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字幕翻译的研究背景
字幕翻译又称语际字幕,是在保留原声的前提下将源语背景下影视作品中的有关信息译为目的语的语言加工过程。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肩负起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其中,影视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蕴含着丰富中华文化元素的影视剧字幕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研究,我国较之于西方译界起步较晚,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为代表字幕翻译研究学者对影视翻译实践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钱绍昌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总结了影视作品的五大特点和七条翻译经验 [1] 。李运兴在《字幕翻译策略》一文中提出字幕翻译最主要的要求是在时间、空间、文化等限制下最有效地给出最重要的信息 [2] 。张春柏在《影视翻译初探》中指出影视语言具有即时性、大众性等特点,并结合字幕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了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3] 。
2. 关联翻译理论与字幕翻译
关联翻译理论的理论来源是关联理论——该理论起源于语用学,其创始人是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关联理论是指“交际者对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读者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而读者则结合话语传达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交际意图的认知。” [4] 在语言交际中,读者按照自己的认知标准理解话语内容,并产生相应的语境效果。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正式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之下,格特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是译者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过程,即译者思考、推理、提出假设和寻找关联的过程。“翻译是一种语际的、文本加语境干预,与原作者意图和接受语读者意图建立的关系。” [5]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存在两个概念,即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这便是将整个翻译过程置于动态的交际模式之中,根据受众的认知语境整合原语信息,力求确保受众能够在动态的语境中实现动态的认知推理。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近二十年间新兴的翻译研究领域,具有瞬时性、通俗性、信息强度大、视听结合度高等特点,故其对新时代的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不仅要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处理文本信息,实现忠实于原文本的“信”,还要在时空限制下用尽量简短的语言传递出尽量完整的信息,实现字幕翻译的“效”,即确保目标观众对译入语字幕的领悟效果。在字幕翻译中,以“寻求最佳关联”为目的的关联翻译理论可以指导译者生产出高度关联的文本,帮助观众在付出最少认知努力的基础上获得最佳认知效果。这就要求字幕译者既要扮演观众的角色也要扮演导演及制片人的角色,不仅要在字幕翻译中分析推理电视剧导演及制片人的交际意图,也要结合观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环境翻译出合乎其期待视野的文本,从而打造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效果。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对于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 《西游记》字幕翻译特点
影视作品是集声音、影像、文字等元素于一体的大众传媒作品,电视剧作为文学在影视界的一种呈现形式,将字数动辄数以万计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浓缩成若干集数的影视作品,这不仅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和视觉思维,而且在快节奏的当下,这种更适应人民对于文化产品应兼具信息密度与娱乐效果的时代性需求。
电视剧《西游记》又名82版西游记或86版西游记,改编自明代作家吴承恩的同名小说,它于1982年7月3日正式开机,同年10月1日播出试播集《除妖乌鸡国》。1986年春节期间,央视连续播出前11集,1988年央视将25集全部播出。本文将聚焦于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中英双语版西游记,以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这一经典剧集为例,对比分析官方译本的优势与不足,深入探讨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3.1. 官方译文优点
3.1.1. 简洁性
夏特沃斯(Shuttleworth)和科维(Cowie)认为字幕翻译是“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 [6] 。Gottlieb指出:“当观众的目光分别投向影片画面和银幕底部的字幕时,他们的总体感觉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注意力会持续分散,因而导致信息亏损。” [7] 上述言论皆是字幕具有瞬时性特点的佐证。据统计,一般观众每秒钟能够浏览完毕并大致理解的字符上限在13个左右,这就对译文词句的长度提出了要求:译者应该删除不必要的词汇,力求在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呈现出最完整的信息,但译者也应该意识到这样一点:信息删减并非盲目缩短篇幅,更不是随意压缩信息,而应基于关联性原则,合理判断受众的理解能力,尽量减少观众的视觉负担与认知负担,从而寻求最佳语境效果。
当女儿国国王在花园中对唐僧深情告白的时候,唐僧委婉地回绝道“贫僧身许佛门,正是为了解救芸芸众生,使世上不再有杀伐战争,使人间不再有怨女旷夫”,这句台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四字成语丰富,但四字格是汉语韵律和表现力的一种呈现,在英语中难于找到对应的结构。而官方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兼顾了词语释义的完整性与字幕空间的局限性,缩减了英文词汇的数量和长度,例如将“芸芸众生”译为“people”,“怨女旷夫”译为“men and women”,由此可见,针对中文特有的四字成语,译者多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字幕的简洁性特点运用到译文之中,所以官方译文“I follow the Buddha to rescue people, stop the wars and conflicts, and stop men and women from being lonely in the world.”这样的译文不仅在长度上与中文相符,在表达上也更加地道,兼具通俗简洁与文化审美的特色,充分体现出唐僧一心皈依佛门、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夙愿,话语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帮助目标观众在付出最少认知努力的基础上获得最佳认知效果。
