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媒体是指任何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向外界发布事实或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媒体不仅仅用于工作,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出现了它的身影。自媒体的信息内容具有普泛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传播主体是大众,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中心。
当代青少年正处在自媒体发展正盛之时,开放多元的自媒体深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他们可以随意地将信息传递给他人,效率极高,并且不亦乐乎。而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学习思考的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因此走向了歧途,这就给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客观看待自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并且做好应对,强化网络法治教育成效,将有利于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
2. 自媒体时代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发挥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在自媒体网络的影响下,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更为必要。
2.1. 法治教育要为青少年参与自媒体网络做准备
如今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自媒体网络几乎已经融入到所有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
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上网群体,如何保障青少年文明健康运用网络、远理网络侵害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应有之意 [1] 。
2.2. 自媒体乱象影响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培育
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多,传播效率变高,对于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养成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为了能够引导青少年有效识别形式各样的信息,网络法治教育义不容辞。要知道,自媒体网络中的信息会无孔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要想从根源上去杜绝这些信息既不可能实现,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青少年群体只能直面这些信息,没有逃避的选择。有关调查报告发现,有30.3%的未成年人都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面对这样的情况,实在有必要强化相关法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网络文化的引领 [2] 。
3. 自媒体时代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由于自媒体时代的一些特殊性,相比于以往综合的法治教育,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存在一些新的困境。
3.1. 学校网络法治教育未能完全与时代接轨
2022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北京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2022)》”)。《青少年蓝皮书(2022)》发现,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其中城市为14.6%,乡村为14.2%。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说明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开设网络素养课程以及相关工作普遍存在不足与不到位问题。《青少年蓝皮书(2022)》还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3.2. 家庭网络法治教育存在一定困难
法治教育需要靠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使用自媒体网络的主要地点就是在家庭环境中。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对青少年法治素养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
《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家庭氛围会影响未成年人上网时长,甚至网络依赖程度。而与父母感情好的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比例低于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

Figure 1.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s and their parents affects the duration of internet use
图1. 未成年人与父母的感情关系影响上网时长
《青少年蓝皮书(2022)》显示,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周中(周一到周五)从不上网比例为21.1%,上网时长三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5.6%。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周中从不上网比例为11.8%,上网时长三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20.6%。在周末节假日,18%的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在三个小时以上,而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这一比例高达47.1%,见图1。
这可能会让家庭法治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与父母关系一般的青少年会更喜欢上网,越是上网,接受法治教育的时间就越少。越少接受教育,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可能会继续恶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而严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3. 网络法治教育权威受到时代挑战
在自媒体时代之前,法治教育被视为一种代表国家强制力的教育,青少年接受来自社会、教师的法治教育,大多都能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可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信服力。然而如今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依靠其独有的信息传播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大批的青少年。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已有的法治教育的成效。
《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近年来网络视频类应用已成为当下热门,青少年村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短视频影响。另外,小学生观看直播比例更高,为4.7%,高中生则自然也是这一类平台的重要用户。根据2021年CNNIC的数据,未成年网民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呈增长态势,2020年,这一比例达49.3%,排在听音乐和打游戏之后。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看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首位,占47.5%,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类App的未成年人比例更是高达65.3%。其中,初中生使用短视频应用比例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占比67.9%。
《青少年蓝皮书(2022)》还指出,青少年参与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日渐增多。这些谣言各种各样,它涵盖了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此外也出现许多青少年通过自媒体网络传播不良资源,窃取他人隐私的事件。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上许多内容参差不齐,追求噱头,缺乏深度,对没有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是个巨大的挑战,其算法机制也较容易令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交往价值观,严重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权威。
4. 自媒体时代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对策
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法治意识的形成则需要进行专业的法治教育。参考赫尔巴特的教育惩罚观和具身认知理论,针对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解决。
4.1. 营造校园法治情景接轨自媒体时代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情景是一种能够给学习者呈现知识的应用场所,它能够促进学习者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逐渐达到对知识的全部吸收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置身于自媒体网络情景中,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这种情景的是与非。
第一就网络素养教育而言,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专题讲座,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也可以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或道德与法治教学,通过各种活灵活现的案例,将学生代入情景中,好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第二,综合真实和虚拟两类情境能够起到很好的增强情景效果,它能促进学生的具身运动,从而走向深度学习。例如,创办“青少年网络犯罪”法庭主题活动,让学生来当法官、陪审团、被告人等角色,将虚拟与真实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从而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体验,强化了学习成效。
第三,校园法治文化需要进行更新,那些法治宣传栏、法律知识竞赛或辩论赛很多学校都有,但是内容还不够与时俱进,需要紧贴自媒体时代主题,针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
4.2. 构建新型教育场域抵御时代冲击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社会是联结的,所有可以改变事物存在状态的事物都是行动者。当社会结构网络中的诸多行动者“联合”起来,一个既定的社会场域就得以构型 [3] 。身处社会场域的人们会构成一种行为倾向,从而影响到身处场域的每个人。所以就需要去构建一种新的教育场域,并由此作为中介变量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第一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构建家庭交互场域。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还需要从家长开始解决。家庭是青少年重要的生活场所,家人的言行举止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家长要做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的领头人,为青少年子女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例如文明节制地上网等。要与子女多交流与自媒体网络相关的事物,鼓励他们做自媒体平台正能量信息的传播者,及时制止并纠正他们在自媒体网络的不当举止,并且以身作则。
第二,师生和生生交互场域也能够间接影响到家庭网络法治教育。青少年子女与自己的教师、同学之间的社会交互能够在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碰撞,促进深度学习,从而健全人格、优化整体素养。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在,家长要鼓励子女多与同学、教师学习交流,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打造交互场域,实现互相学习和监督。如此,家长自身所需要做的教育工作会减少许多难度。家庭、师生、生生三种交互场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场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得到熏陶,有力地抵御了自媒体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4.3. 施行惩罚策略加强网络法治教育权威
根据赫尔巴特的教育惩罚观,当作业、监视、威胁等手段不能奏效,起不到训育的效果时,实施惩罚就是正当的 [4] 。而教育惩罚是否有效,主要看教育者是否合理地施行了惩罚策略。科学合理的惩罚策略对于解决青少年法治素养缺失问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针对青少年在现实中的过错,要合理适量地使用惩罚。要明确惩罚不能不用,只是不能乱用。使用教育惩罚的条件是青少年存在明显的过错行为或者意图,在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学生成为老师或家长的出气筒现象。青少年通常比较浮躁,有轻微不服管教的倾向很正常,在没有产生错误行为或者意图前,就不能使用惩罚。要注意惩罚指向的对象是“恶”而不是学生本身。如果做不到这点,惩罚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会严重损害双方关系。
第二,学校、家庭、社会要展开合作,对青少年在自媒体网络上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学校要对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审查、监督和约束,可以与同学和家长交流,确保青少年学生在绿色环境中成长。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和行为,学校和班主任应当采取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处理,针对网络上的过错行为,使用落到实处的教育惩罚,不能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即便在网络上也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各大自媒体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网络法治教育的一份责任。如今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发言或是进行其他活动都需要注册并实名认证,对于青少年账号需要采取额外的关照。倘若青少年发表违规言论或是进行过错行为,将被警告,次数过多将被限制活动甚至短暂封禁账号。也可以建立教育部联网系统,若存在严重过错行为,将被通知学校和家长,进行专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