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性教育”频繁出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大众视野中,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开设科学正确的性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性别知识体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素养。然而,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性教育课程的开发仍不成熟。因此,本文旨在从性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的角度出发,在全民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性教育课程设计问题进行探讨。
2. 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1] 。性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其内容和目标是:消除性神秘和性迷信、消除有害的性禁忌、消除性愚昧和性恐惧,普及性科学,建设性文明 [2] 。社会必须认识到性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支撑性以及现状的紧缺性、遮掩性、困难性,必须将性教育摆在与素质教育同等的地位,要求各界重新认识、接受、理解真正的性教育,脱离封建思想的糟粕沼泽。
性教育课程的设立会给人们呈现出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有助于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 [3] 。目前,中国初级中学开展性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将性教育融入其他已有的课程中,性教育通常是借助心理课、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等现有课程,以及通过班会课等形式来开展 [4] 。在这种没有制定实践中具体的课程标准或指南的情况下,初级中学难免会把大部分重心倾斜在学科课程上,性教育的重要性就会被大家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归根到底是性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地位的不平等。政府和社会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中心思想,在对待性教育的问题上认识到性教育并不是某部分地区,部分人民,部分阶层陶冶情操的选修,而是每个公民必须完成的义务。
性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对性教育的关注程度,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性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拒绝把性教育的重要作用羞耻化、扁平化,甚至糟粕化。帮助国民重塑正确的健康观、道德观、婚姻观,最终达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想效果。
3. 全面性教育课程的课程设计
3.1. 全民教育背景下的性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全民学习,所谓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融通。性教育的开展必须做到普及化、科学化、全民化,与党的目标为自身教学模式的指导方向。教学对象必须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儿童和青少年是接受性教育的主力军,只有新一代不再为旧的思想所驱使,接受符合新时代思想要求的教育,才有解放思想,加快建设美好中国的可能。并且,让成人也接受性教育更是实施性教育课程必然要求。
在提供便捷的学习条件方面,性教育课程将提供线下线上两种教学模式。线下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两种学龄学生。第一种是小学和初中学龄的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蓬勃旺盛,但是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所以适用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辅以趣味性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是大学学龄的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情况和各项能力都已成熟,通过线下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性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在遇到难题和困境时,也可以向师长和同学寻求帮助。针对中国高中学生学业繁重的问题,不考虑对其进行系统和的性教育教学范围,但是要求每班每半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受国际好评的性教育的电影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更加科学理性的看待性问题。线上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步入社会的学生和在职工作者,以不增加额外负担和占用工作和休息时间为原则,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授课方式把教学内容短而精的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提供答疑服务和咨询热线,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理解并将性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方面,在课程教学期间可以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学习复盘,以被讲授的一方是否接受为评价好与坏的标准。对于积极科普学习内容的学生进行适当程度的物质奖励,例如学费减免或课程福利等鼓励措施。随着人们对性知识的了解逐渐深刻,学习与生活已然密不可分。学生会明白接受并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与自身安全、健康和权利息息相关,进而把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内化为本身目的。
在融通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性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应以真实性,常见性和迷惑性作为指南。积极创办种类丰富的情境演绎课题,学生们根据所学,判断问他人言语或行动的正确与否和做出合理的反应。以细节和结果作为评分标准,检验学生们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根据成绩及时反思和改进。
3.2. 性教育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性教育课程的课程设置性的生理结构课程、性行为课程与性健康课程包括三个方面。
性的生理结构是两性之间唯一的差距。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性的生理结构并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能够明确生物意义上的生理结构差距并不能代表或衍生到其他方面,例如颜色挑选,爱好习惯,不能因为生理上的差距就赋予两性不同的意义和责任。锻炼学生警惕任何以性为筛选条件的定义和要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生存生活能力。性的生理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在生物知识方面,做到让学生以学会性知识为荣,不以学性知识为羞耻。在能力培养方面,打破长久以来对于性的“本该”思想,要求学生学会主动挣脱外在束缚与性别标签化,注重内在责任感与使命感。借助真实情境模拟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话语权”意识和勇气,敢于与封建糟粕做斗争,在坚定信念的同时也向其他人传输科学的思想。
