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言标识,“语言景观”已经引起了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热门研究。城市语言景观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绍兴,作为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的协办城市之一,其语言景观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目前,国内外对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亚运会等特殊场景下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对筹备及举办亚运会期间比赛场馆、城市街道等公共场所的语言景观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多元城市形象构建与提升策略,旨在为城市规划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2.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自Landry & Bourhis (1997)的开创性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公共空间内通过标牌等载体呈现的可见性书面语言 [1] 。这些语言元素,如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的公共标牌,共同构成了城市语言景观。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景观的概念逐渐从传统的书面语言拓展到更为广泛的形式。一方面,语言景观开始涵盖非典型的视觉语言元素,如电子屏幕、立体标志物等。这些现代媒介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成为城市语言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景观的表现形式,也为城市空间增添了新的文化维度。另一方面,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语言景观的研究范畴。多模态语言景观强调除了传统的书面语言外,还应考虑图像、声音、颜色等非语言元素。这些元素与语言共同构成了多维度的城市语言景观,为城市空间的认知与解读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因此,语言景观不仅包括传统的书面语言元素,还涵盖了非典型的视觉语言元素以及多模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随着城市空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自语言景观概念提出以来,国外学者从多角度丰富语言景观的研究,其中对多语语言景观的研究是最多的。Gorter (2006)通过不同区域语言景观的比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语言景观作为多语现象研究路径的有效性,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而随着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专门针对英语在各地语言景观的使用状况研究也不断增加对英语的传播研究显示了每个国家政府或民间对英语使用的不同态度,已在国际语言景观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
相比,国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可检索到1052条结果。从研究主题来看,翻译及规范问题是国内学界研究最多的主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公示语、标牌、宣传语、道路名称等公共语言的翻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学者们从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交际翻译理论等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些语言景观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体现了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理论构建方面,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田飞扬(2014)使用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理论解读了学院路街道双语路牌的不规范现象,认为这背后反映了超多元性的社会文化问题 [4]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视野,也增强了其解释力。尚国文、赵守辉(2014)则着重探讨了语言景观的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提出了四条理论构建原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5] 。此外韩艳梅、陈建平(2018)基于“语篇历史法”和“再语境化”等理论框架得出语言景观跨文化互文的几种主要形式 [6] 。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景观跨文化特性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语言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由上述可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虽然在翻译及理论构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语言景观与城市形象方面仍需开展更广更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创新。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城市语言景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持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和提升多元城市形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语言景观与城市相关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 研究设计
亚运会是主办国家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而语言景观则是具象化展示城市形象的良好媒介。为了深入了解绍兴市四个亚运场馆的语言景观情况,本研究采用了田野调查法,对这些场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考察地点包括绍兴奥体中心体育馆、中国轻纺城体育中心、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以及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我们详细观察了语言景观的种类(如路牌、广告牌、指示牌等)、数量、尺寸、位置等,并记录了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语言种类、语言风格、翻译质量等。为了更全面地收集数据,我们通过实地拍摄照片的方式,收集了比赛场馆中出现的所有语言景观,包括横幅、公示语、告示牌、宣传海报、电子显示屏、涂鸦等,共得到了124张图片。在筛选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两个标准:同一场馆内相同的标牌不计入样本总体;如果载体有两个或多个面,则每一面都看作一个独立样本。最终我们得到了110张标牌样本。在完成调查后,我们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对照片、录音等原始资料进行了分类和归档,建立了完善的资料库;其次,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语言景观的数量、类型、分布等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语言景观的规律和特点。
