 [6] [7] 。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在不同学科课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鲜活书本知识,这要求授课教师不仅需要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方式,还需要善于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而更好地将课程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达到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目的。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10操作系统、Word及其高级应用、Excel及其高级应用、PowrePoint及其高级应用、信息安全和网络基础等知识。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依托,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宽,引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形成思政教学案例。其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下。
一是为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提供参考。通过恰当的融入思政元素,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故事化、具体化、简单化,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案例的设计使得思政教育不再是独立的课程或模块,而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的部分内容,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相统一,以此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二是为授课模式探索创新提供借鉴。改变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模式,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灵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带领学生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元素,增加教师和学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实现课程思政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发展。
三是为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高提供方向。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是“人师”。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掌握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灵活阐述、全面输出、正确演示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反复提炼、总结,并将其有意识、有计划、有技巧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课程中涉及的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学生是主体,内容是基础,不能单纯为融入而融入或者生搬硬套、浅尝辄止。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灵活运用鲜活的案例教学,有效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融入到案例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8] 。
3.1. 以学生主体为核心,把握思政元素融入主题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重点。教师应客观准确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当前国家倡导什么、社会流行什么、学生关注什么,围绕道德操守、社会责任、理想信念等,回应学生关切挖掘融入元素,研究融入方式,实现“供给侧”精准对接“需求侧”。
一是内容应积极向上。思政内容应符合当前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主流、道德法律等,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可围绕英模典型、身边榜样,例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心一意谋乡村发展的村委书记杨宁;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打破亚洲纪录,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隐姓埋名,秉持初心,推动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彭士等,激发学生学习先进、靠近先进、成为先进。
二是案例需引发共鸣。所选案例应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认同,不能单纯“案例化”。比如引用高校学生隐私保护不当导致大规模数据泄露和滥用的案例,提高学生个人隐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大学生被电信诈骗事件,增强学生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自我应对的能力。
三是方式能喜闻乐见。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胆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输出,比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辅助教学。
3.2. 以生动案列为抓手,明确实践教学思政元素融入模式
计算机作为当前社会发展、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处处需要计算机,处处体现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又可以包罗万物,这为思政融入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对此,教师可根据章节内容和实践操作的要求,广泛寻找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形成生动案例。
在学习Word应用中,引入“遥感四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勇士连》电影海报设计”、“讲好中国故事”、“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案例,在教学中一方面培养学生Word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各种精神文化的洗礼熏陶。以Word图文混排为例,教师发布与电影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内容,讲解图文排版的作用和技巧,在讲解的过程中播放《勇士连》精彩电影片段,带领同学感悟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长征精神。在学习Excel应用中,引入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数据,比如“考研率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奖数据”,教师在讲解数据筛选、排序处理方法等过程中,同时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方向、设立目标,并合理规划可行的、符合自身和专业发展的职业目标。在学习PowerPoint应用中,引入“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和“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演示文稿的制作。以我的家乡演示文稿的制作为例,教师讲解PowerPoint操作的过程中可播放“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通过观看视频,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千年文明、历史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热爱和责任感,详见表1。

Table 1. Case desig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Computer Fundamentals”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设计
3.3. 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确立理论教学思政元素融入要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应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认识计算机应用的伦理和社会责任,培养计算思维,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应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确立思政元素融入要点,为学生提供更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以Windows10操作系统为例,教师介绍杨芙清、严援朝、徐守忠、颜炳锋等众杰出科学家为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做出的重大贡献,带领学生探讨我国首个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问世,并感受中国桌面操作系统半个世纪浮沉过程。在学习计算机病毒和预防时,将计算机病毒和新冠病毒进行比较,虽然两者攻击的对象不一样,但都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例举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全资子公司——工银金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ICBCFS)被计算机病毒勒索软件攻击,导致部分系统中断事件,引导学生提高警惕,加强病毒的预防。在学习黑客和信息安全相关概念时,补充讲解黑客攻击事件,近年来国内外的数据泄露事件,比如福建厦门一个培训机构被黑客非法侵入,近2万条个人信息泄露,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和数据保护的重要性,详见表2。

Table 2. Case desig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Computer Fundamentals”
表2. 《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设计
3.4. 以信息化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政元素融入方法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模式教师重知识讲解,轻德行培养,课程的案例主要围绕具体的实验展开,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为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例如借助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资源,通过播放相关的小视频辅助教学,以更直观、轻松的方式传达知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也可鼓励学生课下自主收集视频,课堂上进行放映和讲解,引发学生探讨和思考。例如在学习第一章节计算机的发展,可以播放我国“神舟十六号: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视频,通过观看短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跨越,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制作微课:教师可设计和录制融合思政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学习材料。发布讨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及时发布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网络平台进行观点的分享。补充教育: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外知识补充教育,教师也可在“学习通”上发布课外资料,比如我国计算机领军人物、前沿科技的发展、最新的科研成果等。通过在线教育的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实时互动、远程教学,教师也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坚定爱国信仰、献身祖国建设。
4. 结束语
论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探讨和研究不同章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和课程案列相融合,在讲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传统授课模式,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创建一个积极、互动和有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增加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时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形成一种“育”和“教”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使得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2022年阿坝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基金,“‘思政元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2022070100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