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培养路径探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Approach to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Taking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as an Example
摘要: 在国际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传播中华文化已成为时代需要。传讲中国故事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重视该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培养路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十分匮乏。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以及自我课堂观察法,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的培养路径。首先建立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构成框架,包括三个子能力:英语表达能力、故事设计能力以及文化传播能力。随后基于对8所高校的调查研究,结合本文作者的教学实践,创新性地提出“课程性培养–形成性展示–实践性演练”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a necessity of the times.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is abil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pread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bu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majo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bility to spread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self-classroom observation. First, a framework for the ability to convey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is established, comprising three sub-abilities: English expression ability, story design abilit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ubsequently, based on research conducted at eight universities and incorporating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paper innovativel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cultivation path of “Curriculum-based training-Formative Presentation-Practical Exercises.”
文章引用:田艳, 贺赟, 张齐红. 高校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培养路径探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2): 559-56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2092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

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2017年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2021年5月31日,习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32021年12月14日,习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4,这也表明习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思想已经从中国新闻舆论场域、外交工作场域向其他场域延展,体现了国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关注。

1.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明确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年轻人代表着新生代,是活跃积极的群体,但总体上这类国际传播人才仍然缺乏 [1] 。而高校学生在此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培养价值。

2007年,为顺应国家语言文化推广的需求,教育部创建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并发布培养方案,2009年招收第一批汉教硕士,目前全国招收汉教硕士的高校已经达到了146所。2012年,教育部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并发布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目前全国招收高校达到149所。十余年来,该专业培养学生达数万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指出,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从事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本科培养方案还特别提出了“培养汉语、英语双语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中华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传播需要语言方面的支持,而英语则是国际交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用世界能理解并接受的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加强情感认同和文化感知,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随着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传播需求的不断增加,运用英语传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愈发受到关注。

2. 文献回顾

2.1. 高校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总体研究

这类文献达到百余篇。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领域:一是在思政课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如徐倩 [2] 、崔琳琳 [3] 、孙曙光 [4] 、杨章文 [5]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人才培养研究,如韩雪青 [6] 、宁晓菊 [7] 、曹静雯 [8] 。

2.2. 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

这类文献20篇左右。具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能力培养策略,如李蓉 [9] 、李佳坤等 [10] 、张岚 [11] 。二是针对具体专业的研究,如缪惠莲 [12] 、陈梦君等 [13] 及刘森等 [14] 、何晶晶 [15] 分别对艺术体育专业、高职铁路专业和高校设计类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三是结合特定背景及视角的研究。如吴娜 [16] 基于写作智能批阅视角、张红梅 [17] 针对跨文化交际背景进行了研究。

2.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研究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文献目前仅见2篇 [18] [19] ,前者从专业教学改革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未从英语能力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后者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表述能力培养,但并未对该专业学生传讲故事能力进行深入且整合性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进行界定,随后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基于对8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的实际调查,提出“课程性培养–形成性展示–实践性演练”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一定的启示。

3. “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框架构成

关于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学界并未给出明确界定。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分析,本文认为该能力应该包含三个子能力:英语表达能力、故事设计能力以及文化传播能力,如图1

Figure 1. The framework of the ability to spread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图1. “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框架构成

英语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传播范围、受众范围。英语表达能力是指用英语准确、得体传达信息的能力。本文所探讨的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如日常表达、演讲与辩论等)及书面表达能力。

故事设计能力。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设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播内容的质量。故事设计能力是指故事的题材选取、思路设计、文本撰写、最终呈现等能力。

文化传播能力。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传播能力是指能够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选择合宜的传播内容,运用恰当的传播手段、组织恰当的传播活动,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综合能力。

4. 能力培养路径

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以及自我课堂观察法对高校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究。首先,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8所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对其中12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线上访谈,转写访谈数据10,652个字。随后,团队对本文第一作者承担的3门文化和文化传播课程进行了共3个学期的课堂自我观察,撰写前期调查报告3500字。此外,本文第一作者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两次,第二作者参加全国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两次,收集比赛通知2个(含比赛主题,评分标准等),撰写反思日志2篇。全部调查共获得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反馈、反思日志、学生展示作品课件及视频等20余个文本数据。

综上,团队对全国8所学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其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同时基于本文作者团队多年教授中国文化传播课程的自我课堂观察以及参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全国比赛的经历,围绕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三个子能力,提出“课程性培养–形成性展示–实践性演练”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路径,见图2。其中“课程性培养”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阶段,“形成性展示”是准实操阶段,而“实践性演练”是实操展示阶段。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to spread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图2. 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培养路径示意图

