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空心病”最早是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的心理概念[1],指的是因价值观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具体化而言,该心理障碍是一种感觉生命失去了活力和价值,生活失去动力和希望,对自我缺乏清晰客观的认知定位,价值观迷失虚无、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低,精神世界充斥着空虚感和无聊感,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甚至会产生无助绝望以致于想要舍弃自我生命的心理状态。徐凯文接触的“空心病”受访者曾言:“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似乎从来没有活过、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该类描述深刻反映出了“空心病”群体的内心真实独白。现当代,该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层出不穷,相关概念也被各大媒体愈发广泛地提及,受到社会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鉴于此,深入挖掘“空心病”背后的概念内涵、成因分析、理论基础、诱发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2. “空心病”的概念内涵
徐凯文(2016)提出空心病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个体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外部认同、自杀倾向[1]。强调个体兴致缺缺、情绪低沉、缺乏快感;产生自我孤独感、无意义感;内心感到自我缺失、自我逃避、迷茫无助、自我厌恶与羞耻,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同时有强烈的评价厌恶和恐惧,需要刻意维持自己在他人视角中的良好形象;甚至存在自残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也有学者对“空心病”作出不同的概念界定,吴玲(2018)提出“空心病”的概念是指“青年群体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即缺乏必要的生存意义支持系统,无法对自我生存境遇作出合理的认知推测和行为反应”,并将其病理特征分为:自我层面存在的较低自我认同感,社会层面存在的强烈自我孤独感,社会层面的失落英雄主义情怀[2]。邵媰颖(2016)认为患有“空心病”的人缺乏存在感和意义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存活在世上的价值[3]。胡博(2017)归纳总结出“空心病”的三类特征:缺乏人生期待、缺乏学习动能、缺乏人生意义[4]。胡中晓、潘敏(2018)从价值观缺失的角度出发,提出“空心病”主要表现在人生目的虚无、自我认同危机和信仰理念迷失[5]。
3. 研究青少年“空心病”现象的社会重要性
当今时代,青少年的“空心病”现象日益突出,徐凯文教授在2016年11月发表的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发布了一则统计数据:在北京大学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这些明明还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也没有受到过严重心理创伤,却感到内心非常迷惘空洞。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10~19岁的青少年中估计有约14%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其中很多并未得到发现和治疗[6]。在我国,青少年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例如,2020年的调查显示抑郁风险的检出率,在小学4~6年级学生中为11.4%,初中学生中为26.6% [7]。
徐凯文教授在2023年的一次演讲中曾谈到:“从心理健康的统计数据来看,很多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我伤害甚至放弃生命的经历。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会出现‘空心病’,因为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他们因此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近些年来,这样的状况在中小学阶段变得越来越严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侵袭青少年群体。”因此,深入挖掘青少年“空心病”背后的成因机制、具体诱发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有其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找到“空心病”的源头之后,才能理解“空心病”背后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青少年陷入“空心病”的消极心理漩涡,帮助青少年找到一颗赤诚的热爱生活“心”,找到人生的希望之光和自我的理想方向,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4. 青少年“空心病”现象的成因分析
4.1. 青少年“空心病”现象背后的心理理论
4.1.1.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主要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5个主要需求,这些需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式递进,只有在较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时,较高级的需求才会出现并且发挥作用。现当代物质世界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在物质生活充盈的基础上,人们也愈发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作为更高阶的心理需求,被人们更为看重与珍视。然而很多青少年在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频繁受阻,在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氛围的熏陶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业发展而忽视了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只强调维分数论的背后,是青少年思想境界的迷失与困惑[8]。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同关爱与心理支持将导致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包容与理解,在不断的否定质疑声中,青少年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缺乏个人成长的人生意义系统,信仰层面的“空心”现象也愈演愈烈。
4.1.2. 自我同一性理论
同一性概念由Erikson在1946年引入到心理学领域,Marcia (1966)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将自我同一性界定为:青少年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形成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9]。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自我探索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该阶段有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如果青少年无法整合自我,无法适应发展、无法形成内在连续性,那将产生自我混乱。即在该阶段没有办法形成合理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规划,就会对未来发展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能,会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和否定,甚至会失去生活意义感和自我存在感,会陷入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10],而这些消极现象都是“空心病”的重要特征。
4.1.3. 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9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具备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自信程度[11]。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目标,在面对更困难的工作时仍然能够保持毅力、不轻言放弃,即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能够以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困难,较少感到焦虑和抑郁,不会轻易将困难归因为自我能力不足而对自我悲观失望、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消极情绪体验[8]。“空心病”的显著特征中就有个体对自我不自信、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的倾向,并且伴随着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刘惠军(2017)认为“空心病”是由于自我效能感缺失,继而引发习得性无助而导致的[12]。从自我效能理论来看,个体自我效能感低也可能是“空心病”的成因机制之一,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将危及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如若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诱发自我的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严重的话就会演变成“空心病”。
