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几年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滑入低速增长期,高通胀是近数年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财富缩水,物价上涨,各行各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经营愈发困难,社会面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不多,高质量工作岗位数量则更少,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使得青年从业者的心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总体呈现两极化,一种情形是一部分人看淡现状,选择“躺平”,另一种情形则是许多人被倒逼着更加努力使其保持竞争力,选择“卷赢”。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21、2022年和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77万、457万人和474万人,2023年全国考研人数首次出现同比减少的情况,2024年考研人数则首次出现下降,较上一年减少了36万人,共438万人。新疆地区新疆大学MBA和新疆财经大学MBA近三年进入复试分数线分别为,新疆大学2021年160分,2022年160分,2023年175分;新疆财经大学2021年为165分,2022年160分和2023年为157分。考研人数减少,录取分数却呈现同比增长趋势,近几年,随着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硕士的发展,以及我国对硕士学位的巨大需求量,国家适时出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明确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列的地位,推动了硕士学位方向的改革,使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比例有所提高。而各个学院对于MBA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训,也是越来越重视,而且培训的方法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例如,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通过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注重对专业研究生的实践与运用能力的培训,对其进行了灵活的教学改革,采取了集中班、周末班、半工班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工商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品质和效果得到了更好的提高。从个体发展的观点来看,在工作多年之后,青年一代通过攻读MBA,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的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还能够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经营思想,扩大自己的关系网,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让自己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岗位相匹配,将自身的才能充分地利用起来,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 基本情况
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借助网络调查的方式对新疆地区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大学两所MBA招生院校的在读、已毕业生和备考的学生进行了网络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形式、微信滚雪球抽样法进行发放,总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00份。调查问卷设计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考察青年一代攻读MBA的基本行为特征,第二模块是攻读MBA学位的行为动机,所设计题目中,与本文有关的题目主要有两个:“谁对您攻读MBA学位影响最大”和“请问您报考MBA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谁对您攻读MBA学位的影响最大”中设计了“家庭成员”、“领导和同事”、“朋友”、“老师”和“自己”等选项;在“请问您报考MBA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中设计了“提升学历”、“提升素养、竞争力”、“拓展人脉资源”、“重新找工作”、“提高薪资待遇、晋升”、“缓和就业压力”、“为下一代树立榜样”、“满足个人兴趣和求知欲”、“转岗”和“跳槽”等选项。第三模块为MBA上课方式及现状,第四模块是职业规划和就业意向。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其一可以很好地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相匹配;其二是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其三是为用人组织对人才的选聘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是为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MBA考研观和择业观提供基础参考材料,从而降低社会资源浪费、人才的错配等问题。
3. 调查结果的描述分析
(一) 攻读MBA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1) 行为过程分析
学生攻读MBA行为过程如图1所示,从激励过程理论进行分析,青年一代出于某种内在的主导需要,如学历提升、对知识的渴求或者晋升等需要,并在外部诱因变量的刺激作用下,如家庭、领导、同事、朋友和老师等的鼓励和支持下,使其内在需求持续不断的被巩固和加强,考研动机产生,从而引起满足其主体需求的行为,如认真复习,参加考试等行为,最终达成考研目标实现,主导需求得以满足,其该阶段行为过程完成,继而转向另一阶段更加高层次的需求,如此循环。
2) 攻读MBA动机内因与外因分析
将学生攻读MBA学位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将其结果绘制在如图2所示的饼图中。图1中可以看出,内在因素“自己”成为攻读MBA学位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家庭成员、领导和同事、朋友以及老师等外在因素。反映了内在因素是造成学生攻读MBA的源泉和内驱力,是根本原因。外因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因素,正如古语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交环境对考研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

Figure 2.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MBA motivation
图2. 攻读MBA动机内外因分析
(二) 攻读MBA行为基本特征分析
将攻读MBA学生的基本特征制表如表1所示,攻读MBA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至少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工作经验在2~10年区间的人数占比过大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国企、民企和行政事业单位,90%属于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对他们来说衣食无忧已是常态,可为什么选择做出考研这样一种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精力和毅力的行为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在这五层次基础上,马斯洛又补充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如图3所示,这七种需要呈三角形状分布。马斯洛认为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并存,但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需要才能发挥对人行为的推动作用 [1] 。攻读MBA的学生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作收入,父母资助及奖助学金仅作为补充,也就是说攻读MBA的学生在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得到基本的满足,促成其攻读MBA行为的主导需要是社会交往、获得尊重、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需要的其中一种或多种需要的组合,其精神需要倾向性更加明显。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BA students
表1. 攻读MBA学生基本特征
1) 攻读MBA主要动机分析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青年一代攻读MBA的主要动机有三个,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学历选项,占比达86.2%,其主要动机是提升在职业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其次是53.6%的学生希望通过攻读MBA结识各行各业的优秀精英,以达到拓展人脉资源和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人脉网络,排在第三位的则是44.6%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更换好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同时也显示了受教育程度、能力、人脉等三方面对个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反差比较大的是“转岗”和“跳槽”两项,占比分别只占3.6%和4.6%,这表明攻读MBA的学员大范围不是为了换工作或者调离原岗位,他们对现阶段所从事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任职岗位并没有不满,而是在经过职场的经历后,对所从事行业有了一定了解,对职业发展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以对标人物为镜后,更多的是意识到自身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管理能力、知识储备以及人脉资源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迫切的想要突破职业上升期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Figure 4. Analysis of the main purpose of studying for MBA
图4. 攻读MBA主要目的分析
2) 攻读MBA行为激励因素分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2] ,可以较好的说明目前攻读MBA学员为何拥有如此强大持续学习备考毅力以及克服工学矛盾困等多重困难坚持到校上课的现象。根据图4所示,攻读MBA主要目的中“转岗”占比3.6%,“跳槽”占比4.6%,也就是说绝大多数MBA学员仍然希望留在原单位发展,由此可以推出MBA学员对目前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管理制度、办公条件、人际关系、薪酬待遇、职务地位等保健因素是基本符合MBA学员心理预期的,该阶段并没有为此产生“不满意”的情形。导致其积极上进的考研行为,是激励因素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就是个人在追求与自身职业发展有关的成就、荣誉、晋升等因素得以满足的过程,促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行为。
(三) 个体差异性分析
表2是工作年限对攻读MBA影响的差异性检验可以得出,p值为0,小于0.05,F值为94.688,呈显著性差异,因此表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在具备2年~10年的MBA学员中,他们基本来自于各行业的中基层管理者,也正处在职业上升期,迫切需要通过攻读MBA从而达到突破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朋友圈”狭窄的瓶颈问题。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king years and studying for MBA
表2. 工作年限对攻读MBA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p < 0.05,**p < 0.01。
表3是上课方式和缺勤情况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可以得出,常数项为1.38,具有显著性(p < 0.05),针对上课时间安排的系数为0.45,具有显著性(p < 0.05)。这表明上课时间安排与上课缺勤情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F值为5.584 (p = 0.019),说明模型整体上具有显著性。

