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陵园是纪念历史与祖先,埋葬逝者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现代陵园景观建设逐渐受到了重视。陵园景观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还承载着祭祀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在当前的陵园景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陵园景观设计理念滞后、景观布局单一、生态环境问题、过度商业化、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如何延续其原有的场所精神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 。现代陵园景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陵园的生态、文化、社会等功能,设计师需不断探索创新,注重陵园景观的个性化、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以期营造和谐、美丽的陵园景观。
2. 场所精神理论
“场所精神”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提到了“场所”(topos)的概念,认为它是事物存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提出了“场所精神”(Topoi)这一概念。他将场所精神视为一种表达空间意义的方式,强调空间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随着哲学的发展,场所精神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如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瑞士建筑师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在其著作《城市建筑学》中,探讨了城市空间与场所精神的关系。他认为,场所精神是城市空间的核心,是人与环境产生情感联系的基础。此后,场所精神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塑造空间氛围、表达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场所精神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场所精神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建筑师、规划师们开始重视挖掘地域文化,将场所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中。如吴良镛院士提出的“场所营造”理念,强调在建筑设计中尊重场地条件,体现地域特色,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看,场所精神作为一种空间观念,既体现了哲学思想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对环境认知的深化 [2] 。从古至今,场所精神在各个领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成为塑造空间独特性、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场所精神的研究与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为人类创造出更多富有特色与内涵的空间。
3. 中山陵场所精神要素解读
3.1. 场地自然要素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称钟山,东晋时称紫金山,有三座并列山峰,主峰为北高峰。中山陵就坐落在这三座山峰之中。
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东面,长约7公里。中心山峰高448.2米,东峰小茅山360米,西峰天堡山250米。二峰头陀岭海拔425米,位于北高峰与天堡山之间,地势险峻。中茅山位于北高峰与小茅山之间,地势较平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是中国首批5A级景区。
其依山而建,由南向北依势沿着中轴线升高。中山陵建筑群规模宏大,造型典雅,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之一。中山陵的建筑包含祭堂、墓道、陵门、博爱坊等,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建筑风格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从祭堂往下俯视,整个建筑群像一座钟。山上土质肥沃,周边环境优美,树木茂盛,雨水充分,数目品种众多,四季常青。
3.2. 场地人文要素
中山陵场地位于南京市紫金山麓,是我国近现代伟大政治家、革命家的陵墓。中山陵场地的人文要素丰富多样,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交融。以下是中山陵场地中的一些重要人文要素:首先是建筑风格。中山陵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汇了中西文化精粹。陵墓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式,以黄色琉璃瓦顶、蓝色琉璃瓦墙身、白色石栏杆为基调,显得庄严典雅。而祭堂、墓室等内部装饰则富有西方建筑特色,如圆拱、柱式等。这种融合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其次是雕刻艺术。中山陵场地的雕刻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石雕、铜雕、浮雕等。其中,著名的《建国大纲》石刻,全文约1500字,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刻全文。此外,陵墓周围的护栏上也雕刻有精美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展现了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最后是历史人物。中山陵场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领袖他领导了我国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为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奋斗终身。中山陵不仅是领袖的安息之地,也是对他的缅怀和敬仰的象征。此外,中山陵场地还安葬了一些辛亥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如廖仲恺、何香凝等,他们共同为我国的民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中山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要素表达
陵园景观以尊重原场地特有景观为前提,促进人与空间的交流,延续历史文脉,增加场所的活跃性。中山陵的构造分为三个部分,其基础在于维护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深入解读人文历史,同时充分考虑现有的山水景观以及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巧妙地将现代审美观念和时代发展需求融合其中,呈现出空间、人文历史、自然以及社会经济四个方面的场所精神要素 [3] 。中山陵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亦彰显了新时代的风格。