4.1.4. 身份认同理论
身份认同(Identity)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概念的信念总和,包含了与他人的关系、角色定位和自我描述(Craig et al., 2019) [13]。身份认同强调的是对自我身份和社会关系的角色定位,一般分为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二者要协调统一才能促进个人更好地成长发展。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矛盾,就会诱发个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和危机感。埃里克森(1998)认为“认同是个体自我的延续,能够带给个体社会心理稳定感”[14]。当个体没有办法获得社会的认同时,自我价值观会受到影响,社会关系会遭到破坏,更有甚者,会产生认同危机,即个体会对自我的认知定位产生迷惘,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身份认同危机更多涉及到“个人的无价值感,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查尔斯·泰勒(2001)将自我认同危机进一步解释为:“认同危机是一种严重无方向感的表现形式”[15]。即个体无法感知到清晰的自我角色,对自我的认识存在无目的性和不确定性。并且个体没办法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集体中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强烈的孤独感,理想信念逐步丧失、行为也愈发偏向消极,“空心病”油然而生。
4.1.5.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Ryan Richard M和Deci Edward提出,认为自主、关系与胜任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16]。现当代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人们为了竞争资源不得不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该模式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和更少的回报。那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自身尚未获得足够多的经验和资源,只能被迫卷入非理性竞争中,丧失自主性。与同伴的关系也更多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也会丧失长久稳定的同伴联结关系。如果在学习上的努力没有获得成果,自我的胜任需求也没办法得到满足,竞争加剧、升学受阻、挫败感激增的局面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无望感[17]。个体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冲击,感到迷惘无力感、价值虚无感,感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不符,产生诸多矛盾没有办法得到调和、感觉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无用,精神世界在不断崩塌与重建中反复循环,多元价值观在种种消极碰撞中逐渐走向虚无[18]。个体内心感受到的更多是痛苦、焦虑、抑郁,最后逐步陷入“空心病”的泥潭。
4.2. 青少年“空心病”现象的具体诱发因素
4.2.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渡过,学校无疑是教育的主阵地。不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并且教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然而,现当代畸形的教育理念和愈发功利化的教育反而变成催生青少年产生空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功利化的教育强调把教育作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手段和工具,效仿经济系统的运营模式,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发展,逐步把教育推向异化的深渊[19]。
首先,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将教育变成青少年改变命运的枷锁,不断对青少年进行施压,忽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满足,让青少年身心俱疲,心力憔悴[20]。其次,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不惜将教育的首要理念“育人”搁置,过于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和维成绩论的倾向,逐渐消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再次,教师也在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中逐渐迷失本心,将教师的评价考核聚焦于学生成绩,教学方法也会愈发急躁冒进。而这将导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高压功利的情境中丧失对学习的热情,缺乏对人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机会,被迫放弃自我精神世界的追求,陷入空虚焦虑的泥潭,也没有办法从外界获得有效的情感支持和慰藉,孤独感油然而生,不清楚自己的价值意义在哪里,逐步迷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方向[20]。
4.2.2. 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个体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要充分发挥出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无论是针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良好品行塑造、技能知识的强化、心理素质培育,父母都需要努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所以父母自身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掌握正确的培育方法,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空心病”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之一[8]。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控制、父母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期待都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意义认知、人生规划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当代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更强调自我独特性和独立性,这与父母的思想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性,父母的情感隔离、不尊重、不理解、不接纳,可能会让青少年内心产生很大的失望与落寞[21]。父母过于看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而忽视其情感精神世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思想观念存在很大的鸿沟和矛盾无法化解。刻板严厉的家庭教育氛围会导致青少年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被理解,被尊重支持的感受。同时,过于强势、控制欲过强的父母会让青少年的自主性没有办法得到发展,“专制型”的父母无疑会让自己的子女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与心理束缚[8]。
不单如此,父母对青少年学业的过高期待,也会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家长忽视了青少年内心的真实诉求,以爱之名对青少年提出诸多不合理的要求,营造出较为压抑的家庭氛围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不适,使青少年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性格、过分在乎他人评价、过度依赖外部认同,就很容易陷入自卑、自我怀疑的心态中,进而影响到其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人生的规划,使“空心病”现象得到滋生和蔓延[22]。
4.2.3. 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的组织和联结,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氛围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建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并且,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青少年内心对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愈发迷茫困惑,无法明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剧烈的竞争氛围也导致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否定,对周围环境存在悲观消极的心理。“丧文化”和“内卷文化”的盛行,让当代青年群体身心疲惫不堪、精神和躯体都在受到折磨,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被逼着卷入竞争的漩涡、被社会催促着不断向前、接受着无力改变的现状、不断消磨着自我斗志[17]。同时,杨鑫宇(2016)也提出了,社会过于单一僵化的社会评价体系对年轻人的影响重大,导致青少年无法接纳自我的差异性,无法开展多元化的活动来发挥自身潜能,这些都可能会诱发“空心病”现象[23]。