4.1. 课程性培养

课程培养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学习是学生思维成长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阶段,可以帮助学习者系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1.1. 英语表达能力的课程性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总体而言,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比较欠缺,尤其是在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时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通过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语言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时,存在中华文化词汇量少、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以及不自信和焦虑等问题 [19] 。

在调查的8所学校中,开设的英语课程均为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等。在语言技能方面,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常规的英语语言要素和技能的培养,如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其中尤其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方面,虽涉及社会、文化、科学各个方面,但跟汉语国际教育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并不多 [20] ,专门针对中国文化教学的英语教材更是几乎没有。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传播及传讲中国故事的内容十分欠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尚未受到重视。

对照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可以看出端倪。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即便学习过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化史,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并不能准确得体地讲述中国故事 [21] 。同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本专业知识方面的英语能力很强,很多情况下也并不能很好地用英语传讲中国故事,更何况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是空白。

基于上述的调查,本文对英语表达能力的课程性培养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课程内容注重提高专业相关度:由大类英语转向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增补中国故事的相关内容等。二是课程内容注重口头及书面输出能力的培养:增加高阶学习翻译、演讲与辩论等内容,加强故事文本撰写能力,提升学生用英语传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4.1.2. 故事设计能力的课程性培养

故事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故事题材选取、构建故事、文本撰写、口头讲述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学术写作、英语写作等课程中,均缺乏传讲中国故事能力的相关培养。8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播课程中均有介绍中国文化的部分,有的学校的占比甚至很大,但是关于故事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相关院校基本没有涉及,处于空缺状态。应该重视学生的故事设计能力,即使无法立即开设相关课程,也可以在现有课程中增加此类环节。

首先,培养学生选取能够体现中国价值的故事题材。讲述中国故事必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激活中国传统叙事资源,并寻找到其中“变化的动因和恒久的因素”,才能让每一个中国故事都种在人类的灵魂深处 [22]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故事中筛选出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故事,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故事,以及借助何种形式的中国文化作为切入点以连接不同背景的文化,这些都需要课程性的培养。本文认为,故事题材应该突出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智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见图3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for story themes

图3. 故事题材选取示意图

其次,指导学生加强故事构建的能力。好的中国故事设计要积极寻求跨文化传播的公约数,通过文化共性唤起共鸣,再巧妙加入中国个性,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传播效果。因此,故事设计能力涉及到思路构建、结构把握、文本撰写、口头讲述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均需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得以提高。

第三,提升学生打磨故事文本的写作能力。尽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但是故事文本落到字面上,仍然需要字斟句酌,精心打磨。一般至少需要打磨5~10遍,才能形成文从字顺、贯通一体的感人故事。

第四,指导学生把握口头讲述故事的情绪、情感和情怀。好的故事应该有故事情节,有生活情绪,有人物情感,有家国情怀。情节之上是情绪,情绪之上是情感,而情感之上是情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有情有爱的故事才会触动人类心灵最柔软的按钮,有情有爱的故事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行动和改变 [23] 。

4.1.3. 文化传播能力的课程性培养

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传播人才需要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故事设计能力,也需要文化的知识与实践、传播的技巧与能力。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培养方案,目前文化类核心课程为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与传播等内容。根据对8所学校的调查,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多为中华文化本体、中西文化对比等,至于文化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受众等则少有介绍,运用多种渠道采取合宜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能力的训练也十分少见。以B大学为例,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安排了如下包括:中国宗教与思想、中国文学与艺术、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中国古代科技与中医等。当然,该课程也增设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中华文化传播项目策划等内容,但是内容占比仍然十分微小,且与中国故事传播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则几乎没有,这一情况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关于《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的性质,有学者认为不是纯知识课5,要围绕文化传播要素展开,围绕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进行培养。根据传播学5 W要素,有必要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形式等方面对课程加以建设。

首先,增强学生对不同传播受众群体的把握能力。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不同,加之地域经济方面存在差异,所能接受的故事以及传讲故事的平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认识不同受众文化特性及媒介环境的不同,研究掌握各国受众兴趣分布、信息选择等方面的特点 [24] ,教授学生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传讲故事的判断力和能力。

其次,增强学生对传播途径的运用能力。在坚持传统传播路径的同时必须看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普及,抖音、微博、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各大时代媒体已成为新的话语平台。这些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欢迎,是传讲中国故事的绝佳途径。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在抖音平台上讲述中国故事的李子柒,在微博等平台上用他者视角传讲中国故事的美国人郭杰瑞 [25] 。再比如“歪果仁研究协会”利用抖音平台,采用短视频的方式邀请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也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6] 。当然,随着传播路径的拓展,对新媒体技术资源的使用(如视频拍摄与制作等)能力与驾驭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这方面自身要获得提升,并在课堂上教授和训练学生,以丰富中国故事传讲的可视化的呈现。