4.1. 空间布局强化场所精神
原景观布局在充分考虑场地环境的基础上,空间布局采用水平和垂直方式突出中心轴线,从而实现有序的空间层次,进一步强化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场所精神。整体平面呈呈警钟形(见图1),结构为对称式轴线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彰显了中山陵的严肃感与庄重性。连续重复的子空间与路径共同塑造了深远广阔的空间,形成了相似的场景记忆,充分展现了空间序列高潮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进而更加凸显了中山陵建筑群的恢弘气势与博大场所精神,营造出强烈的归属感。这种空间布局形式结合了政治遗嘱。根据中国古墓的对称布局,中山陵将主要建筑与小路和台阶连接起来,并布置了一个巨大的绿色空间,将陵墓建筑连接成与山地背景相称的宏伟整体。中山陵虽然在设计上与古代传统帝陵的规制类似,但是主题上确实大有不同的。传统帝陵讲究的观念是“三进院落”“前朝后寝”的视死如生,中山陵景区虽然也是分为三个部分,但是其中的寓意是陵主号召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垂直空间布局上强调主轴线的作用,营造了一个线性空间。在中山陵的设计上,充分的利用了原有地势,从紫金山起,由低到高设计了博爱牌坊、陵门、碑亭、祭亭、祭堂,最后的钟顶墓室为陵墓的制高点,在每个建筑前都有足够的铺垫。随着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空间意向逐渐掀起纪念情感。

Figure 1. Plan of Sun Yat-sen Mausoleum alarm bell
图1. 中山陵警钟形平面图①
由山下的半圆形平台、铜鼎石台、博爱牌坊、构成开始部分,传承了古代帝陵的规制,以牌坊为起点,像一个相框一样,将山川之势框于其中,给人视觉上的张力。从门前广场到碑亭之间,一共包括台阶、神道以及两侧柏林构成发展部分,排列在神道两侧的侧柏与石像也有着“心物同构“的效果,两侧侧柏的象征性幻化成纪念性构筑物,烘托出中山陵庄严肃穆的氛围。
4.2. 利用自然环境延续场所精神
利用自然环境延续场所精神,是我国古代建筑智慧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我国建筑师们便注重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相结合,使场所精神得以延续。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延续场所精神。
4.2.1. 尊重场地地形地貌
选址是建设中山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延续场所精神的关键环节。在选址过程中,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力求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共生。如古代城市的选址,往往依据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促进。中山陵地处山水环抱之中,地形丰富多样,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庙区入口广场的设计上,巧妙地实现了景区与城市发展空间的隔离,同时保留了地形多样性的特色。入口建筑空间结构以河流岸线的自然经济形态为基准,塑造出一个不规则广场,并设置轩辕桥横跨水面。广场与生态肌理相互交融,保持场地的稳定性。
4.2.2. 尊重场地原有植物群落生态
场地的历史演变赋予了植物多样性,为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中山陵景区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并保留了原有陵区的大片古柏林以及庙区的千年古柏。这些古柏不仅营造出一种自然野趣的景观,还通过研究自然经济形态与色彩等特征,引导公众对工作场所的感知和用户体验,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设计师结合场地特色,以四季常青的侧柏林为主体,配以悬铃木、石楠树、银杏、蔷薇等植物,形成了与中山陵苍翠古柏林相映衬的植被景观。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还通过与原有植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宁静古朴的氛围,进一步强调了神圣庄重的场所精神。
4.3. 依据人文历史特征营造场所精神
4.3.1. 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复兴
中山陵建筑群是中华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功能与形式相互融合,体现了建筑师对传统复兴理念的深刻理解。建筑物分为三个部分:祭堂、墓室和墓碑。
祭堂(见图2)是中山陵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为纪念和颂扬总理的丰功伟绩。建筑设计师巧妙地将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使祭堂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堂内设有总理先生的铜像,四周墙壁上刻有总理先生的遗嘱和革命事迹,供后人瞻仰。

Figure 2. Memorial hall of Sun Yat-sen Mausoleum-self-photography
图2. 中山陵祭堂②
墓室位于祭堂下方,是总理先生的安息之地。墓室内部简洁大方,墙壁和天花板采用白色大理石装饰,地面铺有红色地毯。总理先生的灵柩置于中央,两侧摆放有鲜花和祭品。墓室四周种植有松柏,寓意着总理先生的精神永存。
墓碑位于祭堂前方,为方形石碑,碑面上镌刻有“总理先生之墓”字样。碑前设有石阶,便于后人祭拜。墓碑周围种植有绿树草坪,使整个中山陵建筑群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中山陵建筑群在功能与形式上的复兴,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又展示了现代建筑技术的精湛。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成为国内外游客瞻仰总理先生的重要场所 [4] 。同时,中山陵建筑群也是建筑设计师们研究和借鉴的典范,对于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2. 陵园景观的隐喻设计
陵园景观的平面设计为警钟形,隐喻了“唤起民众”的含义,同时又有“木铎警世”之意。营造了一种庄严和肃穆的氛围感,整个建筑简洁坚实,既符合中国人的理念,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的精髓,隐喻了总理的精神。孝经鼎位于山底,形似钟的尖顶。钟顶的圆弧形是半月形广场,而陵墓顶端的穹庐顶则仿佛一颗溜圆的钟摆锤。整个陵墓建筑采用青色琉璃瓦和花岗岩墙,庄严肃穆。青色的象征意义包括青天、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以及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琉璃瓦寓意天下为公,体现了总理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博大胸怀。
博爱坊(见图3)至祭堂之间有392级石阶,分为8个平台,高差73米,寓意当时我国3亿9千2百万人民。石阶连接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形成“警钟形”建筑。设计者将石阶分为10段,创新且具特色。攀登至第七层平台后,再上30、42、54级石阶至第八、九、十层平台,这段坡度陡峭,更显祭祀陵墓的宏伟。126级石阶两侧有石栏杆环绕,纵向设计两行栏杆将石阶分为三道。纪念堂建于第十层台基上,需经九级石阶进入祭堂。至此,中山陵共计10层平台、392级石阶。