3.1.2. 文化性
对于《西游记》这类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来说,无论以何种形式演绎,其中丰富的文化负载词都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特色。“文化负载词”最早是由许国璋在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8] 一文中提出的概念。Hartman则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与某语言社会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词汇或短语” [9] 。廖七一关于文化负载词有如下论述:“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定的活动方式。” [10] 王恩科则认为每一个文化负载词都是“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 [11] 。因此,中华文化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淬炼的文化瑰宝的缩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语言艺术,译好文化负载词其实也是向外国受众准确传递中华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搭建沟通的桥梁。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它在电视剧《西游记》的台词中亦是随处可见。考虑到中英文受众的认知习惯和表达习惯都存在较大差异,译者也应在充分考虑读者认知背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准确传达文化信息,译对译好文化负载词,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原文:城南有座解阳山
译文:∙∙∙A mountain of offspring dissolved in the southern city
在将电视剧台词与《西游记》原著进行对比之后,笔者发现较之于原著,剧中台词更为精简。例如,本句台词中只提到解阳(山),而原著中还有(破儿)洞和(落胎)泉,三者其实同为堕胎之意。在“解阳山”的官方译本“a mountain of Offspring Dissolved”中,“阳”被译为了“offspring”,意为子孙后代,该词相较于生物学上的embryo (胚胎)更具文学性,符合原文中“阳”(指腹中胎儿)的隐晦性表达,这是中国人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的有力体现。“dissolve”意为“使溶解”,符合堕胎的真实过程,但又彰显出解阳山泉水的奇效,这种偏于直译的表达看似恐怖血腥,但仔细想来,其实完全符合本文的神怪语境。
(2) 原文:我上女儿国去请个太医来看看
译文:I’ll bring a doctor from the Womanland.
女儿国在原著中乃吴承恩杜撰之地,故现实世界中没有对应的译文,官方字幕译文并未将此地按照今义译为“daughter’s country”,而是引用了“女儿”在古语中的含义,意为“年轻女子”。而“女儿国”的译文在构词方面也独具匠心,由于女儿国乃虚境幻乡,故而官方译文的译者仿照“wonderland”(仙境)的复合结构将其译为“womanland”,这属于异化翻译,能够让外国观众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构筑这样一个全是女子的虚幻国度的形象。
3.1.3. 完整性
上文的文化性和简洁性属于词汇翻译的特点,而完整性则体现在独立语句的翻译之中。中文具有意合的特点,常有省略现象;而英文强调形合,以逻辑性见长。在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经典插曲《女儿情》中存在很多无主句,比如“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等,官方字幕译者也注意到了中英文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于是在译文中将缺失的成分一一补足,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观众的认知障碍。
例如,“只怨今生无缘”是女王对于命运将其与唐僧分离的无奈感慨,故译者将其译为“It’s the fault of fate to separate us”,以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句子向观众再现女王对“天道不公,拆散璧人”的如泣如诉。“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则是女王对于唐僧的字字陈情,所以在译文“Never want to say goodbye, but hope you safe secretly”中译者不仅补足了宾语,还以句式对仗的两行祈使句与原文形成了呼应,女王对唐僧的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凸显得淋漓尽致。让目的语受众能够产生与原语受众同样的观赏体验,是检验译文质量的最佳标准。
3.2. 官方译文缺点
3.2.1. 误译
在唐僧一行四人初次踏入女儿国境内时,由于国中女子平日里难得见到男性,于是便欢天喜地地奔走相告,情不自禁地发出“快来看人种啊”的吆喝声。而在官方译文“Come here quickly to see human beings!”中却将“人种”译为了“human beings”,其实是犯了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的错误,颇为不妥。女儿国里只是没有男子,而不是没有人类,此处的“人种”不妨直接译为“men”。
在女儿国国王与唐僧初逢之时,为了尽快安置旅途劳顿的师徒四人,女王派人将他们安置到了馆驿之中。而在“先与高徒到馆驿歇息”的译文“How about having a rest in the post station first”中,“馆驿”被译成了“post station”,英文本意为“邮局”,此处实属误译。经查证,古代馆驿是专为往来官员出行使客等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的交通机构。在我国古代馆驿的创置至少可以追溯到先周时期“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而“馆”和“驿”一开始的含义不同:馆只是旅客停留住宿的地方。驿则是官方储备物资且转运的地方。行至唐代,也就是师徒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馆驿含义已经趋同,唐代的馆驿的主要功能有提供食宿以及提供交通工具。结合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唐朝,此处译法实乃误译,建议改译为“posthouse”,意为“供过客休息之用的驿站或驿馆”,这样才算尊重史实。
3.2.2. 字幕冗余及重复的问题
在唐僧喝下女儿国子母河水怀孕之后,孙悟空前往解阳山向如意真仙寻求解药,结果如意真仙因为自己侄儿红孩儿与孙悟空有过不愉快过往而对其怀恨在心,不予悟空解药。“与人为奴怎比自在为王”是他为红孩儿鸣不平的肺腑之言,而在字幕译文中,同样的中文出现了两次,而译文也被切分成了“Being a slave is much worse”和“than being a king”两帧,此处中文只有10个字符,而英文却长达36个字符,三倍的差距使中文阅读时间与英文阅读时间匹配度大为降低。为了避免冗余,笔者建议此处中文字幕只需出现一次,且译文可以简化为“A king is better than a slave”,从而能够减少观众的视觉负担,令观众可以在体验更为简洁地道的英文的时候轻松体味影视情节。
4. 字幕翻译策略——以《西游记》第十六集为例
4.1. 异化法