此外,也应增强学生传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及增强学生传讲故事的双语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课程性培养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活动与项目的组织能力,比如设计和组织传讲中国故事的比赛、活动和项目等。另一方面,演讲、朗诵等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文化传播的表述能力,使故事从书面文字外化于形,成为真实可感的产品,并实现从简单的中国故事产品到国别化、精细化、高品质、个性化的内容转变。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性培养现状,课程性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并采用行动研究的策略,对课程不断施行完善,以回应时代的需求。

4.2. 形成性展示

培养复合型传播故事的人才,既需要课程性培养,也需要汇报展示平台。因此,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形成性展示,即模拟真实情境的展示性活动。形成性展示并非一般的演出,而是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课程的有机延展。

该活动可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硕士核心专业课程《中华文化传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单独安排时间进行。目前该类培养方式较少受到关注,尚未见到相关研究。而此途径恰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完美平台,是一个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展示和呈现。

为此,本文调查了M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传播课程中语言文化项目的形成性展示活动6。M大学的这项活动始于2012年,连续开展多年,获得了良好的评价。该类活动由本文第一作者进行总体设计和策划,采用反向设计理念,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职后工作环境、语言文化项目特点,并结合其多年来从事文化传播活动与项目的实际经验设计而成。形成性展示活动共设置了6大类任务:“活动策划类”、“语言表达类”、“赛事分析类”、“文化调查类”、“文案写作类”和“视频故事类”。展示活动由全体汉教硕士分组进行准备和实施。形成性展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任课教师要求主持人团队用中英文双语主持全场汇报,教师负责在活动前审核主持稿的文本。展示活动中还设置了用全英文进行的主题演讲、调查汇报以及故事讲述活动。如《中国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双十一》《街头标语》等。

培养学生故事设计能力。展示活动设计了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如《缅甸的小楚》《我的中国爱情故事》等。为此,教师要求中国学生通过对外国学生及关键事件的实际调查,讲述真实可感的中国故事。

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展示活动要求学生调查并结合各国海外孔子学院及其社区的特点,进行文化活动节、文化周的设计。并且通过给社区居民写信的形式与社区进行深度沟通,传播中国理念,中国情怀。教师还布置了设计制作短视频、动态PPT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

M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汇报展示对于提高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汇报性展示注重应用,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将学生展示的成功以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并作为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主要途径。

4.3. 实践性演练

近几年,学界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实践性。要把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程性培养和课外形成性展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加实践性演练,即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传讲中国故事的演练。

由于受到学生身份等因素的局限,目前这种实践性演练一般在比赛与竞赛中进行,是对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一个检验。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自身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进行传讲中国故事的演练,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大为加强。这类活动可以在校园范围内进行,也可以打破高校的区域限制,由相关权威部门负责组织安排。

4.3.1. 英语类竞赛

目前较权威的考察学生用英语传讲中国故事能力的赛事有“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近几年全国性大学生英语比赛的主题逐渐关注中国故事的讲述。以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为例,2020年的写作比赛要求选手从《西游记》的四个主人公中选择一个角色,以第一人称讲述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2021年的演讲比赛主题为“红星照耀中国”,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未完待续的红星故事。当然,这类比赛考察的重点仍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对时代主题、典型人物的理解,也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而非讲述中国故事本身。比如,“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虽然开始探讨传承红色基因等中国故事的话题,但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考察选手故事讲述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这对于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来说,尚远远不够。

因此,传统英语类比赛可以增加传讲中国故事的专题系列比赛,将用英语传讲中国故事纳入赛事体系中。

4.3.2. 综合类赛事和文化类赛事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综合类赛事不断增加。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大型赛事有“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学综合技能大赛、全国研究生“唐风汉语”微课大赛等,不过这两大比赛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中学西渐”设置演讲环节,“唐风汉语”赛事也有文化微课作品,涉及了一点文化传播的内容。全国汉教硕士“汉教英雄会”作为综合赛事,考察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在演讲等环节也考察学生用汉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当然,这些综合性赛事也还处在发展阶段,涉及一定的故事讲述能力的考察,但对于英语表达能力及文化传播能力的考察还远远不够。