性行为课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不为他人意志而转移的独特存在,自主判断是否进行性行为。性行为的对象有同性,异性和自己本身,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对象是正确性行为的基础。课程必须确保学生真正了解性行为的真正内涵,能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判断话术陷阱与规避社会诱惑,时刻做到清醒、清楚、清晰。性行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性行为在整个人生中是与呼吸、眨眼等生理动作的意义相同的行为,是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活生存的手段之一。而对于人来讲,性行为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繁衍生息,更大的作用是愉悦自己的身心,一切暴力的、不令自己舒适的、违法的、违背道德底线的性行为都是错误的。
性健康课程是培养学生成身体、情感与心理三方面健康状态的核心。要把两性关系放在平等的地位,培养学生能够敏感捕捉社会环境中隐性的性别歧视,并有指正的勇气。性健康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让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有被伤害的可能,尤其是提高男性学生的敏感程度。要培养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明确哪些行为和语言对自身或他人构成性侵害、性歧视或性骚扰。在对方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不顺从,不忍受,必须明确指出对方错误并进行维权处理。在自己有意或无意侵害对方合法权益时,不以“玩笑”作为借口,不用“大家”作为理由,在第一时间真诚道歉并做出合理补偿以取得对方的原谅。
4. 预测性教育课程将带来的积极影响
4.1. 职场困境问题可能得到解决
王伶鑫认为就业性别歧视程度较深是目前城市女性面临的职场发展困境之一 [5]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就业歧视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仅仅因为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待遇的现象 [6] 。从根本上看是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原因,而性教育课程的作用之一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改变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文化,让社会觉醒两性平等意识。
之所以男性就业者不容易经历“玻璃门”问题,是因为在错误的思想中“男性”与“能力”画等号,并且男性工作者的法定假期少于女性工作者,可以更大程度上服务于工作。但是受到性教育课程培养的学生会意识到能力并不来源于性别,而来源于个人。作为人才招聘的一方,不能因为性别而有所偏爱,应该理性公正的选择出最适合自己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不被糟粕思想所左右。作为被招聘的一方,在社会环境有所改变之前,女学生不因自己性别而自暴自弃,学会自信自强自爱自立,懂得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向外界发声,争取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岗位;男学生不因自己的性别而沾沾自喜,学会深度思考“职场红利”现象的内在原因,提高对“职场红利”的危机意识和警惕性,认识到自己也是这错误社会存在的受害人,从而使所有学生团结一心解决职场困境问题。
4.2. 冲击两性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网络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咨询选择和更便捷的信息搜索,但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信息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信息茧房’之中” [7] 。信息时代,大数据推送已经成为人们“看世界”的主要途径。随着“用户喜欢看什么,就推送什么”的“个性化推荐”越来越普遍,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面开始变窄,同一个应用程序在不同人的手机里简直是“两副面孔”,宛若是在数字世界中织造出了一个个独立却不相通的“茧蛹” [8] 。而近几年在网络上爆火的关于两性问题讨论的帖子下,“信息茧房”问题尤为严重。在一条有关女性独立的视频下方,男性与女性所看到的评论截然相反。大部分女性看到的评论全部是鼓励自立自强与经验分享,反观大部分男性看到的评论则是“传统思想”:女性应该关注好自己的灶台。
然而,走在新信息前面的一定不是人们的旧兴趣;新思想的启发也一定不依赖人们的“老偏见”。想要“破茧”,必须主动。性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保持清醒,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不听不信。在面对互联网上纷杂的消息时,应该以内心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不是关注赞同人数的多少。对正确的观点进行学习,对错误的观点提高警惕。性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信息茧房”拒绝画地为牢,遇到错误糟粕的观点时主动传播正确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受到反驳时不以口舌成败作为目的。在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无形的“茧房”困住时,应该与其他同学搜索同一条帖子,互相交换评论区的内容查看是否一致。长此以往,带动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科学正确的两性关系以有效的突破“信息茧房”。
4.3. 破除旧婚姻的不合理“内外”分配结构
《礼记·昏义》中提到:“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邵凤丽认为“求内助”是传统婚姻的直接目的,这也是“妻”字的本意。妻子的工作就是劳动,而内助不仅限于家务劳动 [1] ,一些大家族还要求妻子立德、立言,用良好的品行为夫家赢得荣誉 [9]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的所有女性,即使不成为妻子也是需要参加工作进行社会劳动的,所以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分工已经远远不适配当下社会婚姻的需求。随着人们逐渐把关注重心转移到生活质量上来时,面对新的经济基础,原本的上层建筑必须随之改变。
性教育课程教育学生不以性别作为索取和奉献的理由,明确现代社会的女性对于自己的工作事业和家庭琐事并不是一道二选一的单选题,也不再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利他”标签化象征。家庭内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内务分工是可以改变的。当接受过性教育课程的学生成为婚姻的一方时,应该与另一方理性讨论与分配家庭内部问题,或许利用科技便利,或许把家庭内务酬劳化聘用专业人士进行管理。总而言之,正确的思想是社会进步的根源,性教育课程是新时代下的婚姻关系改变的重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