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引起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而大运河作为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布贴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挑战。大运河作为布贴画的创作主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为作品赋予更多的灵感和能量,而布贴画的艺术形式也能够精妙地呈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完美结合。既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能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 布贴画的发展历程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布贴画是用多种花布剪贴而成的图画。底子多用白色,也可用其它颜色,视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定。布贴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 [1] 。布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形态为“蔽膝”由两片布料重叠,周边缝缀,表布有刺绣装饰的形态呈现 [2] 。发展到唐朝时,出现了更复杂的工艺“堆绫”,将布艺材料层层堆叠形成具有立体浮雕般效果的装饰;还有一种“贴绢”工艺,用单层布艺材料平贴,创作出具有平面效果的装饰图案 [3] 。至明清时期,布贴画发展完善,种类齐全,甚至还有专门的作坊进行生产。
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布贴画涌现出了较多种类,人们将这种用布拼贴的艺术统称为布贴画、布贴花或布艺拼贴。相比传统的布贴画,现代布贴画在选题、材料、风格、造型等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3. 布贴画的艺术特征
传统的布贴画创作主题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受到中国文化含蓄风格影响,通常强调“托物言志”的艺术理念。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布贴画艺术描绘出了许多喜庆、丰收、吉祥如意等美好生活愿景。现代布贴画在材料上逐渐突破了绘画艺术的局限性,也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了传统美术的审美尺度,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个性 [4] 。在造型设计方面,更多地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通过抽象概括的方式来处理事物,常常采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以增加画面的丰富度和活力。此外,在色彩方面,传统布贴画更倾向于使用鲜艳和大胆的色彩,以“以色达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价值观。陕北剪纸大师高凤莲女士1986年起就致力于布贴画创作(图1),她的作品《财神》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布贴画的艺术特征,造型概括简练,色彩夸张活跃,具有鲜明的延川特色。

Figure 1. Gao Fenglian cloth stickers artwork “The God of Wealth”
图1. 高凤莲布贴画作品《财神》①
布贴画以布艺材料为画笔,通过裁剪、拼贴不同的布艺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本身的形态、质感和纹理,来构建具有空间立体感的作品,呈现自然而丰富的美感。布贴画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产生动态和静态的对比效果。通过不同种类的布艺材料来表现物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借助不同形态的布艺材料来增强画面的丰富度,通过叠加的方式来增强画面的凹凸立体感。此外,在创作过程中,每个独立元素的组合都蕴含着创意,布艺材料本身的独特性为每个部分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总而言之,布贴画可以充分利用布艺材料的特性为创作注入生命,结合现代化创新,它将成为一种更为独特而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
4. 布贴画在家居装饰中的需求分析
布贴画作为一种装饰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家居装饰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家具装饰对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和舒适度往往产生直接影响,布贴画在家具装饰方面具有一定的设计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4.1. 可持续发展设计需求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而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领域,纺织业每年所消耗的资源不可忽视。布贴画的艺术手法可巧妙地将废弃的纺织材料转化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仅让滞销的布艺材料获得新生,还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优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节省材料和能源,将这些布料用于新产品设计,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4.2. 文化内涵及情感需求
布贴画艺术汇聚了千百年来各民族的创意成果,它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渐积淀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物质表达。这项艺术自身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力量,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民族精神的认同。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当今许多工业产品所欠缺的。通过更好地将布贴画的文化内涵与家居装饰相结合,可以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使其独具特色,并进一步让消费者与商品产生情感共鸣。
5. 大运河主题布贴画创作
当前,许多家纺公司存在布艺材料过时、货品堆积等问题,如何将这些布艺材料有效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成了一大重难点。在布艺中融入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具有特色的布贴画创意产品,是一条可行途径。选取适合的布艺材料,在其丰富的纹理、绚丽的色彩等基础上,把大运河主题与布贴画艺术形式相结合,秉承绿色的人文环保理念,开展布贴画创作,设计具有地域特色且适应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挂画、屏风等衍生产品。
5.1. 大运河主题布贴画创作构思
基于繁忙的当代人对轻松自然和文化韵味的家居空间的向往,在创作中采用国风景物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大运河杭州段为基本素材,对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凤山水城门遗址、香积寺、白塔、广济桥、武林门码头、桥西历史街区标志性景物和风土人情进行生动描绘,以天然环保可持续的布贴画为载体,丰富其表现形式。通过融入大运河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有助于提高作品吸引力,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传承。非遗手工艺伴随着人民大众的生活传承下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成为当地自然风景和人文文化的一个输出窗口 [5] 。
5.2. 大运河主题布贴画创作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中国画的构图,通过有趣的留白和精心布局,丰富作品表现。由于布贴画在造型设计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更加注重材料的综合运用,使材料的丰富变化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相融合,使布贴画呈现更生动、更富生命力的效果。“通衢烟雨待邀月,塔影留馀胜处寻。碧水会澜谁问渡,人家怀古忆梵音”。运河之美以及王其煌描写运河的七绝给予了意境和色彩的灵感。烟雨飘渺的大运河,青蓝之间隐约可见远处白影,建筑物结构均衡、对称,在这些平衡中以水面倒影以及山体、树木打破整体的工整与寂静,增加画面的灵动和生命力。