4. 亚运城市绍兴语言景观现状
4.1. 特点
4.1.1. 语言景观类型多样化
运用尚文国和朱永生(2014)提出的研究方法,从类型、使用语种以及模态特点、对绍兴亚运会场馆语言景观的呈现类型进行分析,绍兴亚运会场馆语言景观呈现类型特征如表1所示。
亚运会绍兴场馆的语言景观类型多样,有利于实现文化和信息的多维交互。标牌、条幅和告示牌等中大量采用标准的中英文搭配有利于用简明的文字和符号对亚运会的品牌形象、格言、理念等关键信息进行准确传递;而在电子屏幕(见图1)、立体标志物(见图2)以及创意标志(见图3、图4)等载体中运用线条、对称美感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亚运会赛事的理解与认同。绍兴亚运场馆的语言景观采用的文字和符号都十分简洁明了,有利于观众快速获取信息,方便理解和记忆。

Table 1. Type of linguistic landscapes
表1. 呈现类型情况统计表
4.1.2. 模态构成以多模态为主
“多模态”指的是人类各感官系统对客观世界综合反应的结果,是意义交流的渠道和媒介,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等 [7] 。多模态语言景观以文本模态为基础,将多个符号系统的意义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携带更多信息加深语言景观读者的理解,让理性、动态、多元、包容的人文现代性在场域内得到彰显。绍兴亚运场馆的语言景观由技术、颜色、图像、文字4种符号模态组成,各模态符号系统占总体百分比特征如表2所示。模态及组合数量特征如表3所示,单模态包括技术、图像、文字3类,多模态包括“图像 + 文字”、“图像 + 颜色”、“文字 + 颜色”、“图像 + 文字 + 颜色”4种多模态组合类型。

Table 3. Feature of language modes
表3. 模态特征情况统计表
亚运会绍兴场馆语言景观的模态构成以多模态为主,有利于提高信息表达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提高信息吸收和记忆的效率、满足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同时单模态语言景观具有纯粹简洁、信息明确、节省成本等优点也占据一定数量。这反映出亚运会在语言景观设计中注重场景的现实需要,在确保语义精准传达的情况下结合图像、颜色、技术等符号系统的多模态形式吸引读者眼球,拓宽信息传达渠道并提高观赏性
4.1.3. 语言景观与绍兴特色多元文化交融
绍兴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语言景观与特色多元文化的交融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正如Rafeal提出的语言景观构建原则之一是突显自我(presentation of self)原则 [8] 。
绍兴市的语言景观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古街区、古镇和古村落中,语言景观的形式多样,包括石刻、碑文、对联、匾额等,它们不仅展示了绍兴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亚运会的背景下,绍兴市的语言景观更是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认同。亚运会的举办为绍兴市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平台,各种语言景观在亚运会的场馆、道路和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如图5等。这些语言景观不仅为参赛者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体验,更将“名城绍兴”的城市形象向外传播,成为绍兴市与外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桥梁。
4.2. 存在问题
4.2.1. 语言景观标识有老旧或缺失现象
绍兴市部分语言景观标识存在老旧或缺失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长期放置在户外的路牌、指示牌(见图6)等,由于风吹日晒,字迹模糊不清,甚至有些标牌已经缺失。这些老旧的标识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也给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在即将举办亚运会的背景下,绍兴市的语言景观问题更加突出。为了迎接亚运会,绍兴市进行了大量的城市改造和升级,但部分地区的语言景观标识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可能对亚运会的筹备和举办造成一定的影响。
4.2.2. 公共场所语言服务类型较为单一
亚运城市绍兴公共场所的语言景观基本呈现语言符号景观为主、非语言符号景观相辅的多模态语言景观面貌。从宏观上来看,绍兴公共场所分布有语言标牌和图文信息语言标牌。从微观的具体内容来看,公共场所的标题上有关于赛事、服务、亚运文化、城市文化等主题的内容。我们对使用语言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绍兴所提供的语言服务大部分是简体中文和英文,双语标志更多地存在于“杭州第19届亚运会——The 19th Asian Games Hangzhou”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语言服务需要,但是对于亚运会其他参与国来说,所提供的语言服务类型未免显得单一,无法满足更多受众尤其是外国人士对了解绍兴和杭州亚运会的需求。因此,在凸显官方通用语言的同时,需要提供多语言服务类型。在标注汉语的同时标注外语翻译,建设多语言服务的网站语言景观,对绍兴走向国际化和多语言化,展现积极开放、包容热情的绍兴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4.2.3. 部分区域语言景观存在空白
本研究发现,绍兴市部分亚运语言景观建设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其覆盖面不够广泛。例如,绍兴亚运主题花海部分区域缺乏适当的警示标识,人为导致花草等自然景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当前的语言景观主要以观赏性为主,如图7、图8实用性语言景观的建设还有待加强。例如,一些标识上的语言景观仅仅只是观赏性的图案,如果能加入意义的阐述,将会使其锦上添花。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当前的文字描述、填补语言景观标识,使其更加清晰、准确并符合语言规范。

Figure 7. Asian Games-themed flower sea signage 1
图7. 亚运主题花海标牌1

Figure 8. Asian Games-themed flower sea signage 2
图8. 亚运主题花海标牌2
4.3. 成因分析
造成绍兴市语言景观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规范的管理。虽然绍兴已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相关事务,但这些机构或部门在统一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工作可能仍有待加强。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使得语言景观的建设和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和约束。这种管理上的缺失导致了语言景观标识的老旧、缺失以及空白化等问题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和改善。
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的缺乏创新。目前,绍兴市的语言景观设计理念相对较为落后,缺乏具有创意和特色的设计方案。这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语言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体现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和技术支持,也使得创新设计更加困难。