Table 3.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 style and absenteeism
表3. 上课方式和缺勤情况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p < 0.05,**p < 0.01。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上课时间安排是影响一学期上课缺勤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适应特定的上课时间安排,例如固定时间上课、线上课程等。如果这些时间安排与学生日常作息或家庭责任冲突,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按时到场上课,进而增加缺勤率。此外,教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难度等因素也可能对上课缺勤情况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管理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降低学生的上课缺勤率。
(四) 上课方式分析
根据问卷第三部分上课方式及现状数据所反应出的信息制表如表4所示,现阶段在职学习人数占比70.4%,全职学习占比29.6%,周六和周天上课人数分别占比57.6%,55.6%,三成学员存在上课缺勤的情况,超过一半的学员希望MBA课程能设置在周末授课,这反映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工学矛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一部分学员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MBA研究生的区别认知有一些误差和不足。首先是疫情后,MBA授课模式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均已经从线上调整为线下,上网课不影响工作的情形已经成为过去式;其次非全日制课程一般安排在非工作日授课,学员们可以兼顾学业和工作,而全日制则是周一至周五授课,大部分工学矛盾问题是出在这里,选择全日制的学员,因为车、房贷款、育儿等经济压力不能放弃工作,无法按学校要求完成出勤率,导致一部分全日制MBA学员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再次,从社会认可度方面来说,非全日制的认可度的确没有全日制高,尤其是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全日制研究生会有明确的要求。最后收获方面来看,全日制MBA学员在学术成长方面的收获会更多,非全日制学员一般在收入、资历、阅历和社会地位较高,如果在人脉和平台资源是主要需求,非全日制的帮助则会更大。
总而言之,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在报考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前一定要分析自己的第一需求是什么,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 MBA学员就业及前景分析
就业及前景是青年一代攻读MBA的另一考量因素。文章将问卷调查第四模块中就业前景信心、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及研究方向等四个问题占比前四的选项结果绘制成表格,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出,攻读MBA学员专业研究方向大体上集中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四个方向,就业单位性质中国有企业排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对于就业地的选择上,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留在一二三线城市,地州及以下则很少被选择,另外八成以上调查对象对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这一结果也验证了MBA人才更多倾向服务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而这些组织相对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地州市县及以下区域对MBA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大。

Table 5. Employment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表5. 就业方向及前景统计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包括就业、医疗、教育、文化、交通、薪资和晋升等方面;二是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就业起点是实现阶层上升的有效方式,青年一代通过考研,实现“鲤鱼跳龙门”,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甚至整个家庭和下一代的命运。按照佛洛姆期望理论公式M = V ∙ E [3] 这一角度可以很好的解释攻读MBA行为动机,即动机M的强度分别与效价V和期望值E成正相关关系,效价是开辟阶层上升绿色通过的可能性,以及上升后所带来一系列价值的提升,包括财富的增长、医疗保障、福利待遇、职权晋升、政策照顾、个人成长等获益;期望值是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上岸的可能性,其可控性和成功概率与金钱、权利和背景等有限期望值因素相比是大很多的,两部分较大的基数交叉相乘,产生了巨大的心里动机,从而爆发出惊人的考研激励力。
5. 结论
从上述数据分析和攻读MBA需求及动机分析可以看出,MBA与传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化特征。首先,攻读MBA学员“回炉”特征明显,攻读MBA的学员大部分有至少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次回到校园学习,心态和目标会更加主动和清晰。其次,学员对MBA所带来的个人价值认知,更加倾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碳”。再次,后疫情时代攻读MBA学员对于突破职业瓶颈需求越来越大,而攻读MBA专业硕士学位不仅能提升学历、完善管理知识体系、拓展人脉资源,而且作为职业发展晋升加速器,大大降低了职业发展的试错成本,其功能性与需求完美契合。第四,性别、婚姻等因素对攻读MBA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五,鉴于商业资源与机遇,攻读MBA学员就业地选择意向更加倾向于一二线城市。笔者认为,后疫情时代,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躺赢”不现实,“躺平”不可取,为自己“卷”教育,助推职业生涯迈向高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出口。这就迫切需要现阶段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通过宣传鼓励,使青年一代重拾信心,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