Figure 2. Route map of representative attractions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Hangzhou
图2. 大运河杭州段沿岸分布的代表性景点②
布贴画创作需对自然形态进行拆分、重组,将具体形象简化为意象,同时在立体结构和平面秩序上进一步处理。利用布艺材料的特征和可塑性让画面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布艺材料有着不同的纹样、材质、肌理、触感等等,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画面质感,如柔软的水波、坚硬的石头等。基于此,展开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布贴画创作,首先对元素进行概括和提炼,再进一步形成布贴画的设计创作。
(一) 元素提取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利用大运河杭州段自然景观具有的优美造型,如图2所示在运河沿岸景点中选取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凤山水城门遗址、香积寺、白塔、广济桥、武林门码头、桥西历史街区中的代表性建筑物作为创作元素。
(二) 元素转化
将提取得到的创作元素复杂结构加以拆分、重组,进行抽象化的创新。以船只为例(如图3),用简化抽象化的块面来表现船只结构特征,以少量线条做分割,加强结构感。在处理相对方正的几何形状时将块面进行部分变形,增强船只的动感与画面的灵动性。

Figure 3.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sign element of boat
图3. 船只元素设计转化演变图②
在建筑造型(如图4)设计上与灵动漂泊的船只形成鲜明对比,在线条、块面的处理上沉稳、磅礴、刚硬,使画面产生亦动亦静的对比。将复杂的房屋块面化处理,再以简洁的线条进行装饰,在布贴画的表达限度内展现其特征。树木以线条以及布艺材料二次造型的形式表现,自由的造型打破建筑的凝重,让画面更丰富而又有活力。

Figure 4.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sign element of architecture
图4. 建筑元素设计转化演变图②
5.3. 布贴画制作工艺
传统布贴画工艺流程手法独特,既保留了色彩丰富艳丽、边线明朗整洁的特点,又因材施艺,通过布艺材料清洗、托裱、布局、打底、裁剪、粘贴、拨皱、熨烫、抽丝、塑型、拼接、加衬等十几种技法进行创作 [6] 。在布贴画的创作中可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使作品更加丰富。
布贴画的制作步骤可分为五步:
1) 确定题材,绘制设计稿,搭配材料。这是大部分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奠定了作品的基调。
2) 剪样。将设计稿中每个部位的元素形状一比一地在纸板上绘制和裁剪,制成纸样,便于后续布艺材料的裁剪。
3) 选材,裁剪。根据设计稿各部位地需求选择匹配的布艺材料,再将准备好的纸图放置在布艺材料上进行裁剪。传统布贴画一般预留1~2 cm的边缘,对于细节的表现有一定限制,在本设计中采用热熔剪,在裁剪的同时直接加固材料边缘。
4) 粘贴组合。将裁剪好的布艺材料进行粘贴组合,在需要立体效果的局部,可在此基础上做加法,使用布艺材料叠加,或添加棉花、泡沫纸等填充物,获得浮雕效果 [7] 。
5) 整合,修饰。将粘贴组合好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设计稿整合粘贴到背景材料上,并可使用绣、缝、破坏、二造等技巧增加细节。例如本设计中的树木就是以布艺材料中的纱线来加强立体效果。
在大运河主题布贴画的创作过程中,合作伙伴海宁金永和家纺织造有限公司提供的布艺材料将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布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需要符合主题需求,还需要具备足够的质感、色彩搭配和耐久性,以确保最终的布贴画既能够传达艺术家的创意,又能够成为高质量的装饰品。
在图5中选择的布料应当能够反映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特色,包括传统的图案、色彩与纹理,以及与大运河相关的元素,如上文提及的建筑、船只等。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布贴画更好地表达主题,并激发观众对于大运河历史的共鸣。