此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语言景观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绍兴市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部分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为落后,这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语言景观建设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使得不同地区的语言景观建设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亚运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亚运会需要一个整体和谐、有序的语言景观环境来展现绍兴市的良好形象,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则给这种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5. 多元城市形象构建与提升策略
语言是文化交流和沟通传播的媒介,因此,城市语言景观是一座城市向外最直接的展现方式,其对城市精神面貌、整体形象和对外传播水平的作用毋庸置疑 [9]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策略,以期构建与提升绍兴多元城市形象。
5.1. 优化城市语言景观标识
5.1.1. 提高语言标牌多语化比例
世界全球化推动了语言标牌的多语化趋势,双语标牌、多语标牌出现频率大幅度增加 [9] 。绍兴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正积极迎接着多元文化的挑战与机遇。杭州亚运会的召开,是扩大语言标牌多语化的一大契机。除英语外,还可以增设常见国家的语言,如韩语、日语、马来语等语言种类。为了加强国际定位,绍兴在语言景观的顶层设计中采用了多语服务宗旨,涵盖了实体和虚拟景观、官方与非官方景观 [10] 。在这一过程中,中文的优先地位得到巩固,体现了对民族文化尊严的尊重。同时,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语言景观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中英文及其他多语种的结合使用,不仅消除了语言交流障碍,更成为绍兴作为国际化城市的象征。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多语种使用的频率越高,这不仅是语言交流的需要,更是展示城市开放包容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方式。
5.1.2. 统一规范语言标牌形式
绍兴市内的公共标识,如路牌、广告牌等,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展示绍兴市的地域文化特色,需要对这些公共标识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整改。确保其内容规范、形式统一,并且能够有效地传达绍兴市的文化底蕴。此外,在公共标识上加入与亚运相关的元素,如亚运吉祥物、口号等,能够为即将到来的亚运会营造热烈的氛围,在绍兴市的主要区域,如火车站(见图9)、机场、旅游景点等,设置与亚运相关的公共标识和广告牌,并使用绍兴话进行播报和宣传。这不仅能够增强绍兴市民对亚运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参赛者来到绍兴市,亲身体验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地域魅力。
5.2. 健全语言服务规划体系
绍兴应全面审视城市语言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首先,绍兴应制定一套全面而系统的语言服务规划政策,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语言需求。这包括建立城市语言服务研究中心,深入研究绍兴的语言服务现状和挑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绍兴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深入的语言服务调研,以制定更加贴合城市需求的语言政策。最后,绍兴应建立健全城市语言服务体系,提升语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市民和亚运会来访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语言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绍兴将能够全面提升城市语言服务能力,为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3. 创新公共空间语言标识
为了提升亚运会的氛围和宣传效果,绍兴市在公共空间的语言标识中巧妙地融入亚运会元素,以此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例如“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将其与绍兴的地标或特色相结合,增强了亚运会的正式感和氛围(见图10)。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放置亚运会立体标志物(见图11),将亚运元素与绍兴市的文化特色相结合,体现亚运棒球与绍兴的联系,以吸引人们的关注。互动式标识,一些互动式的语言景观标识,如触摸屏、二维码等,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获取更多关于亚运会和绍兴的信息。通过这些具有亚运会元素的标识设计,绍兴可以更好地宣传亚运会,增强亚运会的氛围,并展示绍兴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魅力。
5.3. 提高对特殊人群的服务水平
为了确保残障人士也能充分参与到亚运会的各项活动和氛围中,绍兴市应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中增加亚运会相关的无障碍标识(见图12)和盲文(见图13)。这不仅可以提升特殊人群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展现城市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尊重。具体措施包括:在比赛场馆、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增加无障碍设施,如轮椅坡道、扶手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确保残障人士能够方便地进入和观看比赛,提高他们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6. 结语
本研究丰富了语言景观理论与城市形象构建理论的内涵,提出了语言景观在构建多元城市形象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本文呈现了亚运会期间绍兴市语言景观现状,分析了语言景观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研究发现,绍兴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城市形象的构建与提升在语言景观的助力下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语言景观与城市形象构建的量化分析,探索不同城市间语言景观的异同及其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机制。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语言景观视域下多元城市形象构建与提升研究——以亚运城市绍兴为例”(项目编号:2023127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