截至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未设置英语为媒介语的文化类专项竞赛,且文化只是作为综合赛事的元素出现。不过,一些大学组织的面向国际学生的文化赛事是培养学生传讲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比如M大学面向国际学生组织了“视谈中国”视频采访及讲说大赛,该大赛围绕中国热点事件,让外国学生通过镜头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组委会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担任指导,目的之一即为提高中国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及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增强品牌意识,打造本专业的文化系列赛事,并在文化类赛事相关环节突破语言限制,开设英语传讲中国故事环节。

5. 结语

“课程性培养–形成性展示–实践性演练”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不能割裂。首先,三个方面呈现渐进式:在“课程性培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奠定基础;在“形成性展示”中,教师进行总体设计,学生进行展示,逐渐发挥主体性;在“实践性演练”中,学生的独立性更加显现。此外,三个方面呈现交互性:在“形成性展示”与“实践性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下一阶段的“课程性培养”进行反思和完善,促进课程迭代升级。

可以说,围绕传讲中国故事这一核心能力及其三个子能力的培养,“课程性展示–形成性演练–实践性演练”三者循环往复,有机一体,形成了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的活力,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培养,提供一种不断完善的保障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是国家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用英语传讲故事可以扩大传播范围与场域,让更多受众听到这个东方国度的声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专业,学生用英语传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值得探讨研究。本文首先将传播中国故事能力划分为三个子能力:英语表达能力、故事设计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在此基础上,基于对相关院校的课程设置、实践展示及专业赛事活动的调查,提出了“课程性培养–形成性展示–实践性演练”三位一体的路径。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建议和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专项”课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体系探究》阶段性成果。

NOT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401/t20140102_16165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官网: https://www.moj.gov.cn/pub/sfbgw/gwxw/ttxw/202106/t20210601_424961.html?eqid=f8c5e1eb00013033000000066433e193.

4中国文艺网官网:http://www.cflac.org.cn/xw/202112/t20211214_576173.html.

5摘自崔永华教授在2021年7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核心课程“中华文化与传播”师资研修班开幕式上的讲话。

62021年7月,教育部语言与合作中心举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核心课程“中华文化与传播”师资研修班。田艳副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华文化传播课程建设》的主题分享,介绍了中华文化传播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教学理念、发展路径及实施内容。

参考文献

[1] 董日涵.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新思路新举措[N]. 侨务工作研究, 2021-08-31(4).
[2] 徐倩. “课程思政”视阙下高职院校课堂创新研究——茶道精神与文明自信: 给学生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J]. 智库时代, 2020(14): 191-192.
[3] 崔琳琳. 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模块的思政课程探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 4(4): 18-25 92.
[4] 孙曙光. 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 4(4): 26-33 92.
[5] 杨章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四重维度[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5(5): 167-172.
[6] 韩雪青. 讲好中国故事与当代大学生成才路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3): 132-135.
[7] 宁晓菊. 讲好中国故事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探究[J]. 教育评论, 2019(9): 97-102.
[8] 曹静雯. 自媒体时代引导高校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31(4): 62-66.
[9] 李蓉. 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 2020(9): 92-93.
[10] 李佳坤, 赵丹.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18): 145-146.
[11] 张岚. 新时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探究[J]. 现代英语, 2023(1): 115-118.
[12] 缪惠莲. 艺体专业大学生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26): 84-85.
[13] 陈梦君, 王英诺, 袁园. 高职铁路院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的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校园英语, 2021(45): 41-42.
[14] 刘森, 覃靖泽, 杜雨欣, 方竣禾, 岳文娜. 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1(8): 58-59.
[15] 何晶晶. “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新探索[J]. 外语教育与应用, 2023: 133-139.
[16] 吴娜. 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写作智能批阅视角[J]. 校园英语, 2020(33): 67-68.
[17] 张红梅.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 校园英语, 2023(33): 132-134.
[18] 刘振平, 杨绪明. 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思考[J]. 贺州学院学报. 2019, 35(2): 136-139.
[19] 强佳.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1): 135-138.
[20] 徐雷方, 傅超波. ESP视角下国际汉语教师英语能力建设初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 191-192.
[21] 刘法公. 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2): 31-33.
[22]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 现代传播, 2020, 42(1): 40-46, 52.
[23] 陈先红. 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原则[J]. 公关世界, 2020(6): 12-13.
[24] 王光宇. 文化传播视阈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J]. 学术前沿, 2019(4): 84-87.
[25] 邱光华. 从“我是郭杰瑞”Vlog看“洋网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 新兴传媒, 2021(9): 53-55.
[26] 田艳, 谭斌. 国际学生传讲中国故事多重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0): 2859-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