Figure 5. Textures and colours of fabr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artwork
图5. 作品中选用的布艺材料纹理及色彩③
6. 大运河主题布贴画在家居装饰中的应用实践与效果展示
布贴画在不断传播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应用范围,除了以画的形式出现,还见于衣肩、衣兜、披肩、鞋头、裤脚、窗帘、门帘等日常用品 [8] 。布贴画在家居装饰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布贴画的质感比其他材质的拼贴画更柔和且适合生活场所,个性化的布贴画更是突出了饰品摆件的审美性,能以悬挂式、摆放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本文主要从家居壁饰类和隔断装饰类产品展开应用实践。
6.1. 《运河之畔·碧波流韵》设计实践
作品《运河之畔·碧波流韵》选取了大运河杭州段十景中的凤山水城门遗址、拱宸桥、武林码头、白塔四个景点中的代表性建筑物作为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图6),背景以浅色带有波纹般肌理的布艺材料代替河水,再以山峦及其虚化的倒影与这些规整的建筑形成对比,使画面丰富而有层次。小船和飞鸟打破画面的宁静,让作品更加生动而有活力;用完整的块面造型与树木的线条造型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元素的形态、布局、材质、色彩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综合诠释。

Figure 6. Simulation of fabric material application for the design work “Canalside · Blue Waves and Rhythm” of cloth stickers
图6. 布贴画设计作品《运河之畔·碧波流韵》的布艺材料应用模拟图④
该组布贴画作品作为挂画应用于家居壁饰,可使有限的空间拥有无限的意境。三张图各为完整构图的作品,亦可连续衔接或互为呼应地使用,摆放方式多样,可适配多种空间大小和空间类型。
6.2. 《运河之畔·清河映蔚》设计实践

Figure 7. Simulation of fabric material application for the design work “Canalside · The Clear River Mirrors Each Other” of cloth stickers
图 7. 布贴画设计作品《运河之畔·清河映蔚》的布艺材料应用模拟图④
作品《运河之畔·碧潋映蔚》选用广济桥、香积寺以及桥西历史街区作为画面的主要部分(如图7),这些地标的选择为画面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还是城市记忆的象征,为设计注入了丰富的故事性和情感。采用浅色波纹布艺材料表现河流,赋予画面柔和的质感,并通过深色波纹作为倒影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立体感。采用散点的构图方式并利用波纹效果将空旷的背景分割,散点的使用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使得布贴画整体看起来更加通透、清爽。这种分散排布的方式有助于给画面增添一种活力和动感,同时也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自由地漫游其中,不会感到局促或混乱。
屏风是中国古典家居的标志性装饰,既用于隔断和遮蔽,可在室内外使用。除此之外,屏风也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大摆件,能起到烘托典雅气氛的同时为环境赋予极致的美感。当代人越来越注重家居风格的文化内涵,屏风作为中国传统家居代表,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中华美学,因而历久弥新,备受钟爱。屏风的种类、装饰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家具隔断。该组布贴画作品作为屏风应用于隔断装饰类产品,其多层次丰富而柔和的材质能中和隔断的切割感,有助于柔化空间线条,比木制、玻璃等屏风更简单轻便,给居住者以温馨活泼的家居氛围。
在模拟图8中可见,挂画与屏风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装修风格,为整个室内环境塑造雅致、悠远的氛围。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布贴画,不仅拥有更好的装饰性,也可设配相对简约大气的装修风格,为整体环境塑造大气蓬勃的氛围。

Figure 8. Simul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 of the Grand Canal-themed fabric stickers as wall paintings and folding screens
图8. 大运河主题布贴画作为挂画、屏风的应用场景模拟图④
7. 结语
布贴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丰富的触觉质感、多变的构成手法,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性关怀。现代布贴画不仅在艺术领域有所突破,而且在家居装饰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布贴画创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通过将布艺材料有效转化为有价值的装饰品,可满足当代人们对于家居空间轻松舒适的物质追求和对于文化韵味的精神向往。
注释
①图1来源:中国美术馆 https://www.namoc.org/xwzx/zt/gaofenglian/xiangqingzuopin/201407/t20140702_279106.htm
②图2~4来源:作者拍摄、绘制
③图5来源:作者拍摄
④图6~8来源:作者绘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