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 写入教育方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3] 据此,《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要将大学英语融入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体系中去,使其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而在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大学英语中开展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程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道德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因此,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科学渗透的路径融入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功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意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4] 。在本文,大学英语教学思政元素指在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中,任何能够被挖掘出来并对学生的三观、思想道德形成积极影响的教育内容。
2. 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融入思政元素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培养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具有涉及面广、课时多、学时长、跨度大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也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能否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因此,将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国情和特点,从而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自信心 [5] 。其次,融入思政元素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培养思辨能力。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信息繁杂,但缺乏一定的信息处理整合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时政等信息帮助其培养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信息的冲击。再次,融入思政元素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同时,通过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学生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国际上的发展与变化,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外,许多学者就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比如,刘晶、胡加圣认为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国文明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以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成为有深度和广度的综合型人才 [6] 。毛现桩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其进行内化,形成专业的理想与职业道德 [7] 。石薇以其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学设计的2022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为例,提出可参考的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行动途径,并且详细阐释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设计方案,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外语思政教学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8] 。因此,充分挖掘高校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大学英语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的可行性

Table 1. “New Practical English Comprehensive Course 1” unit top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pecific explanations
表1.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单元主题,思政元素以及具体阐释
教材在语言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和手段。高校英语教材一般选自国家规划教材,它们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实际需要。因此,教师应充分揭示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将中西方思想文化知识进行整合比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题是每个单元的核心。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度分析,使其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有效的联系。本研究以已被多所高校采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五版)为例(见表1),探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9] ,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所以,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剖析、解读和对比每个单元主题以及具体阐释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挖掘、取舍和增添思政元素,巧妙地连接思政教育内容。即在教授文本内容时,教师除了传授背景知识和语言技能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背景。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等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思考文本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团结、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在思政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和融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意识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4. 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 [10]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方式。即大学英语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作用,课堂才能兼具知识性和思想性,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认识水平。首先,大学英语思政教育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思想概念和文化内涵,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才能够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的观点和知识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其次,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将英语学习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连接,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再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取舍教材内容。这样可以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满足学生对思想、文化、社会问题的认知需求。最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整个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从教材中挖掘和整理思政元素,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5.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5.1. 丰富学习载体,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思政课的教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讲座,助力他们增长知识储备。这样的讲座可以涵盖思政理论的核心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时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思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思政理论,以便更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其次,学校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各种校外的有关中国文化研修班和研讨会的机会,使其接触更广泛的思想文化资源,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底蕴,并将其与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教学内容。再次,学校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搭建思政相关的在线学习平台,比如在线课程、学术资源、思政素材等,通过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使教师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并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共同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强国等手机应用程序,及时更新时政知识,拓宽思维。这些应用程序提供了包括新闻阅读、时事评论、视频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时事动态,增加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对时事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多元化、系统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效果。
5.2.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设计应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引入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共鸣,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11]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思政教学资源。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还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质量人才。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五版)为例(下同),教师在进行Unit 5阅读模块“Facing the Global Climate: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的教学时,可以通过2023年全球多地暴雨事件引入气候变化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概括气候变化的定义、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以及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无形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继续开发一些延伸活动来增长知识,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文章,例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项目或进行环保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以及全球视野、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
因此,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原有课程教材基础上合理补充内容,充分应用思政元素,深化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5.3. 采用多元教学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思政元素不但蕴含在教学内容里,还包含在各种教学法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调整教学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导向法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英文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真正受益,思政教育效果也更好。例如,以Unit 8阅读模板From Fat to Fit为例,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首先,任务发布前,教师可引入减肥话题,介绍文本相关背景信息,如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等。然后设定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文中关于减肥的方法和建议。其次,任务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特定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总结文本中提到的饮食方面的减肥建议,另一组学生则负责收集和整理文本中的运动方面的减肥方法。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如词汇表、相关文章、视频或图片等,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促进自主学习。再次,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为什么均衡饮食很重要?通过在解决问题的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英语沟通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并总结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发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思政育人效果更佳。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媒介,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热点新闻话题,在线沟通交流,并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5.4. 从词汇、语篇和习题入手,多维度渗透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入思政元素,从单词、语篇和习题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融入时事新闻和具有思想教育性的例句。例如,在解释“sustainability”这个生词时,可以列举与思政元素融合的例句:“As responsible global citizens, we must embrace sustainability as a guiding principle in our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ensuring our actions today do not compromise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思考,强调其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其次,在讲授课文语篇时,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风俗文化差异、思维习惯差异等来引入思政元素。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讲解到第七单元的新年习俗时,教师通过讲述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和观看相关的英语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方式,并鼓励他们用英语把中国故事说出来。再次,在布置习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与社会发展和文化差异等相关主题的练习。例如,在听说练习中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与理由。在翻译练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进行中英文互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词汇、语篇、练习各环节适时引入思政元素,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用英语讲述历史文化和中国故事的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5.5. 丰富第二课堂,巩固课堂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教育效果,开展与教材思政元素主题相结合的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促进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内容与目标的相符性。活动的内容应既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引导他们思考社会问题、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当明确活动的目标,确保活动与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其次,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应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这些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演讲比赛、角色扮演、英语电影放映、社区服务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和成长。再次,校内外资源的结合。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等作为嘉宾,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供实践指导,给予学生更广泛的视野和启发。此外,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组织等,也有利于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最后,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相关评价指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鼓励。同时,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第二课堂中。
因此,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有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6.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教师在此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播进步思想和文化,引导和启迪学生。教材作为教师的首要教学工具和重要育人载体,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其中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努力将这些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中。因此,为了更好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方式,提升自我思政素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从词汇、语篇和习题等不同层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同行的目的。此外,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拓宽大学英语教学思路,提高高校教育的育人效果,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使他们最终能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基金项目
绍兴市2023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生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GJ2023077);绍兴文理学院2022年学生科研校级课题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Y202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