5. 青少年“空心病”现象的应对策略及实际成效
5.1. 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化的价值理念,教育除了教授知识,提升成绩外,也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应注重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和找到未来自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其次,学校也应该不断完善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强化人性化教学理念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开设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开拓更广阔的精神境界。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位,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存在心理健康困扰的学生提供情感帮助和情绪疏导,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加强对学生健康状态的监测与调适,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24]。李庆萍(2021)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校园氛围和学校归属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供教师的支持帮助,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5]。
5.2. 家庭教育
父母应该营造和谐友善的家庭氛围,让青少年能够感受到足够多的关爱与心理安全感,让青少年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亲近交流。在沟通交流时,尝试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多给予青少年一些宽容和理解,让青少年得到足够多的情感支持。应该采取“民主型”而非“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减少对青少年过多的控制和束缚,降低对青少年的学业期待。陈江(2024)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成显著正相关,能够提供情感温暖的父母也会促进个体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26]。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也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育儿观、教育观,鼓励青少年勇于探索自我、接触更多兴趣点,激发更多内在动力,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青少年树立人生目标。积极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能力等,让青少年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黄翠虹(2024)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正向的教育方式(如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自主性维度)和儿童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适应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有效沟通,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减少青少年的焦虑与不安全心理,使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27]。
5.3. 社会环境
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树立,要充分发挥正向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和正能量舆论的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积极的社会氛围,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品格。王贞(2018)的心理研究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水平与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社会适应不良与高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高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适应不良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是影响青少年孤独的重要因素,增加社会支持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孤独体验,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社会适应力[28]。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张爽(2017)提出通过改善网络治理环境,也有利于更好地低于“空心病”,因为现当代使用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俩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关键要素[29]。
5.4. 个体心理
个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明确自我的个人目标,挖掘自己的兴趣特长,并且不断尝试、不断体验、不断积累,认真规划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同时,要调整好自我认知,将困难看成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和可以被克服的,改变极端化、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不要轻易将挫折进行内部归因,不要急于否定和质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任悦(2020)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心理资本状态越积极,即心态越乐观、心理韧性越强、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自信、越有希望的个体,心理困扰越少,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30]。
个体还要尝试拓宽自己的交际范围,加强与外界社会的联结,积极寻找社会支持资源,将自己的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在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还要强化对自我的认同,对自我的价值观、世界观有更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感受体验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更明确的体会,尝试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引导,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不断增强对自我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空心病”。黄莲琼等人(2024)的研究结果表明,联系性思维方式可以让个体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从而促进心理健康,高自尊的个体也会有着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即个体的积极思维方式、积极自我的认知评价、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会产生很大影响[31]。汪蕾(202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对压力积极的认知,会让个体能够更好地觉察和体验当下的情绪状态,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困扰,从而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32]。
6. 结语
青少年“空心病”群体比例在当今社会中不断蔓延增长,我们要深入思考其内涵意义和探索其背后的成因机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预防、干预、改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不随意给自我和他人贴上“空心病”的标签,不去妖魔化“空心病”现象,对社会中真正存在的“空心病”群体有更多理解、尊重、包容,用更为理性平和的态度去看待该现象,助推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