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英文缩写,如IP、CPU、FDA,所有的英文缩写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都应该给出其全称。文章标题中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英文缩写。
本集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集中于神祇仙魔的名称,这些名词兼具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而异化策略能够凸显出中国元素的特色,向受众展现中国神话的独特魅力,以下为本集中出现的异化翻译案例(见表1)。

Table 1. Official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表1. 文化负载词的官方翻译
这些神魔的名称如果仅采用意译或直译的单一策略,很可能会使受众不知所云。以“昴日星官”为例,它原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其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鸡,这位神官的神职是“司晨啼晓”,故而译文中保留了“Pleiades (昴星团)”这一意象,使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位仙人是管理昴星团的神官”的心理认知,加之该神官的形象是一只拟人化的公鸡,故而观众可在观剧时结合自身文化背景中“公鸡是蝎子等昆虫的天敌”的通识,便可推知这位昴日星官是特地前来降妖伏魔(此处特指蝎子精)的,认知上的关联性便得以建立,而本句台词的译文也因此在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前提之下与读者的认知期待实现了一致。因此,对于专有名称类的文化负载词而言,异化法比归化法更易于实现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帮助读者译者构建最佳语境效果。
4.2. 意译法
有些台词如若采用直译原则,其关联性将变得薄弱,在每帧画面对应的字幕转瞬即逝的情况下,拥有不同语系背景的观众便准确把握其中内涵,故而译文用词要考究,既不能冗长生硬,又要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所以简洁达意的意译法相较于直译法更具灵活性,更适合应用在翻译字幕这类具有瞬时性的文体类型之中。
(1) 原文:岂不是两全之策啊?
译文:Is it great?
原文的语境是孙悟空在劝唐僧先假意答应女王请求,待通关文牒盖章之后他再施以定身法术使四人脱身。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则为“Isn’t it a prudential strategy?”其长度不仅是原译文的两倍,不便于观众在短短一秒之内浏览完毕,而且“strategy”出现在此处的口语之中会略显死板,因此,不如参考采用了意译法的官方译文,从而凸显孙悟空此主意“妙”的特点,省略“策(略)”之意,仅用一个“great”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观众的共鸣,使其感叹于悟空的机智,从而无需花费心力理解“strategy”的具体内涵。
(2) 原文:出家人岂有再还俗之理?
译文:I am a monk, so how can I marry?
本文中的“出家人”意为“和尚”,而“还俗”乃佛教用语,原本是指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该词在英文中有对应的单词“secularize”,但此处并未将其作此等直译处理,而是结合语境意译为“marry”,这符合特定的语境,也表明唐僧不愿屈从于女王圣旨与其结婚的态度。在此处采用意译策略的出发点是考虑到部分受众对于佛教文化不甚了解,所以在字幕翻译中应避免出现专业词汇,以免增加观众的认知负担,这就能够在未改变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了观众的理解难度,使观众易于推理出字幕的交际意图,体味唐僧一心向佛的坚定初心。该译文在字面上看似脱离原文,其实与原文本意一脉相承,符合关联翻译理论中“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4.3. 省略法
省略法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删除台词中的冗余成分,充分利用字幕空间,将原文以一种更为凝练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运用省略策略的前提是不能忽视语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连贯性,否则省略原则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原文: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
译文:It’s a fate for a couple to get married.
原文意思即“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译文先是省略了“自古道”这一不影响文义的状语,而后将信息提炼诠释为“婚姻是一对夫妇的命运使然”,这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对原文核心要义的再现,在无需向观众另行解释“月老牵线”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就能呈现出男女姻缘的宿命感,用最简洁凝练的用词实现了最大化对等的表达,建立了最佳关联性。
5. 结语
正如斯珀伯和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所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讲者依据对听者认知环境的判断生成与听者具有关联性的话语明示,听者以讲者的话语明示作为证据推理获得讲者的传信意图。推理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 [12] 由于字幕翻译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高,故其对于话语明示的信息和受众认知水平之间的关联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关联性是心境和语境效果的函数。” [12] 因此,字幕译者在翻译过程应该兼顾观众认知能力和语境效果。
由于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剧作者与译入语观众有着不同的认知语境,这就要求译者要结合字幕的语境采用恰当的策略灵活处理。译者无法提供与原文形式及含义完全对等的译文,但可以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尽力减少观众在欣赏影视的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形成最佳关联性。译者通过采用异化法、意译法、省略法等策略使得译文原文达到语境的相近,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最佳关联性。
本文基于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对比官方译文的优缺点,并总结出字幕的策略,由此可见,关联翻译理论对影视翻译的译文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优秀的影视作品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源,而优质的字幕译文将有助于文化精华的完美再现,这将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并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民族文化更加自信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