4.3.3. 景观小品的表现
中山陵景观小品种类繁多,包括雕塑、壁画、建筑小品、园林景观等。这些景观小品分布在整个中山陵景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体验。壁画:中山陵壁画以历史题材为主,融合了传统绘画和现代艺术手法,展现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小品:中山陵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园林景观:中山陵园林景观小品包括水池、假山、亭台楼阁等,它们与自然景观相互衬托,营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山陵景观小品的特点:寓意深刻:中山陵景观小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如孙中山雕像象征着民族精神,华表代表着民族自豪感。艺术风格独特:中山陵景观小品融合了传统艺术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选材讲究:中山陵景观小品的材料多为名贵的石材、木材等,如汉白玉、紫檀木等,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规模宏大:中山陵景观小品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与整个景区的氛围相得益彰,增强其场所精神。
4.3.4. 景观叙事的展开
中山陵景观设计中的渐进式空间叙事,不仅体现在人文历史的多重要素贯穿,还表现在景观空间的层次感与深度感。从人口广场的石阵、招牌等景观小品,到庙前区的庄重气氛,再到中山陵主体建筑的崇高宏伟,每一处景观设计都各有特色,但又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
中山陵的设计师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见图4),使人仿佛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在中山陵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设计师们对于细节的精心打造,无论是石阶、栏杆还是雕塑,都充满了寓意,传达出深远的历史信息。

Figure 4. A bird’s-eye view of the Sun Yat-sen Mausoleum
图4. 中山陵鸟瞰图②
此外,中山陵的景观设计也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体验。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使得每一位游客都能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中山陵的庄严与肃穆。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与互动,也使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4. 社会与经济层面活跃场所精神
学者刘先觉认为,场所不仅代表物质表征,更是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体现。
中山陵既是物质文化景观,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场所精神需通过人类活动得以焕发。
因此,陵园景观设计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人与场所的互动性。从经济角度看,中山陵的景观设计改善了外围空间环境质量。植物设计能美化周边环境,吸引食宿产业、住宅和店铺入驻。这形成多功能空间,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山陵提供设施和场所精神延续的条件。
5. 结语
场所精神在提升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山陵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塑造场所精神。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保护自然环境、利用地形地貌、延续历史文化和多方位设计,可以营造和传承场所精神,增强公众对中山陵的认同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陵园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公众的基本功能需求,还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传承历史文化,挖掘场所精神,将陵园打造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首先,在空间布局方面,分利用地形地貌,呈现出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也彰显了国家荣誉和对先烈的敬仰。通过对空间的精妙布局,设计师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为游客营造出宁静、庄重的氛围 [5] 。
其次,保护场地自然环境是中山陵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陵园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此外,还要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提高陵园的生态价值,使其成为城市绿肺,为市民提供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再者,延续历史文化是中山陵景观设计的核心。设计师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 [6] 。例如,在中山陵周边设置陈列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展示总理先生及其革命事迹,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此外,多方位设计激活场所活力,营造和传承场所精神。在中山陵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关注游客的体验感,提供丰富多样的游览路线和活动场所。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节庆庙会等,将中山陵打造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地标。
总之,在中山陵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以场所精神为核心,注重空间布局、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创新设计手法,将中山陵打造成为具有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市名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游览胜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中山陵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展示我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城市发展增添光彩。
注释
①图1来源:作者拍摄
②图2,图3,图4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